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孟连断裂是滇西南地区的1条区域性活动断裂。本文通过地形地貌、断裂剖面及地震活动等对断裂的空间展布及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了断裂活动时代和活动速率等参数。研究表明:孟连断裂晚第四纪期间仍在活动,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3.8—5.1mm/a;该断裂控制着孟连、勐阿等第四纪盆地的发展及演化,沿断层发生了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境7.3级地震。  相似文献   

2.
大盈江断裂西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断裂地质、地貌特征和卫星影象资料,阐述了大盈江西南段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和运动方式.结果表明:大盈江西南段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沿断裂历史上发生过6级左右地震.  相似文献   

3.
畹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水系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畹町断裂位于滇西中缅交界地带,蚌冬以西走向近EW,以东走向NE,倾向N和NW,全长170km。最新考察发现,沿断裂新活动的断层地貌明显,表现为清晰的断层三角面、平直的断层槽地、断层陡崖、线性山脊、多级跌水等。断裂对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畹町、曼海等盆地呈串珠状沿断裂展布。龙镇大桥等地第四纪断层及高家寨洪积扇位错等揭示出畹町断裂切错了晚更新世堆积层,被错堆积层热释光年龄为(17.60±1.49)ka~(38.24±3.25)kaBP,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有过明显活动。蚌冬一带怒江沿断裂展布,主河道被左旋位错了约9.5km并形成"发卡"型拐弯;公养河等6条河流及其支流均沿断裂发育,局部或整体河段受断裂控制明显,说明这些河段是在断裂新活动后沿断裂破碎带追踪侵蚀形成的。沿断裂多处可见水系同步左旋位错现象,如平子亭—公养河间有11条小溪同步左旋位错,中山—万马河一线有10余条水系表现出同步左旋位错。位错量可分为40~50m、90~100m、200~250m、300~400m和600~1100m5个量级;梳状水系发育。水系左旋位错、阶地及洪积扇等位错现象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水平左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为1.7~2.2mm/a.。沿断裂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被认为是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的余震,但它们不是沿发震断层———龙陵-瑞丽断裂呈带状分布,而是集中于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间南北长55km、东西宽32km的广阔区域。因此,推断这些余震的发生是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相继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海域郯庐断裂带活断层探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进行了活断层探测,发现郯庐断裂带主干断裂在第四纪晚期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继承了晚第三纪以来的主要构造活动特点,仍是这一区域的主导性构造. 西支KL3断裂由多条高角度正断裂组成,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受到一系列错断晚更新世晚期沉积的北东或近东西向断裂的切割;东支龙口断裂由两段右阶斜列的次级断层组成,沿断裂带不但有明显的晚第四纪断错活动,而且还发育北北东向晚第四纪生长褶皱,表现出明显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活动特征. 在山东陆地区也发现了与龙口断裂相对应的安丘——莒县断裂,安丘段由一系列右阶斜列的次级断层组成. 从安丘向北至莱州湾凹陷,郯庐断裂带东支活断层构成了一条右旋单剪变形带,每一个次级活断层段相当于带内理论上次级压剪面,在第四纪晚期以来仍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本文重点分析研究楚雄-南华断裂的活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第四纪盆地的成因以及与1680年楚雄 6?级地震的关系。吕合、南华等多处第四纪断层剖面揭示了断错龙川江Ⅱ、Ⅲ级阶地晚更新世晚期堆积,表明该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其最新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乃至全新世,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水平走滑速率1.6~2.0mm/a。沿断裂发育有楚雄、南华、子午等多个第四纪拉分盆地。历史上,断裂附近曾发生1680年楚雄 6?级地震和多次中强地震,楚雄-南华断裂为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更大区域范围看,它与东部的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一起,构成一组斜列的右旋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这种运动学特征类似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红河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SE向逃逸(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四川是我国多地震的省份。史前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的强烈地震无不沿晚第四纪以来有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带在很大程度上与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程度相对应。活动断裂的区域特征表明,四川的活动断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强活动断裂分布在晚第四纪运动断块的边缘及断块内部,四川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性甚微。不仅如此,地质资料和断裂活动年代样品的测定结果反映了四川的活动断裂不仅具有向西部活动强度明显增大的特点,而且断裂活动的时代也有向西部逐渐更新的趋势。这种现象揭示四川断裂运动的动力来源主要来自西部印度板块的推挤,但这种推挤作用有减弱之势。活动断层上的断陷盆地,拉分盆地及断错地貌现象的研究表明,四川的主要活动断裂在中、晚更新世发生过断层性质和断层运动方向的改变。这一改变使断块的水平移动变为晚第四纪以来的主要地壳运动方式,对四川及西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断裂运动及地震活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联系到我国西部广大地区断层运动学特征的区域性同步变化,高原物质的横向扩展可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南北向拉张构造及其控制的第四纪盆地以及西藏高原中部的大型共轭断裂系所控制的第四纪盆地沉积物时代  相似文献   

