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地下水》2021,(2)
从地热矿水地质构造背景入手,综合利用水化学及同位素测试分析、物探测量、综合测井等成果资料,对中土楼地热矿水的补给来源、热源、矿物元素来源、运移通道、储水空间及盖层等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地热矿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热源主要为大地热流及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量,矿物元素主要来源于水-岩溶解作用,运移通道和储水空间主要为发育规模较大的深部基底断裂构造破碎带及古风化裂隙,盖层为上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地层。中土楼地热矿水属于中低温带状基岩裂隙型地热资源,区内基本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源、通、储、盖"四方面条件,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地热矿水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云南省地热的地质背景及热流异常的显示,阐述了地热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认为地热场的分布严格受挽近期活动性断裂、喜山期岩浆活动与含放射性的酸性侵入岩体等因素的控制。根据形成热(汽)水的热源差异,划分为热液水对流、岩浆余热及放射性三种成因类型;又根据热(汽)水的运移、储存及储体结构特征,分为层控、隙状、粒间孔隙及岩浆岩裂隙四种热储类型。根据云南地热场的分布及其地质背景,将地热场划分为五区十二个亚区,扼要地叙述了各区热流值的强度、地热成因与热储类型,指出在云南境内找寻和开发热(汽)水资源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地学前缘》2017,(3):190-198
为了更好地进行地热开发利用,该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地热系统定义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质单元,以热源为中心,包含热生成—运移—聚集所需要的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这些要素和作用组成了能形成热能聚集的功能单元。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地热系统可分为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Ⅰ型)和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Ⅱ型)两大类。根据热源类型,地热系统可细分为隆起山地岩浆型地热系统(Ⅰ1型)、隆起山地非岩浆型地热系统(Ⅰ2型)、沉积盆地岩浆型地热系统(Ⅱ1型)、沉积盆地非岩浆型地热系统(Ⅱ2型)4亚类。根据热的赋存方式,上述4亚类地热系统可进一步细分为隆起山地岩浆水热型地热系统、隆起山地岩浆干热型地热系统等8种类型。充足的热源是一切地热系统形成的基础。充足的水源补给和断裂发育是隆起山地水热型地热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一定埋深的大规模优质储层是沉积盆地水热型地热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埋藏较浅的高渗透性储层及较好的盖层,是干热型地热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4.
四、热液成矿系统中地下水的运动和排泄地下水热液的运动和排泄特征对热浓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成因和在不同埋藏集聚条件下,地下水的运动和排泄具有不同特征.渗入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渗流是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其运动特征主要取决于补给区和排泄区的位置(地形高差及其间距)所决定的水静压力梯度.在不同深度上水交替强度不同.沉积成因水在初始迁移(压榨)阶段,水动力特征主要取决于上覆岩系重量和自重影响下沉积物的压密作用.由于压密层土颗粒骨架和其孔隙中的水共同承受上覆层的压力,水就产生了层状  相似文献   

5.
福建无岩浆热源的深循环水热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志杰 《现代地质》2012,26(1):85-98
近年来对福建省存在具有岩浆热源的高温水热系统的呼声甚高。因而在福建是否可能存在具有岩浆热源的高温热田再次成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福建省地热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温泉分布状况、地热系统的特征、深部是否存在岩浆热源以及地壳的热结构,系统论述了福建深循环水热系统的特征。认为由于地质构造条件所决定,福建有大量的温泉出露,其中大部分为中温水热系统(90~150 ℃)和低温水热系统(<90 ℃),均属受断裂控制的深循环水热系统,皆为温水热储。极少数高温热水系统(>150 ℃)也仅仅是地下水沿断裂循环的深度较大所致。笔者认为福建不具备形成“有岩浆热源的水热对流系统”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刘明亮  何曈  吴启帆  郭清海 《地球科学》2020,45(6):2221-2231
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是认识地热资源形成机制、赋存环境以及循环机理的有效手段.以我国华北平原典型的中低温地热系统——河北雄安新区为研究对象, 基于不同热储层和浅层地下冷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探讨地热流体中主要组分的地球化学起源, 评估深部地热流体的热储温度, 指示地热系统的深部热源及其成因机制.大气降水入渗、热储高温条件下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雄安新区地热流体中主要组分的物质来源, 其中深层雾迷山组地热水中部分组分可能源于古沉积水蒸发浓缩过程中形成的蒸发岩盐的溶滤.雾迷山组地热水适宜利用Ca-Mg温标和石英温标计算其热储温度, 温度范围为76.4~90.6℃, 馆陶组地热水运用石英温标更为合理, 热储温度为66.2~71.3℃.雄安新区地热异常是深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热在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下聚集而形成.   相似文献   

7.
