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根据杭嘉湖平源区区域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区域农业、专题农业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对本区进行了农业地球化学区划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将本区分为泻源湖沼粮油桑地球化学区、水网平原粮桑油地球化学区、滨海平原麻棉菜地球化学区和低山丘陵菜竹林地球化学化学区,提出了本区10种营养元素施肥规划,阐述了每个地球化学区的作物布局、施肥方法,预测了据此结果可能给本区农业生产增加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农业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向农业延伸的新兴边缘学科,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为了使农作物高产,必须为农作物提供数量足够、比例协调的各种营养元素。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不足、过剩或元素间比例失调,都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品质下降。利用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和资料开展区域农业地球  相似文献   

3.
农业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及近期内的主要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内外农业地球化学研究中有关植物营养元素,有益元素的生理功能,作物吸收,土壤物化条件及影响,肥料施用等方面的成果以及勘查地球化学在农业中研究应用的进展,评述了目前农业地球化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近期内我国农业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高溯  余友  郑子东 《矿产与地质》2004,18(4):315-317,314
从生态地球化学的内涵和外延出发,结合哈尔滨市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特点,提出哈尔滨市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评价的系统,以指导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及相关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或农业地质调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王学求  张德会 《地质通报》2005,24(10):F0008
地球化学在矿产勘查中和地质上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应用地球化学”这一概念的诞生却晚了30年,可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帝国学院建立的“应用地球化学研究组”(Applied Geochemistry Research Group)起算。这一研究组的建立,当时的目的是在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和农业研究委员会的资助下,将地球化学调查应用于农业和健康。他们做的第一项研究工作就是集中多学科科学家,包括地球化学家、化学家、土壤学家、水文学家、兽医学家和医学家开始对西南英格兰癌症影响因素进行地球化学调查。  相似文献   

6.
奚小环 《地质通报》2004,23(8):i005
为落实国土资源部与各有关省(区、市)农业地质调查(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合作项目关于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任务,编写好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设计书,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于2004年7月18—2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了农业地质调查区域评价方法研讨会。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正在或即将开展的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319富硒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周国华(自然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土壤中有益和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对于评价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提高土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安全富硒农产品,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应用服务于特色农业发展、支撑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霞浦县农业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爱珍  林才浩 《福建地质》1994,13(3):201-209
在利用全省1: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基础上,结合重点地区的土壤调查,对霞浦县的农业地球化学环境进行了分区。并开展了荔枝、茶叶、油奈、剑蛏的地球化学研究,为扩种、移殖这些名、特、优品种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揭示了地球化学解决农业问题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鲁西北覆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促进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查清该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迫切需要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鲁西北覆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以区域地球化学方法为主体,结合土壤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地质、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该区的区域农业、城市、主要名特优产区、主要地方病流行区等地域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进行评价;建立鲁西北覆盖区多层次生态地球化学信息系统,为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区域生态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成渝两地多目标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十年来在成都市和重庆市多目标地球化学测量的研究成果,根据成渝两地城区及农业经济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分析了两地的生态环境,及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微量元素肥料及稀土肥料应用现状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文光 《化工矿产地质》2000,22(2):91-96,98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元素达 16种以上。其中B、Cu、Mo、Zn、Mn、Fe等微量元素及镧系元素 (稀土 )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逆性能、提高作物品质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研究开发微肥与稀土微肥的同时 ,对含多种微量元素及稀土的矿肥的研究与开发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茶陵锡田地区锡矿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锡矿资源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优势矿种之一.快速摸清锡矿资源的家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本文研究认为:锡田地区具备优越的构造、岩浆岩、地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27年美国首先发现地裂缝以来,各国学者对地裂缝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学者首先从地震研究入手,认为地裂缝的形成受构造因素影响。后逐渐加强研究地下水超采对地裂缝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与地下水开采复合成因观点。我国学者重点对汾渭地堑地裂缝成因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几种成因机理模型,并用GIS技术建立简单的预测预报系统。文章在详细介绍国内、外对地裂缝成因机理和水文特性的研究以及预测、预报工作的同时,对今后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目前,地裂缝的研究正从以往的定性静态描述转向以过程为目标的精确定量动力学研究。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地裂缝的形成与发展,以非线性理论(如分形)对地裂缝系统进行定量的数学描述,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与GIS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系统,减少地裂缝灾害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对它加以利用,是今后地裂缝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气候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主要组分,具有重要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在梳理和总结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BVOCs的大气化学过程,阐述了BVOCs不同组分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在大气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污染形成中的作用,指出了BVOCs在O_3和SOA污染形成中的重要性,以及BVOCs影响地球气候的2种主要途径:1通过形成SOA以气溶胶的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辐射平衡;2参与地球碳循环,影响CH_4和CO等温室气体的寿命。进而,分别总结了BVOCs通过上述2个途径对地球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阐述了BVOCs观测技术的现状与排放量估算模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模型的优缺点与模型间的传承关系及其与气候系统模式耦合的现状。同时展望了BVOCs气候与环境效应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BVOCs氧化机制、产物的理化性质、耦合BVOCs排放及大气化学过程的地球系统模式研制等。  相似文献   

