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线移动位置服务平台的构架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基于无线移动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技术的应用开始兴起,这是GIS技术与主流IT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加速融合的结果。结合基于中国联通CDMAlX和GPS One移动无线定位服务平台的案例,介绍了LBS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并对其关键技术的发展和实现方式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涉及位置的信息服务:关键 趋势和商务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涉及位置信息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LBS)是将无线通讯、互联网、定位和数字制图等技术成功地集于一体的服务性行业。它不再是言传世界,而是快速成长的时髦行业。意从技术和商业两角度来对LBS的发展作一回顾,看看它到底给我们将带来什么样的商机,也看看它对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有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在技术方面,讨论主要集中于LBS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成功实现LBS的关键所在。在商业方面,将讨论LBS市场容量、收入预测和商务模式。  相似文献   

3.
支持智能交通系统(ITS)与基于位置的服务(LBS)的地理数据库叫做“导航地理数据库”,简称“导航数据库”。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导航数据库的技术特点、实现方法及关键技术。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简述了ITS与LBS的起源与发展,并阐述了导航数据库在ITS与LBS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4.
准实时监测城市发展、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日趋科学化、合理化进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位置服务等的发展,海量的手机数据、浮动车数据、公交卡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等在内的人类时空活动信息为从“人”的角度动态实时感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基于百万名QQ用户2013年的电子足迹数据,提出了不同类型的人类时空活动指数,以建立人类活动与城市地物间的对应关系;借鉴遥感影像不同波段记录各类地物在特定波谱区间辐射值的思想,生成各类人类时空活动指数波段图;并利用最大似然法对该“类高光谱影像”进行城市土地监督分类,获取城市的土地利用图。通过与深圳市规划图的对比验证,全体分类精度为72%。相较于传统基于“物”的遥感探测手段,基于“人”的城市感知更能反映城市内部相同地类的发展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GIS     
《地理信息世界》2007,5(2):24-24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的英文缩写,它是构建“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有专家甚至称其为地理的一门语言,它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发展地球和保护地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地球上人类活动中80%以上的信息都与地理位置有关。例  相似文献   

6.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一直以来,人们对LBS的内涵、发展和产业链等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LBS起源出发,对其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产业链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在促进LBS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的主题是“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众所周知,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物质基础。人类依靠开发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生存繁衍,进行生产建设,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今社会,9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30%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或与之有关。河南省矿业及相关能源与原材料加工业产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矿产资…  相似文献   

8.
“脚踏着山林田草地,胸怀着江河湖海域,不动产人一直在努力……”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旋律,这首《不动产登记之歌》唱出了河南不动产人锐意改革、优化服务、执着奋进的拼搏姿态和不懈努力。5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河南不动产登记从无到有,全省131个不动产登记机构全部运行“一窗受理”系统,80%以上的机构实现不动产登记、税费征缴、房屋交易“一窗受理、并联办理”。  相似文献   

9.
按我国安全文化界的归纳“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的人类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个体/群体移动特征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移动定位、无线通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获取大规模、长时间序列、精细时空粒度的个体移动轨迹和相互作用定量化成为可能。同时,地理信息科学、统计物理学、复杂网络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也为人类移动性研究的定量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首先系统总结了大数据时代开展人类移动性研究的多源异构数据基础和多学科研究方法,然后将人类移动性研究归纳为面向人和面向地理空间两大方向。面向人的研究侧重探索人类移动特性的统计规律,并建立模型解释相应的动力学机制,或分析人类活动模式,并预测出行或活动;面向地理空间的研究侧重从地理视角分析人类群体在地理空间中的移动,探索宏观活动和地理空间的交互特征。围绕这两大方向,本文评述了人类移动性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认为人类移动性研究在数据稀疏性、数据偏斜影响与处理、多源异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方法等方面依然面临挑战,对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与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极地环境特点,并根据极地的基本情况确定极地位置服务(LBS)的系统架构,详细介绍了在极地位置服务中所用到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主要包括车辆和人员的监控技术、基于PDA的定位技术及极地的通讯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景观服务评估核心是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式制图方法是建立景观服务分类体系和量化指标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参与式制图方法,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景观服务分类研究成果,并结合九寨沟自然资源特点和景观服务使用者半结构式访谈数据,提出了适用于九寨沟的景观服务指标体系。本研究方法以管理局工作人员、居民和游客等服务使用者作为参与式调研对象,分别就其需求和景观服务感知程度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利用GIS技术将数据空间位置和功能属性结合,得到九寨沟有3大类景观服务和17个相关指标,以及737个景观服务点。通过研究结果可知,当地村落建筑与众多景观服务指标(包括观鸟场所、野营旅游、民俗与节庆等13个指标)具有极强的空间关联性。同时,景观服务使用者感知的景观价值在空间上属于聚集分布形式,主要围绕着开放生态旅游的3条沟谷分布,并向外围扩散。其中景观服务的“高—高”空间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沟口等与人类需求密切联系的区域,而景观服务的“低—低”空间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原始森林等与人类居住、活动相距较远的区域。综上,基于参与式制图方法建立的景观服务分类和空间分析,发现九寨沟景观服务的空间位置与使用者紧密相关,其景观价值的空间结构特征是服务使用者与环境长期互动的结果,该结果可以用来引导并进一步优化九寨沟的功能分区规划。  相似文献   

