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中国头足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历史,分析了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点,结果显示中国海域头足类记录的有效现存种达154种,隶属于34科79属:鹦鹉螺目1科1属1种,乌贼目3科12属37种,闭眼鱿目1科4属13种,开眼鱿目17科38属47种,八腕目8科20属51种,幽灵蛸目1科1属1种,未定目3科3属4种。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头足类种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性,呈自北(渤海)向南(南海)逐渐增多的趋势:渤海9种,黄海15种,东海91种,南海140种。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对深入开展头足类多样性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节动物多毛纲是大型底栖生物重要类群,对其生物多样性和区系分类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之前我国底栖多毛类的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海等局部海域。现系统整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未包含三沙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物种名录,并计算了分类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东海最高,达93.23;渤海最低,为90.56。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渤海最高,达277.83;东海最低,仅210.45。科级和种级的相似性系数表明,科级水平上4个海域间的相似性均较高,种级水平上渤海和黄海的相似性最高,达0.486;渤海和南海的相似性最低,仅0.128,表明4个海域的底栖多毛类有明显的区系分类差异。通过分析底栖多毛类生物在中国近海的分类多样性差异,初步探讨中国海底栖多毛类的动物区系,以期加深对我国底栖多毛类多样性的认识,为中国海多毛类的多样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南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和《黄、渤海及东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套书日前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套书鉴定我国南海海域大型海藻101种,黄、渤海及东海海域大型海藻118种,首次详细记录我国海域常见大型海藻的外观形态以及组织和细胞结构,是目前该领域少有的、较全面的图鉴。大型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力,在光合固碳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  相似文献   

4.
联合利用中国沿岸长期验潮站实测资料和全球海潮模型NAO.99b在中国海域的结果,进行潮汐非调和常数的计算.分别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海域潮汐类型复杂,渤海、黄海、东海以半日潮性质为主,南海以日潮性质为主;渤海、南海平均大潮差多分布在0.42~2.09 m,平均小潮差分布在0.27~1.33 m,东海、黄海平均大潮差多分布在1.12~4.44 m,平均小潮差多分布在0.41~2.41 m;渤海、黄海平均大潮高潮位分布在0.48~1.77 m,东海在0.42~2.41 m,南海在0.21~1.35 m;渤海、东海以及南海北部浅海海域潮高日不等现象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海多毛环节动物多样性及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毛环节动物是海洋底栖大型生物群落中最为习见且数量占优势的组成之一,有关其区系分类、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点一直是该类研究聚焦的领域.综合中国海域多毛环节动物的研究记录,基于对已往分类学报道的核实,系统分析了黄海的多毛类物种多样性特点,提订了黄海278种多毛环节动物的最新名录及地理分布状况,同时对黄海及其他中国海域的多毛环节动物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区系概况进行了比较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7.
玻璃虾总科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真虾下目,生物多样性高,形态和栖息环境变化大,世界性海洋分布,从潮下带到千米深海,从极地到赤道海域均有发现,动物地理学特征显著。该总科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是研究真虾类起源与进化的重要阶元;部分物种更是传统渔业捕捞对象。然而该总科也是真虾下目中缺乏系统研究的类群,其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不完善,所含很多阶元的单系性受到质疑,同物异名等问题突出,更有许多非正式种组有待修订。我国海域玻璃虾总科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更是匮乏,其种属组成,海域分布,区系特点等鲜为人知。未来可在收集和掌握大量文献与标本的基础上,以形态分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其在中国海的种属组成,资源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而系统研究其动物地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黄、东海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本文利用2006—2009年在黄海和东海进行的4个季节的断面调查所获得的大中型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浮游动物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特别是黑潮流系对黄、东海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季节共记录到浮游动物种类850个、浮游幼虫37类,合计种类887个。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但4个季节的生物多样性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即黄海东海近岸东海外海。在黄海,多样性的纬向梯度较小而趋于均匀;而在东海,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变化梯度很大,呈现从外海到近岸、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趋势。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随黑潮流系影响的减弱而逐渐降低。黄海和东海的浮游动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东海浮游动物群落的出现是黑潮流系对暖水种输运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域赤潮发生与海温及厄尔尼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以及期间与厄尔尼诺指数关系,分析认为①海域表温对我国4个海域赤潮发生有较显著影响.②2000~2007年4个海域发生的赤潮次数:东海>渤海>南海>黄海;2000~2007年4个海域赤潮发生面积:东海>渤海>黄海>南海.③1986~2007年厄尔尼诺对赤潮发生次数有一定的影响,4个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厄尔尼诺的相关程度不同:东海>南海>渤海>黄海,其中1999年后厄尔尼诺对中国近海赤潮发生次数具有显著影响.④1977~2007年发生的10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蔓足类区系特点的初步研究(甲壳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于甲壳纲蔓足类的研究,过去在我国做的很少,解放后董聿茂等(1956,1965)进行过东海舟山群岛、黄渤海和南海的蔓足类调查.1978年任先秋等发表了藤壶属Balanus的研究报告.1939年Hiro调查过我国台湾省的蔓足类,Зевина于1963年曾简略报告过我国沿海潮间带及潮下带的蔓足类.其他都是些零星记载.截至目前,根据文献及我们掌握的资料,中国近海蔓足类有95种,30属.作者等自1955年以来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共搜集了蔓足类标本80种,分隶2目13科29属,其中有27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现本文就上述资料对中国近海蔓足类区系特点作一初步分析,待今后采到更多标本后再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世界海洋蒸发波导时空统计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the evaporation duct over the global ocean we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with reanalysis data sets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These data sets have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s of 1 h and 0.313°×0.312°,respectively.The efficiency of the analysis was evaluated by processing weather buoy data from the Pacific Ocean and measuring propagation loss in the Yellow Sea of China.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evaporation duct height(EDH) and the relate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for different seas were analyzed.The global EDH is generally high and demonstrates a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for oceans at low latitudes.The average EDH is approximately 11 m over oceans beside the equator with a latitude of less than 20°.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lobal EDH features were also analyzed for different sea areas.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2—2002年的温盐深数据与2012—2016年的Argo数据,基于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研究了吕宋海峡及周边海域(12°—30°N,115°—129°E)湍流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形粗糙度、内潮以及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通量对湍流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吕宋海峡和东海陆坡处具有强混合的特征,扩散率高达4×10~(-3) m~2/s,主要是由内潮产生导致的,其中吕宋海峡主要是M2、K1和O1内潮的贡献,而东海陆坡处主要是M_2内潮的贡献;南海北部也呈现较强的混合,且陆坡处的混合比海盆高1—2个量级;南海中央海盆和离岸的菲律宾海混合较弱,扩散率为O (10-5 m2/s)。此外,在研究区域内,湍流混合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均不明显,且混合扩散率与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通量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相关。  相似文献   

