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上海市海洋局制作完成首个无居民海岛电子地图。将分为自然保护区、水源区、军事和港航设施区及功能尚不明确的有5个基岩海岛、8个冲积沙质岛的分布情况、确切经纬度及周边海域沟槽、暗滩一目了然,为对其进行保护、利用、规划、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无居民海岛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考虑到海岛环境的特殊性、资源承载的有限性、空间开发功能的衍生性,以及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衔接性,从海岛开发适宜性和海岛可持续保护的角度,研究无居民海岛功能分类方法,构建海岛功能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岛功能分类的适宜性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并引入综合评判理论,量化指标因子,构建综合评判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实现无居民海岛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3.
根据无居民海岛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考虑到海岛环境的特殊性、资源承载的有限性、空间开发功能的衍生性,以及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衔接性,从海岛开发适宜性和海岛可持续保护的角度,研究无居民海岛功能分类方法,构建海岛功能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岛功能分类的适宜性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并引入综合评判理论,量化指标因子,构建综合评判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实现无居民海岛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4.
GIS技术为海域海岛地名标准化管理、无居民海岛的保护与管理都带来了新的变化。结合SuperMapGIS,本文研究了海域海岛GIS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系统实现等,建立了基于GIS的海域海岛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海域海岛野外数据及图件资料的集成、空间信息与业务数据互查、统计分析、采集图片视频的传输展示、数据编辑入库等功能,具有数据表达直观多样、富客户端用户体验良好、可扩展性强等特点。系统为推进海域海岛名称标准化处理,依法实施海洋执法监察、组织编制海域海岛使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岛礁彩色遥感影像内容单一、色彩不鲜明、反差低的问题,将模糊增强技术与遗传优化策略应用到海岛礁遥感影像增强处理中,提出了一种无人工干预、无先验知识依赖、具有理论最佳色彩的海岛礁遥感影像增强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提高了海岛礁彩色遥感影像的视觉效果与质量测度,还保持了影像的色彩信息。  相似文献   

6.
紧急避难所关系到社会安全,能为居民生命财产提供保障.结合GIS的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基于上海市人口数据和路网数据,对上海市市中心的紧急避难所进行了可达性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上海市市中心区域紧急避难所区位分布的合理性及其可达性水平,并提供了相应的规划建议,为社会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海岛管理部门的需求,本文根据海岛信息特点,采用B/S和C/S的混合结构进行设计,利用ArcGIS Engine组件技术和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技术,将不同数据来源和数据特点的海岛信息进行集成,实现了海岛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并研发了浙江省海岛管理信息系统,为全省海岛信息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支撑平台,对海岛管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面向离岸海岛实景三维需求与技术挑战,以珠海市庙湾岛为观测对象,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与激光扫描的方式进行离岸海岛的实景三维数据获取。详细介绍了无人机任务规划、地面控制与实景三维数据处理工作,以及基于无参数布料模拟滤波的DEM生成,最终通过检查点验证了数据的绝对精度。结果表明,获取的正射、倾斜影像总中误差分别为14.72、6.60 cm;点云、DSM、DEM高程中误差分别为3.10、6.20、7.11 cm,满足离岸海岛实景三维展示与调查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岛空间信息的特点,分析了传统管理手段的缺陷,提出了利用多维动态GIS技术解决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三维特性和数据多源、多尺度、多时相以及海岛的历史变迁问题,并探讨了应用的关键技术,为海岛综合管理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提高了海岛管理的可视化、信息化、高效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以"天绘一号"(TH-1)卫星图像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TH-1卫星影像的严格几何处理模型,然后实现基于轨道外推的无控制TH-1卫星影像海岛(礁)定位技术和基于轨道外推的稀少控制TH-1卫星影像海岛(礁)定位技术,最后通过实验分析了无控制或稀少控制条件下通过轨道外推技术提高TH-1海岛(礁)卫星图像几何定位精度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轨道外推的无控制定位技术和基于轨道外推的稀少控制定位技术是海岛(礁)目标定位的最佳方式,可在不具备控制点的条件下或者稀少控制点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海洋关键目标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1.
浦东新区老龄人口就医现状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浦东新区医院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仅从距离的角度对看病远的区域进行了划分,求出了这些区域内的老龄人口数;而且对现有医院的床位数和其潜在的老年病人数进行了比较,对比较结果进行了图示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基于约束Delaunay三角网的人口普查区自动划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钦  程佳  马维军 《测绘科学》2011,36(4):134-135,102
人口普查区的划分是人口普查的重要环节,对人口普查区进行自动的划分将节省大量的人财物力.依据Delaunay三角网对空间划分的理论基础,加入线状地物作为约束条件,实现人口普查区的自动划分.本文介绍了Delaunay三角网的特性,论述了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人口普查区划分技术、方法、过程和步骤,最后给出了该技术试点试...  相似文献   

