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黎夏  彭沛全 《热带地理》1998,18(2):98-102
近年珠江三角洲出现了迅速的城市化的过程,大量的农田被推平作为非农业用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土地资源被不合理地浪费掉。分析这种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可以为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规划依据。本文利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东莞市农田流失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熵的计算,对快速的城市扩张过程进行了定量化的监测。并利用重力模型,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东莞市某些镇近年来的农田流失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农田氮流失与农业非点源污染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氮肥的过量施用,农田氮流失容易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农业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改变了农业环境的生态结构与功能,造成很大危害.农田氮流失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淋溶途径进入水体形成农业非点源污染,降雨状况、土壤特性、施肥状况、农业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田间管理方式等因素与农田氮流失有密切关系.通过农田管理制度或立法、农田氮流失的源头控制和农田氮流失的扩散途径,可以实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调控,降低施用化肥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市化中耕地非农化的社会学解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地资源社会价值内涵及其定量分析方法,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机理,采用文献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资源社会功能包括土地资源的权属关系、土地利用管理模式、土地资源的社会稳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采用耕地安全指数、粮食安全指数及劳动力流转指数可进行土地资源社会价值的定量化研究;目前,我国在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着国家一省(市)一农户三级管理体制,由于它们价值标准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行动准则,这是当前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农户土地利用活动很难自发杜绝耕地流失,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宏观监控手段.最后,尝试构建了耕地非农化的多层推拉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
以东莞市谢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编制为例,就其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简称"两规")协调衔接关系进行分析,对其"两规"不协调的原因从法律层面、规划体系层面、技术层面和方法层面进行探讨,并从法律法规和土地资源稀缺的角度剖析"两规"协调存在必然性.结合东莞市谢岗市"两规"开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两规"协调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随机森林CA的东莞市多类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很多学者已经结合元胞自动机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城市扩张进行了相关的模拟研究,但针对复杂的多类土地利用相互变化过程的研究仍然较少。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多类元胞自动机(RFA-CA)模型,并将其用于模拟和预测复杂的多类土地利用变化。该模型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元胞自动机的转换规则,并计算了各空间变量的重要性,在东莞市2000-2014年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结果中,Kappa系数和整体精度分别为0.73和84.7%。针对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计算了影响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空间变量的重要性,结果显示,交通、区位因素对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文中引入的POIs邻近因素反映了城市空间开发程度的高低,同样对多类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张明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297-304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土地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核心领域。其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这不仅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也是经济增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前提。针对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几个前沿领域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应及持续土地利用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的主要研究计划和项目 ,本文对以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结合遥感解译得到多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1988年~2013年东莞市耕地流失的数量变化特征、流失强度以及与城市扩张之间的流转关系,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东莞耕地流失的影响因素,确定了人口、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和交通发展水平五类耕地流失驱动指标。利用相关性检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法进行驱动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6年间东莞市耕地流失886.5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96%,耕地以79.16%的净流失率和6.08%的年均强度持续流失,且耕地流失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流转关系;该期间耕地有四个显著的流失阶段,为原始快速流失期、间歇平稳流失期、二次高速流失期和成熟趋缓流失期,分别反映了同时期的国家政策调整及地区战略规划;一、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职工工资水平及常住人口等12个驱动因子与耕地流失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的户籍非农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工资水平和公路里程分别为五类驱动指标的主成分;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推动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加速东莞市耕地流失最为核心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地城市流转决策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农地保护与城市发展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应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现行决策的片面性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农地的盲目流失,直接影响到我国土地资源的后续利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文章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通过对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的分析及评价,优化了农地城市流转决策。  相似文献   

