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北丘陵区陡坡柠条林地与荒坡的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点土壤水分测定与对比分析,研究陕北丘陵区陡坡柠条林地与荒坡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年际内动态变化规律、干燥化特征及其自然降水的补偿能力。结果表明:柠条林地0~10m土层贮水量仅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26.2%~41.2%。荒坡地0~10m土层贮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39.8%~41.2%。土壤贮水量的分布是阳坡〈半阳坡〈阴坡,上坡位〈下坡位。年际间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贮水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m以上土层内。土壤贮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滞后于降雨量变化。生长季内,柠条地与荒坡土壤平均贮水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越深,其含水量变化越小。两种利用方式的土壤剖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干化层。柠条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强度明显大于荒坡地。丰水年柠条林雨水补偿的深度仅为1.0m,荒坡也仅为1.2m。柠条林丰水年的雨水补偿的深度比干旱年可增加60cm以上,5m土层贮水增量增加3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青海省互助县1997~2002年大气观测场和春小麦地测定的0~50 cm土壤贮水量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得出:同一气候背景下,地形地势相同的不同场地不同植被0~50 cm土壤贮水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大气观测场11月至次年2月(一般为土壤封冻期)土壤贮水量保持在25~27 mm间,变化较平稳,6~7月处于谷值阶段,为24 mm,3月至4月初和9月处于峰值阶段,为28 mm,年变化似呈"M"形。春小麦地在土壤封冻期未测定,3月至4月初处于最大峰值阶段,为33 mm,7月处于谷值阶段,为21 mm,9月达次峰值阶段,为25 mm,年变化似呈"M"形。在同一气候背景下,大气观测场中子仪测定和春小麦地烘干法测定的0~50 cm贮水量经过相关性检验,建立回归关系式后可相互代替应用。  相似文献   

3.
陇东黄土高原土壤贮水量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区冬、春小麦生长期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拔节至孕穗期是需水关键期,每增加10mm贮水量可使产量平均每亩增产11~12kg。土壤贮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弱,但随生育期后延,尤其在生殖生长阶段,深层土壤贮水量发挥了积极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58 a黔南地区5~20 cm平均地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随土壤深度增加升幅逐渐增加,近10 a浅层平均地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各层地温周期性分布不同。四季地温均呈增温趋势,随土壤深度增加气候倾向率逐渐增大。平均地温月变化呈单峰形势,暖月随深度增加地温递减,冷月随深度增加地温递增。空间上浅层地温呈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2017—2018年在晋南4个不同海拔高度的麦田,开展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麦田不同土层的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均低于播种期土壤贮水量,在0~100、100~200、0~200 cm土层深度不同海拔麦田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占播种期土壤贮水量的比例分别为47. 28%~45. 46%、42. 49%~77. 50%、45. 06%~60. 96%,其中0~200、100~200 cm深度所占比例均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上升;播种期至成熟期0~100、100~200 cm土壤耗水量占该阶段0~200 cm土壤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1. 53%~72. 12%、27. 88%~48. 47%,其中0~100 cm深度所占比例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而100~200 cm则表现为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播种期至成熟期0~100、100~200、0~200 cm土层耗水量占播种期同一土层贮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2. 72%~54. 54%、22. 50%~57. 51%、39. 04%~54. 