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水深及共存对芦苇和香蒲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种间作用对湿地植物在水深梯度上的分布和生长变化的影响,研究了杭州湾湿地围垦区不同水深条件下共存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domingensis)分布和生长特征的影响,测定了单生和共存芦苇、香蒲分布的水深范围和生长特征(叶片数、茎粗、株高和密度),发现单生和共存芦苇分布在浅水深和中等水深(0~50 cm深度)处;单生香蒲处于稍深位置(20~60 cm深度),而共存香蒲分布在中等和深水深(20~100cm深度)处。水深对芦苇和香蒲各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n=33,p0.05)。随水深加深,单生芦苇、香蒲叶片数、茎粗、株高和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共存芦苇、香蒲的株高也升高。物种共存对芦苇、香蒲的叶片数、株高,芦苇的茎粗有显著影响(n=33,p0.05)。在相同的水深条件下,共存的芦苇和香蒲的叶片数、茎粗、密度与单生种群相比都减少,但株高都增加。水深和共存的交互作用对芦苇的叶片数、茎粗、株高有显著影响(n=33,p0.05),但只对香蒲的叶片数有显著影响(n=33,p0.05)。随水深加深,共存对两种植物的叶片数、芦苇的茎粗的抑制作用波动变化;共存对两种植物的株高起促进作用,同样波动变化。表明芦苇和香蒲的生长特征随水深和物种共存而变化,物种共存时芦苇分布趋于浅水区,香蒲趋于深水区;并且两种植物的生长较单生种群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种间相互作用会影响芦苇和香蒲对水深的响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温室缸栽施肥法(N、P、K复合肥10g)对芦苇叶片及茎秆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使芦苇叶片发叶早、发叶量多、叶面积大、功能期延长;相对于对照,施肥条件下生长的芦苇茎秆发节早、发节多、节间长、茎秆重增加;施肥应在第5节茎秆伸长前的10d左右施肥,可使芦苇茎秆重和节间长明显增加,进而提高芦苇产量;施肥和对照条件下芦苇均表现出夜间生长量大于白天生长量的生长规律。因此,施肥改善了芦苇本身的营养状况,通过加速芦苇叶片、茎秆分生和伸长速度促进了芦苇生长,对于实现芦苇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鄂雅错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鄂雅错,又称鄂雅错琼,位于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地理坐标N32°56′~33°02′,E88°39′~88°45′;湖盆地处高原断陷构造带,滨湖为冲、湖积平原,发育砂堤、残迹湖等,湖面海拔4 817 m,湖水面积达58 km2。湖水pH值8.75,矿化度约110 g/L,水化学类型属硫酸镁亚型。  相似文献   

4.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区域典型的湿地植物,其具有庞大的地下根状茎,面积约6000 hm2.2011年11月,在白洋淀马堡村苇地采集了土壤和芦苇根状茎样品;依据等级结构等指标,将芦苇根状茎分为3个年龄组;对不同年龄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别计算了氮磷比率和生物富集系数.结果表明,0~1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700%~1.297%和0.054%~0.122%; 2~3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718%~0.911%和0.063%~0.084%; >3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460%~0.663%和0.025%~0.069%.对比年龄为0~1 a、2~3 a和>3a的白洋淀马堡村芦苇根状茎氮和磷含量发现,总体上,随着芦苇根状茎年龄的增加,其氮和磷含量在减少.在0~100 cm土壤深度中,各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氮含量与磷含量显著相关(p<0.05).与磷元素相比,氮元素是白洋淀马堡村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白洋淀马堡村芦苇根状茎中的氮和磷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体上随着根状茎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这可能与不同年龄芦苇根状茎的代谢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一、锡林浩特市概况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高原北部的锡林郭勒草原腹部,东经115°22′7.5″~117°02′48.5″,北纬43°01′~44°53′18.4″,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988.5米,平均气温1.7℃,年均降雨量294.9mm,年均日照时间2877小时,平均风速3.5米/秒;东与赤峰市的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处于长江中游,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8°30’~116°10’,北纬29°05’~33°30’之间,计有湿地面积达965334hm^2,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江汉平原是我国主要的湿地农业区域之一,湿地农田水利发达,地下水位高,沟渠纵横。  相似文献   

