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油气区之一,构造演化极其复杂,盆地类型多样,主要发育主动陆缘型盆地、克拉通盆地、被动陆缘型盆地和前陆盆地等4种类型。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运用成藏组合的概念及划分原则,对东南亚14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进行成藏组合划分及特征描述,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运用发现过程法对各盆地待发现资源量进行预测。研究成果认为:(1)东南亚盆地大致可以划分为中生界成藏组合、前第三系基底成藏组合、古近系成藏组合和新近系成藏组合等4个成藏组合;(2)待发现资源量最大的4个盆地为库特盆地、文莱—沙巴盆地、东爪哇盆地和泰国湾盆地,待发现资源量最大的成藏组合为新近系成藏组合;(3)东南亚地区陆上盆地勘探程度高,近海勘探为近期重点勘探领域,深海勘探和成熟探区新层系及岩性-地层油气藏为未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西非海岸盆地形成演化的基础上,总结各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划分各盆地成藏组合并评价资源潜力,最终提出了油气勘探方向。西非海岸17个盆地从北往南可分为5段:北段盐盆、中段盆地、尼日尔三角洲、中南段盐盆和南段盆地,其形成演化可分为前裂谷、同裂谷和后裂谷3个阶段,总体发育6套储盖组合。以储盖组合为核心,在西非海岸17个盆地中共划分出27个成藏组合。以成藏组合为资源评价基本单元,采用类比法、发现过程法和主观概率法,计算和预测西非17个盆地待发现常规油气可采资源量为146 175 MMBOE。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中南段盐盆和尼日尔三角洲,纵向上主要位于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西非海岸17个盆地按勘探潜力从大到小分为Ⅰ、Ⅱ、Ⅲ类,应重点选择Ⅰ、Ⅱ类盆地开展勘探活动。西非重点勘探目标为深水浊积岩和盐下碳酸盐岩,每个盆地主力成藏组合叠合最多的区域就是该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3.
系统论述了以含油气储集层为核心划分盆地成藏组合,并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沉积、地层演化特征,储集层岩性和岩相特征,区域盖层发育,油气富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对盆地的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通过统计不同的成藏组合内已发现油气藏的数量及规模,确定资源评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最终获得符合目前盆地勘探现状及石油地质认识的资源量计算结果.以巴西坎波斯盆地为例,将该盆地划分出4个成藏组合,分别是:上部上白垩统一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中部下白垩统Macae碳酸盐岩储层成藏组合、下部下白垩统Lagoa Feia 鲕粒灰岩储层成藏组合和底部下白垩统Cabiunas裂缝火山岩储层成藏组合,并分别计算了每一个成藏组合的预测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综合分析认为上部上白垩统一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4.
系统论述了以含油气储集层为核心划分盆地成藏组合,并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沉积、地层演化特征,储集层岩性和岩相特征,区域盖层发育,油气富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对盆地的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通过统计不同的成藏组合内已发现油气藏的数量及规模,确定资源评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最终获得符合目前盆地勘探现状及石油地质认识的资源量计算结果。以巴西坎波斯盆地为例,将该盆地划分出4个成藏组合,分别是: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中部下白垩统Macae碳酸盐岩储层成藏组合、下部下白垩统Lagoa Feia鲕粒灰岩储层成藏组合和底部下白垩统Cabiunas裂缝火山岩储层成藏组合,并分别计算了每一个成藏组合的预测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综合分析认为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区域构造演化复杂,含油气盆地类型众多,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规模彼此差异巨大,盆地间缺少横向对比研究。基于最新的IHS数据库,通过对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和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了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盆地类型划分、油气地质条件类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成藏模式,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盆地。综合分析表明:俄罗斯含油气盆地具有以发育叠合盆地为主、单旋回盆地伴生的特点;存在4期主力烃源岩、4套主要成藏组合和3种成藏模式,储量发现规模受控于成藏模式,其中单旋回盆地封闭型成藏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其次分别为叠合盆地中的调整型成藏和改造型成藏。  相似文献   

6.
