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堆积物具有的多方面共同特点,确认黑龙江省东部河谷地区(河床、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堆积物为流水成因。又根据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及孢粉资料综合分析与评价该地区发育的冰缘现象的形成时代,特别是对嘉荫县团结沟大青剖面同时发育的四层冰缘层内卷划分为四个形成期:第一形成期称中团结沟冰缘阶,时代47400±2800—22000±250年;第二形成期称晚团结沟早冰缘阶,时代14800±740—13000年;第三形成期称晚团结沟晚冰缘阶,时代11370±100—10000年;第四形成期称大青冰缘期,时代约6500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冀北坝上地区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冰缘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冰期,冰缘期进行了划分,分别命名为塔拉囫囵冰期、刘家营冰缘期、前者可与庐山冰对比,后者相当于晚大理亚冰期。  相似文献   

3.
对冀西北坝上地区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冰缘现象进行了描述。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冰期、冰缘期进行了划分,分别命名为塔拉囫囵冰期、刘家营冰缘期,前者可与庐山冰期对比,后者相当于晚大理亚冰期。传统观点认为,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属干燥寒冷气候,但对本区冰缘现象研究后发现,此期曾出现过湿冷阶段。还建立了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塔拉囫囵组,位于赤城组之上马兰组之下,属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 500 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 Ma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罔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 500 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第四纪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山东省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取得了新进展,更新世中-晚期形成的厚层黄土堆积,分别划为羊栏河组和大站组;全新世早期发育有古湖沼沉积,划为黑土湖组。在探讨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穿时现象及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等方面,也获得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地理分布与划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正>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地理分布,根据已故的著名学者裴文中教授(1957年)的意见,划分为四个区域,除了南、北二大区域之外,东北区是北方区的一个侧枝及过渡区——淮河区。近年来,根据周明镇等(1978年)的工作,认为斐文中所指“巨河狸-四不象鹿动物群”是一个在层位上被搞混乱了的概念。所谓巨河狸(即杨氏河狸)产自中新统,而四不象鹿则为更新世化石。作者认为这一搞混的概念,有其历史原因,但裴文中所述的淮河过渡区是客观存在。随着近年来发现地点日渐增多,证明从中更新世开始,就已经有过渡区的动物群存在。例如安徽和县人动物群,就是中更新世期间的过渡动物群,所以在涉  相似文献   

7.
闫永福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3):239-244,258
对冀西北坝上地区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冰缘现象进行了描述。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冰期、冰缘期进行了划分、分别命名为塔拉囫囵冰期、刘家营冰缘期,前者可与庐山冰期对比,后者相当于晚大理亚冰期。传统观点认为,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属干燥寒冷气候,但对本区冰缘现象研究后发现,此期曾出现过湿冷阶段。还建立了了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塔拉囫囵组,位于赤城组之上马兰组之下,属中更瓣世晚期。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钟祥第四纪冰缘融冻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于1986年在钟祥首次发现了第四纪地层间的冰缘融冻构造——古冰楔与揉皱,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末期—中更新世初期。它的发现不仅为建立本区第四纪地层层序,而且为确定更新世北方冰缘冻土的南界和研究长江中下游更新世古气候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多边形土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冰缘现象之一,它的发生是和冰缘环境密切相联系的。 几年来,我们在青藏公路沿线不同地貌部位与不同的第四纪沉积物上,发现了两种不同规模的多边形土,它们是不同地质时期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环境意义。第一种为大型的多边形土,第二种为小型的多边形土。第一种发育在四种不同的地貌部位上:(1)发育在唐古拉山南坡山前巨大的冰川槽谷中,最大直径100—150米1),主要由冰碛物和唐古拉山基岩风化后的碎屑物质组成;(2)发育在长江支流沱沱河源各拉丹东雪山群与祖尔肯鸟拉山之间晚更新世早期冰碛垅岗的斜坡上,直径14—25米,充沙的裂缝宽度0.3—l米,长有草本植物;(3)发育在风火山北部左冒西孔曲河流二级阶  相似文献   

