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去年十月,我们应日本雪冰学会邀请,出席了该学会秋季大会,会后参观访问了日本雪冰研究机构。对于日本雪冰学机构多,队伍大,技术先进,基础宏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有着深刻印象。 我们主要参观访问的有: 1.北海道大学低温科学研究所。这是我国冰雪冻土工作者熟悉的一个世界知名的冰雪研究机构,该所出版的《低温科学》(物理篇)早就为我国广大研究人员所喜爱。1966年,为纪念该所创立25周年,曾召开低温科学国际会议,出版《雪冰物理》论文集。现任所长黑岩大助教授为国际雪冰委员会付委员长,该所以寒冷地区各种自然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自1958年以来我国开展现代冰川研究的成果、经验和教训,检阅1978年全国首次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以来在冰川学及雪冰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冰川研究及雪冰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地理学会拟定于今年10月份在兰州召开“全国雪冰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为了促进和繁荣我国的雪冰冻土科学事业,决定设立“雪冰冻土优秀奖”,以奖励在冰川学(广义)、冻土学和低温环境科学研究中作出显著贡献的科学工作者和组织工作者,并于今年开始评定。学会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推荐“雪冰冻土优秀奖”候选人名单。 “雪冰冻土优秀奖”共分五种:(一)优秀基础理论奖;(二)优秀技术发明(或服务)奖;(三)优秀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发起召开的我国应用雪冰学术讨论会将于1985年9月在新疆伊宁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有:1)积雪、雪崩、风吹雪及有关灾害防治;2)河、湖、海、水库冰及其冰害防治;3)现代冰川冰、冰川资源及冰雪物理;4)雪冰测试技术;5)融雪  相似文献   

5.
20 0 2年 6月 2日 ,经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评选委员会评审 ,共评选出 6名获奖人。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谢树成教授榜上有名。谢树成请奖的项目是“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其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1从青藏高原海拔 70 0 0 m的雪冰中检测出系列痕量有机分子 ,这些分子不仅灵敏地记录了人类活动的污染物 ,而且证实了青藏高原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活动 ,以及雪冰这一全球变化重要载体中的有机分子所具有的古气候意义。 2确立了泥炭中某些有机分子的单体氢同位素值与古温度有…  相似文献   

6.
1982年10月8日至11月24日,我应日本雪冰学会、名古屋大学水圈科学研究所水圈物理学负责人樋口敬二教授和尼泊尔特里修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卡里斯教授邀请,参加了日本—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冰川考察队,在尼泊尔兰坦喜马尔地区采集了冰川、泥石流沉积等样品共65袋,并对加德满都以北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部分岩石露头进行了观测照像。  相似文献   

7.
冰雪旅游是冰雪经济的核心引擎,是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探讨冰雪旅游概念的基础上,从分析中国冰雪旅游发展历史经纬的角度,诠释了中国“冰雪+”全域旅游模式的发展过程,基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剖析了“冰雪+”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内生-外衍机制,通过分析“冰雪+”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性,构建了一套“冰雪+”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体系:东北地区冰雪产业发展模式、泛京津冀地区冰雪体育赛事模式、陕甘宁新冰雪-丝绸之路文化发展模式、青藏高原自驾探险与观光模式、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观光度假模式、南方地区冰雪休闲体验发展模式。尽管在北京冬奥会红利与国家全域旅游政策的助推下,冰雪旅游实现了“量”的跃升与融合发展,但其因冰雪的本质属性,既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又受到市场竞争与冰雪科技发展等的强烈影响。最后,建议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规划决策机制;平衡利用冰、雪资源,适度开发冰川旅游资源,挖掘冰雪文化资源,发掘冰雪科技类资源;走综合发展道路,增强冰雪旅游业抗风险的韧性。  相似文献   

8.
化学分析中雪冰样品采集和预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雪冰是重建过去时段甚至几十万年尺度气候环境状况的重要载体,其环境记录成为反演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雪冰化学分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其中雪冰样品的采集、运输及冰芯样品的提取和分割等过程是研究冰雪环境记录的关键环节。鉴于此,就上述过程的注意事项做了详细的阐述,并针对目前常规冰融系统中存在ICP-SMS样品颗粒溶解不完全、微量元素不精确等问题,引入了连续融解离散采样(CMDS)方法。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冻土学术会议于1981年10月中旬在兰州举行。这是我国冻土学界一次规模空前、内容丰富的盛会。有来自全国铁路、水利、林业、公路、地质、采矿等生产部门,以及科研和高等院校68个单位的182名代表参加。日本雪冰专家黑岩大助教授、美国寒区工程和冻土专家严银照博士和J·布朗博士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提交会议的169篇论文报告,充分反映了我国年轻的冻土学研究得到蓬勃发展,无论是普通冻土,还是冻土物理力学和热学性质,以及工程冻土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进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岩土力学》2006,27(4):548-548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CISMGE-CCES)与日本地盘工学会(JGS)于2006年1月5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签署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与日本地盘工学会合作协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袁驷教授、秘书长张雁教授、国际部张俊清部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陈祖煜教授、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建民教授、副秘书长张建红副教授出席签字仪式。日本地盘工学会副会长浅冈显教授、中井照夫教授、张锋教授和野田利弘副教授代表日本地盘工学会出席签字仪式。张建民教授和浅冈显教授分别在合作协议上签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和日本地盘工学会旨在此合作协议的框架下促进和扩大两国在科学、技术和行业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会会员、岩土工程工程实践和公共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理学会“全国雪冰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10日至15日在兰州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施雅风同志代表中国地理学会致开幕词,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李吉均同志作了总结发言。甘肃省副省长朱宣人、甘肃省科协副主席吴文遴、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郭尚平到会祝贺并讲话。全国61个单位的111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包括摘要)134篇,其中83篇在大小会上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12.
“雪冰冻土”奖首次评选已于1985年12月底揭晓,评出各类优秀奖共15名,并已将奖章和证书分别寄发所在单位请代为颁发。 “雪冰冻土”奖是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的常设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奖励在冰川学、冻土学和低温环境科学研究中作出显著贡献的科学工作者和优秀组织工作者。1985年是首次评选,考虑到1985年及其以前的雪冰冻土工作成绩,因此这次适当地增加了授奖名额。为了作好这次评选工作,理事会成立了以李吉均为组长,丁靖康、王良玮、何兴,陈肖柏为组员的评审小组,并于年初向会员发出推荐通知。这次共推荐出后候名单41名,经过评审小组评审,最后由常务理事会确定授奖名单。  相似文献   

