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含煤盆地构造的继承性及砂体对煤灰分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操明  周安朝 《沉积学报》1995,13(1):102-109
本文从动态地层学观点,以山西霍县矿区为例编制的一系列煤岩层厚度等值线图,重演了该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地质演化历史,并探讨了含煤盆地构造发育的继承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该区砂体对其上煤层中灰分的控制作用,即煤层中的高灰区与下伏砂体常处于错位关系,高灰区的形成是与流经成煤泥炭沼泽并带入其中的细碎屑悬浮物的潜流量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2.
惠民凹陷临邑洼陷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张小莉  查明 《沉积学报》2006,24(2):289-293
临邑洼陷古近系和新近系断裂发育,沉积相和沉积体系频繁变化,为岩性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古近系岩性油藏主要包括砂岩透镜体油藏、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和砂体被断层切穿的岩性油藏三种类型。砂岩透镜体油藏主要分布于深凹陷带及斜坡上的三角洲前缘相带,砂体上倾尖灭油藏主要分布于斜坡带,砂体被断层切穿的油藏一般位于断裂相对发育的构造带附近。临邑洼陷具备丰富的油源条件、不整合与断层的沟通或侧向遮挡,有效的直接盖层等优越条件。因此,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浊积岩砂体、湖相砂体的分布,成为控制岩性油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上述主要因素控制下,在不同构造部位和沉积相带,油藏类型有规律地变化。  相似文献   

3.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发育海侵背景下受风暴控制的滨岸-陆棚沉积体系,沉积砂体的类型有滨岸砂、浅海砂坝和陆棚砂。风暴作用改造并控制着陆棚砂、浅海砂坝等砂体,使其发育规模增大。海侵时期形成的上述三种砂体的储集性优于海退时期形成的潮道砂体。滨岸砂、浅海砂坝和陆棚砂体区域上尖灭与陆棚泥岩组合,可形成较好的岩性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4.
芮志锋  林畅松  郭佳  杜家元  丁琳  李潇 《现代地质》2019,33(6):1229-1240
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是岩性油气藏中重要类型之一,砂体上倾尖灭的刻画与描述是上倾尖灭圈闭有效性评价的关键。在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构成的三级层序内,三角洲沉积相关砂体上倾尖灭的地质-地球物理“逐级预测”描述方法对于认识上倾尖灭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其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由5个部分组成:在三级层序识别的基础上,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技术建立了四级层序构成的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在高频层序约束下,利用地震沉积学技术描述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在地质模型指导下,利用频谱成像技术定性确定尖灭带的分布;利用相控储层反演半定量、定量预测砂体尖灭线;根据不同成因砂体的沉积特点,利用正演模拟技术开展尖灭线的外推预测。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新近系珠江组发育古珠江三角洲前缘的连续型尖灭砂体和受波浪或潮流等改造再沉积的独立型尖灭砂体。根据研究区珠江组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实践,综合砂体类型与构造背景,把珠江组岩性油气藏分为3类: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东沙隆起区侧翼的鼻状构造带;背斜-上倾尖灭复合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凹陷内部的古潜山构造带;断层-上倾尖灭复合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带以及由倾向相反的正断层所夹持的凸起带。珠江组岩性油气藏为下生上储型,古近系文昌组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有利的构造背景和由断层、不整合面、渗透性砂岩及构造脊联合形成的油气垂向、横向运移路径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精确确定岩性圈闭尖灭点范围和位置可对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指导。通过分析渤中12构造区岩石物理参数,运用正演模拟技术探讨了下倾尖灭时岩性体尖灭点位置和范围与地震反射记录之间的关系。限定在渤中凹陷12构造区条件下,下倾尖灭时,实际尖灭点和地震记录的尖灭点之间的误差与地层夹角存在幂函数关系,当频率发生改变,这种幂函数关系不变,但频率与2个尖灭点之间的误差存在反函数关系。根据尖灭点外推原理沿着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变化趋势外推可较准确预测得到尖灭点的真实位置。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12构造区进行了实例分析,对比了辫状河三角洲BD2实际尖灭范围和预测尖灭范围,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杨有星  金振奎 《现代地质》2012,26(2):355-362