7.
福建龙海-漳浦沿海活动断裂与火山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通过福建龙海—漳浦沿海主要断裂的玄武岩喷发,断裂两侧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地貌面和海相地层的差异性变化等特点,分析了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及断裂构造的组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海流会-漳浦将军澳断裂在新近纪—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 (N2—Q3p)有玄武岩多次循其喷发,晚更新世(Q3p)活动明显,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龙海港尾 -漳浦湖西断裂亦属晚更新世(Q3p)活动断裂,断裂下盘上升速率为 1. 11mm/a。这 2条断裂将本区切割形成港尾地堑、南太武山地垒、流会-将军澳以东海域地堑  相似文献   

8.
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本文重点分析研究楚雄-南华断裂的活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第四纪盆地的成因以及与1680年楚雄6(3/4)级地震的关系。吕合、南华等多处第四纪断层剖面揭示了断错龙川江Ⅱ、Ⅲ级阶地晚更新世晚期堆积,表明该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其最新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乃至全新世,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水平走滑速率1.6~2.0mm/a。沿断裂发育有楚雄、南华、子午等多个第四纪拉分盆地。历史上,断裂附近曾发生1680年楚雄6(3/4)级地震和多次中强地震,楚雄-南华断裂为这些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更大区域范围看,它与东部的曲江断裂、石屏-建水断裂一起,构成一组斜列的右旋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这种运动学特征类似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红河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SE向逃逸(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秦岭北麓断裂带太平口古地震剖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安良  种瑾 《地震地质》1990,12(4):333-334
秦岭北麓断裂带是秦岭断块山地和渭河盆地的边界断裂,也是鄂尔多斯周缘断裂系南缘断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沿带断层三角面、瀑布、悬谷、断层陡坎等十分发育,且在多处见有晚第四纪断层剖面。但沿断裂带无大地震的历史记载,近代弱震也很少,这与它所表现出的强烈活动性很不协调。1988年以来我们在秦岭北缘进行1:5万活断层填图时,于断裂中段太平口发现一古地震剖面。兹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龙门山前山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映秀—石坎段、前山断裂白鹿—汉旺段形成了典型的逆断层-褶皱地震地表形变带,两侧构筑物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央断裂地震地表形变带突破了以往所认识的断裂活动分段边界,向北扩展了约60km,余震亦具有从中段向北段迁移的趋势。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在此次地震中地表有什么影响或破坏?该段晚第四纪是否有过地震活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前山断裂北段的地震地表特征和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并重点选择2个影像线性特征清晰、震害较强烈的疑似地点进行了探槽揭露,以期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灾后重建积累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及获得相应的初步认识。主要结论是:前山断裂北段地质地貌、构造、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表现等与其南侧的灌县-安县断裂(中段)均存在显著差异,晚第四纪活动迹象不明显,前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段可能终止在永安镇往南一带;永安镇一带前人认为的"活动断裂陡坎"应为侵蚀河岸  相似文献   

11.
天全-荥经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1条晚第四纪且活动资料较少的断裂,在2008年汶川M 8.0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受到关注。对天全-荥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获取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危险性的评价。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和断错地貌测量,分析了天全-荥经断裂在荥经下坝村至桂花村切过荥经河河谷晚第四纪地貌区的活动证据。断裂沿线形成冲积扇断错、阶地坎断错和断坎等地貌,并沿断裂发育滑坡。晚第四纪以来断裂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其中T2/T2'阶地坎被左旋断错22—24m。利用荥经河阶地与青衣江河流阶地对比,认为该断裂20—40ka以来左旋走滑速率为0.6—1.1mm/a。仍需要从古地震等方面开展工作,来进一步确定天全-荥经断裂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微地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进行了微地貌学分析,研究了区内断裂构造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北东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与之具有成生联系的北西向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明显的活动期,即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北东向断裂具右旋水平滑动,北西向断裂具左旋水平滑动,显示出北西西—南东东向水平挤的区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3.
滇西南打洛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向SE方向物质挤出的最前端,其构造活动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最新构造活动信息。通过卫星影像分析、现场追踪调查、探槽开挖、年代样品测试、断错微地貌高精度测绘等工作,对打洛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打洛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晚第四纪水平滑动速率上限值为(2.5±0.1)mm/a,下限值为(0.8±0.1)mm/a,平均约(1.7±0.9)mm/a。假定断裂滑动速率基本保持恒定,根据沿断裂地质体最大位错约(11.2±0.5)km,估算其走滑活动构造转换时代应为(4.4~14.9)Ma B.P.。断裂最近一次构造活动时间为(360±30)a850±30a B.P.。  相似文献   

