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对黔西滇东地区的贵州普定高窝、贵州六枝中寨和云南宣威密德3条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粘土岩的大山物源成因和界线地质意义进行研究发现:在界线粘土岩中,其主要粘土矿物均为伊/蒙混层矿物,见少量高岭石、伊利石或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锆石、长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物质。推断该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早期至少经历一至两次强烈的火山作用,并且有多个火山喷发源。界线粘土岩中火山物质的富集与贫乏可能与剖面离火山喷发源的远近有关。粘土岩物源物质的成因均为火山喷发,火山灰伴随正常沉积物沉积而形成即凝灰沉积而形成,与华南大部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的物源成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黔西威宁岔河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粘土岩进行了研究.在界线粘土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蒙混层矿物 蒙脱石 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和锆石,无球粒;多种化学成分在界线粘土岩中出现了异常.据此得出岔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确定在第66f层比较合适;第66f和68a这两层粘土岩为此剖面的界线粘土岩;自第66f层底部至第68a层顶部这一段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组);界线粘土岩的成因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降落伴随正常沉积物沉积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海相三叠系广泛发育于中国南方,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瓣鳃类、菊石、腹足类及介形虫等。在此区内,海相二叠系也极为发育,有许多二叠-三叠系连续沉积剖面。因此,二叠-三叠系的界限剖面,可以在许多地点见到。 二叠-三叠系的界限日益受到国际地层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右江盆地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中常含有多层凝灰岩, 对采自广西河池九圩及田林利周罗楼组和百逢组底部的4件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原位LA-ICPMS方法U-Pb同位素定年, 结果显示凝灰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2.8±1.8 Ma、253.0±2.4 Ma、247.2±1.5 Ma和239.3±2.7 Ma, 指示晚二叠世末期到中三叠世Bithynian期华南地块西南缘存在多期火山活动, 其可能与华南西南缘陆块的裂解与汇聚有关.凝灰岩中继承或捕虏锆石年龄(260~270 Ma)记录了中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或华南西南缘岛弧火山活动事件.凝灰岩的岩相学研究表明, 中三叠世特别是Bithynian期之后右江盆地由伸展型向挤压型转换, 盆地进入快速坳陷期.   相似文献   

5.
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中,利用大气暴露面上沉积物恢复古环境的研究至今尚未展开.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的二龙口剖面在二叠纪末位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内,为礁后开阔台地相,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界线附近沉积了较为完整的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层从下到上可分为1~31层.其中,上二叠统长兴组(1~6层)顶面为侵蚀不整合面,下伏于厚3~10cm(平均厚度约5cm)的古风化壳(7层).相较于1~6层,飞仙关组7~19层中碳酸盐矿物含量降低,黏土矿物含量增高.而20~31层以泥晶灰岩为主,偶尔伴有薄层黏土岩夹层.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位于19~20层之间.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显示,风化壳以黏土矿物为主,主要为规则伊蒙混层(I/S)和少量伊利石.在扬子台地范围内不同的沉积相带中,该黏土矿物组合具有较好的地层可对比性,说明研究区长兴组之上风化壳中黏土矿物形成的主控因素可能是区域性的,如火山活动带来的外源沉积.结合其下伏围岩(1~6层)岩石学和稳定同位素组成均缺乏淡水改造特征,可以判断该风化壳形成于加积模式而非改造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此种黏土矿物以规则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的组合方式,与二叠纪末出现的碱性、高温、缺氧的沉积环境一致.自7层向上,黏土矿物中伊蒙混层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且混层比逐渐减小,而伊利石、绿泥石、绿蒙混层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则与逐渐加剧的碱性-高温-缺氧的极端沉积环境有关.因此,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矿物对扬子台地二叠纪末古环境突变有较好的记录能力.  相似文献   

6.
陆相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认识该时期全球性重大生物和环境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坤都地区新发现的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为研究对象, 重点对二叠系-三叠系接触关系开展详细调查研究, 系统采集了界线上下的古生物化石, 对老龙头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试分析, 并确定了老龙头组与下伏林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短暂沉积间断.生物地层显示林西组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 老龙头组古生物匮乏, 可能与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有关.而老龙头组中3个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251.5±2.2 Ma、249.7±2.5 Ma和249.5±1.8 Ma, 时代指示为早三叠世, 然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位置还需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南段普遍存在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有关的早三叠世岩浆事件, 古亚洲洋沿着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发生碰撞闭合, 其闭合时限至少持续至早三叠世, 老龙头组是两大板块拼贴碰撞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谭梅  赵兵  周冰洋  张晓诗 《地质通报》2016,35(6):979-988
黔北大方地区二叠纪及三叠纪地层发育,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发现12~14cm厚的界线粘土,在界线粘土层之上还发现3~4层5~18cm厚的火山事件粘土层。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事件粘土及松子坎段底部火山事件粘土岩(绿豆岩)均具有高的K_2O和MgO含量;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粘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关岭组松子坎段底部绿豆岩相似,与沙堡湾段事件粘土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也十分相似,Eu异常较明显,说明界线粘土及事件粘土成因均与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界线粘土比事件粘土具更明显的Eu异常,部分界线粘土还具有Ce异常。二叠系—三叠界线粘土、事件粘土及关岭组绿豆岩的源区均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长英质火山岩区,为酸性的长英质火山岩喷发(火山灰)沉积的产物,而沙堡湾段及九级滩段正常沉积泥岩的源区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长石砂岩岩区。界线粘土中,大部分微量元素与事件粘土及关岭组绿豆岩中对应微量元素的含量相近,但其中的Th、Y、Nb、Cd、Ga、In、Ta明显高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事件粘土及绿豆岩,推测事件粘土与少量宇宙事件外来物质的加入有关。  相似文献   