拟定在科罗拉多州Creede矿区开展的研究性钻进,将确定下述两种关系.首先是浅成低温热液矿脉与较深部热液流体运动的关系,其次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火山构造环境的关系.研究性钻进的主要目的包括:①核实据推断呈隐伏侵入体形式的深部热源;②将古热液系统的热液演化、化学演化及水文学演化与现今活动的地热环境进行比较;③了解火山浅成低温热液矿化与容矿的酸性岩墙群在时问上、构造上及岩石学上等诸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及其水文地球化学判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清海 《地质学报》2020,94(12):3544-3554
在各类地热系统中,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具有突出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自岩浆热源释出的岩浆流体富含多种强酸性气体,有极强的岩石溶蚀能力,是发生于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内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大异于非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根本原因。浅埋或深埋岩浆热源型地热区内均普遍发育三种不同类型的地热水:酸性SO 4型、SO 4- Cl型或Cl- SO 4型水,中性Cl- Na型或Cl- HCO 3- Na型水,弱碱性HCO 3- Cl- Na型或HCO 3- Na型水;是否同时出现以上类型地热水也成为以非碳酸盐岩为热储围岩的水热型地热系统是否具有岩浆热源的水文地球化学判据。在中国,藏南- 滇西地热带和台湾地热带是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集中分布的区域;藏南高原的高温水热型地热系统下的岩浆囊可能是地壳增厚过程中发生局部熔融的结果,也可能与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消减后在拉萨地体下形成的近东西向地幔楔的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9.
新疆塔什库尔干谷地北段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帕米尔构造区中东部地热地质概况,分析了新疆塔什库尔干谷地北段地层和岩性条件、断裂的几何展布和运动特征以及钻孔内地温和地热流体化学基本特征,提出了研究区地热地质概念模型。分析结果认为:谷地内地热异常显著,赋存高温地热资源;地热流体的分布受断裂构造控制,断裂裂隙系统是热流体储存和运移的空间;热源为元古界基底之下的热液侵入活动,新生代侵入岩体放射性生热为附加热源;盖层为新近系泥岩、砂岩、砾岩以及上覆的第四系松散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10.
陇西盆地东南部是陆内中低温地热田发育的重要场所.为研究陇西盆地东南部地热成田因素,基于已有地热田水文化学及热储特征,从区域构造、岩浆岩、水文地质等要素入手,分析其对地热田的控制作用、建立地热成田概念模型.研究表明,盆地内地热田热源主要来源于刚性结晶基底对地壳深处(上地幔)热的传导.深大断裂是地下热源上涌的主要通道,断裂...  相似文献   

11.
地热与热液型铀矿成因联系:研究现状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已被广泛应用于发电、供暖等领域,放射性产热是地球内热的主要来源。目前,关于放射性产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放射性花岗岩在干热岩资源探测和潜力评价中的应用,而同样作为放射性产热源的热液型铀矿与地热研究不足,二者的成因联系尚缺乏深入研究。为加强对地热与热液型铀矿成因联系的研究,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和相关资料,分析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解决二者成因联系的研究方法。可望丰富地热地质理论,为地热与热液型铀矿床的成因联系提供新方法和新参考,同时,为深部地热、干热岩和固体矿产综合找矿,即“热矿共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南西部陇川县勐约乡研究区小范围内出露地热泉,该区地热成因及地热田范围并不明确,地热成因争议较大。本文以勐约地热田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内地热钻井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地热成因分析,在盖层、热源、热储和热通道等要素方面对该区地热条件、地温场特征、地热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构建地热地质成因模型。综合分析认为:(1)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水;(2)该区地热田热源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的岩浆,高热岩浆囊构成本区主要热源。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温地热田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热温标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属高温地热显示区。为了解区内地热田的热储基本特征,通过收集的12个主要地热田的23组地热及地表水样品分析可知,研究区水化学类型较复杂,地表出露温度较低的脱玛、玉寨、果组地热田以Na-HCO3型地热水为主,循环较快、可更新性较好,董翁、谷露、羊八井等地表出露温度较高的地热田以Na-Cl(Na-Cl·HCO3或Na-Cl·SO4)型地热水为主。地下热水中Cl与B、Li的正相关性,显示地热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与Sr相关性较差,体现了地下热水中的盐分主要来源于深部热液而非水-岩相互作用;与SiO2、温度的正相关性更进一步印证了研究区地热为深部热源。经阳离子地温计与二氧化硅地温计估算各地热田深部热液与热水含水层混合温度为134~256℃。基于综合分析,推测研究区玉寨地热田较谷露地热田热水可更新性强,循环途径长或热源埋深较大,地热开发利用应综合考虑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4.
