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合法 《气象》1993,19(1):1-1
前言 漯河地处沙颖河流域,在1986—1992年的7年间,小麦平均亩产281.6kg(最高315kg,最低241.4kg)。产量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麦倒伏却是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990年小麦倒伏41.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1.5%,千粒重为18.6g,比未倒伏小麦下降10.8g;1991年小麦倒伏56.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9.2%,千粒重下降5.52g。造成小麦倒伏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不外乎两条:一是气象条件不  相似文献   

2.
小麦倒伏不仅使产量降低、籽粒瘪瘦、品质变劣,而且造成田间管理困难,使机械化收割无法进行。小麦倒伏大都发生在高产麦田。因此,防治小麦倒伏,对实现大面积小麦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1小麦倒伏的时期及不良气象条件小麦倒伏在林州市一般出现在抽穗前后到成熟这一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气象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病虫气象是研究农作物病虫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学科。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一学科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中有不少是过去工作没有涉及到的或报道不多的新内容,这说明病虫气象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长足发展。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病虫发生消长和外界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二是研究病虫的农业气象预测。本文对近年来农作物病虫气象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并相应地提供部分国内有关文献以供参考。一、病虫发生消长和外界天气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外界天气气候条件与病虫的发生消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直接影响病虫的生长、发育、生存、繁殖,从而造成病虫不同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黑龙江省历史作物倒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物倒伏集中发生在三江平原北部、松嫩平原东南部及牡丹江半山区;70年代和80年代作物倒伏高发时段;7-8级以上大风或龙卷风是造成作物倒伏的最主要气象要素;高杆作物倒伏次数明显多于矮秆作物;8月是作物倒伏发生的高峰时段。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麦倒一张皮”,小麦倒伏是南方田麦生产的一大障碍,它明显抑制着小麦的稳产和高产。淳安县的田麦更是“十年九倒”,往往在丰收可望之际,一阵风,一场雨,成片匍伏,严重影响了产量及品质。本文主要就淳安县小麦的倒伏进行气候分析。 1 小麦倒伏及其影响 1.1 小麦倒伏与分类 小麦倒伏是指拔节后的小麦由于受多种不利条件影响,整株或成片倒伏在地上。小麦倒伏严重降低千粒重。倒伏早的麦田,每穗粒数也有所下降。小麦倒伏后干粒重下降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6.
1冬小麦1998年度全疆各小麦生长期大部麦区无较严重的干热风、冰雹、病虫等危害,使冬麦单产创历史最高记录,单产比前一年增产10.9%;总产比前一年增产1.7%。1997年秋播期北疆偏晚,南疆偏早,入冬期全疆偏早,但由于秋季气温明显偏高,使冬前生长积温充足,全疆绝大部冬麦区冬前>ot积温在300-620t·d之间,冬前苗情长势好于前一年同期。全召大部地区冬小麦越冬期间积雪和气温有利于冬麦安全越冬,冬麦返青良好。冬麦功抗分化期间气温偏低,降水异常们多,幼德分化期长,有利于形成大穗及多成稳,使亩有效茎数、叶面积系数、单株小稳…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016年7月19-21日滦州市大风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相关气象条件,验证了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总结的夏玉米不同发育期的倒伏指标适用于当地;并根据该指标,对滦州国家气象观测站1980-2018年6-9月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倒伏等级出现日数和风向的分布规律。结合分布规律,针对播种日期、风向,以及选种、播种方式、种植密度、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害、采取化控手段等给出了预防倒伏的建议,根据不同生育期发生的不同类型的倒伏给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关于三麦适宜播期与基本苗的确定问题,本站曾于八一年根据分期播种试验作过初步分析。 在一定的肥、水条件下,适宜的基本苗是保证群体合理发展,从而既获得足穗,又防止因群体过大,后期发生倒伏的重要因素。从农业气象角度,根据肥力和生产水平确定小麦不同播期基本苗,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本文根据县农业部门81—83年“7208”小麦品种苗情资料,分别付高产试验田(肥料、管理水平较高、条播)和一般大田(肥料、管理水平一般、散播),进一步分析冬前积温(0℃以上)对叶令,以及叶令、基本苗与平均单株茎蘖数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确定不同播期基本苗的计算方法,并列出计算结果,以供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嘉佑  胡永云 《气象学报》2006,64(5):614-621
使用160个测站冬半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最近几十年(1951/1952—2003/2004)的冬季气温变化趋向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冬季的前冬和后冬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趋向性差异。趋向性差异在年际的变化方面的表现,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变化趋向的一致性,即前冬有变暖的趋向,后冬也有变暖的趋向,但是前冬变暖趋向不明显。而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不同,表现在冬季气温变化,虽然也存在变暖趋向,但是前冬变暖的趋向比南方趋向明显。第2个气候变化特征,南方地区是前、后冬相反的变化趋向,即前冬暖(冷),后冬则冷(暖)。而北方地区这种特征表现不明显。趋向性差异在年代际的趋向性变化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南方地区在1980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冬缓和,在1980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缓和。而北方地区在1980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同样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冬加快,而在1980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加快。不同的前冬和后冬气温序列不同时段标准化距平的平均值也存在差异。南方地区1980年以前,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比常年偏低。但是后冬偏低程度较前冬缓和,而在1980年以后,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后冬偏高的程度也较前冬缓和。而北方地区在1980年以前,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低,后冬气温偏低的程度较前冬大。而在1980年以后,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高,而且后冬偏高的程度较前冬大。  相似文献   

