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1-2005年中国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Kaya恒等式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1971-2005年期间影响中国CO2排放量的因子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的改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不仅是减少CO2排放的重要选择,也对中国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Kaya恒等式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1971-2005年期间影响中国CO2排放量的因子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的改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不仅是减少CO2排放的重要选择,也对中国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华东地区气温变化对居住建筑能源消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军  陈葆德  崔林丽 《高原气象》2011,30(5):1415-1421
基于1961-2007年华东478个测站和2010-2039年RegCM3模式模拟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华东采暖度日和制冷度日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07年期间,华东采暖度日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制冷度日则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2010-2039年期间,华东采暖度日将继续减...  相似文献   

4.
全球到2100年实现将温度上升控制在和工业化前相比2℃以内,已经成为一个政策目标。本文结合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综合评估(IPAC)模型的近期研究结果,分析了实现全球2℃温升目标下我国能源活动的CO2排放情景,并对其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得到实现这些情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考虑到我国经济转型、能源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的发展、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能源活动的CO2排放是可以在2025年之前,甚至更早(如在2020—2022年)实现排放峰值,峰值总量在90亿t左右,之后开始下降,这和我国在全球2℃温升目标情景中给予的碳空间相一致,支持我国未来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的国际合作路径,以及国内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实现这样的减排路径,需要在既有的环境和能源政策之外制定针对气候变化减缓的明确和长期的政策,如碳定价。  相似文献   

5.
中国2050年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模型),对中国未来中长期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进行了分析,对该情景的主要参数和结果进行了介绍,并对模型中的政策评价进行了介绍。同时报告了实现减排所需的技术。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将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和相应的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5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可能增加1.4倍,2050年可能增加1.9倍。但中国也有较大的机会在2020年之后将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幅度明显减小,将CO2排放控制住,使之不再出现明显增长,甚至有可能在2030年之后下降。  相似文献   

6.
中国2050年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模型),对中国未来中长期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进行了分析,对该情景的主要参数和结果进行了介绍,并对模型中的政策评价进行了介绍。同时报告了实现减排所需的技术。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将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和相应的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5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可能增加1.4倍,2050年可能增加1.9倍。但中国也有较大的机会在2020年之后将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幅度明显减小,将CO2排放控制住,使之不再出现明显增长,甚至有可能在2030年之后下降。  相似文献   

7.
近5年大气科学外场试验及其重要成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英  贾朋群  高良成 《气象》2001,27(1):3-8
回顾了近5年欧美等国实施的4次外场试验,这些试验大都针对灾害性天气,例如暴雨、洪水和强风等的预报问题而设计。外场试验期间,建立 “目标观测”的概念并在试验中进行了实际应用。来自不同观测平台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传感器给出了大量大气运动实况的详细记录,对其中包含的,或许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是改进预报的重要途径。这些外场试验所收集的所有资料,几乎都可通过Internet得到。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的突破、推广与应用,世界逐渐进入智能互联时代。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能源系统分析模型(GCAM)为基础,设计和模拟基准与智能互联情景,探索在智能互联技术加快突破的情况下我国能源转型发展道路。研究发现,与基准情景比较,智能互联情景下能源结构更加清洁,能源系统更加高效,2050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6.2%;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用将显著提升终端部门电气化水平,2050年达48.1%,较基准情景提高9.6个百分点;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分布式用能体系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规模加速增长,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60.0%,较基准情景提高13.3个百分点;我国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更早形成,碳排放在达峰后将快速下降,2050年仅为56.0亿t,较2018年下降41.8%,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依据1990~2013年江苏省能源消费统计资料和1990、1995、2000、2005、2010年的人口空间分布数据,估计江苏省人为热排放量、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并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多年来江苏省的人为热排放量持续增长,从1990年全省平均的0.59 W/m~2增加到2013年的2.85 W/m~2。排放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总体上江苏南部地区的排放通量高于江苏北部。近些年江苏省的人为热排放已成为区域问题,高值区已连接成片,2010年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的人为热排放高于2.5 W/m~2,南部主要城市排放通量大于10 W/m~2、北部城市也多大于5 W/m~2。江苏各城市的城区人为热排放通量稳步增长,2002年后增长加速、增量最高可达到2 W m~(-2) a~(-1)。在2030年和2050年江苏省的平均人为热排放通量将分别达到5.7 W/m~2和9.1 W/m~2,可能对中国东部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气象》1999,(1):5-8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三日)同志们:全区气象局长会议在全体与会代表的积极努力下,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期间,各位代表参加了自治区政府召开的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温家宝副总理指示和温克刚局长的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认真讨论了李红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