10.
单惠珍  陈志中 《地层学杂志》1993,17(2):81-88,134
<正> 石碌铁矿区及其外围地层,自华南富铁科研队在三稜山组发现古值物和瓣鳃类化石,解决了其上限的地质时代后,对其下限的地质时代仍有不同意见(表1)。南颐(1987)、张仁杰(1989)在石碌群第六层中找到Chuaria circularis Walcott,Tawuia dalensis Hofmann等宏观藻类化石之后,把石碌群划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宜昌地矿所(1990)对石碌群第六层铁矿石测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840Ma,亦相当于青白口系。陈毓蔚等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区海拔3800—4200m以上均有片状多年冻土分布,寒冻剥蚀地貌、冻融地貌、冷生砂丘、埋藏冰及古冰缘现象都有分布。本文从地层学与冰缘现象之间的关系出发,划分了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近代(现代)三个冰缘期。  相似文献   

12.
<正> 贾汪煤田周围奥陶系广泛出露,1924—1939年间,刘季辰、李四光、谢家荣在调查煤田地质的同时,对附近的奥陶系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当时笼统称为“奥陶纪珠角石灰岩”,“奥陶纪马家沟石灰岩”,对于奥陶系下部与寒武系连接部位的一段地层,李四光(1930)命名为“贾汪页岩”,其下谢家荣(1932)命名为“三山子石灰岩”,这两段地层的时代,有的划为寒武纪,有的划为奥陶系。1973—1978年我队在贾汪地区开展一比五万区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普鲁火山岩及时代归属问题”一文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大学滕志宏先生在1987年第4期《岩石学报》上发表的“新疆普鲁火山岩及时代归属问题”一文,介绍了于田县南70km一带克里雅河两岸的火山岩分布及周围的地质背景,并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测定的K-Ar年龄(85.27±1.48Ma)将其喷发时代归属为“中生代白垩纪的晚期,火山岩下伏的砾石层时代当不晚于火山岩的年龄”,即至少要早于白垩纪晚期。笔者曾于1986、1987两度到现场考察,并进行了室内研究,认为滕先生介绍的岩层之间的地质关系大体属实,但对火山岩及其下伏地层的时代归属所做的结论是有问题的,火山岩不是白垩纪晚期而是更新世早期形成的,下伏砾石层也不是白垩纪,而主要是第四系。现将我的认识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湛江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5年,李树勋将广东湛江一套灰白色砂砾与灰白色粉砂质粘土互层的地层称为“湛江系”,时代是晚第三纪至第四纪;1964年,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地质处称之为“湛江群”,时代为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同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定为“湛江组”,时代为早更新世。由于湛江组的岩性和沉积相特征区域差异较大,露头多未见底,上覆下伏地层多为松散物,加之各家所掌握的实测资料及研究程度不同,30多年来对湛江组的沉积相问题仍众说纷坛,例如广东省地质局(1972)认为湛江组的沉积相为海积、冲积;南海海洋  相似文献   

15.
史家沟组的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在系统梳理山东省史家沟组地层划分沿革的基础上,对蓬莱、长岛和无棣3个地区的11个史家沟组露头剖面进行系统采样,获取了14个K-Ar年龄和2个ESR年龄,通过与前人测年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在山东境内仅在无棣碣石山(0.87 Ma)和蓬莱市北沟镇迎口山(1.51 Ma)出露有第四纪更新世玄武岩,其他测试年龄均为新近纪(9.24~5.02 Ma)。蓬莱和长岛地区的玄武岩地层多属中新世晚期(蓬莱北沟镇迎口山除外)尧山组,仅有少量属第四纪史家沟组。建议将无棣大山、蓬莱北林院迎口山区域玄武岩划为第四纪,其他区域出露的第四纪史家沟组划为新近纪。  相似文献   

