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分析了浙江北部地区地下水类型、特征、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水位变化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深井样品测试数据的研究,查明了区域地下水高氟和高砷的分布特点。高氟区主要出现于妙西花岗岩裂隙水和白雀岩溶水分布区,高砷区主要位于南浔第Ⅱ承压含水层局部区域。研究认为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与区域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总氟和总砷含量没有直接联系,深井地下水中的高氟和高砷主要与深部断裂构造有关。研究地区的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目前仍然为很多居民所饮用,作者认为长期饮用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容易导致地方病的产生,建议在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停止生活用水开采,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实行改水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界,高氟、高砷、高矿化度劣质地下水(简称"三高地下水")一般多为伴生关系,且多赋存于以黏土、亚黏土等细颗粒为主的沉积岩地层中,细颗粒岩性及高矿化度地下水表现为低电阻率的地球物理特征。因此,通过圈定低电阻率值的分布范围划分出细颗粒岩性地层与高矿化度地下水的分布范围,从而达到在劣质地下水区中圈定出可饮用地下水分布范围的目的。文中通过对地层电阻率、地下水电阻率与地下水孔隙度、地下水矿化度之间数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以高分辨率电法为主的在劣质地下水区勘查可饮用地下水的地球物理勘查模式,并在新疆等地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在劣质地下水区勘查可饮用地下水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3.
冀中地区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冀中地区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基岩地下水中氟的含量与地下水温度和二氟化碳含量呈正相关趋势,说明除高氟的火山岩地区外,它们是影响地下水中氟含量的主要因素。由于氟与钙能形成难溶化合物氟化钙,因此地下水中钙离子的含量能制约水中氟的增加,只有低钙高钠的地下水才有利于氟离子在水中的富集。最后指出地震孕育过程有可能引起地下水中氟含量的变化,并列举了在某些地震前浅牛_6等井氟出现的可能的前兆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评价地下水污染质空间分布,本文以长春地区地下水重要组分NO3-为例,利用统计学的熵—矩检验法对长春地区2008年56个水质采样点的检测数据的概率分布进行了检验,得出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选择不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的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对长春地区所属的各个行政子区域地下水中的N...  相似文献   

5.
永清龙虎庄公社砖厂一口氟离子含量较高的热水井,其氟浓度平均为9.27毫克/升。为了研究地下水中氟浓度变化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我们于1981年底开始对该井点的地下水进行氟浓度的每日一次的观测。但是,由于采用电极标准加入法对氟的日常观测工作,毕竟属于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所以对于所得的氟浓度的日变曲线应如何认识,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下面我们就对我们初期的氟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解剖,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安徽池州南郊地下水调查及样品测试分析,发现近22年来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已由简单变为复杂.与1990年比,2012年HCO3-Ca和HCO3-Ca+ Mg型地下水分布面积显著缩小,HCO3-Na+ Ca型地下水完全消失,HCO3 +SO4-Ca型地下水出现并大面积分布.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近年来酸雨频发及工矿企业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7.
由于农业灌溉,黑方台台塬边共发生了120余次黄土滑坡,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研究表明,该地区滑坡的主要诱因是黄土层中不断抬升的地下水,故对研究区滑坡的诱发形成机理展开分析探讨,就不能脱离对该地区黄土层中地下水分布规律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运用高密度电法,对黑方台台塬内部及塬边滑坡区的黄土层中地下水分布规律进行探测研究.据三条物探剖面探测结果可知:1)研究区地下水中矿化度高,可断定其来源为农业灌溉;2)台塬内部黄土层中的地下水水位较为平缓,汇向台塬东北侧一带;3)而塬边水位骤降,趋势与滑坡地形基本一致,且滑坡坡顶处有局部水位抬升现象.物探结果与钻孔数据结果基本吻合,证明运用高密度电法对研究区地下水位进行探测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线热源法研究堤防集中渗漏通道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从地下水温度场的分布情况来研究堤防的集中渗漏通道,分析了钻孔中地下水温度分布规律,将地晨中集中渗漏通道看作线热源,建立线热源法模型,具体以江都高水河船厂段的渗漏研究为例,证实了集中渗漏通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9.
高亚洲冰川质量变化趋势的卫星重力探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亚洲地区32个Mascon,基于GRACE RL05时变重力场模型频域和空域上的两种计算方法有效分离并提取出高亚洲冰川及其毗邻地区的等效水质量变化,得到2002—2013年期间高亚洲地区更为可靠的Mascon质量变化.高亚洲冰川质量变化的空间特征是:青藏高原内陆地区以正增长为主,边缘地区以负增长为主,在藏东南的最边缘地区冰川质量损失最为严重.天山地区、帕米尔和昆仑山地区、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地区、青藏高原内陆地区冰川质量的平均变化趋势分别为-2.8±0.9Gt/a、-3.3±1.5Gt/a、-9.9±2.1Gt/a和5.0±0.8Gt/a,高亚洲冰川质量整体的平均变化趋势为-11.0±2.9Gt/a.印度等北部平原地区地下水平均变化趋势为-35.0±4.2Gt/a,该地区地下水信号泄漏是影响GRACE研究高亚洲冰川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频域法和空域法能有效改正该地区地下水信号泄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和政治经济中心,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因此,开展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科学价值.本文基于GRACE重力卫星的空间约束方法,研究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与地面水井实测与地下水模型结果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4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存在明显的长期亏损,GRACE估计的亏损速率为-7.4±0.9 km~3·a~(-1),而地面水井资料估计的浅层地下水亏损速率为-1.2 km~3·a~1,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亏损以深层地下水为主.2002-2008年,GRACE估计的华北平原地下水亏损速率为-5.3±2.2 km~3·a~(-1),这与华北平原两个地下水模型得到的平均亏损速率-5.4 km~3·a~(-1)十分吻合.通过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模型的独立验证,说明GRACE可以有效评估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储量变化趋势.除了长期亏损的趋势项之外,华北平原地下水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该地区年降雨量变化特征一致.在降雨偏少的2002年、2005-2009年和2014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显著减少.在空间分布上,GRACE结果表明,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储量减少主要发生在山前平原和中部平原区,这也与水井实测资料和区域地下水模型结果较为吻合.与GRACE和区域地下水模型相比,目前的全球水文模型仍无法准确估计华北平原地下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和亏损速率.上述研究表明,GRACE提供了评估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重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青海地区地震活动起伏特征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探讨青海地区地震活动的起伏特征,认为目前该地区处于地震活动的相对平静时段,未来1~2年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另外从区域垂直形变场、区域应力场的转变,以及青海东部地区地下水趋势性下降等资料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地震活动起伏现象  相似文献   

