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渭南双王井已经积累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流体观测资料,但并未对该资料进行过系统的清理和分析。本文对双王井自数字化观测之日起至2021年底(2007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的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以双王井水位及水温观测的干扰及震前异常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变化情况,通过其干扰和震前异常下曲线的形态,从水位、水温的趋势变化特征、固体潮特征、同震变化、地震前兆异常与典型干扰异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双王井地下流体资料的变化特征,对观测数据反映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应用,为今后渭南及周边地区水温、水位异常落实和地震预测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从属函数法,分析安徽省地下流体水氡观测资料,对其异常部分进行震例分析,并通过对安徽庐江地震台的水氡观测资料震例分析,提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中短期异常特征,并进行预报尝试。  相似文献   

4.
张立  唐采  王世芹  杨杰英 《地震研究》2003,26(Z1):149-156
在系统整理云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云南宁蒗6.2级地震、姚安6.5级地震及永胜6.0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短期异常分布范围、数量、形态、幅度及异常与发震时间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对未来强震前兆的识别和分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菏泽地震前流体中短期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在华北强震平静背景下发生的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数据,对菏泽的流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地下流体在本次地震中的映震能力,探索地下流体的地震异常规律,为将来应用地下流体观测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兰陵  李新勇  夏爱国 《内陆地震》2004,18(4):382-384
在以往30多年曲地震地下流体水位观测中,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分析预报人员积累了大量水位震例数据和不少宝贵经验,但这些震例和经验都是基于以往的模拟水位观测资料基础上的。如果观测方式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那么以往的震例经验还能否继续适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薛红盼  张乐  陆丽娜  李静  卫清  刘青 《地震》2020,40(1):184-202
地震地下流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监测手段。 本文分析夏垫断裂带上观测井的同震响应特征, 探讨观测井水位、 水温同震变化对夏垫断裂带的影响机理, 收集和整理布设在夏垫断裂带上的赵各庄井和西集井两口观测井水位和水温同震响应资料, 从响应的地震次数及发震位置、 异常幅度、 时间和形态类型等方面对其响应特征进行分析, 从震中距、 震级和井-含水层岩性等方面探讨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异常的成因。 结果显示, 赵各庄井和西集井水位地震响应能力强于水温, 响应形态以振荡型为主, 对于MS7.0以上地震具有显著的映震能力。 在水温资料中, 仅有赵各庄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有响应, 响应幅度为0.0129℃。 综合分析认为, 井-含水层岩性影响了两井同震响应形态特征, 远场大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变导致了较大的水位变幅。  相似文献   

8.
钟骏  王博  周志华  晏锐 《中国地震》2021,37(3):574-585
地震地下流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震情跟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震中附近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及异常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震前预测过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表明,玛多MS7.4地震震中距500km范围内存在5项异常,其中4项为短期异常,主要出现在震前2~3个月。异常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位于玛多MS7.4地震震中的东北部和西南部,整体呈现出由外围向震中收缩的迁移特征,且玛多MS7.4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在异常特征和应力加载作用方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研究结果为地震监测能力较低地区积累了震例资料,对于提升强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认识及未来震情趋势判定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前,震中附近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及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震前预测过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表明:门源地震震中500 km范围内存在9项异常,其中8项为中短期异常,均出现在震前6个月;异常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震中南部200 km范围内;本次门源地震与2016年门源MS6.4地震和2021年玛多MS7.4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同性及差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广西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广西地震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质量.包括稳定性与连续性、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和信息反映能力,并对广西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岩石圈内的流体通道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震孕震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质体系,它决定了地震前兆的形成机制,因此,在地震预报基础理论研究中,与强震孕震环境有关的深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深部地下流体在地震的孕育和前兆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研究深部地下流体的活动规律,首先必须研究岩石圈内的流体通道问题。同时,岩石圈内的流体通道也是火山研究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在全于流体通道网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岩石圈内流体通道的形成机制、主要特征、研究方法、科学意义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将对盘锦地下流体多年观测成果进行分析,结合多次历史地震与相应观测成果异常,分析观测成果异常资料与对应地震的关系,初步得到本地区地下流体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周至深井概况和水位高速采样技术系统的仪器设备配置。通过对该井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震及强余震的50Hz采样率水震波数字化记录进行分析,与同一台站的测震和强震动记录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周至深井动水位对全球中强地震具有良好的观测效果,相当于一台深井宽带地震仪。  相似文献   

