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北缘的浙江安吉多金属矿区发育侵位序列复杂的坞山关杂岩体及与其有关的蚀变和矿化.为了探讨区内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该杂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开展了研究,并籍此对其成因类型、源区特征进行了探讨.坞山关杂岩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前者具富碱、高钾特征,属准铝质-钾玄岩系列,花岗闪长岩具高钾特征,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正长花岗岩具高硅、低钙、贫镁、高FeO/MgO值、富碱特征,属准铝-弱过铝质钾玄岩系列.该杂岩体的∑REE为(123.5~216.47)×10-6,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明显的右倾轻稀土元素富集型,Eu呈不同程度的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各岩石单元大离子亲石元素(尤其是Rb、Th、K)明显富集,Ba、Sr负异常明显,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该杂岩体成矿元素ω(Mo)、ω(W)明显高于克拉克值,暗示其具有提供成矿物质的潜力.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分异Ⅰ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属Ⅰ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多数特征,但从杂岩体各岩石单元的成岩年龄相差不大、具地球化学亲缘性以及A型花岗岩不具高分异特征来考虑,将其归为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更理.La/Sm-La图解显示出,该杂岩体为平衡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其轻稀土元素富集、Ta-Nb、Ti、Eu、Sr、Ba负异常可能是源区为含角闪石族、金红石、斜长石作为难熔相遗留在残留物中所致.  相似文献   

2.
琼北地区花岗岩出露较少,多零星分布在翁田镇至大致坡镇一带。本次研究选取该区域的翁田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限定该岩体形成时代为245.1±2.4Ma,属于中三叠世。翁田岩体主要岩性为中粒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2(74.57~76.15wt%)、高碱(Na2O+K2O=7.15~8.48wt%)、低MgO(0.19~0.31wt%)的特征,属于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强的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U、K等,明显亏损Nb、Ta,强烈亏损Ba、Ti、Sr、P,具高10^4Ga/Al、FeOt/MgO、K2O/Na2O比值和高(Zr+Nb+Ce+Y)含量,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资料,翁田铝质A型花岗岩的出现,表明海南岛在中三叠世处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国庆钾长花岗岩岩体出露于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西南部的盘陀山一带,北邻牛圈子-洗肠井缝合带,LA-ICP-MS测得该岩体的U-Pb年龄为439.1±8Ma。岩体SiO2含量73.31%~74.36%,A/CNK>1.1,K2O/Na2O=1.25~1.40,里特曼指数介于2.06~2.22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系列,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钾长花岗岩总体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低,具有较明显Eu负异常(δEu=0.65~0.77),具K、Rb、Ba、Th等元素富集,Nb、Ce、Zr、Hf、Sm、Y、Yb等元素亏损的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国庆钾长花岗岩为壳源S型同碰撞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国庆钾长花岗岩为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形成,是早志留世月牙山-洗肠井古洋盆闭合同碰撞阶段的产物。同时对该区志留—泥盆纪碰撞伸展环境下成矿前景初步分析,为矿床研究和区域矿产预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阿克图约克花岗闪长岩富黑云母,具较高SiO_2(61.53%~67.01%),低里特曼指数(1.8~2.25),富钠贫钾,A/CNK小于1,稀土元素总量中等(∑REE=64.64×10~(-6)~76.12×10~(-6)),弱Eu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K,Ba,LREE),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Ti,Ta,Nb,P),Nb/Ta小于1等特征。该岩体为钙碱性系列准铝质花岗闪长岩,并具I型花岗岩特征。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29.7±1.9)Ma,早于苏云河含矿岩体,为早石炭世洋壳俯冲背景下的火山弧花岗岩,暗示洋壳闭合时限晚于(329.7±1.9)Ma。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雅尔根楚花岗岩岩体岩相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岩体主要岩性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花岗质糜棱岩,应用锆石U-Pb LA-ICP-MS测年方法,测得的3组年龄为226.8±2.2Ma、230.2±1.3Ma和233.6±1.5Ma,表明其岩体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主量元素(XRF)具有富硅、富钾的特征,A/CNK值为0.81~1.10,显示铝弱饱和,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Eu负异常,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岛弧性质的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为Ⅰ型花岗岩.经过综合研究认为该Ⅰ型花岗岩可能是在整个伸展环境下,岩石圈地幔压力降低导致地幔上涌,残余的洋壳熔融提供流体注入,从而该岩体发生侵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桂东南六陈中酸性侵入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六陈中酸性侵入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组合,少量花岗闪长岩,岩石普遍含角闪石;岩石属富碱、高硅、高钾,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较高(∑REE 237.65×10~(-6)~316.06×10~(-6)),具中等铕亏损的轻稀土富集型的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对岩体进行了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加权平均值为(245.1±1.2)Ma。该岩体总体显示为富碱性A2亚型花岗岩,形成于华南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7.