13.
论文资料表明中日两国海区共出现4351种鱼类,分属329科。其中中国分布为3048种,日本为3254种,两国共有种为1951种,占海区鱼类总数的44.84%。文中并对上述鱼种依不同海区作了比较分析,其中有上百种鱼种是两国渔业的主要对象。论文指出,中日海洋鱼类的高度多样性是同源扩布的产物;同时,又由于区维与海流系统的差异,导致鱼种在共性基础上的分异。保护海洋鱼类多样性是持续渔业生产的基础,我们应共同努力为建立资源管理型渔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戴燕玉  林茂 《海洋学报》2007,29(3):90-97
在对南黄海和东海毛颚类生态特征的研究数量分布特征后的续篇.重点探讨调查区毛颚类群落性质和群落结构的特征及与海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共记录毛颚类28种,种类季节变化不明显,周年共有种达64.3%;但群落优势种则有季节差异与区域差异.毛颚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年均值分别为1.68和0.64.H'的平面分布表现出外部海区大于近岸海区的分布格局.在群落中存在4个生态类群,其中近海暖温带类群和广盐暖水类群可分别指示黄海水、浙江沿岸流和东海陆架混合水在南黄海和东海这两个海区的相互推移和消长过程.此外,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也表明,影响群落特征值(H')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和盐度.群落性质是以近岸暖温带低盐种和暖水广布种为主,近岸暖水种和大洋暖水种占一定比例的暖温带-亚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ArestudyofostracodeassemblagesinthesurfacesedimentsoftheHuanghaiSea¥ZhouBaochun;ZhaoQuanhong;HuangWeiandGaoJianxi(Departmento...  相似文献   

16.
The Phoca largha is found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from the Huanghai Sea and Bohai Sea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East China Sea. Its breeding ground is situated in ice packs in the Liaodong Gulf., from about 40°10′ to 40°45′ N, from 121 °15′ to 122°E. At the breeding season, male and female seals in pairs form many family groups. The pup is born with white lanugo fur on ice packs in Liaodong Gulf during a period from January to the middle of February, and usually carried by its mother on her back to run away. However, from February to March, it could be caught around some islands in Bohai Strait. In recent years, these species resources have been reduced rapidly. It must be strengthened to protect the seals from extinction.  相似文献   

17.
机械刺激所致生物发光无论对于海洋生态学的研究还是对于水下目标探测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现场测量数据,首次定量化揭示了夏季黄渤海机械刺激所致生物发光强度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同步测量的环境参数及浮游植物种群数据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1)夏季黄渤海机械刺激所致生物发光强度较强,其平均值约为4×1010photons/(s·L),最大值约为2×1012photons/(s·L),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长江口附近海域;(2)夏季黄渤海机械刺激所致生物发光的物种以甲藻类浮游植物为主,在甲藻中,夜光藻对机械刺激所致生物发光强度的分布起着主要决定作用;(3)夏季黄渤海机械刺激所致生物发光的空间分布对温度、盐度及以叶绿素浓度为代表的总生物量的整体依赖性较低。  相似文献   

18.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M2潮汐、潮流。结果表明,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汉之别。在此基础上,计算了8种粒径沙的湖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不同粒径泥沙输沙率散度的相对大小,确定出海底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质沉积、粉砂质泥沉积和以粉砂为主的混合沉积。计算结果表明,海底3种主要底负类型的分布格局与海底的冲淤格局以及与输沙率矢量的发散和聚合状况基本一致。在渤、黄、东海陆架,沙脊主要在强往复流区形成,沙席主要在强或较强的旋转流区形成,泥质沉积主要在弱潮流区形成。砂质沉积、泥质沉积以及混合沉积这3种主要底质类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渤、黄、东海陆架潮流场控制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潮流沉积体系。渤、黄、东海陆架的砂质沉积与泥质沉积并非残留沉积,而是潮流沉积。在没有冷涡的情况下,黄、东海陆架的典型泥质沉积在弱潮流环境中同样可以形成,因此,认为冷涡并非黄、东海陆架典型泥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洋环境中90Sr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0—1981年间渤海放射性调查获得的资料,探讨了渤海环境中~(90)Sr的含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认为大陆径流以及~(90)Sr、~(137)Cs两核素被土壤吸附和从土壤中解吸的能力差异,是影响渤海环境中~(90)Sr分布及造成~(137)Cs/~(90)Sr比值严重反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