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工作平台本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工作平台建设的需求,以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工作平台为基础,从县级气象业务工作实际出发,利用Visual Basic 6.0程序语言编程,研制出辽宁省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工作平台本地化软件,并投入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应用。经业务运行表明,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达到了实时业务系统高效运行的目的,使县级气象业务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拓展县级气象部门服务公众渠道,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和时效,利用C#、Web services、GIS等技术,在微信上开发与设计县级气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以“寻甸气象”的开发与设计为例,阐述了该平台的系统结构和功能;使用图片服务器分离技术、缓存技术、库表散列技术可确保用户便捷、快速访问该平台,及时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该平台解决了县级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大力提升了县级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的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气象局组织开发的以标准化、规范化、统一数据环境和信息网络为支撑,集气象综合观测、气象预警预报、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一键式发布和业务管理为一体的"河南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为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的开展提供集约高效的工作平台,为加快基层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提供坚实的支撑。平台采用集约化的数据环境和B/S架构,利用跨平台的Java语言开发,采用开源框架结构设计,平台的运维在省级信息中心,减轻了基层业务人员的运维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县级气象部门业务发展现状,研究了县级气象业务工作需求,详细介绍了县级气象信息综合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利用c#语言开发该系统的具体过程。系统已于2013年在县局投入业务运行,功能丰富、运行稳定,提高了县级气象信息监测预警水平,有效增强了基层台站气象服务能力,为做好地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可能性和途径两个方面,对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县级气象部门如何培育、发展气象信息市场和提高气象信息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旗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是内蒙古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的关键措施,通过该平台,旗县级业务人员可以在集中的平台上完成日常业务操作。文章阐述了该业务平台逻辑结构、技术路线,介绍了平台功能和特点,并结合旗县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了平台未来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气象电视服务类节目发展迅速,为广泛传播气象信息、服务社会公众发挥了极大作用,同时也为宣传气象行业、气象知识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但市、县级气象部门由于设备、技术、人才、资源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电视气象服务类节目的发展还不够平衡,还存在着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多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气象电视服务类节目发展迅速,为广泛传播气象信息、服务社会公众发挥了极大作用,同时也为宣传气象行业、气象知识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但市、县级气象部门由于设备、技术、人才、资源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电视气象服务类节目的发展还不够平衡, 还存在着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需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县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精细化程度不高、技术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开发了杭州市萧山区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制作发布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各种探测资料和浙江省气象局0~36 h内模式预报产品,根据监测实况和模式外推智能自动形成分区预警提示;将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到乡镇辖区;该系统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自动连接,一次性制作分区预警产品,可在5 min内完成分区预警信号编辑制作和发布,高效地解决了预警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技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即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短信、互联网、警报器等载体,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确保公众及时获得气象信息。通过研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及关键技术,为气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共享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王燕  刘式达 《气象学报》1986,44(3):293-298
Lorenz方程中引进切变以后,对普朗特数为0.7的大气可以出现浑沌。 速度切变在一定情况下起阻尼作用,有切变时比无切变时湍流发生的临界莱雷数要高。 浑沌是一种非周期的现象,它在相空间中的轨迹是混乱的。 通向湍流的道路有很多种。切变较小时为普通湍流形态;切变较大时是间歇湍流形态;切变适中时为短暂层流状态。 有速度切变时的浑沌对大气湍流的研究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红伟  蔡其发  张铭 《高原气象》2003,22(4):361-364
提出了一个考虑地形坡度的非线性Kelvin行波解的模型,在假定了地形坡度沿山脉走向不变而仅在垂直于山脉走向的方向有改变的情况下,求得了该模型的解析解,这有助于加深对沿海山地捕获波的认识。文中还将该解与经典情形(即侧边界取为垂直刚壁而底面为水平)的解作了比较,发现前者的波速与扰动振幅均较后者要小,这与我国东南沿海武夷山区的沿海山地捕获波的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9年6月江西省九江一次雷击事故现场的勘察结果,利用雷电监测数据和剩磁检测数据对雷电流大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造成雷击事故的可能原因有三方面,分别是电源SPD的保护级别不够、SPD的容量太小、接地引下线过长和截面积太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两层正压准平衡海洋模型的中纬度自由涡旋波动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了具有瑞利摩擦且仅考虑大洋西海岸或同时考虑大洋东、西海岸的两层正压准平衡海洋模型,并做了解析求解,用以研究中纬度的自由涡旋波。得到的主要结论有:模型中该波动的解为波包。在仅考虑大洋西海岸时该波包的载频频率是连续谱;而同时考虑大洋东、西海岸时其为离散谱;且均有载频频率越高(周期越短)水平尺度越大的特点,对过分低频的波动,则会使准平衡的假定不再适用。模型中该波动波包载频的周期约在26天至24年。因考虑了摩擦,该波包的振幅随时间呈指数衰减,但摩擦系数的大小仅影响其衰减程度而不改变其空间结构,最终该波包振幅趋于0,故该两层正压海洋模型的解就趋于大气风场的强迫特解。模型中该波包的载频都是西传的;频率较高则西传较快,波包的特性和变形都很明显;频率低,则西传慢,其波形接近平面简谐波。在该两层正压模型中,该波动上层流场与正压模型中的流动类似,而下层海洋流动则其流速与上层海洋相同,而流向相反。该模型中该波动的性质是准平衡(准无辐散)的涡旋波,当摩擦不太大且其水平尺度在10km以上时,其性质则为准地转的Rossby波。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总云量产品在中国区域的分析检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ISCCP、常规观测以及MODIS总云量3种目前使用较多的总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重点考察时间序列较长的ISCCP和常规观测总云量, 给出定量对比结果, 为使用这3种总云量资料的用户提供参考。研究表明:ISCCP与常规观测总云量相比, 7月二者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但白天ISCCP总云量比常规观测总云量多, 夜间却往往比常规观测总云量少, 二者误差分布表现为东部和东南部小于西北部的特征; 而1月二者空间分布比较一致, 但是在天山和东北地区高、低值中心经常不匹配, 这两个区域总云量资料需慎用; 7月ISCCP总云量精度明显高于1月。ISCCP、常规观测以及MODIS总云量对比结果表明:1月MODIS总云量比其他两种资料大, 而7月为最小。相对常规观测, 1月ISCCP总云量精度优于MODIS, 而7月MODIS总云量略优于ISCCP。  相似文献   

