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多年来一直是国内主力油气供应区,但随着松辽盆地油气勘探难度逐渐增大,勘探与开发成本增高,目前亟需新的油气接替区为油气上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接替领域和资源保障。松辽盆地外围东部发育39个沉积盆地,规模大小不一,油气勘探潜力较大,已成为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笔者对松辽外围东部地区的石油地质概况和油气勘探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结合近年来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进展,提出了东北东部地区油气调查新方向,包括吉林东部地区白垩系页岩油气勘探、三江盆地浅层中新生界生物气勘探、三江地区早中生界海相硅质岩勘探、三江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为未来东北东部地区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的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冀中孙虎地区含油气系统埋藏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褚庆忠 《地球学报》2000,21(3):306-312
孙虎地区是华北油田油气勘探的一块“硬骨头” ,长期勘探未获较大突破。本文运用近年来国内外石油地质界广泛流行的含油气系统理论[1~5] 对这一勘探薄弱地区的埋藏史进行了研究 ,在恢复剥蚀厚度及压实的基础上 ,做出了各埋藏史图 ,并划分了埋藏史类型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埋藏史与油气的关系。这对正确划分孙虎地区的含油气系统 ,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付广  沙子萱  赵凯 《地质论评》2022,68(1):253-261
为了研究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油气分布规律,在深层油气“中转站”(所谓油气中转站是源岩内和外已聚集的油气分布区,可为浅层油气成藏提供油气来源)中转油气机理及有利部位研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白垩统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分布区和南屯组顶部泥岩盖层不封闭区,确定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分布区,结合输导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深层油气中转站向浅层中转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对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地区,少量分布在其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控制着苏德尔特地区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与分布,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处或附近尚未钻探部位应是该区大磨拐河组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4.
付广  沙子萱  赵凯 《地质论评》2021,67(5):253-261
为了研究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油气分布规律,在深层油气“中转站”(所谓油气中转站是源岩内和外已聚集的油气分布区,可为浅层油气成藏提供油气来源)中转油气机理及有利部位研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白垩统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分布区和南屯组顶部泥岩盖层不封闭区,确定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分布区,结合输导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深层油气“中转站”向浅层中转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对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地区,少量分布在其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控制着苏德尔特地区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与分布,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处或附近尚未钻探部位应是该区大磨拐河组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塔河油田古近系油气藏油气物理性质、饱和烃色谱、分子标志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塔河 古近系油气藏油气均表现出陆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塔河油田海相油气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结合前人对塔北地区烃源岩研 究成果分析,认为塔河古近系油气来源于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库车坳陷充足的油气源是塔河油田古近系油气成 藏的物质基础。喜马拉雅期塔河中新生界区域北倾构成了油气由北向南运移的构造背景,库车坳陷烃源岩在新近纪康村组沉 积晚期-库车组沉积早期达到高成熟期,其所生油气沿南翼斜坡的输导系统向南运移至古近系圈闭成藏。塔北地区古近系与 白垩系之间的不整合是北部陆相油气远距离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向南侧向运移直线距离超过100 km。塔北地区古近系泥 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多种成藏要素相互配合造就了塔河古近系远距离油气聚集模式,该模式较为合理的解释了塔河地区古近 系油气藏分布特征,丰富了对塔河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有助于塔河地区新生界碎屑岩油气勘探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振东 《陕西地质》2008,26(1):17-24
通过对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演化、油气的生成条件、储层特征、油气的运移、圈闭条件及圈闭类型的综合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油气的富集因素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振东 《陕西地质》2007,35(1):38-44
通过对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演化、油气的生成条件、储层特征、油气的运移、圈闭条件及圈闭类型的综合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油气的富集因素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叶新民 《江苏地质》2006,30(2):102-105