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响应特征、测井曲线组合形态和岩心沉积构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特点、重矿物及砂岩岩屑成分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港中地区沙三段发育两期完整的湖底扇沉积,每期湖底扇自下向上表现为正旋回沉积序列,扇面积为30~50 km2。湖底扇可进一步划分为4种亚相和7种沉积微相类型,其中中扇是湖底扇的主体部分,面积为15~20 km2。沙三段湖底扇的砂体并不只是由重力流成因形成的,在沉积作用前期,主要受重力作用控制,但在沉积作用后期,受牵引流和重力流双重作用控制。湖底扇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西缘的港西凸起。砂体总体呈朵叶状分布,为多期砂体叠置,在朵叶内部,中扇辫状水道砂体的物性最好,砂体顶底常被深黑色的泥岩所包围,具备非常好的油气富集条件。在港中地区沙三段中油组末期、沙三段上油组末期存在区域性或局部侵蚀界面,容易形成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沙三段两期湖底扇沉积面积大,辫状水道较发育,并受后期构造活动发生变化,水道砂体尖灭在暗色泥岩之中,容易形成砂岩透镜体和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技术对吉林省地质灾害进行了较详细的解译,共解译出128处滑坡,其中软岩滑坡66处,碎石滑坡50处,硬岩滑坡12处,解译出规模较大的泥石流126处,崩塌4处,沼泽化严重的地带百余处。对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水库淤积及河流改道等也做了较详细的解译,提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形成与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水网密度等关系密切,地震也可诱导滑坡产生。水土流失、水库淤积主要与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岩土体类型及水网密度有关。河流改道是第四纪地壳运动的区域性断块隆起和凹陷、或断裂的相对升降运动、或地壳上升运动的差异性所致。土地沼泽化、土化盐碱化主要形成于排水不畅地带。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谢荣  张廷秀 《吉林地质》2002,21(1):92-98
利用遥感技术对吉林省地质灾害进行了较详细的解译,共解译出128处滑坡,其中软岩滑坡66处,碎石滑坡50处,硬岩滑坡12处,解译出规模较大的泥石流126处,崩塌4处,沼泽化严重的地带百余处,对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水库淤积及河流改道等也做了较详细的解译,提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形成与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水网密度等关系密切,地震也可诱导滑坡产生,水土流失,水库淤积主要与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岩土体类型及水网密度有关,河流改道是第四纪地壳运动的区域性断块隆起和凹陷,或断裂的相对升降运动,或地壳上升运动的差异性所致,土地沼泽化、土化盐碱化主要形成于排水不畅地带,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匹配追踪算法能够实现信号的自适应分解。首先研究了快速动态匹配追踪算法,实现了匹配追踪高分辨率时频谱计算,然后通过构建楔形砂体模型深入剖析了薄砂储层的时域和频域反射特征,发展了利用时频谱分量来指示砂体尖灭点位置的方法。该方法综合了薄层调谐能量和薄层反射向高频移动的特征,采用相对高频的瞬时谱分量的异常高值识别薄砂尖灭点,相比单独使用振幅属性的尖灭点检测方法精度有所提高。模型试算验证了利用时频谱分量来指示砂体尖灭点位置的方法识别薄层砂体尖灭点的有效性,在实际资料的薄砂尖灭识别应用中,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证实了其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霍县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霍县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的岩矿、构造、砂岩粒度分布、微量元素、测井曲线、砂体与煤层形态等特征,据此作了沉积环境分析。本溪组主要为泻湖-潮坪沉积,太原组属下三角洲沉积为主,山西组以上三角洲沉积为主。煤层与下伏砂体的较厚带的空间分布有迭置与错位两类关系。这种关系不但对煤田的普查与勘探能起指导作用,还是一种鉴定沉积环境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12.
黄平 《探矿工程》2011,38(3):26-28,32
在煤田钻探施工中,经常会出现打薄打丢煤层现象,影响采样化验和对井田的评价。为了准确了解煤层的深度、厚度和采取完整的煤样,保证勘探质量,必须补打斜孔采取煤心,以满足地质设计和煤田勘探钻孔工程煤层质量标准的要求。在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大村矿段的钻探施工中,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工艺,摸索并掌握了下偏心楔补采煤心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滇黔北探区赋煤向斜众多,多薄煤层发育,含气量较高,煤层气资源丰富,是筠连外围重要的拓展区块。基于大量煤田孔及煤层气试验井,分析煤层气地质条件,建立多层合采有利区优选评价方法:多层次模糊数学+关键指标法。首先,基于层次递阶优选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关键指标,明确关键指标为合采系数、煤体结构、含气量,其中,合采系数由最优合采跨度及合采累计煤厚构成,并给出关键指标的定量评价表,然后,运用模糊数学计算公式,得到储层评分结果,最终获得多层合采有利区优选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区晚二叠世龙潭组/宣威组煤层最多可达到20层以上,可采煤层一般3层左右,煤层总厚度一般在6 m以上,煤层层数及煤层厚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或减薄。大部分区域主力煤层为C5(M11)煤层,厚度一般在2 m以上,其灰分质量分数平均为27.73%,为中灰煤,煤级主要为贫煤–无烟煤。各向斜主力煤层含气性差异性较大,含气量最大可达到30.53 m3/t。研究区煤体结构以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为主。以C5(M11)煤层分别向上或向下合采计算合采系数,由此形成了两个合采层段,多层合采Ⅰ类有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可乐向斜中西部,牛场–以古向斜南部,镇雄向斜南部,庙坝向斜东南部,洛旺向斜中西部,石坎向斜中西部。   相似文献   

14.
