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根据2009年8月~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有211种、年平均栖息密度为699.415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98.927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个/m~2)和平均生物量B(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S_(春季(121))S_(秋季(118))S_(冬季(89))S_(夏季(87)),D_(春季(794.58))D_(秋季(766.92))D_(夏季(674.62))D_(冬季(561.54)),B_(春季(180.271))B_(夏季(107.121))B_(秋季(70.824))B_(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夏季、秋季和春季的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了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1种、699.415个/m2和98.927 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 (个/m2)和平均生物量B (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 S春季(121)>S秋季(118)>S冬季(89)>S夏季(87),D春季(794.58)>D秋季(766.92)>D夏季(674.62)>D冬季(561.54),B春季(180.271)>B夏季(107.121)>B秋季(70.824)>B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夏季、秋季和春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2015年春季航次(5月)和夏季航次(8月)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调查资料,对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春季航次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15种,夏季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22种。类群涉及纽形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两个航次中种数均为最高。岱山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不倒翁虫、圆锯齿吻沙蚕、双鳃内卷齿蚕和金氏真蛇尾。夏季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有:不倒翁虫、西方拟蛰虫和异足索沙蚕,其中不倒翁虫是两个调查季度月的共同优势种。岱山海域春季各站位平均丰度22ind./m~2,丰度范围为0~90ind./m~2。夏季各站位丰度范围0~165ind./m~2,平均38ind./m~2。春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2.65g/m~2,平均0.81g/m~2。岱山海域夏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16.25g/m~2,平均2.29g/m~2。岱山海域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70;夏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67,季节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2012年9月对辽东湾西部倾倒区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底栖动物54种,包括多毛类35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6种,棘皮动物1种,其他2种。底栖动物丰度平均为1 140.8个/m2,生物量为11.02 g/m2,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39。丰度、生物量比较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度干扰,调查海域底栖动物群落可分为以对照组为主的群落和倾倒区群落。海洋倾倒导致倾倒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水平下降,群落特征种受倾倒的影响较明显。底栖动物与重金属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掩埋是辽东湾西部倾倒活动主要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5.
夏季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8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海洋生态调查所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及环境参数,研究了夏季大亚湾海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53种,其中环节动物8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动物25种、棘皮动物6种、其他类动物4种;环节动物种数占总种数的52.94%,是构成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类为短吻铲荚螠和波纹巴菲蛤。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10ind·m~(–2)和84.83g·m~(–2)。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将大亚湾的底栖动物分为5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夏季大亚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沉积物石油类。BIOENV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种类丰度与有机质和重金属的铅、铜和镉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莱州湾2009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及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对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4个航次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72种,其中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122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64种,棘皮动物18种,鱼类9种,其他类13种。调查海域平均丰度为(1102.56 ± 216.32) ind./m2, 多毛类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28.16 ± 8.45) g/m2,软体动物占据优势。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低值区位于莱州湾西部黄河口邻近海域,高值区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其次,春季最低。多毛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紫壳阿文蛤(Alvenius ojianus)等是莱州湾调查海域的优势种。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2016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春、夏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58种和92种,两季种类组成皆以多毛类为主;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略高于春季,而生物量要明显小于春季。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列尺度(MD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春、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春季可分为3个群落,夏季可分为2个群落。采用ABC曲线法来监测环境污染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情况,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8.
福建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福建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以及受扰动情况,于2013年7月、9月以及2014年2月、4月共四个航次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s丰富度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分布。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32种,包括多毛类58种,甲壳类27种,软体动物33种,其他门类14种。四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均为多毛类,包括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和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39.4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1.67个/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2014年4月最高(398个/m2,63.23g/m~2),2013年7月航次最低(252个/m2,7.77g/m~2)。不同站位,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不同。栖息密度最大值出现在1号站位(738个/m~2),最低值为12号站位(90个/m~2)。而生物量平均最大值出现在15号站位(108.17g/m~2),最低值出现在22号站位(8.72g/m~2)。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81、0.87和2.73,这三个指数,9月份均为最大,分别为3.20、0.93、3.12,4月份最小,分别为2.09、0.78、2.05。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明福建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的扰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洞头列岛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4月在该海域布设3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并获取相关环境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2种,其中多毛类57种,甲壳动物34种,软体动物19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类动物7种。各调查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目在1~22种之间,瓯江口附近站位物种数较少。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3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21个/m2。多毛类具有种数上的优势,软体动物具有生物量和密度上的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9、2.45和0.66。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3个群落:异蚓虫-薄云母蛤-绒毛细足蟹-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Ⅰ),薄云母蛤-异蚓虫-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Ⅱ)和其他群落(群落Ⅲ)。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底层海水的温度、盐度、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溶解性无机氮、化学需氧量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等。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但基本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明显变化,种类组成由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为主转变为以多毛类和甲壳动物为主,且个体较大的棒锥螺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0.
