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疆北部石炭系洋陆转换过渡期,经历了以下两个演化阶段:早石炭世碰撞间歇期伸展-残留洋闭合、陆-陆碰撞阶段和晚石炭世碰撞期后伸展垮塌-板内变形作用阶段。根据石炭世的板块构造活动背景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岩石组合,初步拟定新疆北部早石炭世原型盆地类型主要包括5类:残留洋、陆缘坳陷、裂陷槽、裂谷、陆内坳陷;晚石炭世原型盆地可简要分为3类:裂陷槽、陆缘坳陷、裂谷或断陷。根据上石炭统原型盆地后期叠加改造特征,将新疆北部现今保存在覆盖区内的上石炭统残留盆地及其叠加改造类型分为两大类六亚类:首先根据是否存在二叠系分为继承型和叠加型两大类,然后再根据中生代及新生代盆地叠加特征分为五亚类,分别为连续继承型、早继承早叠加型、早继承晚叠加型、三叠系叠加型、侏罗系叠加型及白垩系叠加型。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部早石炭世沉积建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新疆北部早石炭世发育的三类沉积建造:碳酸盐建造、陆屑建造和火山-沉积建造,并进行了建造区的划分,据此论述了早石炭世新疆北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分区。  相似文献   

3.
新疆北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野外露头、钻井地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讨论了新疆北部石炭纪的岩相古地理环境。野外露头、钻井资料的沉积建造、沉积相分布及古生物组合特征综合表明,新疆北部石炭纪古地理总体特征表现为由早石炭世的深海-半深海相、浅海相向晚石炭世的浅海相、海陆过渡相及陆相演化的趋势。岩石组合类型由早石炭世的活动陆缘型岛弧火山岩、深海复理石及海相碳酸盐岩向晚石炭世的裂谷型火山岩、陆相碎屑岩、海相碎屑岩及海相碳酸盐岩过渡。早、晚石炭世不同地区的古地理及其相应的岩石组合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新疆天山的上古生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山上古生界发育完好,特别是泥盆系和石炭系在各地区都有出露,是各时代地层中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二叠系则主要出露于天山南北山前地带或山间盆地内.整个晚古生代,天山都可分为南北两个沉积区,两区各有其独特的岩石类型、岩相建造和生物组合面貌.简言之,北天山区为优地槽沉积,火山岩发育,厚度巨大,生物群属北方生物区系;南天山区为冒地槽沉积(柯坪为台相沉积),以碳硫盐岩及碎屑岩为主,火山活动微弱,厚度总的较北天山区小,生物群与我国华南地区相似.  相似文献   

5.
陆屑建造为地槽沉积旋回中一种重要的建造,作者利用大量的第一手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室内分析测试数据,对新疆北部早石炭世陆屑建造的物质组分,相型特征、层序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了5个亚建造,并综述了它们的主要特点,最后探讨了形成陆屑建造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山裂谷构造带,呈北东东—北西西向展布,是在塔里木地块太古界、元古界的基础上开裂演化而成,总体呈两地块夹裂谷的构造格局,经历了∈、O-S、C-P三次大规模的裂开与闭合、由南向北迁移的演化模式。在该裂谷带晚古生代沉积盖层中分布着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金矿(点),并划分了多个Au成矿亚带。本文所论为新疆北山晚古生代金(铜)Ⅴ级成矿带金矿的成矿规律。根据赋矿岩系划分为6类,矿石建造划分为四类,分别为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破碎蚀变岩型 石英脉型、中酸性岩浆热液型,以石英脉 破碎蚀变岩型为主。控矿因素为沉积建造(火山岩—碎屑岩及炭质岩系)、韧—脆性断裂、岩浆岩等;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成矿作用与各期构造活动同步或准同步。  相似文献   

7.
新疆北山裂谷构造带,呈北东东—北西西向展布,是在塔里木地块太古界、元古界的基础上开裂演化而成,总体呈两地块夹裂谷的构造格局,经历了-C、O—S、C—P3次大规模的裂开与闭合、由南向北迁移的演化模式。在该裂谷带晚古生代沉积盖层中分布着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金矿(点),并划分了多个Au成矿亚带。笔者所论为新疆北山晚古生代金(铜)级成矿带金矿的成矿规律。根据赋矿岩系划分为6类,矿石建造划分为4类,分别为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破碎蚀变岩型 石英脉型、中酸性岩浆热液型,以石英脉 破碎蚀变岩型为主。控矿因素为沉积建造(火山岩-碎屑岩及碳质岩系)、韧-脆性断裂、岩浆岩等;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成矿作用与各期构造活动同步或准同步。  相似文献   