94%,其中100~200、0~200 cm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最高海拔(1008 m)麦田0~100、100~200 cm土层及其他3个海拔麦田不同土层深度在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耗水量与其初始土壤贮水量均呈正相关;不同海拔麦田的全生育期平均气温与其全生育期不同土层的土壤耗水量均呈现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基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在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乌审召牧业气象试验站29a(1981—2009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水分、主要牧草的发育期、产量的变化趋势,同时对土壤水分变化与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于10~50cm土层而言,其年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P0.05);赖草的返青期、黄枯期均呈推后趋势,开花期为提前趋势,生育期呈明显的延长趋势(P0.01)。赖草干鲜重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1)。土壤含水量与半荒漠牧草生育期、干鲜重的相关性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土壤深松保墒增产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土壤深松 45cm、30 cm处理打破犁底层 ,1 996~ 1 998年连续进行 2个年度的冬小麦保墒、增产效应田间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土壤深松处理后可减少冬小麦全生育期 0~ 1 0 0 cm的作物耗水量 ,促进根系对 1 0 0~ 2 0 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利用 ,提高冬小麦的产量耗水比 .土壤深松处理能明显增加 0~ 30 cm土层的土壤湿度和含水量 ,降低 0~ 5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 .有利于冬小麦根系、茎、叶的生长发育和总生物量的累积 .土壤深松 45cm处理 2年平均冬小麦增产 7.0 % ,土壤深松 30 cm处理第一年增产 7.7% .冬小麦土壤深松保墒增产效应的适宜深松深度为 30 cm.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干旱胁迫对春小麦生长发育阶段生理性状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高产优质抗旱春小麦新品种‘定丰18号’和‘定丰19号’为材料,对其分蘖期到成熟期进行正常供水(WW)、轻度土壤干旱(MD)和重度土壤干旱(SD) 3种不同水分处理,研究3种处理对小麦叶片水势、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W处理比较,MD和SD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水势(p <0. 05),MD处理通过夜间恢复其叶片水势可达到正常水平,SD处理不能恢复; SD处理显著抑制了叶片光合作用,MD处理与WW处理无显著差异(p> 0. 05);与WW处理相比,MD处理籽粒灌浆速率、粒重、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而SD处理则显著降低(p <0. 05),不同处理间容重无显著差异(p> 0. 05)。两个不同小麦品种的两年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适度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小麦增产,从而可提高其灌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兴海1999--2006年4—10月的土壤水分资料,分析0~50cm土壤贮水是的年、月和旬际变化规律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海县天然草地土壤贮水量年际变化振荡明显,呈多波动变化,与年降水量相关关系显著;一年中逐月土壤水分变化曲线基本呈“M”型分布,可分为春季缓慢增墒期、春夏快速增墒期、盛夏快速失墒期、秋季快速增墒期和秋末快速失墒期;土壤贮水量在20~30cm层最大,就其垂直变化而言,0—20cm为多变层,20-50cm为缓变层;土壤水分垂直剖面的季节变化按变异系数大小可分为3个阶段,土壤贮水量变异系数雨季(6—9月)大于干季。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冠层温度的冬小麦水分胁迫指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实验基础上对冬小麦田逐日14时基于冠层温度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同一时刻干旱处理CWSI高于湿润处理;麦田灌溉后CWSI4~6天降到极小值,表明了灌水后作物从水分胁迫状态恢复所需的时间;从本次灌溉后CWSI达到极小值至再次灌溉期间,CWSI呈持续增加趋势。这些表明CWSI较好地反映了因土壤供水不足导致的作物水分胁迫。CWSI与叶水势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CWSI等于0.4,相当于实际蒸散与可能蒸散的比率为60%,是指示冬小麦发生严重水分胁迫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陕西,陇东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墒情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河南省台站土壤墒情数据库1997年10月至2003年6月资料,找出不同土壤类型的墒情变化规律。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分析表明:壤土最大,粘土次之,沙土最小;土壤墒情受地下水影响较大,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不容易出现干旱。根据土壤墒情资料确定了土壤墒情订正系数和不同土壤类型田间持水量在全省的分布,并将其应用到墒情预报模型中。  相似文献   

13.