17.
利用哈尔滨市1951 ~1998 年候降水量资料,用候降水量突变划分汛期,并对哈尔滨市汛期特征进行分析。哈尔滨市汛期可划分为:提前型、落后型;偏长型,偏短型;连续型、分段型。平均入汛期为6 月21 ~26 日,最早入汛期为5 月21 ~25 日,最晚入汛期为7 月21 ~26 日;平均出汛期为8 月26~31 日,最早出汛期为7 月6 ~10 日,最晚出汛期为10 月11 ~15 日。平均汛期长度为60d ,最长汛期为100d ,最短汛期为20d 。  相似文献   

18.
强对流(冰雹)云中水凝物的积累和云水的消耗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许焕斌  段英 《气象学报》2002,60(5):575-584
在冰雹云中过冷水的累积对冰雹增长起重要作用。文中回顾了水凝物累积和过冷水消耗机制中的不确定性 ,利用三维Euler强对流云模式和三维Lagrange粒子群运行增长模式 ,重新研究了对流云中水凝物粒子的累积机制和过冷水的消耗图像 ,得出以下结果 :(1)强对流 (冰雹 )云具有翻滚式对流流场 ,流场的性质决定云中存在着一个动力吸引区 ,它处于主上升气流区旁侧水平气流近于零的区域 ,粒子在增长运行中向这里集中 ,造成水凝物的累积 ;(2 )这种粒子的集中和水凝物的累积 ,是流场动力特征和粒子增长行为相互作用的表现 ;(3)粒子的集中和水凝物的累积是动态循环式的 ,而不是静态平衡式的 ,粒子可以进入吸引区 ,也可以吹离吸引区 ,在进入和吹离的循环中动态地形成了集中和累积 ,累积可以发生在主上升气流上方 ,也可以延伸到其下方 ;(4)粒子的集中和水凝物的累积是受流场和粒子运动的动力过程控制的 ,而累积粒子是液相雨滴 ,或是固相霰粒、雪团和冰雹是受降水发展过程属液相或固相占优势来决定的 ;(5 )云水场中云水量 ,只在大粒子的集中区才被显著消耗 ;而在区外的云水量消耗不显著 ;(6 )对于云水含量高达 6 g/kg的云水场 ,播撒粒子浓度达到 10 0个 /m3 时 ,在考虑消耗时 ,已不能增长成直径大于 1cm的冰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康定市历史泥石流灾害资料与历史气象降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康定市泥石流灾害与降雨的关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康定市1h、3h降雨量诱发泥石流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康定市境内各地均有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东部地区是泥石流的高易发区。康定市境内泥石流灾害发生与当日降雨量、短时强降雨、前期有效降雨量关系密切。降雨量大且降雨强度强的月份(6~8月)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短时强降水的强度越大,发生灾害的风险越大,强降水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段(19:00~02:00)也是泥石流高发时段。当降水强度<10mm/h和20mm/3h时,有出现泥石流的可能性,泥石流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为4~5级;当降水强度达到10~20mm/h、21~35mm/3h时,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风险等级为3级;当降水强度达到21~35mm/h、36~50mm/3h时,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大,风险等级为2级;当降水强度>35mm/h、50mm/3h时,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极大,风险等级为1级。   相似文献   

20.
事件概率回归估计与降水等级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比分析概率回归降水等级预报和回归降水等级预报的差异, 2007年秋季至2008年夏季全国平均检验结果表明:概率回归降水等级预报效果好于回归降水等级预报, 尤其是小雨预报, TS评分明显高于回归降水等级预报, 同预报偏差过大情况也有很大改善。进一步分析表明:回归降水等级预报方法在建立小雨预报方程的样本中, 少数较大降水量的样本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过大, 导致预报方程中反映的预报量与预报因子的关系以少数大降水量样本为主, 是造成小雨预报空报过大的原因。与模式降水预报的对比分析表明:概率回归降水等级预报效果好于模式直接降水预报, 模式降水空报较大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