刘荣  方庆新  马玉周 《新疆地质》2006,24(3):223-228
在藏北高原玛尔盖茶卡幅1∶25万区调过程中,对新疆云雾岭花岗岩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具高SiO2,富碱的特征,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和巨斑状二长花岗岩,岩相间为涌动型侵入接触关系.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1,为次铝质花岗岩.稀土含量较高,属于轻稀土富集型,δEu值在0.19~0.34之间,Eu亏损明显.微量元素中以K、Rb、Th富集为显著特点.通过对该岩体单矿物锆石U-Pb法年龄测定,其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201.8~203.4Ma),为I-S过渡型,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白山钼矿赋矿岩体为花岗斑岩,其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并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Ce,Zr等),以及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根据矿物稀土元素作为示踪剂提供的信息表明,含钼矿物的石英脉稀土元素组成和分布模式与壳幔同熔型花岗岩有众多相似之处,推测该成矿物质来源与花岗岩岩浆有关,来自同一源区,形成于碰撞后演化阶段向板内转化的构造环境,并具相同的成岩方式与成岩成矿同期。  相似文献   

9.
灵山岩体地处东秦岭造山带的南秦岭构造带的桐(柏)-商(城)断裂两侧。根据内部接触关系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将灵山岩体划分为主侵入期四个单元和补充期三个独立单元。该花岗岩属高硅碱富钾贫钙低镁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较高且具右倾海鸥式配分模式,微量元素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等和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P、Ta、Nb、Ti等特点;是具有某些I型(类埃达克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同熔性S型花岗岩,形成于弧-陆碰撞造山后(非造山)的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10.
姚百赫  来林  徐文坦 《江苏地质》2018,42(2):264-276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位于兴蒙造山带中段,其东北部敖仑敖包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8.5±1.4)Ma,时代为早白垩世,是区域岩浆活动最频繁的燕山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敖仑敖包岩体具高硅(72.03%~76.37%)、高碱(8.06%~8.58%)、低铝(13.04%~13.81%)、富铁、贫钙、贫镁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至碱性过渡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丰度中等,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海鸥状。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K相对较为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d、Ta、Zr和Hf相对富集,而Ba、Sr、P、Ti强烈亏损。上述特征与A_1型花岗岩相似,成因可能为在拉张构造体制下软流圈物质上涌与地壳混染而成。  相似文献   

11.
蟒岭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北部,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含辉石黑云角闪闪长岩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依据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结合前人测试的年龄,将蟒岭岩体的岩浆演化划分为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中期3期。第一期为含辉石黑云角闪闪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7±1)Ma,该期岩石SiO2质量分数较低,富碱,属于准铝质,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系列;第二期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48±1)Ma~(144±1)Ma,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钾玄岩-高钾钙碱性I-A过渡型花岗岩;第三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24±2)Ma,具高硅、富碱、低镁、铝饱和指数偏高的特征,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A过渡型花岗岩。组成蟒岭岩体的花岗岩从早到晚,SiO2质量分数逐渐升高,而Al2O3、TiO2、MgO、CaO、P2O5、TFe2O3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稀土元素总量具有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第一期和第二期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型,而第三期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两边高中间低的不对称弧形,整体上负铕异常不明显或呈微弱正铕异常;微量元素上,这3期岩石均富集K、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P、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区域上同时代成矿花岗岩体对比,两者均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斜型,但蟒岭岩体中二长花岗岩没有明显的Eu异常,且Ba、P、Ti亏损及Ta、Nb富集没有含矿花岗岩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花山岩体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方面详细的综合研究、以及分析对比可知,岩体Si O2含量在69.9%~72.96%,属于酸性岩体,(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硅过饱和、过铝的特征。岩石属富轻稀土型花岗岩,Eu亏损不明显。花山岩体属I型花岗岩(同熔型),是活动大陆边缘-陆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由早期(伟晶、巨晶)斑状二长花岗岩、中期(细粒)花岗岩和晚期花岗(斑)岩脉组成的马鞍山杂岩体的成因, 采用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法厘定其侵入时代, 年龄显示伟晶斑状二长花岗岩为132.2±1.6 Ma, 巨晶斑状二长花岗岩为127. 7±1.2 Ma, 细粒花岗岩为128.3±1.1 Ma, 花岗斑岩脉为127.4±1.8 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体从早到晚具有从钾玄岩系列向高钾钙碱系列演变特征, 分异演化程度逐渐变高; 斑状二长花岗岩具有高REE含量, 轻重稀土分异较为明显, 具较强负铕异常和弱右倾的配分曲线特征, 富集K、Th、U、Rb等元素, 弱亏损Ba、Sr、P、Nb、Ta、Ti等元素; 细粒花岗岩及花岗(斑)岩脉具有较低REE含量, 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 具强负铕异常和"V"型配分曲线特征, 富集K、Th、U、Rb等元素, 强亏损Ba、Sr、P、Nb、Ti等元素.马鞍山岩体为浙西北-皖南地区早白垩世俯冲造山后陆内拉张作用环境下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同源岩浆侵位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产物, 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质学报》2022,(2):217-220