8.
北祁连山加里东优地槽褶皱山系由厚层海相火山岩系和沉积建造组成。其内已经发现数十个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Cu(Fe)型(或红沟型)、Cu-Zn型(或蛇绿岩套型)及Cu-Pb-Zn型(或白艰厂型)。不同类型矿床分别形成于不同地质环境且趋向于在特定时-空范围产出:Cu(Fe)型矿床集中分布在南部达坂山成矿带,成矿与晚奥陶世双峰态细碧角斑岩系有关,矿床形成于弧间或弧后盆地环境;Cu-Zn型矿床分布在北部九个泉—错沟、猪嘴哑吧一银硐沟矿带,与早—中奥陶世蛇绿岩套有关,矿床形成于大洋扩张构造环境;Cu-Pb-Zn型矿床集中分布在祁连、白银成矿区,矿床产出与中寒武世中酸性石英角斑凝灰岩有关,形成于优地槽发展早期阶段裂谷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疆石炭—二叠纪植物地理区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晚古生代气候演化趋向的分析,探讨了新疆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与演变。认为植物地理分区在早石炭世晚期末—晚石炭世早期即已形成,随着温带气候区的逐渐扩大,安加拉区植物在新疆自北向南逐渐推移,至晚二叠世中—晚期到达北塔里木。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南准噶尔、伊犁等地受欧洲东移的干旱气流的影响,有欧美型松柏类混生。塔里木为特提斯生物大区的一部分,植物主要为欧美-华夏区类型。  相似文献   

10.
湖南晚奥陶世的沉积,由于受区域构造控制,其沉积类型计有地台型(湘西)北区);过渡型(湘中区);地槽型(湘南区)等三种。它们以江南列岛和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为分界线。五峰早期除了江华汝城隆起和江南列岛外均接受海侵,海水自北向南逐渐加深。在湘南沉积了巨厚的砂页岩复理石建造。在湘中、湘西北区沉积厚度逐渐变薄。生物群在湘南,湘中为纯笔石相,湘西北为以笔石为主有三叶虫和腕足类等构成的混合相。五峰晚期湖南境内大部分抬升为陆,仅在东安县苏水冲和桃源县九溪等地形成滞流海盆。  相似文献   

11.
喀木斯特区晚古生代沉积相及弧缘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部准噶尔喀木斯特区在晚古生代是一发育在介于大陆—大洋过渡性质地壳为基底的边缘盆地。以下泥盆统和下石炭统为主的上古生界 ,以岛弧造山带为主要物源区的碎屑岩为主要组成岩石 ,碎屑岩主要视粒度差别划分为 A— E五类 ,依组分再分成亚相 ;碳酸盐岩或硅质岩依成分划分为 G相 ;熔岩火山碎屑岩划为 V相。较大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岩相组成斜坡—海底峡谷、海底扇、盆地平原三个相组合。区内岩相特征和沉积相演化综合表明 :下泥盆统由下而上沉积环境从斜坡上部过渡为下部 ,沉积序列为退积型 ;下石炭统沉积环境由外扇—盆地平原 ,中扇下部 ,中扇上部再过渡为中扇下部 ,沉积序列为进积退积型。弧缘盆地演化经历了孕育期、发展期、成熟期和退缩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及邻区早二叠世沉积特征与构造发育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不同露头剖面和探井资料的分析,在吐哈盆地及邻区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沉积相:(1)裂谷型海相火山喷发沉积相;(2)裂谷型陆相火山喷发沉积相;(3)造山带磨拉石相;不同沉积相特征并结合构造分析认为,早二叠世在吐哈及邻区存在二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即前陆盆地和裂谷盆地,同时,还探讨了大陆一大陆碰撞带上两种不同类型盆地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3.
甘肃北山区的钙碱系列岩浆活动及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亚 《地球学报》1984,6(3):151-165
<正> 甘肃北山位于河西走廊之北,广义的北山区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及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地区,西与新疆天山山脉东段相接,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戈壁阿尔泰山脉为邻,面积约十八万平方公里。北山区位于中朝—塔里木地块北侧,它属于天山—内蒙古古生代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山势东、西高而中部低,挽近以来已趋准平原化,呈现出一系列断续的剥蚀丘陵和中低山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4.
河南商城—固始地区石炭系沉积环境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宗举  杨树锋 《地质论评》2000,46(4):407-416
根据沉积相分析,同时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资料,笔者提出河南商城-固始地区石炭系及安徽金寨地区梅山群为典型前陆磨拉石含煤建造,其沉积相主要为滨海、潮坪、泻湖、局限台地及砾质辫状河-冲积扇相,代表了统一的石炭纪一二叠纪合肥弧后前陆盆地的南部边缘相,说明大别地块(北大别弧)于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即与华北板块碰扪结成一体。  相似文献   