13.
马维军  刘德钦  刘宇  刘东琴 《测绘科学》2007,32(1):79-81,63
本文分析了建设人口普查时空数据库的意义,介绍了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基态修正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在指出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态修正模型的扩展模型。结合人口普查数据时空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人口普查时空数据库的建库方案,并给出实例。  相似文献   

14.
结合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地图编制工作,阐述人口普查地图的编制思想和技术路线及方案.通过实践认为,充分考虑测绘与地理信息已有数据和人口普查工作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并将之结合起来,编制针对性强的人口普查地图是地图编制工作的关键.本次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可以为下一次人口普查及其他专业的普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某县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其与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结合土地资源监测的热点,初步探究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监测中应用,为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淑清  高远  范咪娜 《测绘工程》2016,25(11):76-80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经济建设及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城市部件普查是将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转化成数字化的管理信息,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以威海市城市部件普查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城市部件的普查需求,采用GPS-RTK测量与移动设备调绘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以及"粗确权"、"分类别"、"分区域"的部件属性信息调查方法,构建相应的城市部件普查技术体系。基于该体系进行图形数据与属性信息的城管数据库搭建,构建一种高效城市部件普查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全 《测绘科学》2011,36(5):95-97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在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ESDA技术,利用上海市各区县1997-2004年的人均GDP指标,对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关联模式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分析表明,上海市各区县经济发展趋于发散,差距越来越大。上海市经济发展朝北部、西部、南部郊区偏移。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于2010—2012年开展了第一次面向境内的水务对象普查工作,普查对象涉及河流湖泊、水利工程、供排水等共11个专项,成果涵盖了十几万个水务对象。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北京市水务家底,为助推首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行政体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不一致难以整合共享,业务之间难以协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开展了"基础水信息服务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该平台基于Web GIS和元数据等技术,通过梳理普查基础数据和空间数据,结合已有数据及基础测绘数据,建成水务综合库,绘制完成水务一张图,搭建北京市基础水信息服务平台。平台的建成,实现了"一张图、一个库、一套表、一个平台"的"四个一"普查成果目标,初步形成"水务百度"雏形。  相似文献   

19.
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完成数据成果汇总后,成果展示及开发应用相即展开。无锡市水利局结合自身工作及管理需要,构建了完善且适合本地需要的水利空间成果库和属性库,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无锡市水利普查成果"一张图"展示。无锡市水利普查成果展示系统建设以水利管理部门需求为依托,分析各项管理工作对地理信息系统提出的功能需求,系统实现对无锡市河湖水系、水利设施等进行定位、搜索、属性信息存取与分析处理等。使水利普查成果成为动态服务地图,既方便使用者查看,也便于分析水利要素周围情况及合理性,同时为水利管理工作人员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本系统将无锡市水利普查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无锡市水利信息化服务,使水利普查成果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20.
人口资源是制约山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决定了山区的资源环境安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分析川滇黔接壤地区山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方法,构建了适合山区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模型.以2007年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居民点作为人口分布指示因子,利用GIS软件工具,分析了居民点分布与地貌形态、土地利用、道路以及水系间的关系.基于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思想,引进了居民点缓冲区的概念,以较客观的赋权方式确定影响因子权重,实现山区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表明,通过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乡镇级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均在0.80以上,结果可靠,为进一步分析山区人口分布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