通过对花山岩体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方面详细的综合研究、以及分析对比可知,岩体Si O2含量在69.9%72.96%,属于酸性岩体,(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硅过饱和、过铝的特征。岩石属富轻稀土型花岗岩,Eu亏损不明显。花山岩体属I型花岗岩(同熔型),是活动大陆边缘-陆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刀艳 《地质与勘探》2014,50(3):533-542
九顶山斑状花岗岩产于扬子板块西缘与金沙江-哀牢山深大断裂构造带东侧交会部位,是矿区内复式小杂岩体群中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岩体斑晶含量约占30%,主要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的黑云母、角闪石等组成;基质为中细粒的石英、斜长石和正长石等组成,副矿物主要有磷灰石和锆石等。斑状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为34.7±0.6 Ma,为喜马拉雅早中期(始新世)的产物。斑状花岗岩具有高钾富碱高铝的特征,属碱性-碱钙性,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大部分落入A型花岗岩区域。斑状花岗岩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28.90~42.28,负Eu异常(δEu=0.69~0.93)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Th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通过斑状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图解判别等的综合研究,认为九顶山斑状花岗岩是壳幔混合成因,形成于青藏高原新生代碰撞造山-造山期后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麻扎岩体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岩体属过铝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成因类型为S型。该岩体属轻稀土富集型,重稀土亏损型;相对富集Rb、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和HREE等高场强元素;源区物质以壳源物质为主。锆石U-Pb年龄为204.23±0.51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结合锆石定年结果及岩体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晚三叠世西昆仑地区已进入碰撞造山过程的后碰撞阶段,麻扎岩体是在岩石圈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阿尔泰地体与萨吾尔地体之间的额尔齐斯碰撞带之南侧发现了希勒库都克岩体具侵位与穿切变形带的特征,为后碰撞岩体。该岩体二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稀土配分模式呈明显右倾、轻稀土富集型,基本无铈异常,无铕异常或弱的正铕异常,富集Rb、Ba、U、K、La、Pb、Sr等元素,而相对亏损Th、Nb、Ta、Ti和P元素,岩石具有后碰撞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希勒库都克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岩石的锆石U-Pb年龄为324Ma,因此将东准噶尔北部地区进入后碰撞阶段的时限约束到了324Ma。希勒库都克岩体的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176 Hf/177 Hf平均值(0.283010±0.000019)、εHf(t)值(10.1~14.7,平均12.8),表明形成希勒库都克岩体的后碰撞岩浆可能主要来自于早古生代新生洋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咸口岩体进行岩石学、主微量元素分析,发现其为一套印支期富铀复式岩体,具富硅、高钾、弱过铝质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其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具右倾斜特征,富轻稀土,轻稀土分馏比重稀土明显,铕亏损明显;微量元素Nb、Ce、Pr、Zr、Ba明显亏损,而Rb、Th、U、Pb、Ta、Nd、Hf元素富集,Rb/Sr比值变化大(0.92~6.52);岩体平均铀含量为19.55×10-6,属富铀花岗岩体。由主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咸口岩体为板内后造山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富铀花岗岩体。相山南部咸口富铀岩体的发现为解决相山铀矿田的铀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有望指引在相山南部寻找花岗岩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19.
浙东长乐地区岩浆岩受区域构造控制较明显,沿北东向余姚—丽水断裂带广泛分布。本文对绿溪正长花岗岩进行了U-Pb锆石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岩体具高硅、富碱且富钾的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特征,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较强的Eu负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P、Ti,轻微富集Th、La、Zr、Hf,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Sr、Ba,岩石成因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体侵位年龄为127.6±1.5Ma,属浙东燕山期侵入活动集中的早白垩世中晚期产物,形成于同碰撞-后碰撞环境下,而其Sr、P、Ti等元素的亏损指示了其具有陆缘弧构造岩浆属性,反映其源岩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北缘之全吉地块花岗质岩体大量发育,具多期次多阶段特征。通过对全吉地块金泉山—化石沟一带古生代花岗质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发现该区花岗岩有4次侵入,侵入时代分别为早奥陶世(471~476Ma)、中奥陶世(459±5Ma)、早志留世(423±4Ma)和中泥盆世(366±2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4期花岗岩均具典型的钙碱性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轻度亏损、Eu轻微负异常—正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K2O、Rb、Ba、Th等相对强烈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Hf、Zr及Yb明显亏损,除第4期岩体即具I型,又具S花岗岩特征外,其它各期次均属I型花岗岩,总体显示岩体具壳源特征,为板块碰撞前消减地区花岗岩,研究推测,金泉山—化石沟一带古生代花岗质岩体第1、2组年龄为全吉地块与柴达木陆块碰撞的时代,第3组年龄反映了深俯冲地下的板块由于拆沉而折返的时代,第4组年龄为碰撞隆起后造山带伸展、滑塌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