位于北极地区的阿拉斯加北坡盆地(North Slope Basin, Alaska)是全球最具有勘探潜力的盆地之一。对该盆地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提升对北极地区含油气远景的认知,对于我国在该地区能源战略的制定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基于埃信华迈(IHS Markit)最新数据资料,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组合划分与研究。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对盆地待发现油气资源量进行评估,并优选出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阿拉斯加北坡盆地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巴罗(Barrow)穹隆,该构造单元内的油气储量占盆地总储量的77.3%;油气主要储于白垩系和三叠系储集层,两者分别储集了盆地内44.0%和45.8%的油气储量。盆地内主要发育中生界复合含油气系统、新生界含油气系统和石炭系含油气系统。中生界复合含油气系统可划分出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和石炭系5个成藏组合。盆地平均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为36943.8 MMbbl(百万桶,1桶=158.98 L)石油、79711.6 Bcf(十亿立方英尺,1英尺=30.48 cm)天然气和262.1 MMbbl凝析油,合计50491....  相似文献   

7.
北极地区面积辽阔、自然条件恶劣,但富含油气。北极含油气盆地以被动陆缘盆地为主。侏罗系烃源岩发育最广,侏罗系砂岩是普遍发育的区域优质储层,白垩系泥页岩是区域性盖层。以成藏组合为单元评价了环北极11个盆地,其他13个盆地参考USGS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环北极24个盆地待发现原油资源量149亿t(包括凝析油40亿t),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46万亿m3。其中,叶尼赛—哈坦加次盆(东西伯利亚盆地)待发现油气资源量最大,其次为东巴伦支海盆地、喀拉海次盆(西西伯利亚盆地)、麦肯齐盆地和东格陵兰盆地;待发现原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待发现天然气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近年来,挪威东巴伦支海台地是北极油气勘探最为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北极西巴伦支海盆地是全球最具勘探潜力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基于IHS数据库最新资料,分析了该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揭示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划分了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组合,评估了盆地资源潜力,并优选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表明,区域上西巴伦支海盆地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南部;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侏罗系和三叠系储层,其已发现控制和探明(2P)可采储量分别占盆地总2P可采储量的72.6%和15.5%。盆地内主要发育2个已知的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复合含油气系统和二叠系/石炭系复合含油气系统。蒙特卡洛模拟评估出西巴伦支海盆地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均值)分别为487.4×106 t、1375.6×109 m3和84.6×106 t,折合成油当量为1681.9×106 t,其中天然气占66.0%。综合资源评价结果和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分析优选出2个有利勘探区带,分别是盆地南部的侏罗系成藏组合有利勘探区带和三叠系成藏组合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9.
以板块构造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分析西非中南段盐盆形成演化、成藏组合特征,提出中南段盐盆油气勘探方向。西非中南段盐盆的形成演化可以分为前裂谷、同裂谷、过渡和后裂谷4个阶段。受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中南段盐盆总体发育盐下下白垩统、盐上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第三系共4套储盖组合。以储盖组合为核心,根据成藏组合划分原则,在中南段盐盆5个盆地共划分出16套成藏组合。综合分析各盆地勘探现状、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后,提出中南段盐盆未来勘探以深水区勘探为主,其中下刚果盆地和杜阿拉盆地应重点关注第三系成藏组合,加蓬盆地应重点关注盐上上白垩统成藏组合和盐下下白垩统成藏组合,宽扎盆地应重点关注盐下下白垩统成藏组合,里奥穆尼盆地应重点关注上白垩统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0.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中生代—新生代大型裂谷盆地,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和储层均发育于侏罗纪—白垩纪裂后拗陷阶段,这与典型裂谷盆地油气富集于裂谷层系的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基于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成藏要素与成藏组合分析,划分了盆地拗陷阶段的成藏组合,探讨了各成藏组合的油气分布规律,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侏罗纪—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盆地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盆地最主要烃源岩和下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末—晚白垩世,转变为短周期、多期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上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侏罗系—白垩系纵向上可以划分为7套成藏组合,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白垩统贝里阿斯阶—巴雷姆阶成藏组合和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上段—上白垩统塞诺曼阶成藏组合。盆地北部陆架阿普特阶上段—塞诺曼阶成藏组合中的波库尔组大型构造圈闭,南部陆上的侏罗系成藏组合中的秋明组与瓦休甘组的岩性圈闭,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两大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1.