A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is developed to retrieve daily averaged soil water content from diurnal variations of soil temperature measured at three or more depths.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Oklahoma Mesonet soil temperature data collected at the depths of 5, 10, and 30 cm during 11-20 June 1995. The retrieved bulk soil water contents are compared with direct measurements for one pair of nearly collocated Mesonet and ARM stations and also compared with the retrievals of a previous method at 14 enhanced Oklahoma Mesonet st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method gives more persistent retrievals than the previous method. The method is also applied to Oklahoma Mesonet soil temperature data collected at the depths of 5, 25, 60, and 75 cm from the Norman site during 20-30 July 1998 and 1-31 July 2000. The retrieved soil water contents are verified by collocated soil water content measurements with rms differences smaller than the soil water observation error (0.05m~3 m~(-3)). The retrievals are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5年的田间试验基础上,从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确定了棉花的适宜耗水量指标,根据棉花的蕾铃脱落率,气孔阻力,纤维品质以及产量结构等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确定了棉花生产的适宜水平指标和干旱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LI-COR8100A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分别于2013年1月、5月、10月和11月进行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流沙下垫面土壤呼吸速率测定试验,并分析了相应的土壤水热因子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土壤呼吸速率整体偏低,但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区流沙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无机碳过程是导致夜间及凌晨的土壤呼吸速率为负值,白天为正值的主要原因。不同时段的土壤呼吸速率(Rs)分别与土壤表层0~5 cm平均土壤温度(T)和湿度(W)间存在较为同步的昼夜变化趋势且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相对于单因素影响的回归分析,土壤温、湿度的协同作用能够从整体角度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情况。回归方程Rs=a+bT+cW和Rs=a+bT+cW+dTW可解释不同时段土壤呼吸速率76.0%以上的变化情况。这说明土壤温、湿度是控制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沙漠腹地土壤极低的水分条件成为土壤呼吸的限制性因子,呼吸速率对于作为限制性因子的土壤湿度的变化响应则更加直接,而对于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就有所下降,导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回归关系出现明显的时滞环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东亚季风区地气系统的水平衡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ECMWF1980~1989年10年逐日资料及同期中国六大流域片的月径流量资料,用水平衡方法尝试了对东亚季风区进行蒸发估算、土壤和地下水含量估算及总的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全国陆地降水在7月份最大,平均约为95mm,蒸发的最大值(80mm)比其滞后1个月出现。北方流域和南方流域的水平衡特征明显不同。南方流域降水始终大于蒸发,蒸发峰值比降水峰值滞后1个月,土壤、地下水含量盛夏或初秋开始减小;北方流域蒸发有时超过降水,两者的峰值同月出现,土壤、地下水含量初夏就开始减小。东北流域片的水平衡特点介于上述南、北方流域特点之间。计算误差中由水汽通量散度项的日变化引起的误差可能占总误差的50%。  相似文献   

17.
鲁韦坤  李湘  朱斌 《气象科技》2015,43(2):202-206
按照土壤水分自动站业务化检验标准对云南2010年建立的20个土壤水分自动站观测值进行了业务化检验,其中17个站点通过业务化检验。为评估业务检验合格站点的数据质量,对检验时段人工对比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检验时段多分布在雨季,大部分土壤层观测数据的样本标准差较小,导致检验后干季时的土壤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结果误差较大。将各站点的土壤体积含水量绝对误差转换成土壤相对湿度误差后,土壤相对湿度误差值大于等于10%的土层占有效检验总数的24.4%;误差值小于6%的只占总数的41.2%。分析认为当前土壤水分自动站业务化检验的评判标准值得商榷和论证。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地区天然牧草对水分条件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应存  高贵生  严进瑞 《气象》2006,32(8):107-112
利用青海省铁卜加牧业气象试验站1987-1996年的气象和牧草资料,研究了降水、土壤湿度与蒸发量等水分条件对青海湖地区铁卜加草原5种优势种天然牧草生长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中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干生苔草Carex aridul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m、杂草产量比为8:15:15:16:18:28。5种天然牧草的生长高度和产量对水分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天山赖草最耐旱;干生苔草次之;猪毛蒿和紫花针茅的抗旱性相当;冷地早熟禾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得出了大部分牧草产量形成需水临界期在6月份的结论。这对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增水抗旱工作的时间安排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干旱条件下夏玉米耗水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吕厚荃  杨霏云  钱拴 《气象》2002,28(2):38-41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干旱年份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耗水状况,对比了不同日降水量对玉米田3米剖面的水分分布状况的影响,讨论了土壤失熵过程中的不同深度的水分的变化以及土壤水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干旱年份玉米水分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土壤水库的特征、土壤水库的潜能以及土壤水库对小麦产量的贡献作了探讨,同时提出了土壤水库二次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