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段式对比剂注射结合团注跟踪技术在肺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7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因怀疑肺栓塞行肺动脉CT增强检查的30例患者为试验组,使用两段式对比剂注射结合团注跟踪技术的方法。兴趣区(ROI)置于肺动脉主干,设定阈值为100 HU。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顺序:(1)对比剂10 mL;(2)生理盐水30 mL;(3)对比剂20 mL;(4)生理盐水30 mL,注射流率均为5 mL/s。跟踪肺动脉主干CT值,达到设定阈值后延迟10 s开始扫描。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先注射对比剂10 mL+生理盐水30 mL测量肺动脉主干达峰时间,再注射对比剂20 mL+生理盐水30 mL,以达峰时间+1 s作为延迟时间扫描。测量两组图像肺动脉、肺静脉、锁骨下静脉、升主动脉的CT值,并对两组图像肺动脉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进行评分。两组图像血管CT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评分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试验组左肺动脉、右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临床表现急性胸痛并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心率范围50~75次/min,身体质量指数范围18~28。A组为实验组,采用单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00 k V,对比剂三段式团注,用量60~70 m L。B组为对照组,采用多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20 k V,对比剂两段式团注,用量90~100 m L。比较两组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肺静脉的CT值和CNR(对比信噪比),同时比较两组肺动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别。结果:两组病例经t检验显示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实验组内肺动脉、肺静脉CT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噪声、CN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辐射剂量降低40.19%。结论: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使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改善,具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常见体重(79.4±14.5kg)及体质量指数(21kg/m20.05)。结论:双源CT可以对常见体重人群进行低辐射剂量、超低对比剂用量“双低”头颈联合CTA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常规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及对比剂用量方案,探讨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下,低k V、低对比剂用量、手动触发扫描方案在低体重、低心率患者行冠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4例,体重<65kg,45次/min≤心率≤65次/min,对比剂流速和用量分别为5.0 mL/s和20 mL (350 mg I/m L),行Flash扫描,管电压采用70 kV;B组:24例,体重<65 kg,48次/min≤心率≤65次/min,对比剂流速和剂量分别为5.0 mL/s和50 mL (350 mg I/m L),行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管电压采用100k V。对原始数据进行SAFIRE迭代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率、体重、BMI、CTDIVOL、DLP和ED,测量并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冠脉三大支近段管腔内的CT值、噪声、信噪比及主动脉根部的对比噪声比。两组冠脉图像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率、体重、BMI及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冠脉三大支近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主动脉根部对比噪声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TDIVOL、DLP和ED方面两组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冠脉图像质量等级无显著性差异,冠脉可评价节段率均>96%。结论:双源CT在低体重、低心率患者应用70 kV超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用量的方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较常规方案的放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ED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主干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kVp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可以应用于低体重指数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和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不同BMI患者腹部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腹部CTA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按照BMI进一步分组:A1组与B1组:BMI<24kg/m2为正常或偏瘦;A2组与B2组:24kg/m2 ≤ BMI<28kg/m2为超重或偏胖患者;A3组与B3组:BMI ≥ 28kg/m2为肥胖患者。A组(常规剂量组)的扫描方案为120kV,对比剂浓度370mgI/mL,采用FBP法重建;B组(低剂量组)的扫描方案为100kV,对比剂浓度270mgI/mL,采用SAFIRE法(strength 3)重建。对比剂用量为:100mL,注射速率为:4.0mL/s,追加生理盐水20mL。采取团注追踪法,兴趣区(ROI)定在降主动脉,阈值设为100HU,达到阈值后延迟2s开始扫描。图像质量采取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各组患者腹主动脉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等的CT值与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辐照剂量方面,双低组比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患者CNR与BMI呈负相关,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双低剂量联合迭代技术进行腹部CTA检查,图像质量与常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可用于临床诊断,且降低了辐照剂量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下不同螺距对颈部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择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临床进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共120例,男性52例,女性68例,年龄在45~86岁,平均年龄66.76岁。根据不同螺距使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配到A、B、C三组,A组为0.8螺距共40例、B组为1.0螺距共40例、C组为1.2螺距共40例。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3组间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扫描总时长;3组间的颈动脉分叉处以及同层的颈静脉、胸锁乳突肌的CT值、SD值、SNR、CNR;3组间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设备自动生成的TDLP以及计算得出的ED。采用Kappa检验法,检验两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3组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无统计学差异,机器自动生成TDLP以及计算得出的ED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颈动脉分叉处CT值、同层胸锁乳突肌CT值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颈动脉分叉处SD、SNR、CNR及同层胸锁乳突肌SD值有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同层颈静脉CT值、扫描总时长有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颈动脉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修正评分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 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 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 kVp(BMI≤22 kg/m~2)和100 kVp(22BMI≤25)2组。脉冲曝光时间为200 ms(心率≦65次/分)或380 ms(心率65次/分)。分析直径≥1.5 mm的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0.05)。