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马厂箐矿集区铜、钼、金矿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地质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乱硐山矿段夕卡岩型铜钼金矿化和人头箐矿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夕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B119)40Ar-39Ar坪年龄为35.25±0.36Ma,等时线年龄为35.0±1.8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8±1.9Ma。蚀变岩型金矿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B118)40Ar-39Ar坪年龄为35.35±0.32Ma,等时线年龄为34.44±0.99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4±1.2Ma。这与正长斑岩(35.6±0.3Ma)、花岗斑岩(35.0±0.2Ma)、斑岩型铜钼矿化成矿年龄(35.8±1.6Ma)和(33.9±1.1Ma)较为一致,显示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与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有关,铜钼金成矿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马厂箐矿集区铜、钼、金矿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地质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40 Ar-39 A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乱硐山矿段夕卡岩型铜钼金矿化和人头箐矿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夕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 B119)40 Ar-39 Ar坪年龄为35.25±0.36 Ma,等时线年龄为35.0±1.8 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8±1.9 Ma.蚀变岩型金矿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B118)40 Ar-39 Ar坪年龄为35.35±0.32 Ma,等时线年龄为34.44±0.99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4±1.2 Ma.这与正长斑岩(35.6±0.3 Ma)、花岗斑岩(35.0 ±0.2 Ma)、斑岩型铜钼矿化成矿年龄(35.8 ±1.6 Ma)和(33.9土1.1 Ma)较为一致,显示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与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有关,铜钼金成矿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应用LA-ICP-MS对马厂箐岩体中(似)斑状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在CL图像上,(似)斑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有典型的振荡环带,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具有强烈正Ce异常和中度负Eu异常,且呈现出较高的Th/U比值等特征,表明所测锆石均为典型的岩浆锆石。马厂箐岩体(似)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3.78±0.21)Ma(MSWD=0.71),累计概率统计得到正长斑岩锆石U-Th-Pb年龄为(35.6±0.3)Ma、花岗斑岩锆石U-Th-Pb年龄为(35.0±0.2)Ma,宝兴厂矿段铜钼矿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5.8±1.6)Ma和(33.9±1.1)Ma,乱硐山矿段接触交代型金矿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5.25±0.36)Ma,人头箐—金厂箐矿段热液脉型金成矿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5.35±0.32)Ma,反映斑岩型铜钼矿化、接触交代型金矿化和热液脉型金矿化为同一个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Ⅱ期(33~37Ma)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似)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是成矿的地质体,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流体和热动力条件,这期斑岩-热液-成矿系统的持续时间约为4Ma,铜、钼、金的成矿主要发生在Ⅱ期岩浆活动的早-中期。  相似文献   

4.
白云金矿是辽东青城子矿集区北部典型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矿区发育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煌斑岩和二长斑岩等脉岩,其中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常产于金矿体的上下盘,与成矿空间关系密切。本文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精确厘定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的年龄分别是218.56±0.37 Ma和218.5±2.9 Ma,为印支期岩浆作用的产物;二长斑岩的年龄为164.44±0.38 Ma,属燕山期。综合研究表明,白云矿区金矿体与印支期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可能是同一岩浆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红石金矿区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内, 石英钠长斑岩为矿体顶底板围岩, 该金矿的赋矿地层干墩组为一套以类复理石杂砂岩建造为主的岩石组合。石英钠长斑岩和地层均发生较强的糜棱岩化, 石英钠长斑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344±4) Ma, 说明被该岩体侵入的干墩组地层时代不晚于(344±4) Ma, 从同位素年代学角度上限定了干墩组地层时代为早石炭世, 表明秋格明塔什—黄山地区在该时期还处于深海-半深海沉积环境。对石英钠长斑岩糜棱岩化阶段形成的绢云母进行40Ar-39Ar阶段升温测年分析, 得到坪年龄为(262±1) Ma。该年龄与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中-西段右行走滑剪切变形作用时代一致, 说明红石金矿可能与走滑剪切作用有关, 结合前人对红石金矿成矿时代的研究结果, 认为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右行走滑剪切作用是红石金矿成矿作用的主因。  相似文献   