13.
交通大数据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及学科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大数据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位移与时空轨迹,不仅能够满足学者们在微观尺度更深入、更精细的研究粒度要求,而且能够为宏观尺度的研究提供广范围、多视角的连续性观测,其研究与发展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技术。本文以交通大数据的研究前沿为基础,梳理了区位论、时空行为、复杂网络、流空间等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勾勒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体系,探讨了新旧技术方法融合的可能性,并讨论了对各个分支学科相关研究的影响。接着,本文总结了交通大数据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应用方向与趋势,主要包括出行即服务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城市管理科学,大尺度交通流迁移的模拟,以及“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的多维度研究等。最后,本文指出了交通大数据应用在获取难度和数据有偏性等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地理空间框架是当今测绘工作的主要活动和主要内容。地理空间框架究竟是些什么内容?实际上,它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或者交换、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法规、标准、基础设施的一个总称。也就是说,在政策标准各方面的支持下,建立相应的机制,在相关技术的支撑下,通过人和设备。设施,向社会各方面提供地理信息的服务。地理空间框架也是当今测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大数据是科学配置和高效管理自然资源的重要基础,是优化和治理国土空间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大数据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和主要挑战,概述了自然资源领域大数据感知、管理、分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展,提出了自然资源领域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的研究领域单调、技术应用零碎问题;从自然资源、国土空间和人类活动的维度阐述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大数据的基本内涵,地域空间无限与资源空间耦合是区别其他大数据的显著特点。在应用需求基础上,构建了要素化、数智化、一体化的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大数据技术应用框架,该框架包含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应用支撑、应用和用户5层结构体系和关键技术集成,实现大数据到知识服务再到数智化治理的转变,聚焦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业务,重构了4个方面10项自然资源业务应用。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智慧+”监管决策、“互联网+”政务服务3个方面开展应用实践分析;展望了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大数据在数据采集存储、数据治理、应用支撑、应用服务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移动服务中无线接入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理信息移动服务及其所关注的主要研究问题出发,对早期的移动GIS、LBS以及地理信息移动服务进行了比较与讨论,并从通讯角度对目前无线Internet接入的三种基本方式:WAP,i-mode,J2ME进行了比较后,就地理信息移动服务在这三种基本方式中的实现方式、优缺点进行了描述、比较与例证,从而体现出地理信息移动服务的发展与无线Internet接入方式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未来地理信息移动服务中面向公众提供服务时,WAP是无线Internet接入方式的最佳选择,而J2ME是面向个人提供空间信息服务的最佳选择,两者之间的服务目标既有不同,又有交叉,未来的研究趋势将是如何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充分挖掘地理信息移动服务领域内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西藏自治区特殊的高寒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具有高度敏感性,定量评估系列政策实施下西藏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对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的响应有助于西藏生态政策和空间规划的调整完善。本研究基于西藏198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1992—2013年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居民点用地和夜间灯光强度的变化;并结合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空间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对居民点用地和夜间灯光变化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对西藏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80—2015年,西藏新增居民点用地212.06 km2,减少居民点用地44.99 km2,其中,新增居民点用地中62%为城镇用地,减少的居民点用地中95.88%为农村居民点;居民点用地变化主要发生在藏南河谷区;② 自治区内居民点用地扩张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夜间灯光强度增加,“一江两河”流域土地整治工程和农牧民安居工程等促进了当地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区内部分乡镇因进城务工和易地扶贫搬迁造成了当地人类活动强度的下降;③ 西藏2015年防风固沙服务较1990年有整体增强趋势,水土保持服务除藏东高山峡谷区外均有大幅度退化趋势;④ 对居民点用地进行的还林、还草整治工程等人类活动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的恢复;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极易导致水土保持服务的退化,“一江两河”流域体现最为明显。研究能为西藏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LBS)为研究场景,针对常规地图表达兴趣点的局限,结合标签云的表达优势,设计了一种以用户地理位置为中心、面向兴趣点可视化的“LBS标签云”,并初步实现了一种基于标签径向移位的布局方法。LBS标签云的主要创新是将一个布局中心点引入常规标签云,并根据标签与中心点的空间关系来确定标签的摆放位置。本文设计的布局方法如下:首先,将LBS用户的地理位置作为布局中心点;然后,基于兴趣点名称生成文字标签,并根据兴趣点属性确定标签的字号、字色及其他视觉变量;最后,在极坐标下根据标签与中心点的关系计算标签的初始摆放位置及布局优先级,并按优先级将标签从初始摆放位置依次向外径向移位至与其他标签无压盖的位置。在标签移位过程中,着重考虑角度相邻关系以确保标签距离远近的顺序关系,利用四叉树剖分字形轮廓提高了标签碰撞检测的效率。实验以景点类兴趣点为例,探讨了LBS标签云在3个场景下的可用性及可扩展性。结果表明,相比常规地图,LBS标签云不仅可以展示更多的兴趣点,而且可以有效突出用户关注的信息,如兴趣点的热度、评分及通行时间等。虽然LBS标签云包含一定的距...  相似文献   

19.
移动环境中,空间信息服务的独特之处表现在技术的先进性与内容的个性化。通过研究弄清“移动”这个与“空间”密切相关的主题如何为空间信息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可为今后不同类型的相关系统在基于空间位置的广泛服务领域应用提供初步经验。本文首先分析了“移动”的涵义与技术驱动下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的改变;其次比较了移动地理信息系统(M-GIS)与传统GIS的异同;最后提出一个适应于移动环境的空间信息服务技术体系,并给出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GIS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高速发展,GIS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GIS、GPS、Internet和WAP,以及第三代移动通讯(3G)技术的整合将大大拓展传统GIS的应用空间,使GIS技术服务于个人和一般企业成为可能,本文重点探讨基于WAP条件下的GIS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