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对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对周边海区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针对人工岛设计及工程海区水沙特性,建立了整体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系统研究了人工岛建设引起的动力地貌演变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受岛体阻水影响,潮流在人工岛两端分别形成双向绕流,流速明显增大,并在岛桥结合部与岛隧结合部发育局部冲刷坑;人工岛背水面同时存在多个大小不一的强紊动小尺度回流,并具有不断形成、发育、发展到消亡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受人工岛自身位置、形态、尺度以及工程海区地形、水流、泥沙等因素影响,港珠澳大桥东、西两个人工岛引起的动力地貌演变效应,既在变化规律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又在影响形式与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正>广东,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境大厅。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历经6年前期设计、9年建设,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的港珠澳大桥,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港珠澳大桥九洲航道桥斜拉索全部安装完成,由中交一公院监理的CB05标段主体桥梁工程全线率先贯通。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世界目前最长的跨海大桥。中交一公院承担监理了6.653公里的桥梁土建工程(主要包括九洲航道桥、非通航孔桥、珠澳口岸人工岛连接桥、互通立交等)与全桥22.9公里约50  相似文献   

4.
《探矿工程》2009,(12):68-68
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于今天开建,其中珠澳口岸人工岛将率先动工。将建的跨境跨海大桥工程规模宏大,全长49.968km,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达35.578km,相当于9座深圳湾公路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珠海举行,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桥于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为一体,全长约55公里,"海中桥隧"长约3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公里,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最具挑战性的跨海工程之一。其建设条件复杂、技术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管理、设计和施工难度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6.
<正>桥通港珠澳,天堑变通途。历经6年前期设计、9年建设,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3日宣布正式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加速度。国家工程、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中国建设者队伍。本期,本刊特别策划了"筑梦宏图:聚焦港珠澳大桥"专题报道,用文字及图片记录大桥建设者15年间,在大桥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7.
<正>港珠澳大桥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世界级跨海通道,自开工以来举世瞩目。大桥全长约55公里,采用桥岛隧组合方案,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岛隧咨询,实至名归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铁院")成立于1993年,隶属广州地铁集团。业务涵盖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道路、桥梁、装饰、市政等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咨询、工程总承包等,工程业绩及设计经验业内领先。  相似文献   

8.
《中国勘察设计》2012,(10):10-11
随着第61个巨大的钢圆筒稳稳插入珠江口开阔的海面上,港珠澳大桥海中人工岛主体结构近目宣告形成。这也意味着港珠澳大桥工程重要难点取得突破,为大桥2016年3月顺利完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10月23日上午,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珠海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桥开通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桥隧相连,海上奇葩,旷世壮观。它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它拥有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它创造了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毫米级偏差的世界纪录;它让中国的深海岛隧建设从弱国迈向强国;它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它就是港珠澳大桥,大湾区经济腾飞的超级引擎。  相似文献   