16.
本溪组指中国北方奥陶系灰岩不整合面之上、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之下,由碎屑岩夹灰岩或灰岩凸镜体所组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地层。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地层学理论的发展及认识的不同,对本溪组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形成了多种争议。本文按地层多重划分的观点和方法认为组是一个岩石地层的自然实体,并有区别于相邻自然实体单位的岩石内容和反映其发育的某一特定过程。为此,建议以层型剖面(本溪市新洞沟与蚂蚁村沟间的牛毛岭)为准,将本溪组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到《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成果上来。即奥陶系灰岩顶部不整合面之上、下蚂蚁沟灰岩底界之下的一套碎屑岩层。从该灰岩层(即华北各地下部第一层灰岩)始,到最上部一层灰岩顶界(如山西太原的东大窑灰岩、河南禹州L8灰岩)为上覆太原组。该组下部产G、F两层铝土页岩,称为湖田段;上部为紫色-杂色富碳岩系(夹一薄煤层或碳质页岩)称为新洞沟段。本溪组的地质时代或年代地层,依据各地所产化石及上覆太原组第一层灰岩(即顶界)所产化石,不同地区时限不同,在吉南-辽东地区为大塘阶-德呜阶;在晋冀鲁为罗苏阶-滑石板阶;而在河南禹州其顶界进入逍遥阶(或小独山阶)-阿瑟尔阶;明显地反映出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试论冰缘期的划分依据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南界的考察(1974,1979,1980)和青藏铁路的勘测,以及青藏综合科学考察的展开(1974—1978),冰缘地貌的研究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同时,东北广大地区、内蒙、山西、冀北,也广泛发现古冰楔、冰卷泥等古冰缘现象。并开始试图划分冰缘期和进行对比。作者感到在如何确定古冰缘现象的时代及其与冰期进行对比等问题上有必要进行及时的讨论,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中段莫克河地区发现一层位于玄武岩下部烘烤成因的炭质层,经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AMS)14C测定,该炭质层的年龄为(41 925±340)a BP,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由此可以确定此期火山喷发为晚更新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渐新世;依据炭质层所在地质剖面,反演莫克河地区晚更新世后的火山活动过程,将大兴安岭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分为新近纪中期和第四纪晚期2期。该炭质层年龄的确定为大兴安岭中段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迁、大兴安岭隆升史等科学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盛海洋  王飞跃 《地质科学》2009,44(1):281-313
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以岩石地层特征为基础,以多种方法的测年数据为依据,以生物化石种属与产出层位和气候地层为参考,按照多重地层划分观点,本文首次对若尔盖盆地更新统及全新统的生物地层、气候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做了深入研究,进而提出了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层的多重划分与对比方案.在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下沉积的更新统一全新统生物地层、气候地层等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相同时期不同沉积物之间可以相互对比.利用植物、孢粉和测年数据,"阿坝砾石层"时代划归为早更新世.黄河干流、黑河和白河地层中所产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介形类化石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由泥炭孢粉剖面和RM孔孢粉资料揭示出晚冰期到冰后期以来,若尔盖地区的气候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冷暖变化频繁,可与由冰期与间冰期或干旱期与湿润期交替演进的气候地层划分的中更新世4366高地冰期和尼格曲一公巴拉克冰期,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早期的木哈隆冰阶、扎尔吉冰阶、羊拱海冰阶、希门错沟冰阶和末次冰期晚期的安纳尔冰阶、全新世冰后期气候地层单位,以及河流堆积阶地划分和风成堆积划分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北天山上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中发现早二叠世珊瑚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近于北天山艾维尔沟北原划为上石炭统的奇尔古斯套组火山岩系所夹灰岩中,采到了结节脊板杯珊瑚Cy-athocariniatuberculataSoshkina,其时代属于早二叠世,表明该区奇尔古斯套组的一部分应属下二叠统。另外,于头屯河原划为上石炭统的奇尔古斯套组火山-碎屑岩系所含灰岩砾石中,采到伊万诺夫格鲁特珊瑚GrootiaivanoviDubrolyubova,时代属于晚石炭世,与达拉阶(即莫斯科阶)相当,故地层时代应晚于晚石炭世达拉期,根据区域对比推测该地层的一部分也应属于下二叠统。艾维尔沟一带早二叠世珊瑚化石的发现,表明北天山石炭纪强烈的拉张事件可以持续到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