14.
汞是地震地下流体化学量前兆监测中的重要测项之一,在地震监测预测和活断层探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自1985年把测汞技术引用到地震监测预测中以来,建成了以水汞和气汞为对象的汞前兆监测网,并获得了较好的震例。本文阐述地震行业汞观测发展历程,概述测汞仪类型和典型技术,同时也提出汞观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对汞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个震例的分析,笔者得到了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变化。其具体表现为:1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缓慢下降,幅度为1.0%—3.9%,从异常变化出现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月左右。2在芦山地震和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从2011年9月开始,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显著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中,芦山地震发生在异常变化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从出现异常到发震的间隔为16个月;而岷县漳县地震也发生在异常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但从异常出现到发震的间隔为19个月。表明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这对陕西及相邻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数据库,分析了2022年1月8日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 MS6.9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观测井数量远大于水温;水位同震响应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均优先于水温,水温同震响应是水位同震响应的次生变化。对比门源2022年1月8日 MS6.9和2016年1月21日 MS6.4地震,发现地震能量不同是造成两次地震同震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The observation of water temperature in deep wells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n China.However,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water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earthquakes is inadequate.During the study of the co-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level and temperature in 121 wells within the China subsurface fluid monitoring network at the time of the December 26,2004,M-S8.7 Indonesia earthquake,we found regular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that is,when the water level in a deep well oscillates,the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same well will mostly experience a cycle from dropping to restoration at the same time.The process will continue for dozens of minutes to several hours.In order to confirm the observed phenomenon,we collected the digital water level and temperature observation data for 39 far-field strong earthquakes from the Tangshan well in Hebei Province(with the data set beginning in 2001).The sam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may cause the water temperature drop,the authors suggest the gas escape mechanism for co-seismic water temperature drop and posit two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water temperature drop during the process of gas escape.Finally,the authors provide a rational explanation of some observed phenomena based on th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8.
The importanc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transportation and utility networks makes their vulnerability to earthquakes a sensitive issue. Underground facilities are usually less vulnerable to earthquakes compared to above-ground structures, but the associated risk may be relevant, since even a low level of damage may affect the serviceability of a wide network. Seismic analysis of tunnels close to seismogenic faults is a complex problem, which is often neglected at the design stage for the lack of specific codes or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seismic conditions and also because, as mentioned abov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re considered less vulnerable to earthquake load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deep tunnels focusing on the required steps for a proper design under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loading. The study aims at contributing to improve the methods currently used for the seismic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t this purpos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deep tunnel in Southern Italy has been investigated along the transversal direction. The infrastructure is part of the railway switch line connecting Caserta to Foggia in the Southern Apennine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seismic regions in Italy. The seismic response in the transversal direction has been analysed by using the pseudo-static approach as well as through advanced numerical modeling using the spectral element method coupled with a kinematic approach for finite fault simulations. The pseudo-static approach has been implemented using a closed-form analytical solut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advanced numerical modeling and the pseudo-static method have been compared to assess their validity and limitations.  相似文献   

19.
根据山西省定襄台水氡、静乐井水位存在的高值趋势异常特征,对河北省张北6.2级地震做出了较好的中期预测,分析认为,山西流体的高值趋势异常反映了华北地震带区域应力场的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9个观测点2016—2021年的土壤气体氡浓度观测数据,深入分析其浓度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与断裂带滑动速率的对比分析,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进行地震危险区段判定。研究表明:祁连山断裂中东段土壤气体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总体呈下降趋势;断层土壤气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和断裂滑动速率具有较好的耦合性。研究结论可以提供研究区深部地下流体活动的证据,对进一步研究追踪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断层和活动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