7.
南海中沙群岛以北至陆坡表层沉积物碳酸钙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海北部(16°―20°N、114°―116°E)区域、285~4 175 m水深范围内78个表层样进行了碳酸钙含量分析。表层样碳酸钙含量变化范围是1.3%~87.8%,平均约25.6%;碳酸钙含量具有随水深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在北部陆坡和中沙北海岭,碳酸钙含量突然变小的界面分别位于水深约3 000 m、3 250 m处。中沙北海岭碳酸钙含量40%等值线水深变化介于2 500~3 900 m之间,北部陆坡碳酸钙含量20%等值线水深范围约为2 180~3 515 m;碳酸钙含量10%等值线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在16°~17.5°N和17.5°~20°N范围内平均水深分别约4 009 m、3 551 m。研究区碳酸钙溶跃面可能位于水深约3 000 m处。18°N以北区域比18°N以南区域的陆源物质稀释作用强,且二者间陆源物质稀释作用强度的差异随水深从2 000 m增至3 000 m而逐渐减小,在水深超过3 000 m后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
闽江河口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闽江河口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的调查,结果表明:2种植物株高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芦苇地上部各构件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值为1 524.8±78.85 g·m-2;互花米草最大值出现在秋季,其值为3 037.2±248.78 g·m-2.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芦苇(P<0.05),但立枯量无显著差异(P>0.05).2种植物地下生物量均为0~15 cm>15~30 cm>30~60 cm;芦苇夏季各层生物量极显著大于其他季节(P<0.05),互花米草地下各层生物量在冬季达到最大,生长季节逐渐下降,夏季最小.芦苇和互花米草总生物量积累动态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总生物量互花米草高于芦苇,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随着入侵时间推移,互花米草总生物量还要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常见的湿地植物,其种间关系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通过盆栽混种实验,研究了非淹水新生境中盐地碱蓬和芦苇苗期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在盐地碱蓬和芦苇混种处理下,芦苇苗的地上生物量、株高、节数和比株高显著低于芦苇单种处理,其节间长、基茎也低于芦苇单种,但是二者差异不显著;盐地碱蓬苗的地上生物量、株高、基茎、株丛周长都低于盐地碱蓬单种处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盐地碱蓬对芦苇的相对竞争强度(RII=-0.240)大于芦苇对盐地碱蓬的相对竞争强度(RII=-0.088);盐地碱蓬苗的相对生长速率(0.119 g/d)是芦苇苗(0.017 g/d)的7.1倍。在盐地碱蓬和芦苇混种处理下,苗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而且盐地碱蓬在竞争中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缘,九万大山南麓,东与融水、罗城两县相邻,南接宜州(县级市)、河池两市,西与贵州省的荔波、从江两县毗连,距首府南宁市334km,面积4553km2。地理位置为东经107°51′~108°43′,北纬24°44′~25°33′。  相似文献   

11.
在对鄱阳湖典型洲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逐月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了芦苇种群特征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不同高程间存在的差异;利用连续监测的高分辨率地下水数据进一步探讨了芦苇种群特征与地下水埋深和淹水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芦苇群落分布在14~16 m高程,生长季6~7月的临界水深为-1.5~1.5 m,水深高于1.5 m或低于-1.5 m都不适宜芦苇生长;2不同高程上芦苇种群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种群密度随季节变化先升后降,在4月中旬达到最大值;生物量随季节变化呈单峰分布,在8月达到峰值;3不同高程的芦苇种群特征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14 m高程的芦苇株高、茎节长度、节点数、茎粗、单株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都显著高于15 m和16 m高程的芦苇(p0.001),而14 m高程的芦苇种群密度要显著低于15m和16 m高程的芦苇(p0.001);4水深对芦苇种群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积累有显著影响,芦苇株高、茎粗、单株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水深的加深而增加,种群密度随水深的加深而减小;5与国内其他湿地相比,鄱阳湖洲滩芦苇种群长势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鄂雅错,又称鄂雅错琼,位于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地理坐标N32°56′~33°02′,E88°39′~88°45′;湖盆地处高原断陷构造带,滨湖为冲、湖积平原,发育砂堤、残迹湖等,湖面海拔4817 m,湖水面积达58 km2。湖水pH值8.75,矿化度约110 g/L,水化学类型属硫酸镁亚型。  相似文献   

13.
浪错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浪错,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昂仁县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地理坐标29°11′28″~29°12′40″N,87°22′16″~87°25′15″E;219新藏线自湖北岸经过,交通便利。湖盆四面环山,海拔在4 500~4 800 m之间,湖岸陡峭,是发育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上的构造湖。湖面海拔约4 300 m,长轴呈东西向展布,长约6 900 m,最大宽度2 300 m,湖水面积约12 km2。湖区受高原大陆性气候控制,降水稀少,寒冷干旱,  相似文献   