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参与水体营养物循环, 影响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沉积物的稳定性,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能 流和物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系统了解渤海海域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与优势种的时空变化状况, 本研究以生 态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站位重点布设在渤海海域重要的河口、海湾、海岛周边海域以及渤海中部海域, 同时结合相关历史 资料, 对渤海海域的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 、密度 、生物多样性指数 、优势种等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 2016—2018 年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空间分布可以看出, 细胞密度均值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相对较高, 而在锦州湾 、莱州湾 和庙岛群岛海域相对偏低。渤海浮游植物多样性在各调查海域之间相差不大, 但渤海湾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呈现明显的逐 年下降趋势。浮游动物细胞密度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相对偏高, 其余各海域差别不大。2016—2018 年, 浮游动物多样性在 双台子河口 、渤海湾 、黄河口海域明显增加,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在渤海湾 、黄河口 、莱州湾和庙岛群岛均呈减少趋 势, 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在锦州湾 、滦河口-北戴河的水平偏低, 在渤海湾有所下降, 耐污能力较强的多毛类成为目前渤海 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优势类群。通过与历史数据对比可知, 2014—2018 年, 渤海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群落种 类数、密度 、多样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主要优势种基本一致, 但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 、生物量和密度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主要优势种类由软体动物转变为环节动物多毛类。本研究丰富了渤海海域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并为渤海生 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对合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福建省惠安县大港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在大港湾布设了12个测站,于2013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进行调查.两次调查初步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74种,冬季99种,春季136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占总物种数的86.7%,构成了大港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13.02 g/m2,冬季5.19 g/m2,春季20.54 g/m2;平均密度439.80 ind/m2,冬季402.61 ind/m2,春季475.42 ind/m2.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优势度指数大于2%的物种冬季有11种,春季有8种;以密度、生物量和出现频率3种数据为参数计算的物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1 000的冬、春季都只有模糊新短眼蟹(Neoxenophthalnus obscurus)1种,说明模糊新短眼蟹在该海区的综合优势度较高.冬季和春季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与均匀度指数J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冬季明显小于春季.根据群落Bray-Curitis相似性系数对大港湾12个测站进行群落分布聚类分析,12个测站聚类为3组.用多维排序尺度方法对大港湾12个测站进行群落结构分析,呈现的不同程度分离点阵表明12个测站可划分为3个群落,与群落分布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渤海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渤海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共获得276种底栖动物,其中腔肠动物9种,多毛类115种,软体动物75种,甲壳类59种,棘皮动物12种和脊索动物6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平均分别为22.76g/m~2和343个/m~2。生物量组成中主要是软体动物,平均为13.37g/m~2,占总生物量的58.7%。栖息密度组成中主要是甲壳类,平均为132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38.6%。  相似文献   

13.
于2006年12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3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6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373ind./m~2和10.42g/m~2,丰度呈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规律,生物量呈沿岸高、外围海域低的分布规律;调查海域IRI指数居于前10位的种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2种,显示了多毛类在调查海域的优势地位;多样性指数H’表明,调查海域除个别站位外底栖生态环境整体清洁;在23%相似性水平上,调查海域可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呈明显地域性分布;沉积物类型显著影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  相似文献   

14.