西北非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受泛非、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运动的影响,西北非构造演化经历了泛非期基底形成、古生代稳定陆块演化、中生代裂陷、新生代反转隆升的复杂过程,发育三叠、伊利兹、锡尔特等多个超大型含油气盆地。主要有两套成藏组合:撒哈拉地台为主的古生代成藏组合、北部大陆边缘为主的中新生代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2.
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是中亚地区常规油气具有良好勘探潜力的前陆叠合盆地之一。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本文研究了阿富汗-塔吉克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未来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发育2套主力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中下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含油气系统和始新统/下白垩统-古新统Bukhara含油气系统。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西南吉萨尔隆起和苏尔汉坳陷,盆地总体表现为"贫油富气"特征。其中,74.0%的天然气储量分布在西南吉萨尔隆起,71.5%的石油储量分布在苏尔汉坳陷,几乎所有凝析油都分布于西南吉萨尔隆起。层系上,油气在侏罗系、白垩系以及古近系分布,但集中分布于侏罗系。油气分布整体表现出"盐上构造圈闭富油,盐下地层圈闭聚气"的特征,有利生储盖组合和局部构造控制盐下层系油气分布,新生代构造运动等控制盐上层系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资源评价结果表明,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待发现可采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资源量分别为202.74 MMbbl、8680.15 Bcf和126.65 MMbbl,合计油当量1776.09 MMboe,最具有勘探潜力的成藏组合为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全球主要地质时期构造、沉积演化、盆地类型和主要成藏期的地质研究,评价全球重油和油砂资源潜力,进而指出有利勘探方向.据CNPC(2011)评价结果:全球重油地质资源量为42 712亿桶,可采资源量为7 147亿桶,油砂地质资源量为66 945亿桶,可采资源量为7 095亿桶;主要分布在北美、南美、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产区集中于北美和南美.以构造域进行划分,全球重油和油砂主要富集在科迪勒拉褶皱造山带、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造山带、西伯利亚地台周缘山系和乌拉尔山前四个大型构造带,盆地类型以克拉通和前陆为主,以斜坡降解、抬升破坏型两种模式成藏.未来重油和油砂勘探主要集中在3类地区:1)资源落实程度较高、勘探程度高的美洲地区;2)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3)资源潜力大、尚未引起注意的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区域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基础数据,从板块构造演化入手,系统编制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沉积构造演化剖面图和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研究盆地演化阶段、叠合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揭示中亚和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演化和油气富集规律异同。研究表明: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控制了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区域构造分带、盆地演化、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根据古洋壳缝合线可分为北、中、南3个构造带,古生代以来多期微板块的拼贴,导致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含油气盆地演化分为3个演化阶段,早古生代伸展、晚古生代挤压、早中生代伸展和新生代挤压构造作用控制了研究区盆地的叠合演化,发育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区域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4套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马锋  张光亚  刘祚冬  梁英波  张磊  杨柳明  许岩  毛祖臣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09-67050009
通过分析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区域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基础数据,从板块构造演化入手,系统编制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沉积构造演化剖面图和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研究盆地演化阶段、叠合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揭示中亚和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演化和油气富集规律异同。