14.
李航 《地理教学》2011,(7):43-46
读甲、乙两幅日照图,图甲和图乙为同一时刻的日照情况,回答1~2题。 1.由图推测,此时与太阳直射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地理坐标是 A.20°N,120°W B.20°S,120°W C.20°N,60°E D.20°S,60°E  相似文献   

15.
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国家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其拉甫国家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喀喇昆仑山南坡,介于36°04′~37°05′N和74°38′~75°45′E之间,海拔3 200~6 000 m之间,平均海拔4 000 m,总面积约2 270 km2,建于1975年.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分布于该地区的植物从区系组成、区系性质的角...  相似文献   

16.
盐碱化湿地芦苇群落围封和过牧条件下土壤和植被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完善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湿地植被对围栏封育和过牧适应的策略,对比研究了围栏与过牧条件下盐碱化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植株表型特征和土壤基本理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围栏封育措施相比,过牧条件下的芦苇植株株高、叶长和节间距等极显著减小(n=20,p<0.01),根冠比极显著提高(n=3,p<0.01),植株发生小型化.过牧条件下的植被生物量明显下降,植被覆盖度减小,导致土壤水分过度蒸发散失,土壤盐碱成分向土壤表层积聚,导致芦苇群落在退化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斑块化裸地,而围栏封育下芦苇群落的生长状况则接近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自然状态下半干旱地区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生态特征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以及水分变化对芦苇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基于2007年5~10月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芦苇种群特征以及地表淹水情况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区芦苇种群的盖度、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水位变化对芦苇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苇种群的生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芦苇种群的盖度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渐增高,最高值出现在9月;芦苇种群的高度则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升高;芦苇种群的密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先升高,然后下降,9月中旬以后又略有回升;芦苇种群的地上生物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波动状态,但单株芦苇地上生物量则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加,其峰值出现在9月,随后受自身生长规律的影响,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少。部分淹水状态下,芦苇种群高度、密度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相对增长速率均与淹水深度变化速率显著正相关(n=5,P〈0.05);而盖度主要受芦苇自身生长规律的影响,与地表淹水深度变化速率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艾比湖湿地边缘带典型植物固碳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艾比湖湿地芦苇和柽柳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计算出光合速率对植物固碳能力,结果表明:芦苇日均固碳为2.4 g·m-2·h-1,柽柳日均固碳为2.2 g·m-2·h-1;储碳量方面由于芦苇分布面积小且光合周期短,总体上表现为芦苇柽柳;外部环境因素(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对植物固碳能力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的重要性,芦苇与柽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芦苇的影响表现为: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大气CO2浓度温度;对柽柳的影响表现为: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两类植物储碳量计算结果表明,芦苇和柽柳均具有较强储碳能力,芦苇年均储碳量约为1.3×108t左右,柽柳年均储碳量约为1.6×108t左右,芦苇与柽柳对艾比湖湿地的碳循环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Landsat7 ETM+遥感数据与同期野外实测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基于多季相遥感影像,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分布数据,建立芦苇LAI最优估算模型,并进行其遥感反演及空间格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芦苇总面积为38 200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5%,其中,缓冲区的芦苇面积为16 200 hm2,实验区的芦苇面积为11 900 hm2,核心区芦苇面积为10 100 hm2;以遥感影像缨帽变换(TC)后的绿度(GREEN)分量、ETM+第5波段(B5)和第3波段(B3)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模型为芦苇LAI反演的最优估算模型(p0.01,R2=0.741)。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LAI介于0.12~5.85之间,呈现东高、西低和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保护区核心区的芦苇LAI最均一,实验区的芦苇LAI空间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太湖滨岸带芦苇区沉积物磷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进一步揭示大型水生植物对湖泊滨岸带沉积物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影响,探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对沉积物磷的生态效应,于2003年9月18日、10月17日和12月3日,用柱状采样器分别在太湖梅梁湾滨岸带芦苇区和无草对照区采样。用HClO4-H2SO4消化法和H2SO4-H2O2消煮法测定芦苇区和对照区沉积物及芦苇根、茎组织中的总磷含量。结果表明,在芦苇生长旺盛期(9月),芦苇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的总磷含量最高,在芦苇生长的衰弱期(10月),其总磷含量次之,在芦苇生长的枯萎期(12月),其总磷含量最低;对照区沉积物距地表0~2cm的表层是磷的富集峰值层,而芦苇生长区距地表4~7cm的沉积物层为磷的富集峰值层;芦苇须根对磷的富集效应大于其根状茎,而芦苇根状茎对磷的富集效应又大于其茎,但它们的总磷含量都小于距根0~2cm范围芦苇根际沉积物的总磷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