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最近几年。有一部巨著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科幻狂潮,其影响力不只局限于科幻迷,还进入了主流文学和评论的社线,这就是《三体》三部曲(更准刘)的力作。在这部作品中,三体人作为地球人长达三百年恩怨情仇纠缠的敌人,贯穿了始终。但遗憾的是,作品没有对三体人的具体生命形态进行详细描写,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了解他们很少的特征。这套作品的最后部分,还描写了宇宙中其他一些文明,包括远高于地球乃至三体人科技程度的文明,但对他们就更没有任何具体的描写了。那么,在科学家以及科幻作家的心目中,外星生命究竟会有哪些可能的形态呢?下面就让我结合一些科幻作品,带领大家粗略地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科幻史上,有这样一个系列,它出现在小说、电视剧集、电影等各种文学艺术领域,它的出现比《星球大战》早了十年,甚至早于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它的影响力堪比《星球大战》,在全世界培养出了无数忠实的粉丝,形成了一股太空探索的科幻文化。可是,它的名气又不如《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制作的水准也几乎一直登不上大雅之堂,直到2009年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出现。这个系列。叫做《星际旅行》系列《又译《星际迷航》系列)。这部作品,是这个系列电影的第11集,名字也很有深意。叫做《开启未来》。  相似文献   

3.
郭霞 《天文爱好者》2009,(10):76-77
这部56分钟的拍摄精美的4K数字电影,以极佳的视觉效果和记事的手法,讲述了伽利略开启的望远镜的历史、望远镜对天文学的深远影响,以及望远镜如何帮助我们在无限宇宙中认识我们自己。《望远镜400年》电影被列为2009国际天文年的特殊项目。这部电影获得2009年美国电视奖(Telly Awards)的四项大奖。  相似文献   

4.
在茫茫宇宙中,我们是孤单的吗?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至今也没有答案。由此.衍生出了专门的学科和项目,专门搜索地外生命;同时也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科幻作品.作者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走在科学之前,给大家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地外生命形态。地外生命探索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许多天文爱好者也对这一领域颇感兴趣.因此今后在这个栏目里将会更多地介绍关于地外生命的电影作品,欢迎大家继续支持! 比较低级的地外生命一般被称为异形或外星怪兽,比较高级的地外生命则一般被称为外星人。在电影里,外星人有的很友善,与地球人交朋友:有的则很邪恶。妄图侵略地球。描写外星人入侵是科幻电影的一个常见题材。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部这一题材的代表作—《独立日》(港译《天煞·地球反击战》)。  相似文献   

5.
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在2001年2月下旬的一期中,发表了美国西雅图州华盛顿大学贝克尔博士等人的一篇文章。他们的发现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提供了证据,认为这是由一颗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发。科学家们认为,彗星或者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并不是直接杀死了这些生物,而只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比如诱发了大规模的火山作用,改变了海洋中的含氧量,改变了海平面高度和气候,等等。  相似文献   

6.
从“神秘岛”在何处谈起(一)──简易测定纬度的方法张明昌世界科学幻想小说鼻祖、法国懦略·凡尔纳的传世名著《神秘岛》至今仍有迷人的院力。故事一开始就咖人心弦:165年美国南北战争打得十分激烈,北军的五个军官不幸被南军俘获,他们不甘受命运摆布做他人阶下之...  相似文献   

7.
一个跨度为5千米的小行星被证认是月亮的小妹妹。3753号小行星是1986年发现的,看上去完全是一颗一般的小天体,它和其他一些小行星都是跨越地球绕日轨道运行的。但在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威格特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这些小行星的轨道进行计算以后,才发现3753号小行星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而"陷在"一个复杂的轨道上运行。威格特说,"没有一个人预见到3753号小行星会是地球的小卫星。"许多小行星被木星的巨大吸引力锁定在绕木星运行的轨道上,近来又发现一颗小行星被火星所"擒获",但这些小行星的轨道的形状是简单的,不复杂。3753号小行星不…  相似文献   

8.
著名女天文学家安妮·坎农逝世安妮:江普·坎农(Annie Jump Cannon)1863年12月11日出生于美国特拉华州,从小受到母亲影响,对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96年,被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皮克林(Edward Charles Pickering)聘任为助手。皮克林有一个女性研究团队,被称为“哈佛计算机”坎农是其中的核心成员,她开创性地把成千上万颗已知的恒星分成七大类.  相似文献   

9.
路边天文是由美国道布森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起的一项全民性科普活动。这项活动是天文爱好者将自己的望远镜拿到路边,免费与路人分享,让路人通过望远镜观看天体,以此来普及天文知识。2007年5月19日,第一届国际路边天文夜成功举办,全球数千架望远镜参加了这次活动,引发了国内一阵天文热潮;2008年4月12日,国际路边天文夜再次到来,这是第二届。  相似文献   