10.
江西水稻病虫灾害发生与防治浅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阐述江西水稻病虫灾害发生概况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其成灾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认为,气象要素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农事活动,对病虫灾害的发生影响极大。其中山区、丘陵的适温高湿寡照,是造成山区丘陵早中稻稻瘟常发重发的重要因素;降雨是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暴发成灾的主导因素,温度对病虫特别是虫害影响大。要做好江西水稻病虫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就要加强领导,健全政府病虫灾害防治机制;加强监测,提高病虫灾害预警水平;加强宣传,提高农户病虫灾害防治能力;加强指导,提高科学防控病虫灾害水平。  相似文献   

11.
江西稻棉病虫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江西近 10 a(年)来稻棉病虫灾害发生情况及损失情况,总结了减灾工作成效、经验及 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今后 10 a(年)粮棉病虫灾害发生趋势,提出了减轻病虫灾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漯河市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9年来,漯河市冬、春、秋季气温升高,夏季则下降,夏季降温幅度比冬、春、秋季升温幅度小一个量级,全年气温整体趋势变暖。城市化“热岛”效应对冬、春、秋季及全年的影响较气候系统自身演变显著,对夏季影响不显著。冬、夏、秋季及全年气温序列具有持续性,未来冬、秋季及全年变暖持续,夏季则变冷持续;春季气温变暖趋势减缓,或者更接近于随机变化,即未来变暖变冷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3.
贵州冬、夏季气温和降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贵州冬、夏季各站气温和降水以及全国冬、夏季各站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倾向率,寻找其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对贵州各站冬、夏季气温和降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冬、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上升幅度不及全国同期平均上升幅度,冬、夏季分别为0.21℃/10 a和0.01℃/10 a;贵州冬、夏季降水均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加趋势跟全国同期降水增加趋势基本一致,约为3.3mm/10a,而夏季增加趋势比全国同期降水增加趋势更为明显,约为16.4mm/10a;省之中西部冬季气温和降水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尤其是在西北部更为显著,而在省之东部,气温和降水则关系不明显;省之中东部夏季气温和降水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东北部和东南部更为显著,而在省之西部,气温和降水则关系不明显.这对更好的进行贵州冬、夏季气温和降水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漯河市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近49年来,漯河市冬、春、秋季气温升高,夏季则下降, 夏季降温幅度比冬、春、秋季升温幅度小一个量级,全年气温整体趋势变暖. 城市化"热岛"效应对冬、春、秋季及全年的影响较气候系统自身演变显著,对夏季影响不显著. 冬、夏、秋季及全年气温序列具有持续性,未来冬、秋季及全年变暖持续,夏季则变冷持续;春季气温变暖趋势减缓,或者更接近于随机变化,即未来变暖变冷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5.
1955—2006冬半年中国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1955—2006年全国275个台站冬半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中国冬半年极端低温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冬半年极端低温频数变化一致,均呈减小趋势,1983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突变;近52 a来最显著的减小趋势位于华北、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最不显著的减小趋势位于河套地区,较弱的减小趋势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地区;中国冬半年年极端低温事件频数的空间差异明显,各区域极端低温频数突变的年份均不一致,各区域突变前后的极端低温频数存在较大差异,但近年来,各区域冬半年极端低温频数变化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一、预报思路:农谚有“冬不冷、夏不热”,“冬冷伏雨多”、“三九天晒得水流,六月天渴死老牛”等。说明冬天冷暖和次年降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采用由点到面的办法,考虑到武威冬季侯温的代表性较好,先找武威候温为负距平的时段来反映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盆地区代表点的小麦条锈病冬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此确定四川小麦条锈病冬繁的适宜、次适宜、不适宜气候条件指标。从风险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包括气候条件出现频率和寄主存在数量两个环境因子的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冬繁农业气候风险模型,并划分了高、中、低风险等级。基于GIS技术,对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冬繁农业气候风险进行了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四川省的川西高原地区和川西南山地是小麦条锈病冬繁阶段低风险或无风险区,而盆地区是中、高风险的集中区。其中,盆地中部地区是主要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8.
我省上半年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春季,陕北、渭北降水偏少,一度干旱,干旱最大面积曾达1600万亩。因受西北沙暴影响,关中西部出现大风,使正在抽穗、扬花的冬小麦大面积倒伏,据调查,倒伏面积达60余万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夏粮产量。此后,从5月上旬以来至7月中旬,各地先后出现了冰雹、暴雨和大风,尤其是冰雹,范围广,面积大,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气象条件对黄泛区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年度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的分析和河南主栽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比较表明:2008年度小麦生育期间,平均气温高于常年0.5 ℃,日照时数偏少83.4 h,降水偏少10.1 mm.全生育期表现为播种时气温偏低,冬前气温偏高,雨水偏少;越冬期雨雪明显偏多,时间偏长,无明显低温冻害;春性品种干旱高温,小麦苗期生长偏弱,春性品种两极分化提前,后期多风雨,倒伏严重,黑胚和萌动率高,小麦亩成穗数减少,穗粒数持平,千粒重增加,属减产年份.2008年气象条件较适合小麦春性品种生长,对不同的半冬性品种影响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1 前言 沈阳地区蔬菜保护地发展很快,对缓解沈阳冬春淡季蔬菜供需矛盾、提高菜农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蕃茄是重要的蔬菜种类之一。沈阳地处北纬42°左右,冬春气候寒冷,保护地生产难度较大,特别是低成本的、不加温日光温室生产蕃茄难度更大。 于洪区马三家镇拉马台村在1992年秋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