11.
港珠澳跨海通道由东、西人工岛实现桥隧过渡,海中隧道采用沉管法,沉管段总长5 664 m,从西人工岛开始布置E1—E33管节,标准管节长180 m,宽37.95m,高11.4 m,重约8万t。岛隧结合区受到人工岛挑流和基槽开挖水深突变的影响,水流结构复杂,沉管沉放时也会引起水流变化。沉管安全沉放和精准对接安装需掌握受到的水流力大小。利用宽水槽几何比尺为100的正态模型,开展岛隧结合区水流分布和沉管沉放过程水流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岛头无掩护措施时,岛壁挑流影响到E1管节中部附近,表、底层流速大于中层;E1管节沉放过程中纵向水流力最大可达4 601 kN,E2管节纵向水流力平均5 149 kN;掩护E1管节后,E1管节处流速大幅减小,E2管节中部受掩护体挑流影响最大,流速最大增加40%,中层流速大于表、底层;E2管节纵向水流力平均5 240 kN。当沉管完全入水后,基槽内流速较小,沉放过程中受到的水流力逐渐减小。岛隧结合区水流垂线分布并不是指数分布,受到岛头壁挑流的影响沿管节长度方向流速分布也不均匀,管段浮运水流力公式并不适用计算沉管沉放过程受到水流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何杰  辛文杰 《水科学进展》2019,30(6):823-833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E15管节基槽发生异常回淤,海底隧道沉管安装被迫中止。为查明E15管节基槽发生异常回淤的原因,先后开展了现场水文泥沙观测、遥感影像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用水沙数学模型反演了内伶仃岛上游采砂活动形成的浑水团在潮流作用下的扩散输移过程,沙源在数学模型中以面源形式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采砂活动形成的浑水团在一个大潮期间的落潮过程中可输移扩散至基槽水域,其中E15—E27管节基槽日淤厚在采砂活动影响下将增加43.8%。数值模拟结果为查明E15管节基槽异常回淤的泥沙来源提供了佐证。E15管节以东基槽水域水沙环境复杂,天然淤积已经接近临界回淤允许值,基槽上游水域的采砂活动对沉管基槽回淤将带来不可控因素,采砂活动对周边水域产生的泥沙回淤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应强  何杰  辛文杰 《水科学进展》2019,30(6):915-922
伶仃洋内建有华南最大的两个主枢纽港及相连的深水航道,长期保持"三滩两槽"稳定格局是广州港选择西槽开发深水航道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基础。2008年以后,由于在中滩上人工采砂,现已形成了容积达7×108m3的巨型采砂坑,直接影响了伶仃洋的滩槽演变。采用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采砂活动过程中对周围水体及地形的影响,指出采砂区域水体含沙量为1.5~2.8kg/m3,最大可达5kg/m3以上,远大于采砂前0.2kg/m3,可引起附近海床淤积,对港珠澳大桥桥区的海床稳定也会产生影响。同时,采砂坑形成后潮位、潮流、潮量出现较大改变的区域主要在采砂坑及其附近水域,表现为潮位下降(小于1cm),潮流减小,采砂坑内以泥沙回淤为主(33cm/a),坑周围海床呈侵蚀冲刷状态,南侧冲刷较大。此外,现状条件下采砂坑以回淤为主,回淤时间预计20年,但在2#、3#采砂坑或2#、4#采砂坑连通等不利状况下,有可能形成新的潮流通道,改变现有"三滩二槽"的格局,对目前已有航道维护和港口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伶仃洋茅洲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伶仃洋中滩海区近年冲刷态势明显,拦江沙与矾石浅滩呈现逐渐分离并有发育形成"新中槽"的演变趋势;茅洲河口门深槽的形成发育以落潮流动力作用为主,交椅湾深槽具有涨潮沟的性质,交椅沙形成发育对于稳定周边海区滩槽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大规模围涂造地和海床采砂等人类开发活动显著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边界条件,进而影响河口水沙输移和滩槽格局,亟需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珠江口海域航道治理、桥梁工程、港口建设等大型水上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水工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性和对台风浪灾害破坏的敏感性是大型工程重点关注的要素之一,采用台风浪数学模型分析计算极端天气条件对港珠澳大桥岛桥结合部人工岛设计波浪要素的影响。分析统计1949—2014年影响广东省沿海地区的登陆台风资料,采用随机模型分析珠江口地区300年一遇的台风气压降和登陆最大风速参数;建立珠江口水域的台风浪数学模型;选取不利台风登陆路径,采用300年一遇台风参数组合计算极端天气条件下珠江口内东西人工岛的设计波浪要素,对原设计波要素进行复核。可为其他海洋工程项目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跨海桥梁桩基基础所受的波流荷载是跨海桥梁设计中重点考虑的荷载之一,实际工程中波流力的计算多参考《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2015》中推荐的单桩桩基基础波流力计算方法,未合理考虑局部冲刷形状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在桩基基础波流力和冲刷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计算模型中流速、CD、CM等参数的选取进行修正,提出了考虑局部冲刷形状的桩基基础波流力计算方法,在保证工程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了工程的经济性,并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桥梁桩基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7.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位于伶仃洋海域,台风期较大的越浪量可能危及人工岛和隧道的运营安全,越浪量是人工岛护岸设计的重要参数。通过波浪断面物理模型,研究人工岛护岸护面块体型式、消浪平台尺度、挡浪墙前护肩宽度等结构参数对越浪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肩宽度对越浪量的影响非常大,并且越浪量较小时,试验值明显小于当前广泛采用的van der Meer公式计算值,由此针对人工岛护岸结构特点,提出考虑了坡肩折减系数Kc的越浪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为人工岛越浪控制措施的采用及后期越浪量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项目背景及建设意义港珠澳大桥工程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这座跨越伶仃洋天堑的超级工程已经酝酿近20年,寄托着实现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接的百年梦想。随着香港和澳门的陆续回归,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繁荣经济,促进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协同发展,香港、澳门与内地有关方面提出修建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跨海大桥的建议。港珠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全长55公里,其中包括29.6公里海中主体工程的大桥,创造了400多项专利、7项世界之最,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港珠澳大桥一个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数据里,流淌着所有建造者的无尽智慧。作为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及施工咨询单位之一,港珠澳大桥的成功通车,也凝聚着林同国际参与设计及施工咨询服务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相似文献   

20.
珠江网河水沙分配变化及其对伶仃洋水沙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维ECOMSED模型对径流来水来沙变化前后的1978年和1999年伶仃洋洪水期水动力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伶仃洋水动力场整体增强,但不同地貌单元水动力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分流比变化后洪水期伶仃洋西槽、东槽和中滩水动力增强,涨潮和落潮流速普遍增大0.1m/s;西部各口门区和西滩涨潮流势减弱,径流优势更加明显,但西滩三个口门水道及滩面潮沟落潮流速增大约0.1 m/s;东滩水动力特征变化不大.悬沙浓度亦整体升高,平均增加了0.02~0.05 kg/m3,悬沙高值区范围扩大,0.10 kg/m3等值线由西槽西侧明显向东推进到沿东槽南北向分布,径流来沙的影响范围东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