山东半岛镆铘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冬、春、夏、秋4个季度月,对位于山东荣成的镆铘岛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根据所获得的样品,对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92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11科22种,软体动物17科28种,甲壳动物18科33种,棘皮动物2科2种,扁形动物1种,腔肠动物2种,鱼类3种;平均栖息密度为329.67个/m2,软体动物贡献最大,其次为甲壳动物;平均生物量为81.74 g/m2,软体动物贡献最大,其次为多毛类环节动物.镆铘岛潮间带多样性指数H'垂直变化规律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季节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石岛大鱼岛村潮间带的高潮区(SD1站)、中潮区(SD2站)和低潮区(SD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石岛大鱼岛村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397.7个/m2,99.874 g/m2和68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平均生物量(B)和种数(S)的季节变化分别为:D冬季>D夏季>D秋季>D春季,B夏季>B冬季>B秋季>B春季,S冬季>S夏季>S秋季>S春季。多样性指数H’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高潮区>中潮区,D值大小顺序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J值大小顺序为高潮区>低潮区>中潮区;大鱼岛村潮间带物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两个优势种的发现及其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获得的4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以及历史资料,发现软体动物双壳纲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是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局部、季节性优势种;环节动物多毛纲的昆士兰稚齿虫(Prionospio queenslandica)是局部优势、周年常见种。春季和夏季,光滑河蓝蛤在鼓浪屿附近海域的密度分别为1098.8个/m2和1720.0个/m2,夏季,在曾厝安附近海域的密度为3773.3个/m2,均占所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50%以上,而冬季和秋季,很少采集到光滑河蓝蛤。夏季和秋季,昆士兰稚齿虫在鼓浪屿附近海域的密度分别为871.3个/m2和232.5个/m2;从季度平均值看,昆士兰稚齿虫密度和生物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冬季最低;昆士兰稚齿虫的优势度没有光滑河蓝蛤高,但在整个厦门海域均有一定的密度和生物量。本研究分析了光滑河蓝蛤、昆士兰稚齿虫数量与有机质、硫化物含量、水动力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山东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6月(春季)、2016年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隶属7个门,共81种。其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门25种,节肢动物门22种,棘皮动物门6种,其他类群共3种(包括纽虫、腔肠动物和鱼类各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18.97 ind./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密度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39.58%和36.68%。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北长山岛(BCS)(141.17 ind./m~2)避险角(NCS1)(122.33ind./m~2)明珠广场东(NCS2)(93.42ind./m~2);各采样点平均生物量为128.03g/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生物量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58.56%和35.32%。平均生物量北长山岛(BCS)(234.95g/m~2)避险角(NCS1)(99.99g/m~2)明珠广场东(NCS2)(49.13g/m~2)。从季节来看,各站点的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总体为秋、春季较多,夏、冬季较少。3个站点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2.30、1.99和0.79,各潮区中,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受底质类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没有在各站点和季节均为优势种的种类,主要的优势种有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 penicillatus)、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等。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长岛潮间带生物出现了一定变化,种类和数量减少,与烟台近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8.
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2、4、7和10月在福清核电厂运行前对其邻近潮间带不同底质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采样,以了解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结果表明,该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总共为146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对取样获得物种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种类获得数的季节变化无显著差异,底质间呈边缘性显著.4季的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 446.1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72个/m2.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值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平均值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底质间差异极显著.底质和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Margalef种类丰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对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分析后得出,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两个群落:岩礁群落和泥沙滩群落.分析表明,底质是影响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季节对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夏季(7-8月)在南黄海进行的调查中,共鉴定出192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122种、甲壳动物22种、软体动物33种、棘皮动物8种、其它门类7种,优势种主要为小头虫科(Capitellidae)、掌鳃索沙蚕(Ninopalmate)、圆楔樱蛤(Cadella narutoensi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紫蛇尾(Ophiophplis mirabilis)、安岛反体星虫(Phascolosoma onomichianum)等20多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02 ind.·m-2,其中多毛类为57 ind.·m-2、甲壳动物为12 ind.·m-2、软体动物为24 ind.·m-2、棘皮动物为6 ind.·m-2;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湿重生物量为29.30 g·m-2,其中多毛类11.98 g·m-2、甲壳动物2.20 g·m-2、软体动物5.56 g·m-2、棘皮动物4.85 g·m-2.在南黄海西部32°30′~36°00′N的较浅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高,而南黄海中部深水区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低.与2000年夏季调查结果相比,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偏低,平均生物量相近;与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夏季的数据相比平均生物量稍低,但多毛类生物量明显偏大,软体动物生物量偏低.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6年夏季正值8号超强台风"桑美"影响后大渔湾海域范围内15个取样站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本,分析研究了大渔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台风影响后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54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多毛类为22种,软体动物为22种,甲壳类为5种,棘皮动物为3种,其它类为2种.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分布都在5~20种,其中S6站种类出现最多,达20种.大渔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8.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49个/m2.通过种类相似性聚类分析得出,该区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Ⅰ为西格织纹螺-小头虫-小荚蛏群落;群落Ⅱ为奇异稚齿虫-不倒翁虫-西格织纹螺群落;群落Ⅲ为西格织纹螺-圆筒原盒螺群落;群落间的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本次调查分析得到的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及数量值与1980年和1982年调查得到的结果相比,均有所增加,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陆源营养物质的输入,使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得到较好的生长.尽管本次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与以前调查的有所差异,但构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的主要成分还是多毛类和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