15.
吴萍 《沉积学报》1985,3(4):63-72
概述 粤北地区为由上古生界所组成的两个互相连系的复向斜。北东部分是由前泥盆系组成的诸广山复背斜;西部有一条南北向半岛形的前泥盆系瑶山复背斜使本区与粤西北上古生界复向斜相隔;南部为前泥盆系的云开复背斜北东端。在雪山嶂一带分布成东西向排列的几个由前泥盆系组成的短轴背斜,使本区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粤北地区前泥盆地的构造线分布很奇特,北部为北北西,南部为北东东,两者互相垂直,其分界恰好位于本区南部的英德上古生界复向斜中。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及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及石炭系包括5个组,自下而上分别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石炭系巴楚组、卡拉沙依组和小海子组。其中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巴楚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早中期,卡拉沙依组地质时代为晚杜内中期至巴什基尔期,小海子组地层时代为巴什基尔末期至莫斯科早期。岩石类型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还有膏盐岩,并夹薄层火山碎屑岩。沉积相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组合,包括河流、三角洲、滨岸、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6种相和12种亚相及33种微相。晚泥盆世东河塘期至石炭纪发生过4次较大的海侵,海侵范围由下而上逐渐增大,至晚石炭世小海子期海侵规模最大。东河塘期开始海侵,海水由西而东侵入,此时周缘碎屑物质供应充分,主要为无障壁海岸和障壁海岸沉积,西南缘为浅海相沉积。巴楚期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源向北或北东方向退却,陆源碎屑物质注入急剧减少,形成了一套富含生屑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中期海侵规模比巴楚期更大,海水深度加大,西部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其余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晚期和小海子期海侵达最大,向东扩展,大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东部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塔北大部分地区缺失。  相似文献   

17.
新疆北部石炭纪地层、岩相古地理与烃源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依据近几年新疆区域地质调查结果,结合新疆油田与吐哈油田最新勘探成果,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沉积充填演化特征推断石炭系沉积建造样式,理顺了新疆北疆地区石炭纪地层层序,目的是推断石炭纪烃源岩发育层段与主力生烃区范围。下石炭统有效烃源岩分布较广,主要发育于北疆西准噶尔达尔布特山前、博格达山前、准噶尔东部陆东—五彩湾地区早石炭世被动陆缘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上石炭统有效烃源岩分布相对局限,主要发育于东准噶尔克拉美丽山前石钱滩区、布尔津—吉木乃区及库普—三塘湖区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内。石炭系油气成藏严格遵循"源控论",有效生烃区决定其有效成藏范围,所伴随发育的火山岩体决定其富集程度。优选西准噶尔、东准噶尔、库普—三塘湖区、博格达山前区、布尔津—吉木乃区石炭系烃源岩发育区及其相邻构造带,作为今后石炭系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重要领域和区带。  相似文献   

18.
1986—1989年,作者参与了辽宁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专题工作,其间曾赴河南、山西等地考查、学习,积累了中朝板块东部的一些资料,现对研究区石炭纪的沉积特征、古构造、古地理及海侵等有关问题讨论如下(按石炭系三分;由于山西组的时代尚有争论,本文只讨论石炭系本溪组(群)和太原组)。一、区域地质背景本文讨论范围包括吉南、辽东(南)、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苏皖及朝鲜半岛北部等中朝板块东部地区。近年来,中朝板块的前寒武纪杂岩中测得超过3400Ma的放射性年龄资料已达14件(王东方,1986),说明其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最古老的地块之一。其上的  相似文献   

19.
对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黑鹰山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进行了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红石山-黑鹰山坳陷带的大狐狸山地区干泉组下段碎屑岩可分为滨海相、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等三种沉积相类型,具有向上粒度变粗的特征,表明该带属于以三角洲快速供应为主的滨海带沉积环境。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322~305Ma,主要集中在428~520Ma和336~373Ma两个时期,分别代表红石山-黑鹰山坳陷带边缘古亚洲洋俯冲及其结束后早石炭世伸展过程的两期岩浆活动记录。马鬃山-切刀隆起带的八道桥地区二叠系由巨厚的紫红色砾岩、砂岩重复组成多个旋回,沉积及层序特征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干旱条件下的快速沉积,属陆相洪冲积环境产物,沉积时代为280~268Ma。碎屑锆石年龄谱也记录了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峰期(424~515Ma)和古老基底年龄(950Ma和1700~1900Ma)。阿拉善旗埋汗哈达地区埋汗哈达组从下向上分为洪冲积相、滨海泻湖相和滨海相等三种沉积相,构成从陆相到海相变化的沉积序列,形成时代为279~270Ma。该组的碎屑锆石分析主要记录了三个连续的峰期年龄即280Ma、287Ma和294Ma,说明早二叠世发生频繁的岩浆活动。沉积学及年代学研究揭示哈尔苏海组为滨海环境,形成于晚二叠世,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广泛,除273~329Ma的年龄代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岩浆活动外,其余锆石集中在383Ma、468~517Ma、800~913Ma和1485Ma等四个峰期,表明马鬃山-切刀隆起带在晚二叠世接受了来自早古生代造山带和古老基底的复杂物源。八道桥及埋汗哈达地区的研究揭示晚二叠世马鬃山-切刀隆起带的古地理环境为从陆相到滨海相。上述沉积学和年代学分析表明额济纳旗地区红石山-黑鹰山坳陷带和马鬃山-切刀隆起带对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格局有关键控制作用。通过中国北方新疆、甘肃和内蒙古晚石炭世-二叠纪的对比研究揭示,在天山-兴蒙造山带基底上广泛发育以隆起和坳陷相间为特征的盆岭构造,导致形成不同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并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识别这种古构造格局对于追溯我国北方晚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