8.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事件地层学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传统的二叠-三叠系界线,是以喜马拉雅山的Otoceras层的底作为三叠系底界(Die-ner 1912)。7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多种方案(Waterhouse 1973,1976;Kozur 1977;Newell 1978),我国80年代出现了分歧意见(李子舜、姚建新1984;李子舜、詹立培等1986)。1986年在意大利举行的“西特提斯南阿尔卑斯的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国际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秦岭地区南秦岭带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型二叠、三叠系。本文以选部益哇沟剖面为例,对该区界线地层进行研究,从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最优分割研究出发,确定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点,证明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可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并且二叠、三叠系是连续的。沉积环境分析表明,三叠纪初期相对于二叠纪末发生了一次海侵。  相似文献   

10.
华南二叠-三叠系的事件地层与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应严格区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即为事件地层界线。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不能与“混生层”或“过渡层”的概念连在一起。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为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其位置就在长兴剖面界线层(混生层)2的内部,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即为长兴阶的顶界。  相似文献   

11.
华南二叠-三叠系的事件地层与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1994,18(2):110-118,145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应严格区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即为事件地层界线。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不能与“混生层”或“过渡层”的概念连在一起。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为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其位置就在长兴剖面界线层(混生层)2的内部,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即为长兴阶的顶界。  相似文献   

12.
童金南  王德珲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21-1326
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三叠纪初残存期和复苏期生态系研究成为当今热点。这也是2005年5月在安徽巢湖召开的“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导论题。逐一介绍了会议学术报告的主题内容,以期提炼相关领域的学术关键和学科发展趋向。学术主题之一是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格架,尤其是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第二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和环境事件的表现形式和过程;第三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及早三叠世微生物岩及其代表的特殊生态系;第四是灭绝事件后三叠纪初一些关键生物类别的演变历程;第五是中生代初生态系复苏过程和型式;第六是早三叠世生物迟滞复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广西东攀剖面粘土岩的火山岩特征及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天宇  冯庆来  刘嵘  周秋娥  位荀 《地质通报》2013,32(9):1402-1409
广西扶绥县柳桥镇东攀地区出露1套上二叠统大隆组和下三叠统罗楼组,大隆组合Ophiceras sp.,罗楼组合Ophicerastingi Tien生物化石,二者为整合的连续沉积地层.生物特征显示,在第12-3层和第13-1A层之间为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界面附近存在较厚的粘土岩层.从结构上看,粘土岩具有较明显的火山岩碎屑结构和沉凝灰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也显示其具有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的特征,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环境.在粘土岩中选取自形程度较高的火山成因锆石进行激光剥蚀法U-Th-Pb同位素测年研究,岩石中锆石的结晶年龄为254.7Ma±3.7Ma,表明本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存在着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仇鑫程  童金南  田力  楚道亮  宋婷  李东东 《地球科学》2016,41(10):1709-172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发生了复杂的环境变化.由于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化石记录没有海相记录完整,同时也缺乏其他可靠的年代地层标志,所以如何标定陆相剖面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贵州威宁金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位于康滇古陆的东侧,毗邻海陆过渡相区,可以与同期的浅海碎屑岩相、海陆过渡相、陆相剖面进行由海到陆“追索式”的生物地层对比,是我国研究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对比的关键研究区之一.研究区的金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化石丰富,共发现双壳类化石4属6种,叶肢介2属4种,植物化石9属及腕足类化石1属,为海、陆相地层对比提供了桥梁.依据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植物Annalepis-Peltaspermum组合以及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的生物化石时代归属讨论,识别出金钟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应该在卡以头组下部.通过与邻区不同相剖面的对比,提出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以及陆相的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可以作为三叠纪最早期的识别和对比标志.   相似文献   