6.
冀东下营坊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滔 《地质与勘探》2016,52(1):84-97
冀东下营坊金矿地处华北地台北缘燕山造山带东段,是该区一个重要的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该金矿产于大铜山杂岩体及外接触带中,有三种矿化类型,即斑岩型、角砾岩型、矽卡岩型,构成了典型的斑岩型金矿成矿系统。为精确厘定下营坊金矿的成矿年代,更好的理解该矿与区内其他金矿的关系,本文采用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赋矿斑岩(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为163.32±0.90Ma,切穿矿体的煌斑岩脉结晶年龄为159.0±1.5Ma,由此限定成矿年龄可能在163.32Ma~159.0Ma之间;而由辉钼矿获得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64.2±2.3Ma。在误差范围内,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与U-Pb同位素年龄是一致的,表明下营坊金矿成矿年龄为164.2±2.3Ma,属于中侏罗世岩浆热液事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下营坊金矿以及冀东中侏罗世金矿的成岩成矿构造背景与区内该时期的岩浆事件一样,可能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而处于挤压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干沙鄂博稀土多金属矿床位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东段,成矿与干沙鄂博碱性斑岩体有关。干沙鄂博斑岩体为一小型岩株,地表出露面积约0.29km^2,岩性以霓辉正长斑岩为主,其次为霓辉碱长石英正长斑岩。岩体具全岩面型蚀变矿化特征,与稀土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为萤石化、碳酸盐化和硅化。矿化范围大,矿带长约800m,延深大于420m,5个主矿体长70-260m,平均厚度12-29m。矿石品位较低,稀土氧化物平均品位1.39%-1.65%,矿石中伴生金属元素有Cu、Pb、Mo。矿石矿物以氟碳钙铈矿为主,其他金属矿物有黄铜矿、方铅矿、斑铜矿及辉钼矿等。含矿斑岩体为一套准铝质和碱性岩石,总体具有高硅低钛、富钾低钠的特点。岩石富集K、Rb、Sr、Ba等不相容元素,亏损Ta、Nb、Zr、Ti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分馏强烈,显著富集轻稀土,具Eu负异常。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干沙鄂博碱性斑岩体的成因可能与华力西晚期后造山伸展环境下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并经历了显著的分离结晶作用。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稀土矿床的对比分析认为,干沙鄂博稀土矿矿床成因类型为碱性斑岩岩浆期后热液型多金属稀土矿床,与冕宁牦牛坪和美国加里诺斯稀土矿的矿床成因类似。  相似文献   

8.
裂变径迹分析法研究河北南梁金矿床成矿时代及其热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北南梁(下营坊)金矿不同蚀变带中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实测年龄为153.9-103.3Ma,其成矿时代应属于燕山早期,成矿时间持续50Ma以上,成矿热历史总体上是早期温度高、冷却快,晚期温度低、冷却慢,转变时间在120Ma左右,转变温度在100℃左右,呈现两期热液成矿过程,第一期热液金矿矿活动发生在150Ma前后,与花岗斑岩体的侵位有关;第二期金成矿作用发生在135Ma前后,与流纹斑岩和岩浆隐爆角砾岩的形成有关。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相当于早期成矿时代,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相当于晚期成矿时代。矿区石英-绢云母化蚀变作用发生时间不仅比钾比蚀变早,而且持续时间亦比钾化长。  相似文献   

9.
刘凯  孙丰月  王力 《世界地质》2014,33(2):367-375
金岭金矿埠南矿区位于胶东金矿集中区的西北部,受控于灵北断裂上盘的次级断裂。矿区内脉岩以正长斑岩为主,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斑岩形成于94.2±2.0 Ma,属晚白垩世。结合地质特征提出,正长斑岩脉的侵入带来了另一期含矿热液,使1#脉具有两期成矿叠加的特征,即早白垩世金的主成矿期和晚白垩世多金属-金银矿化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招远地区酸性脉岩群可能为同一时期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并且与晚白垩世多金属-金银成矿作用具有密切关系,该区成岩成矿作用处于太平洋板块相对华北板块俯冲导致的弧后扩张环境。  相似文献   