14.
安徽霍山地区断层活动习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霍山地区地震地质调查和研究,发现晚第四纪以来该地区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盆地边缘断裂构成断层三角面;隆起区发育一系列的北东向断裂,含断层泥;盆地内中更新统中发现多期变形遗迹,共同显示晚第四纪以来构造变形的继承性和统一性.文中结合各观测点变形物质的微观、超微观变形分析和断错物质系统测龄结果分析,对研究区构造新活动期次、断层滑移特性、古地震事件等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结果表明,该区断裂在晚第四纪曾有过多期粘滑活动.最后结合地震层析成像等深部探测成果对研究区地震的深部介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赤峪断裂是临汾盆地北部第四纪隆起区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中的主要断裂,形成于燕山运动,上新世末及中更新晚期有过两次强烈活动.最新的一次活动在晚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该断裂趋于稳定.研究认为,1303年洪洞8级地震与该断裂无关.  相似文献   

16.
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位于安徽南部的头坡断裂的野外调查表明,沿头坡断裂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向错动的地貌现象;在取得的剖面中,上覆第四纪地层均未被断裂断错,表明断裂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对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断裂活动历史的调查分析表明,该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晚白垩世—古近纪)有过2次强烈活动,前者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后者以拉张活动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全区处于长期隆升剥蚀状态,缺失新近系,第四系厚度不大,残坡积地层广泛发育,构造运动微弱。头坡断裂的活动历史及新活动性与其相邻的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似,前者可能受后者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汗母坝-澜沧断裂晚第四纪地质、地貌实地调查与测量,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了该断裂晚第四纪最新构造活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汗母坝-澜沧断裂为一条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全新世活动断裂,长约120 km,整体走向NNW。该断裂活动习性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北段称为汗母坝断裂,是1988年耿马7.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南段称为澜沧断裂,是1988年澜沧7.6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晚第四纪以来其新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断错地貌现象,如冲沟和山脊右旋位错、断层沟槽、断层垭口、断层陡坎、断陷凹坑等。根据断裂断错地貌特征的相应资料估计,该断裂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约为(4.7±0.5) mm/a。  相似文献   

18.
红河断裂带的断错水系发育与地震活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断裂的近期活动表现在对水系发育的控制作用方面。该断裂的弥渡——元阳段,断错水系十分发育,深受人们重视。本文基于对几条断错河谷的细致研究,运用重砂分析和光谱分析方法测定了一些晚第四纪阶地沉积物的来源,揭露水系的演变过程,从而实现用地层法确定断层错距。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在晚第四纪中的最大右旋水平错距达6公里,平均错动速度为1.2厘米/年。古地震资料表明沿红河断裂有过强烈地震活动;历史地震资料反映在元江、(?)嘉等地均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近几百年来,于断裂东北侧的通海、建水、石屏、楚雄等地有过大地震。这些事实表明伴随红河断裂的右旋运动,有着强烈的地震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迁移性。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活动断裂的特征及其与工程抗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第四纪地质、地球化学、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资料,论述了晚第四纪广州地区主要断裂的活动特征。认晚更新世以来,广从断裂、清泉街断裂、瘦狗岭断裂和文冲断裂发生过拉张式活动,但活动较弱,对工程地震未构成较严重危害,但在这些断裂所通过的地了在砂土液化、淤泥塌陷等潜在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0.
野马河—大雪山断裂肃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人对野马河—大雪山断裂肃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相对薄弱,缺少有关断层最新活动的证据。本文在高分辨率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肃北断裂开展全段1∶5 000的地质地貌填图,通过探槽开挖、放射性碳(~(14)C)测年以及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简称sUAV)等工作,对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肃北断裂为一条全新世的逆冲活动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多期活动,西水沟探槽剖面揭示出2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离逝时间为(4 192.5±97.5)a B.P.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