13.
降雪通过冷型或暖型成冰作用转化为冰川冰,中国冰川以暖型成冰作用为主.利用在雪层中插置竹板,通过竹板进行层位跟踪的方法,历时24个月连续观测,研究了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130m)降雪演化为粒雪冰的时间问题.结果表明:夏季,新雪转化为细粒雪约需要7 d,细粒雪转化为粗粒雪约20 d到3个月;同样的转化在冬季分别需要约2.5个月和2~4.5个月.粗粒雪转化成粒雪冰的时间大约40个月.由此得到该处新雪演化为粒雪冰历时约41~47个月.8~9月为雪粒演化的主要成冰期.不同层位雪层的密实成冰速率因粒雪性质和密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融水是影响成冰时间及成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国际冰川学学会将于今年9月2日至7日在日本扎幌举行地表雪冰过程学术讨论会。会议主席由C.W.M.斯温新拜恩克担任。 这次学术讨论会有如下专题:  相似文献   

15.
李松  王宁练  郑奎  宋瑶 《冰川冻土》2023,(2):575-587
铅是一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有毒重金属元素,示踪铅的来源是控制铅污染的前提。由于铅同位素在自然过程中难以发生明显的分馏而保留了污染源区的特点,成为追踪铅污染源强有力的“指纹”工具。雪冰作为冰冻圈重要的环境介质,因具有保存大气铅的特征,对雪冰的研究可以重建区域和全球的大气污染变化,探讨过去铅排放的活动历史。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三极地区(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雪冰中铅浓度与铅同位素记录、空间分布以及使用铅同位素对雪冰铅源进行识别与解析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三极地区雪冰铅浓度呈现第三极>北极>南极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第三极北部地区雪冰中铅浓度整体较南部偏高且拥有更低的206Pb/207Pb比值。冰芯环境记录表明,铅污染显著发生在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工业革命时期(采矿、冶炼、燃煤)和20世纪下半叶(含铅汽油使用前后),三极地区雪冰中铅浓度峰值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铅同位素示踪显示矿物粉尘是三极地区雪冰中铅的主要自然来源,其中南极不同地点雪冰还受到火山活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南极雪冰中的铅污染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国家,北极雪冰...  相似文献   

16.
世界强国针对南极科技前沿、地缘政治、开发利用权益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建设和运营南极航空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南极的综合影响力、扩大南极科学考察规模、满足人员和物资快速投送需求,因此,南极机场建设的战略发展价值突出,而压实雪层跑道是中国在南极建设大型机场路面的首选形式。采用压实雪的方法制备人工冰样,结合冰雪跑道所承受的飞机载荷特征,在(-10.0±0.3) ℃温度条件下,以1.0 MPa为平均加载应力,以0.03 Hz为加载频率,应力幅值为0.2~1.0 MPa,循环次数100~900为循环条件,开展在1.0×10-3~1.0×10-1 s-1应变速率下循环载荷压实雪冰的抗压强度试验,以及5.0×10-4~1.0×10-1 s-1应变速率下单调载荷压实雪冰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单调载荷下的压实雪冰抗压强度在韧性区内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在韧性-脆性过渡区达到最大值,然后在脆性区中显著减少;在高应变速率和一定循环次数范围内,循环载荷对压实雪冰的抗压强度具有强化作用;当超过一定循环次数时,循环载荷对压实雪冰的抗压强度会产生弱化作用。以上试验结果可为压实雪层跑道的设计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溶微粒是冰雪中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参数,通过冰雪中微粒记录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是冰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中后期对冰雪微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到20世纪末期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纬度的冰雪微粒的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共有4根冰芯(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慕士塔格冰芯)和数个雪坑开展了微粒研究。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主要从微粒定年、微粒浓度、粒径分布、特殊事件的记录以及与可溶性离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回顾了从80年代末开始的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和主要成果并且展望了今后微粒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冰冻(包括雪)是重要而又复雜的水文現象,它与國民經济各个部門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進行冰雪测騐工作,提供冰雪資料,是水文工作者的光荣任务。本文將介紹一些关于冰的自然知識,冰雪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的測騐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冰川目录编制完成   总被引:35,自引:17,他引:18  
依据国际冰川编目完成的中国冰川目录11卷21册的统计,中国境内共发育冰川46298条,总面积59406km^2,冰储量约5590km^3,是中低纬度山地冰川是发育的国家,按山系和水系两种体系分别进行冰川编目,获得了中国西部及其各区域的冰川条数、面积和储量等多项指标的确切数量,发现了中国冰川及其雪线分布的若干新特征,这对于西部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冰雪灾害的防治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古里雅冰帽8米浅冰芯的化学成分组成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李月芳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7,19(2):173-179
对古里雅冰帽8m浅冰芯的80个雪冰样品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主要来自陆源物质,陆源冰芯样品叶弱碱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大气降水及南北极冰雪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