河南箕山南部的牛山矿区赋存着丰富的石炭—二叠系煤炭资源。重力滑脱构造将该区煤系地层分成上下2种不同构造组合型式,并成为该区控制煤层空间展布的主要构造因素。采用空间几何分析、力学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构造解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系统描述了区内滑脱构造发育的几何特征,提出了"后退叠置型"重力滑脱构造模型和控煤模式,并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对箕山南部滑脱构造研究及该区的煤田勘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平顶山煤田十三矿二1煤层厚度特征及沉积环境等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认为二1煤厚度大、煤质好,但区内中部出现较大范围的分叉区,表现为煤层厚度变薄直至尖灭,其分叉型式属二分式。根据二1煤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规律认为,影响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原生沉积环境,后期构造及大占砂岩的冲刷影响仅限于局部。该研究对矿井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据鄂尔多斯煤盆地南部侏罗纪煤田地质特征,提出了层位标定法、波形分析法、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等适合本区的煤层横向预测方法。实践表明,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煤层横向预测方法,可精细描述埋深500m左右的煤层尖灭、冲刷带、变薄带、分又合并带、厚度变化等赋煤状态。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地质条件分区、分等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变化程度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地质条件分类问题是影响勘查工程布置的主要因素。借鉴原国家煤炭部技术咨询委员会1992年所作的《矿井综合评价及分类》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评价办法,对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地质条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区、分等综合评价。首先以两淮地区现有的地质报告成果为依据,以矿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选择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类型作为评价参数,将煤层赋存深度和水文地质条件作为修正参数,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层次权重系数及相关因素的隶属度,以此建立地质条件分等与煤层连续性、煤层连续性与构造复杂程度及煤层稳定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确定地质条件分等定量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两淮地区煤炭资源地质条件作出分区、分等综合评价:淮北煤田的宿县、临涣矿区和淮南煤田的潘谢、淮南定远矿区为地质条件Ⅱ~Ⅲ等区;淮北煤田的濉萧、涡阳矿区和淮南煤田新集矿区为地质条件Ⅳ等区。  相似文献   

18.
鹤岗煤田新华勘探区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较为发育,对煤层赋存形态和煤层厚度产生了较强烈的改变运动。通过收集钻孔资料及断层数据,对该区断层数据开展数理统计与断层密度等值线分析,并对矿区30煤底板标高进行四次趋势面计算,以此研究断层构造发育规律及对该区煤炭开采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内断层走向为NE、NW和近EW向,以北西向为主;断层密度等值线表明矿区内存在三个密闭的等值线圈;趋势面分析表明区中存在三处异常带且呈NW向展布,主要分布在矿区西北部的F2、F3,东北部的F25,F34,南部F10、F14。、F27断层处;30煤的煤层在矿区中部较厚,在东南处和西北处煤层较薄,且西北处煤层厚度变化较为急剧,东南处煤层厚度变化较平稳。  相似文献   

19.
深埋煤层采场顶板泥砂溃涌灾害是由于泥岩顶板遇水发生松散崩解,在矿压作用下泥砂集中溃入井下的综合性灾害,其灾害发生受到含水层、矿山压力、地质构造等多因素影响。以黄陇煤田照金煤矿为研究区,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最终选取洛河组含水层富水性、煤层到洛河组含水层距离、宜君组砾岩厚度、煤层上覆杂色泥岩厚度、煤层到杂色泥岩距离、单位面积断层密度、褶皱构造分布和煤层开采厚度8个主控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权重赋值方法,确定影响灾害发生的各主控因素权重,构建煤层顶板泥砂溃涌灾害危险性评价数学模型;绘制主控因素专题图并进行栅格赋值,通过信息融合叠加方法将各因素进行叠加,最终形成多源信息融合的照金煤矿煤层顶板泥砂溃涌灾害综合分区。研究结果表明,照金煤矿ZF202工作面所在区域该类灾害发生的危险性高,与实际开采过程中曾发生的“4·25”重大事故发生区域较为吻合,说明本次危险性评价模型构建合理,分区结果可用于指导矿井的开采布设与泥砂溃涌灾害防治。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