80 k Vp、100 k 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ED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0 kVp、100 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主干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 kVp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可以应用于低体重指数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触发阈值对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4月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63例,年龄在37~93岁,平均年龄为64.28岁。根据触发阈值不同分成3组,将患者分配到A、B、C3组,A组触发阈值为120 HU共38例、 B组触发阈值为200 HU共37例、 C组触发阈值为250 HU共37例,3组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3组间的上腔静脉、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右肺静脉的CT值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3组间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CT值无统计学差异,上腔静脉、右肺静脉CT值有统计学差异;3组间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两名医师间对所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结果为高度一致,Kappa=0.78。结论:肺动脉CTA触发阈值在200 HU,2 s后启动扫描时,既能保证肺动脉主干CT值的浓度,满足临床诊断,又保证对比剂充分的灌注到5~6级分支,上腔静脉潴留少,肺静脉显影淡,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期双流团注技术在冠脉CTA中评价右心室功能的应用。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行心脏CTA检查的患者100例,排除心率过快需药物控制的患者、房颤患者及对比剂过敏的患者。所有100例患者均行128层MSCT检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50例为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0±11.99)岁,行多期双流团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B组)为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9.64)岁,行双期团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检查结束后将两组原始数据间隔10%重建十个时相,包全整个心动周期,将10个时相传至IntelliSpace Portal 5.0工作站进行冠脉分析及右心室的功能分析。对比两种注药方法对冠脉及右心室的显示效果,评价两种注药方法在右心功能评价中的作用。结果:①此次入组的100例病例中所获的血管图像都能用于临床诊断,并没有0分病例。其中A组1分2例、2分27例、3分21例;B组1分4例、2分18例、3分28例。②100例患者中共发现病变血管126支,其中A组65支,B组61支;按照血管名称分类,LAD 58支,LCX 32支,RCA 36支。③两种打药方法都可以判断狭窄血管以及明确狭窄的程度。④A组室间隔清晰显示的有44例,仅有6例不能显示;而B组清晰显示的只有8例,其余42例室间隔未显示。⑤测得主动脉直径,A组(34.26±4.28) mm、B组(32.63±3.65) mm;主肺动脉直径,A组(24.81±3.73) mm、B组(24.56±3.10) mm;左心射血分数,A组62.72±7.16、B组55.98±5.67;右心射血分数,A组49.58±5.40、B组45.90±5.31。结论:多期双流速冠脉CTA检查,可提高右心的对比度,清晰显示室间隔,可在不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的同时,进行右心室功能的评价,并且无需增加额外扫描的射线剂量。为临床可疑为右心疾病的患者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丰富及多维度的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CTA在头颈部血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头颈部血管CTA 20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组MPR及Inspace软件中的减影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观察,其中92例有豫、DSA及手术资料,采用双盲法,比较各种影像效果,总结出64层CTA的优缺点.结果:64层CTA用药少、辐射剂量小、扫描及成像速度快,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并可任意方向旋转观察.VRT和MIP是最常用的方法,Inspace软件的减影技术能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全貌.结论:64层CTA可作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常规筛选方法,可以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估和预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的发生与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患者的头颈部CTA和冠状动脉CTA资料,评估图像质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计算狭窄程度。按照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可分为两组: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对相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别做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按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头颅CT平扫结果进行分组: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并进行两组间t检验。按颈总-颈内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概率作χ2检验。分析81例患者静态心电图、心绞痛以及TIA发生率与有无脑梗死以及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1例患者中,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处狭窄程度t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即脑梗死组相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非脑梗死组重。经配对χ2检验,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影响TIA的发生概率(P<0.05)。对81例患者分析其静态心电图,有TIA组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TIA组(P<0.05)。结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相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存在关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及相应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关。颈总-颈内动脉存在中度及以上狭窄时,TIA的发生率增加,且TIA组受检者静态心电图ST-T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无TIA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个性化造影剂注射方案在提升肺动脉CTA生物应用安全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亭林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配到A组和B组。A组为常规组,注射方案为:20 mL生理盐水+50 mL造影剂+3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均为4.5 mL/s。B组为个性化组,注射方案为:20 mL生理盐水+(造影剂注射剂量=体重×0.6 mL)+30 mL生理盐水,造影剂注射速率=造影剂注射剂量/10 s;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均为4.5 mL/s。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年龄、身高、体重、造影剂注射剂量和注射速率、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内的CT值、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等数据。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师间对所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结果:两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造影剂注射剂量和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内的CT值、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意义;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师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高度一致,Kappa=0.80。结论:在保证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给体重≤ 75 kg的患者采用个性化注射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造影剂注射剂量,减缓注射速率,从而降低造影剂给患者带来的潜在生物应用安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X线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共56例患者,具有冠心病临床症状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行128层螺旋CT检查,并于3~12天内给予CAG检查。