浙江八面山特大型萤石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通过成矿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矿石特征,矿床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认为八面山萤石矿床,按矿体赋存于岩体与灰岩接触带、灰岩层间及构造破碎带;岩石有细粒及粗粒-巨晶两类;矿床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120°~240°之间;氢氧同位素特征反应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多成因的特征;成矿物质Ca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中的灰岩与泥质灰岩,F主要来源于寒武系泥质灰岩,部分可能为岩浆热液从地表深部携带而来,萤石矿床成矿流体水具有多源性;成矿流体具有大气降水,变质水和岩浆水共同混合作用的结果,在岩浆侵入热源的作用下,三种水混合后被加热,形成了成矿溶液的重要载体。研究认为八面山萤石矿床是受地层-岩体-断裂共同控制"三位一体"的中低温热液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热成因类型主要有断裂构造型、沉积盆地型及煤层自燃型3种。采用归类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全疆典型地热区(带、点)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赋存规律等,将区域地质构造、次级构造、大地热流背景及热源、地热水源流体等确定为地热系统形成机制的主控因素,总结出5类地热系统控热模式,为指导地热资源勘探工作具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甘肃阳山金矿田载金矿物特征及金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毛世东  杨荣生  秦艳  郭俊华 《岩石学报》2009,25(11):2776-2790
采用电子探针分析,详细研究了甘肃阳山类卡林型金矿田原生矿石中不同成矿阶段载金矿物的Au、As、S、Fe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确定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发现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具有不同的成分特点;沉积成岩期黄铁矿为草莓状、胶状,砷和金含量最低,分别为0.10%和0.08%;热液成矿期早阶段黄铁矿粒度较粗(0.40~1.00mm),是较高温度(270~300℃)下缓慢结晶的产物,其砷和金含量较低,分别为0.27%和0.09%;热液成矿期主阶段(包括M1,M2和M3亚阶段)黄铁矿粒度微细(0.05~0.20mm),是210~270℃条件下快速结晶的产物,砷和金含量最高,M1亚阶段分别为3.45%As和0.11%Au,M2亚阶段分别为3.88%As和0.14%Au.在含砷黄铁矿中,金可能有自然金和离子金两种存在方式.沉积成岩期和热液成矿期早阶段低砷黄铁矿中金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Au~0)颗粒形式分布,而在热液成矿期主阶段含砷黄铁矿中金主要以Au+的形式存在.当热液中As活度高时,含砷黄铁矿在快速生长条件下,其生长面的空穴和缺陷较多,有利于热液中Au(HS)~0络合物通过吸附反应直接进入含砷黄铁矿生长表面.此外,主阶段流体的硫化和沸腾作用均可导致H_2S的减少,有利于形成砷黄铁矿和Au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17.
区域成矿流体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矿流体是富含挥发份、碱金属的含矿卤水 ,其中碱金属来源于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海水及通过水岩作用从岩石中萃取等 ;而挥发份来源于地幔、水岩作用与有机质分解作用。成矿流体中的硫也是多来源的 ,硫的活度与氧逸度有关 ,高温还原环境H2 S的活度降低 ;成矿流体的同位素分馏与水岩作用强度有关 ,控制同位素分馏的基本因素是温度及水岩比值。根据成矿流体的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 ,可以分类为高温硅钾卤水、中温碳酸盐卤水及低温硫酸盐型卤水。成矿流体没有固定的来源 ,在一定地质条件下 ,任何来源的热水流体都可以形成成矿流体。控制成矿流体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热增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文中根据地质作用类型对区域地质流体进行划分 ,可分为岩浆作用区域成矿流体 (以高温硅钾卤水为主 ,可以有高温到中低温的流体分带 ) ,沉积作用区域成矿流体 (以中低温碳酸盐及硫酸盐型卤水为特征 ) ,大洋盆地区域成矿流体 (与岩浆岩区域成矿流体类似 ,有高温到低温的流体分带 )和变质作用区域成矿流体 (变质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流体类型混合 )。  相似文献   

18.
郭清海 《地质学报》2022,96(1):208-214
以壳内岩浆囊(熔融体)为主要热源的地热系统是国内外地热界的热点研究对象.然而,当前尚无"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确切定义,对此类地热系统的认识也存在诸多争议.本文讨论了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形成与其下熔融体的关系,阐释了"岩浆热源"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上覆地热系统影响的本质,综述了利用岩浆流体地球化学组成识别其对地热水定量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会昌坝背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温场和热源层特征,从热源、导热通道、补给、径流、排泄三方面系统的分析地热水成因,并利用水化学资料对该地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热水的来源为构造裂隙水,属于中低温型热水,其水地球化学特征为氯—钠及重碳酸盐类型水。研究成果为会昌地区地热流体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不同的构造环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热液循环系统。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SWIR),不仅扩张速率不同于快速扩张脊,中脊扩张机制(动力)、岩浆供应的规模与形式、海底基岩的类型等也都有所不同,这就使得SWIR的热液活动系统在热液循环、岩水反应、物质来源、热液喷出的规模与频率等诸多方面都必将有其独特性。然而,由于受调查工作的限制,我们迄今对超慢速扩张脊热液活动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