15.
张立军  赵曌  龚一鸣 《地球科学》2015,40(2):381-396
通过系统梳理与奥陶纪-志留纪、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二叠纪-三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之交 的5次生物大灭绝期遗迹化石记录相关的生物和环境事件,发现遗迹化石对5次大灭绝事件为负响应,即在大灭绝事件之后 的残存期和复苏期期间,遗迹化石的多样性、丰度、潜穴直径、生物扰动强度、遗迹组构阶层都大为减小.遗迹化石反映的造迹 生物行为习性和觅食策略在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后也各有不同,食沉积物性觅食策略在晚奥陶世和晚白垩世大灭绝事件之 后占据主导,滤食性觅食策略在晚三叠世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机会主义遗迹(如Planolites)、食沉积物性和滤食性等多 种觅食策略和行为习性在晚泥盆世F-F和晚二叠世两次大灭绝事件之后占据主导.晚泥盆世F-F和晚二叠世两次大灭绝事件 之后,遗迹化石记录了底栖生物系统由简单向复杂、由二维向三维生态空间拓展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福建雁石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雁石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动物群可作为碎屑岩沉积区的代表性剖面来研究。首次发现和研究了本剖面的粘土岩层,鉴定为伊利石—蒙脱石粘土岩,它能和广布华南的界线粘土岩层对比,并与当时的火山活动有关。界线附近较丰富的动物群的采集及地球化学特征的测试,提高了界级划分精度,揭示生物更替规律,证明两系之间为整合的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the global correlation of the marin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layers based on some published and original data on the δ13Corg and δ13Ccarb values obtained for the section along the Suol Creek (Setorym River, southern Verkhoyansk region). The section includes six carbon-isotope intervals readily distinguished in the corresponding curves obtained for several Permian and Triassic reference sections in Eurasia and North America including palleontologically well substantiated sections of central Iran, Kashmir, and South China. This provides grounds for assuming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s position in the Suol Creek section as being close to the carbon-isotope minimum of Interval IV. In the light of new data, the upper part of the Upper Permian Changhsingian Stage in Siberia is proposed to correspond in range to the Otoceras concavum range zone, and the lower substage of the Lower Triassic Induan Stage, to the Tompophiceras pascoei and Wordieoceras decipiens zones. The Otoceras concavum Zone of the Verkhoyansk region in its new understanding is likely correlative with the upper Changhsingian Hypophiceras triviale Zone of Greenland. Carbon-isotope intervals II, III, IV, and V defined in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layers of the Verkhoyansk region, which are traceable in several reference sections of Eurasia and North America, evidently coincide with the period of som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initial late Changhsingian and with the first phases of extensive eruption of Siberian trappes in the terminal Changhsingian and initial Induan ages. New data imply the probable survival of some ammonoid species from the superfamily Otoceratoidea after the mass extinction of organisms in the terminal Permian Epoch.  相似文献   

18.
新疆准噶尔南缘和吐鲁番盆地二叠─三叠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路线考察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和吐鲁番盆地两条剖面。剖面层序清楚、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非海相二曾─三叠系界线的理想地点。吉木萨尔大龙口剖面由上二叠统和完整的三叠系组成大龙口背斜,其北翼地层发育齐全,南翼可观察到世界罕见的二叠─三叠纪生物与沉积过渡层,两系之间孢粉、介形虫、叶肢介、脊椎动物各门类化石丰富,其中晚二叠世晚期新疆吉本萨尔兽与世界公认的早三叠世标准化石水龙兽共生,目前该剖面已推荐为国际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吐鲁番盆地是世界著名的地处海平面之下地区,该区桃树园剖面发育完整、出露良好,特点是脊椎动物化石丰富.上二叠统桃东沟群不整合超覆在石炭系火山岩之上,其上,与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仓房沟群和中一上三叠统连续沉积,侏罗系含煤层整合在三叠系之上.  相似文献   

19.
贵州乐康P/T界线无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乐康深水海槽相中的无机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晚二叠世由于局限环境,区域内生物贫乏,相对应的碳同位素值比同期其他剖面中碳同位素值偏低。而在长兴阶晚期,由于受区域内火山作用的影响,在剖面界线之下发育另一个碳同位素负异常,之后碳同位素有所回升,直至界线附近降低为最低值。早三叠世由于绝灭之后的生物复苏缓慢,无机碳同位素表现为低正值。碳同位素特征显示,碳同位素的变化受到了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20.
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正> 中国南部二叠系与三叠系分界的层型剖面位于浙江长兴煤山(赵金科、盛金章等,1980)。在这个剖面上,1978年赵金科等把上二叠统的顶界确定在“未定名菊石带”,后经重新研究,又改归于下三叠统底部(赵金科、盛金章等,1980)。1980年5月,我们再度去上述界线层型剖面工作,在“未定名菊石带”同一层位详细采集化石,并到邻区安徽广德独山、江苏宜兴湖汷等地的相当层位调查,进一步证实在界线层型剖面上的“未定名菊石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