9.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 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诠释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并且对当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机理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评价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设计研究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体系框架, 即在系统分析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 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 价, 识别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模式, 设计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和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这种整合研究将成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趋势。其中土地资源生 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标准的判定以及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仍是非常具 有探索性的工作, 也是未来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黎夏  叶嘉安 《地理研究》1997,16(4):56-62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珠江三角洲近年来出现了迅速的城市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过程。沿着城镇边缘和公路两旁,大片的农田被侵占来单方面地满足城市开发的需要,忽略了粮食产量减少以及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利用遥感可以有效地监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张过程。在遥感多时相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熵的计算,可以定量地描述城市扩张的空间规律及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GIS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千岛湖镇1993~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揭示了千岛湖镇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以城镇及工矿用地的输入和林地的输出为主要特点;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地的转出面积超过转入面积,而园地、其它农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及工矿用地则相反;自然因素、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经济利益、交通条件和政策因素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距一级干道的距离是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典型城镇耕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武汉城市圈内的嘉鱼县鱼岳镇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分析鱼岳镇耕地资源时空变化与数量特征。结果表明,鱼岳镇耕地减少速度较快,耕地连片度明显降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耕地间的转换差异明显,城镇用地和林地是耕地流失转换的主要方向;而农用地整理和未利用地开发则是耕地增加的主要土地整治方式。研究期间,鱼岳镇耕地流失速度过快,有效后备资源供给不足,耕地供需基本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应以"开源节流"的理念科学引导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曾辉  唐江 《地理科学》1999,19(1):73-77
对常平镇1988 ̄1996年期间景观阻力转移情况和动态变化进程进行了研讨,重点分析非农用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自然和农业组分向城镇转移的基本模式和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阶段。研究表明,常平镇城镇用地规模不断膨胀的主要来源依次是农田、果园和水体、林地受地形影响,转移量最少;自然和农业组分向城镇转移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模式,直接模式是组分转移的主要方式;全镇过去8年的景观动态变化过程可分3个阶段,即1988  相似文献   

15.
以1986、2006年航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结合地面调研与农户访问,借助GIS技术分析南宁市边缘区典型样区农用地转换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农用地类型与结构变化明显,新增畜禽养殖地,农用地中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下降;菜地、园地、养殖水面、畜禽养殖地增加,园地、菜地、养殖水面是研究期内增幅较大的地类;农用地转换率平均每年为1.13%,农用地转移主要方向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田、早地、菜地、园地、灌木林地、草地是农用地转换的主体;农用地空间变化格局以点轴式转换和面状转换为主。城市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导致农用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确定滇东北山区土地用途分区方案基础上,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了各个用地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相似文献   

17.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结合及城市用地扩张模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杨青生  黎夏 《地理科学》2007,27(4):542-548
运用多智能体(Agent)和元胞自动机(CA)结合来模拟城市用地扩张的方法,将影响和决定用地类型转变的主体作为Agent引进元胞自动机模型中,Agent在CA确定的城市发展概率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状况,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做出决策,决定元胞下一时刻的城市发展概率。运用Agent的决策结果,对CA模型中以随机变量体现的不确定性通过Agent决策行为给予地理意义的新解释。以城市郊区—樟木头镇为例,对1988~1993年城市用地扩张进行了模拟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会宁县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城镇等级,揭示城镇之间以及城镇内部的地域差异.根据会宁县城镇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结合城镇土地分等规程,运用特尔菲法确定研究区域的因素因子及其权重,收集分等定级所需资料,计算了分等定级因素的综合分值,土地等级进行初步划分,最终取得会宁县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成果,把会宁县的城镇土地分为4等,并确定会宁县城区的土地级别,可进一步摸清各镇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各城镇之间的差异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和GIS技术下城镇空间变化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城镇空间变化分析,是城镇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对城镇远景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调控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基础内容。本文将引用RS和GIS技术方法对城镇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其基本思路是,利用RS的TM卫片数据进行宏观监测,再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方便地进行城镇分布状况和迁移变化的空间分析与评价。该技术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新疆城镇分布状况及动态变化研究项目中,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based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 densely-populated watershed in Nepal. An evaluation of land use change between 1972 and 1990 indicated that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forest and agricultural land area and a decrease in shrubland and grassland area. GIS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produce single and composite fertility index maps, which can be used for problem identification and planning. These maps indicate that forest soil fertility is generally poor in the watershed. GIS was found to be very beneficial in addressing critical resource issues in small watershe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