15.
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文章系统地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对表层地球系统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提出从人地系统动力学入手,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本内容,以期表述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地球系统演变之“人类驱动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的研究表明,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距今39~36亿年之间。除了碳元素以外,水、氮、氢、磷等元素也是生命起源的必备条件,黏土矿物和金属硫化物是有机质合成的重要催化剂,有热液活动的碱性热水环境是最有利生命发生的孵化场。自原核生物在约3.5 Ga出现之后,生命就一直表现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大气圈氧化是地球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条件、加速了表生地质过程和新矿物的产生,而且改变了海洋化学条件和元素循环。大气圈氧化事件的根本在于产氧蓝细菌的出现,元古宙中期海洋化学性质的整体转换也与微生物过程密切相关。新元古代多细胞生物的繁盛和末期后生动物的出现及其在寒武纪初期的快速多样化是生物圈演化的重大飞跃。这个过程也与海洋氧化增强及其导致的海洋化学变化密切相关,其中硫化水域消失和减弱以及海水中微营养元素可得性增加可能是重要因素,这也与微生物过程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Four muscovite-biotite granites from the Western Metamorphic Belt of South-eastern Australia have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characterized by: (i)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enrichment; (ii) slight Eu depletion; (iii) varying degrees of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 depletion. The rare earth element and major element chemistry of three of these muscovite-biotite granites (the Koetong, Lockharts and Yabba Granites) can be approximated very closely by a model involving 20% partial melting of an ultrametamorphosed pelitic sediment and contamination of this minimum melt by the residual material left after melting, in the ratio 60% melt: 40% residue. Granitoids can be very largely solid material at the time of emplacement.The other muscovite-biotite granite studied (the Hawksview Granite) ha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stinguish if from the other three granitoids a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attributed to variations in source material at the site of melt generation.The rare earth element and major element chemistry of a garnet-cordierite gneiss from the Western Metamorphic Belt can be modelled assuming 5% partial melting of a pelitic metamorphic rock and contamination of the minimum melt by the residue in the ratio 30% melt: 70% residue.Separated granitic and biotitic portions of a migmatite from the Western Metamorphic Belt have rare earth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inconsistent with a simple partial-melting model, but it is suggested that re-equilibration following, or during, separation of the vein material could obscure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vein of the migmatite developed. It is however certain that the vein developed in situ from a pelitic meta-sediment leaving the biotite rich selvage, without the introduction of material from an external source.Leucogranites which crop out to the east of the Western Metamorphic Belt are high level intrusions of highly fractionated granitic melt. Their Sr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of thei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hemistry suggest that they derive from an igneous source and are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granites and gneisses to the west.  相似文献   

18.
桂西北高龙金矿床含矿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龙金矿床含矿硅质岩的野外宏观特征、镜下组构特征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表明硅质岩的形成主要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而非前人认为的断裂破碎 -热液硅化交代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硅质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 -远洋盆地过渡位置,但更靠近大陆边缘的半深海 -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19.
云南德钦阿登各火山岩的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保民  沈上越 《地球科学》1992,17(4):437-445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