在十屋断陷以往的油气勘探中,北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工作量,发现了后五家户等5个油气田。南部地区虽投入一定的工作量,但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通过对南北地区油气地质条件的对比,从动态的角度对十屋盆地形成演化进行研究,认为十屋盆地南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应力场与油气成藏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构造应力场驱油理论和方法,进行大安寨段油气成藏预测的尝试,进而指明了现今有利的油气分布地区,为川北阆中地区油气滚动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高升北部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升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正确认识高升北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对于弄清该区的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计算机技术对高升北部地区油气成藏的研究表明,高升北部地区具备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较好的烃源岩经历了有机质的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最重要的油气聚集区,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高81井—高70井区带。本区烃源岩有机质的成熟度和储集砂体的发育程度是决定油气藏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土壤碘的油气勘查表明,土壤碘是战术性油气勘查的一个辅助指标,但是土壤碘的战略性油气勘查意义却未见报道。应用松辽盆地中部8.15万km2的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在研究土壤碘的近地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试验了表层土壤碘(1个点/4 km2)和深层土壤碘(1个点/16 km2)的地球化学异常对油气的指示意义,首次发现了与油气有关的土壤碘的巨环状地球化学异常。研究表明,土壤碘的地球化学异常主要与大中型油气田和富生油凹陷相联系,1个点/16 km2的土壤采样密度可以较好地进行战略性油气勘查。松嫩平原土壤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貌景观、土壤类型、土壤pH值、人为耕作和河流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浙春  程同锦  汤玉平  蒋涛 《地质通报》2009,28(11):1628-1637
中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能源基地,也是广泛应用化探技术于油气勘探过程的地区。总结这些地区油气化探的应用效果和成功案例,对现阶段西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近20年,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陆续取得的油气化探成果,随着两大盆地油气资源的逐步发现,越来越多地得到验证。不仅表明油气勘探中运用化探技术可以带来勘探效益的提高,更证明了在现今勘探难度增大、勘探成本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综合勘探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以缩短勘探周期,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评价方法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油气化探指标的处理与综合评价是油气化探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油气化 探找油气藏效果。模糊评价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关系原理,结合已知探区油气化探指标在油气藏 上方或油气藏储层的规律性变化,找出反映油气藏属性的信息,结合地质环境资料,建立模糊评价系 统,对该探区化探指标异常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油气化探的成功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忠军 《地质通报》2009,28(11):1562-1571
中国油气化探经历了50余年的坎坷历程,总结成功案例可以重新认识该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和地位。选择的案例仅是公开发表的12例,还有大量未发表的成功案例。区域油气化探可以起到快速缩小靶区的战略作用,局部油气化探在评价构造圈闭和隐蔽圈闭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油气化探与地震技术结合将会大大提高油气预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赵克斌  陈银节  孙长青 《地质通报》2009,28(11):1620-1627
油气化探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寻找油气,具有直接、快速、有效、成本低的特点,已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一定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油气化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其中异常的稳定性与重现性是制约油气化探推广应用的认识障碍。以河南泌阳洼陷(井楼-古城油田)和山东临邑洼陷南斜坡(临南油田)的实际地球化学测量资料为基础,通过已知油气藏上方不同期次(同年)、不同时期的油气化探异常特征的对比,从油气化探指标组合关系、结构特征、剖面显示、油气异常的平面分布等方面证实油气化探异常存在较好的稳定性,表明利用油气化探技术方法寻找油气是可行的,并进一步证实了油气化探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自“七五”以来,为配合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在川西坳陷开展了一系列油气化探工作,对该区油气的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川西坳陷的地质条件有利于微渗漏烃类以较高浓度赋存于土壤中,从而有利于油气地球化学探测方法的使用。选择有代表性的大型气田——新场气田进行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特征与石油地质关系解剖,结果表明气田上方近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是客观存在的,与本区独特的地质环境相对应,并优选出勘探天然气的有效指标组合。这些有效的油气化探方法在川西天然气富集区的预测中同样效果显著,以川西新都-金堂地区油气化探详查为例,许多化探异常经钻探后证实具有工业油气流。上述研究表明,油气化探技术在川西坳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油气藏中的轻烃气体能够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渗漏到地表土壤中,其中一部分烃类以游离态赋存在土壤或岩石颗粒空隙中.壤中游离气中的烃类能反映深部油气藏烃类的现代补偿性活跃微渗漏,被认为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壤中游离气采集是获得第四系沉积层中微渗漏烃类地球化学异常的关键技术.自行研制了便携式游离气采集新装...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CXQ构造油气化探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CXQ构造上进行的油气化探结果表明深部拥有油气活动,结合地质构造综合评价认为它具有形成构造圈闭油气藏的条件。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结果显示油气化探对盆地内现有油气田具有良好的地质指示效果,并建立了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的油气藏综合化探异常模式。油气化探技术在盆地勘探新区的油气远景预测评价、钻井预测等方面效果良好,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油气产层、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油气化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油气化探数据处理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立中国主要含油气化探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油气化探数据处理系统。组构异常的提取技术使油气化探异常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开拓了油气化探新思路。对油气化探数据预处理、指标优选、单指标异常提取、综合异常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