10.
去年,本栏目介绍的经典科幻片《2001太空奥德赛》,大家应该还有印象,不知道大家对这部影片看懂了多少。对其中思想的深度又理解了多少。但不管怎样,相信看过该片的朋友,一定对片中神秘独石的来历、目的,以及男主角戴夫·鲍曼最后的结局充满好奇。不要着急,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影片,就是《2001太空奥德赛》的续集——《2010》,相信,它能解释你的不少疑问。不过,也会产生许多新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上次“光影幻境”文章。我给大家介绍了非常有创意的一部影片——《黑超特警组》。在片中,外星人其实早就来到了地球。伪装成普通人生活在我们中间。一个叫“黑超特警组”的神秘机构管理着他们,并负责用记忆清除器修改意外目睹了外星人的普通民众的记忆。当年影片上映大获成功,许多观众都希望能再次一睹两位超级特工的风采。于是,在2002年。哥伦比亚公司推出了这部续集。在续集中。本已离职的K探员强势归队,继续和J探员搭档演出管理千奇百·隆外星人的好戏!  相似文献   

12.
2006年3月3日,美国大气研究国家中心(NCAR)的科学家毛苏米·迪克帕缇(Mausumi Dik-pati)等人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发表文章,宣布新的太阳风暴又要来了,而且将是自1958年以来最强的一场太阳风暴。它将比现在所在的第23周太阳峰年强烈30%到50%。届时,几乎每天都会产生日冕物质抛射。为了验证磁流输运发电机模型,她们从过去的观测资料中提取了磁场数据,结合“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的观测数据,在计算机中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3.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从《天文爱好者》编辑部退休已经2年多了。不经意间,又迎来了纪念本刊出版300期的大喜日子。此时此刻,更引发了我对编辑部深深的怀念。1978年~1984年,我在《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做文字编辑7年,1992年~2002年,我又担任杂志社社长兼任编辑部常务副主编11年。到2003年9月退休,前前后后我在编辑部工作了整整20年。人生共有几个20年?一个人一生又能工作几个20年?所以,《天文爱好者》杂志早已成为我生命当中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编辑部的那一年年一月月,都是我一生当中最美好的回忆;与编辑部的  相似文献   

14.
不到美国不算出国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是1980年,那时出国的人很少,把国外看得很神秘,刚到英国时,一切都感到新鲜。在英国,我们一般都住在私人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样样令人羡慕。记得我第一次用到洗碗用的洗涤灵,还在给家人的信中描述了一番。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听到了另外的声音,英国人抱怨和中国人打交道不容易,他们既不像日本人那样擅长行贿,又不像美国人那样趾高气扬,全用“尖头鳗”(英文“绅士”)的方式可行不通。当时的驻英大使是黄华,他在批评某些中国人时说了一句气话“到了英国还不知足,不到美国不算出国,那我也没出过国”。我才知道,原来美国比英国还先进!  相似文献   

15.
我的科普之路·李元·科普工作并没有一定的轨道和模式。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且各人有各自的道路。与其说我是一名科普作家,还不如说我是一个科普活动家。由于674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李元,我也成了被采访的“人物”,从已发表过的一些报道来看,不免有些走样,因此我愿...  相似文献   

16.
温谷 《天文爱好者》2009,(10):84-88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前苏联(以下皆简称苏联)曾为载人登月进行激烈的争夺,最后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在这场角逐中美国是公开“宣战”,而苏联却是秘而不宣。尤其是在美国登月成功之后,争雄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苏联否认有这样一项计划,因而使苏联载人登月计划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美国少数人甚至认为,苏联根本没打算进行载人登月,它的所谓“登月竞赛”使美国糊里糊涂地浪费了250亿美元,而苏联自己却把资金用到增强军事实力上。那么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1973年3月3日,美国发射了第一艘长途跋涉的星际飞船“先驱者10号”。1973年4月5日又发射了“先驱者11号”。这两位探测宇宙的使者,肩负着在太空中寻找宇宙人的使命。它们带有一封访问地外文明的“介绍信”,上面镌刻着表示人的形象的一男一女,以及标明太阳系及地球位置的图像。这是一张通往太空的名片,能在宇宙中保留几万年之久。  相似文献   

18.
电磁波折射延迟的弯曲改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冒蔚  杨磊  铁琼仙 《天文学报》2008,49(1):107-112
针对中性大气折射延迟改正中压缩截止高度角和提高改正精度的要求,推导了电磁波折射延迟中由天文大气折射引起的路径弯曲改正的计算公式,这是在许多理论模型中给出中性大气折射延迟改正的公式时,都会在主项后边给出的,却又因为它是小量而常被忽略的一项改正.实际上,在不太低的高度角,例如15°,这一项就达到1 cm量级,是不能忽略的.李延兴等人专门对这一改正作了推导,给出了逐步逼近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值;严毫健也曾给出了直接计算的公式,计算结果却比李延兴等人的小3倍多,这说明对该项改正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拿出简便可靠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哈勃”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行星状星云是银河系中一种数量较多、外形美丽的气体星云。18世纪末期,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首先发现了这类天体,并把它们命名为行星状星云。后来,随着大望远镜的相继问世,人们陆陆续续又发现了许多行星状星云,并且通过观测和研...  相似文献   

20.
追寻那些逝去的光子,时光又退回到二十年前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话说在西元1990年4月24日这一天,孤居宇宙一隅的地球人的天文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太平大水坑一端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背负着跨时代的大型空间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全人类的厚望,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