10.
查册桥金矿是近年来在江南过渡带发现的一个金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床与矿化有关的蚀变花岗闪长斑岩中绢云母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试,获得蚀变岩金矿石绢云母坪年龄156.9±1.6 Ma,等时线年龄152±28 Ma和矿化强蚀变花岗闪长斑岩绢云母坪年龄142.1±1.3 Ma,等时线年龄137±13 Ma。程檀矿段与牛头高家矿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0℃左右,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以岩浆热液为主。结合本区及邻近矿区相关研究成果,本区金矿主要为浅成、低温型,成矿物质和热液具有多来源特征,原生金矿以微细粒浸染型为主,具类卡林型金矿矿化特征,其年龄值分别对应于燕山期不同阶段构造活动和成岩成矿作用时代,其成矿过程经历了中侏罗世韧-脆性挤压构造变形和蚀变、矿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与岩体侵入相关的金多金属矿化,以及早白垩世中、晚期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化探背景与异常识别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化探背景与异常划分涉及系统误差和不同地质体的背景差异,是地球化学找矿中至关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提取找矿信息和化探找矿效果。背景与异常划分方法可分成估值和模式识别两大类,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对原始数据作符合地质规律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盆地构造和油气运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徐常芳 《地学前缘》2003,10(3):115-127
文中在研究了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和成因的基础上 (由于篇幅所限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分布及其成因在另文给出 ) ,首先对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状态和地壳热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 ,提出了冷、热岩石圈 ,冷、热地壳和冷、热盆地的概念 ,根据岩石圈的变形、热状态和构造活动性 ,提出了刚性岩石圈和塑性岩石圈的概念 ,根据岩石圈的动力学特征对中国大陆盆地进行了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 ,对处于不同地区的大型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前人各种油气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后 ,探讨了地壳深部热流体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的作用。最后 ,认为在有壳内高导层的盆地中 ,深部流体可向上地壳中的生油和储油层提供大量的热流体 ,并产生高流体压力 ,对油气运移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纳米科技的发展与纳米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新兴的纳米科技,介绍了纳米固体及TEM,STM和AFM研究方法。纳米科技的发展,开创了纳米矿物学研究的新领域。纳米矿物学研究促使矿物学者认识改造自然界进入一个新层次,将使地质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重磁异常正反演可视化实时方法技术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摘 要 给出了2∙5D 多边形截面棱柱体重磁异常的简化表达式及其偏导数;提供了实用的可 视化模型建立、修改、实时正反演中的一些具体方法技术。借助这一操作方便、功能强大的 图形化实时反演系统‚资料解释工作者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地质资料对计算过程实现引导和控 制‚使其解释思想及技术方案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提高计算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节约型小城镇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目前小城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节约型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6.
广东腊圃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腊圃岩体由细粒、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副矿物组合属磷灰石-钛铁矿-锆石类型,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锶初始值为0.7055,说明腊圃岩体应是"Ⅰ”型花岗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73±79)×106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17.
粘土矿物钝化改性及岩土的力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自行研制的粘土矿物钝化剂对广东省和武汉市等六地区的土壤进行了钝化改性实验研究,并对钝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实验表明,虽然6个地区11个样品中的粘土矿物种类和含量不同,但钝化剂对所有样品都有稳定的作用。其稳定效果,不仅与样品的物相组成和粒度分布有关;而且还与粘土矿物的种类及其含量密切相关。就三种主要粘土矿物来说,钝化效果的顺序是高岭土>伊利石>蒙脱石。  相似文献   

18.
基于粘结和摩擦特性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尤明庆 《地质力学学报》2005,11(3):286-292,258
就微观结构而言,矿物颗粒之间或相互粘结或相互分离,Coulomb准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力在局部不能同时存在.粘结力是在变形作用下丧失的,材料丧失粘结力之后通过摩擦承载.若承载能力降低,屈服破坏仅在局部断面发生,具有脆性特征;反之将发生分布的屈服破坏,具有延性特征.围压增加可以使裂隙能够承载的摩擦力超过岩石材料的粘结力,那么当轴向应力增加到粘结力时,材料发生剪切屈服产生塑性变形,而摩擦力不会增加到其最大值,裂隙也不发生滑移.利用摩擦的概念可以理解不同岩石的变形、承载和破坏随围压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斜坡段路基稳定性对铁路长期运营具有潜在的威胁,分析评价当前和未来斜坡路基稳定性可指导路基工程的正确设计和施工,从而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多年冻土地温变化使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不同于普通土路基,其冻融交界面位置是制约斜坡路基稳定性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安多试验段3a来的地温监测,分析路基地温变化规律,并预测了未来50a内试验段地温的变化趋势,建立了当前和未来条件下的斜坡路基稳定性模型,计算分析了斜坡路基的稳定性。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以下认识和结论:(1)铁路路堤的填筑,引起多年冻土温度场重分布;由于坡向不对称和几何不对称,使得地温场存在不对称;(2)依据冻融界面位置和活动层的地温特征将冻土路基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即冬季严寒期(1~2月)、春夏融化活动期(3~8月)、最大融深期(9~10月)及回冻活动期(11~12月);通过计算对比分析,每年最大融深期的稳定性系数最小;(3)数值分析的预测结果表明,20a以后,安多段试验段路基的多年冻土完全退化,在所预测的第10年最大融深期稳定性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20.
经勘探证实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带已有奥陶系潜山、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段及下第三系三个含油气层位。其烃源岩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和下第三系暗色泥岩。本文根据各含油气层中的油气及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确认奥陶系及二叠系中的原油来自石炭—二叠煤系烃源岩,属煤型油。下第三系原油来自本身的烃源岩。奥陶系和二叠系中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为凝析油伴生气,由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提供,属煤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