研究表明: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控制了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区域构造分带、盆地演化、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根据古洋壳缝合线可分为北、中、南3个构造带,古生代以来多期微板块的拼贴,导致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含油气盆地演化分为3个演化阶段,早古生代伸展、晚古生代挤压、早中生代伸展和新生代挤压构造作用控制了研究区盆地的叠合演化,发育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区域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4套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美洲28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系统梳理,全面总结了南美洲的油气地质特征:①发育两个时代、两种类型的烃源岩;②储层类型单一,油气集中赋存在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两个层系中;③发育4种成藏模式,即西缘前陆盆地发育陡坡短距离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和缓坡长距离侧向运移成藏模式、东缘被动陆缘盆地发育盐上"断层+盐刺穿"运移成藏模式和盐下"烃源岩内浊积砂体+潜山"运移成藏模式;④油气分布平面上呈两带展布、两中心富集的规律。同时,以成藏组合为基础评价单元完成了南美地区资源评价。预测南美洲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214 065MMBOE。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缘海上被动陆缘盆地群和西缘陆上前陆盆地群两个领域。东委内瑞拉盆地、马拉开波盆地、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是预测资源量较大的4个盆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吐哈盆地生储盖组合配置、成藏模式等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吐哈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西山窑组、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以及二叠系桃东沟群湖相烃源岩,这2套烃源岩生油强度较大的地区均位于台北凹陷主体沉降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烃源基础。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等3套储层,侏罗系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粗砂岩,二叠系梧桐沟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细砂岩、砂砾岩。侏罗系主要有正向分异、逆向分异、垂向分异及混合型等4种成藏模式;二叠系为侧向长距离运聚-古斜坡成藏模式;三叠系为源内垂向运聚-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采用类比法、统计法、成因法及特尔菲加权法综合得到吐哈盆地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09×10~8t,剩余资源量为6.07×10~8t。通过地质评价、原油剩余资源量和剩余资源丰度的分布预测,提出了鄯善弧形带、鲁克沁—红连带、西部弧形带3个勘探方向及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与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成烃及成藏时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先志  柳广弟  刘震 《地质科学》2003,38(3):361-366
焉耆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都发育侏罗系烃源岩,形成侏罗系油气系统。由于中 新生代两者构造运动强度的不同,导致两者油气形成时期、油气运移成藏时期以及油气分布层系不同。根据烃源岩热模拟结果和储层包裹体特征的研究,证明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生烃时期主要发生在中 晚侏罗世,油气成藏时期主要发生在中 晚燕山期,为早期一期成藏;柴达木北缘则分别在早侏罗世晚期 晚侏罗世早期和早第三纪末 晚第三纪早期发生了 2次生油过程,因此存在 2期油气成藏,但以晚期为主。两盆地分别是中国西北侏罗系油气系统早期成藏和晚期成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中东油气富集区成藏组合特征及其勘探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著名的中东油气富集区主要包括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和阿拉伯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富集区内油气系统、油气藏、储盖组合、成藏组合众多,垂向叠置,分布广泛。论文去繁从简,总结了中东油气区两大主要盆地、3类圈闭类型、四大构造单元、4套主要储盖组合、五套总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据此,划分了中东油气富集区多套成藏组合,主要成藏组合有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成藏组合。进而以成藏组合为单元,分析了中东油气富集区各成藏组合特征、分布范围、勘探潜力和方向等。中东未来勘探领域和方向包括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低勘探程度区和深层侏罗系、古生界、阿拉伯大陆边缘盆地中沙特南部和伊拉克西部深层古生界以及低孔渗碳酸岩成藏带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玻利维亚区域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分析,研究盆地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分析盆地勘探潜力。玻利维亚境内发育查科、贝尼和马德雷德迪奥斯等3个重点盆地,均是在前寒武系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合盆地,盆内依次充填了古生代克拉通边缘海相沉积层序、三叠纪-白垩纪裂谷期海相-海陆过渡沉积层序和晚白垩世至今前陆陆相沉积层序。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综合对比分析认为,3个盆地均发育泥盆系主力烃源岩,储集层以泥盆系-石炭系和白垩系砂岩为主,发育古生界泥岩和碳酸盐岩及古近系泥岩等多套区域盖层。成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冲断带和前渊区,油气必须通过垂向和侧向运移才能聚集成藏,具有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马德雷德迪奥斯盆地前渊-斜坡带低幅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查科盆地和贝尼盆地逆冲褶皱带构造圈闭是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