以CAG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临床价值以及对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检出的发现率。结果:根据128层螺旋CT显示,纳入的56例患者中,共672支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其中正常505支,狭窄或闭塞167支,其中斑块引起狭窄或闭塞152支,冠脉开口异常4支。对照CAG检查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在冠状动脉不同分支中,混合斑块发生率(55%)远较钙化斑块(27%)及软斑块(16%)高,左主干不同性质斑块总发生率(11%)及软斑块发生率(0)均低于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A与CAG成像质量比较,CAG对斑块性质的确定准确性不如CTA,冠脉开口异常显示的准确性优于CAG。结论:128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确定上优于X线冠脉造影,而且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发现率(7%)好于X线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某些程度上CTA可以选择性代替X线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源CT成像质量和错层伪影出现原因,探讨成像质量不佳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7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人双源CT冠状动脉CTA图像和心电监测资料。比较出现错层伪影和无错层伪影的病人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心率变异和平均R-R间期的差异。结果:出现错层伪影和无错层伪影病人的平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技术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疑似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能谱CT头颈部减影CTA检查。获得最佳单能量、常规混合能量两组减影图像,测量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计算两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两组血管质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最佳单能量组、常规混合能量组在主动脉弓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5.25±105.45、283.88±71.96;在颈总动脉末端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4.00±96.02、350.38±76.40;在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375.00±73.78、280.00±5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SNR分别为62.01±39.56、31.36±17.35;CNR分别为60.46±39.19、30.10±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最佳单能量减影CTA较常规混合能量减影CTA,具有更高的血管CT值、SNR、CNR、主观质量评分,可提高头颈部血管CTA质量,优化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CTP)参数的关系,并分析梗死前期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期间经头颈部CTA诊断单侧MCA狭窄患者108例,观察CTP成像特点,测量各组患侧、镜像侧剩余函数达峰时间(TMax)、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表面通透性(PS),并计算各灌注参数的相对值(患侧/镜像侧),分析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①10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39例出现灌注异常,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的灌注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灌注异常分期呈中等正相关(r=0.557,P=0.000)。②单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组间rCBF值、r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值、r T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rTMax值、rMTT值呈正相关(分别为r=0.458,P=0.003,r=0.765,P=0.000),与rCBF呈负相关相关(r=-0.600,P=0.000),而狭窄程度与rCBV值无明显相关性。③Ⅱa、Ⅱb期患者患侧与镜像侧PS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Ⅱb期患者组间PS相对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前期分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单侧MCA狭窄程度越严重,rTMax、rMTT值越大,rCBF越小;在脑梗死前期的II期出现血管表面通透性升高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 脑 CTP 联合头颈 CTA 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 内完成 CTA 及 CTP 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 后复查头颅 CT 或 MRI 平扫。结果梗死区 CBF、CBV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B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P 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 CTP 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TP 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 delayTTP >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 联合 CTA 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hilips Brilliance iCT低剂量对比剂联合低监测阈值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需行头颈部CT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B组(实验组)。分别行不同的注射扫描方案:A组对比剂60 mL,生理盐水40 m L,监测阈值150 HU;B组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40 mL,监测阈值90 HU;两组注射速率均以5.0 mL/s,均监测主动脉弓。分别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目测法)和客观评价(分别测量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的CT值)来进行图像质量分析。结果:①主观评价A、B两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B组明显减少上腔静脉对比剂残留;②A、B两组图像质量等级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A、B两组各部位测量的CT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hilips Brilliance iCT在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40 m L对比剂配合主动脉弓90 HU的监测阈值的方法,虽然图像CT值比较有差异,但图像质量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对比剂用量,减少了上腔静脉对比剂的残留,降低了过敏反应的发生及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尝试直接降低管电压的方法控制辐射剂量,并评价图像质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9月~2014年7月拟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40例,并满足入组条件。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低管电压设置,B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电压设置。评价两组患者双侧颈动脉客观图像质量(包括CT值、SNR与CNR)与主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SNR为11.39±3.80,B组总SNR为12.48±4.48,t=-1.660,P=0.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总对CNR为10.12±3.55,B组总CNR为10.44±4.14,t=-0.485,P=0.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可评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A组有效剂量为2.29mSv±0.12mSv,B组有效剂量为6.69mSv±0.31mSv,t=-59.756,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降低管电压至80kV行头颈CTA扫描可以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可以进行初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