12.
江西德安吴山地区地方性氟中毒区域存在高氟的地球化学异常。富氟的岩(矿)石为其原生源,受表生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水和生物体中形成了富氟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系统。研究发现,该地区氟进入人体主要通过5个途径,其中食物是进人人体最主要途径,食物中的氟元素超标情况严重,其次是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并根据这些规律提出德安地方性氟中毒病几点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91年在从全球的现点认识高山地区的水文和水化方面取得了首次突破性进展.尽管全球只有少数的山地季节性地被雪覆盖.但这些地区是全球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Sierra Navada溶化的雪是加利福尼亚中央山谷农业地区径流的供给和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此外.很多高山水域对降雨的数量和化学性质的变化非常敏感.这是因为这些水域的地下水储量很小.风化缓慢的结晶岩分布很广.酸性土  相似文献   

14.
唐山地震引起北京地区烈度异常区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山地震导致北京地区出现烈度异常区的主要地质因素是砂土液化、断层和潜山。砂土液化分布于地势低洼、新近沉积的饱和砂层地区,并位于地下水埋藏浅和迳流滞缓地区。断层控制异常区呈带状分布。潜山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形态引起的地震动“放大”作用。几次地震对某些地区的影响,常重复出现烈度异常,反映在该地区具有长期起作用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7月福建地区共发生4次中等地震,福建地下流体氟离子有多孔观测井,在震前或震后出现高值突跳的现象;2008年9-11月福建地下流体氟离子又有多孔观测井出现高值异常。本研究通过实验提出:该氟离子高值异常为非地震前兆异常,建议准备一支氟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备用电极,用于对比观测,以提高氟离子观测数据异常的判别。  相似文献   

16.
关中地区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工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开展针对该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工作对揭示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3—2014年GRACE卫星重力场模型数据,采用组合滤波及单一尺度因子方法反演了关中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扣除GLDAS地表水平均结果,对关中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将陆地水储量变化与GLDAS进行相关性分析,将地下水储量变化与WGHM地下水模型及实测地下水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关中地区陆地水变化与GLDAS模型结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多数大于0.7,其中与模型平均结果的相关系数可达0.8.② 2003—2008年关中地区地下水呈正增长趋势,增加速率为0.25 cm·a-1,与同期实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但2003—2013年地下水存在长期亏损,亏损速率为-0.37 cm·a-1等效水高,这与同时期WGHM估算结果-0.35 cm·a-1十分吻合.③关中地区地下水存在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在2003—2014年期间地下水减少速率为-0.44 cm·a-1,与该地区降雨量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降雨偏少的2008、2012和2013年,地下水也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某些调查和实验观察资料,对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地区分布与某些其他可能性短临前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动物异常不仅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未来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某些活动断裂的条带区和极震区或高烈度区,而且与这些地区的地质条件有关。同时,前震和某些其他前兆(声发射、地气、地下水组分、电场等)的临震变化在这些地区也较为集中,即这些可能性短临前兆因素构成了激起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地球物理背景。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动物异常与其他前兆因素的关系,并可为判断动物异常与未来地震的关系和合理选择动物观察点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初步分析杭嘉湖地区地下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认为地下水的水化学分布存在着一定的分带性。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HCO3-Ca,Na型,代表了降水或地表水补给的形成过程,且补给前受到不同程度的蒸发。深层承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和HCO3-Na型,代表了以铝硅酸盐矿物溶解为主的形成过程,其补给源为古气候条件下的降水补给。利用氘过量参数d值判断了第承压水(120~150 m)总体流向为南西至北东,即由杭州和湖州向嘉兴方向径流。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临沂地区地处郯庐深大断裂的中段,4条主干断裂横穿全区。为了监视震情,临沂地区地震办公室充分发挥本区的优势,广泛开展横向合作,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深、浅井相结合的地下水观测网。这个地下水观测网分深井水动态观测和宏观水动态观测。深井水动态观测主要掌握深层地下水的变化情况,研究微动态及其变化规律;宏观水动态一般采用民用井、泉,面广、控制范围较大、建井的原则是:①把深部观测与较浅部的观测结合起来,以便了解应力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受地表河湖系统水情变化干扰,高度动态和异质性的洪泛区地下水文对河湖水资源、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鄱阳湖洪泛区湿地在长江中下游具有重要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但变化环境下其水动力特征和水量交换情况等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本文以鄱阳湖典型洪泛区为研究区,采用地下水流二维数值模型,开展了洪泛区地表地下水转化作用与水量变化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湖区与周边地下水之间的动态补排模式,即洪泛区地下水补给湖泊主要发生在枯水和退水时期,而湖泊补给地下水主要发生在涨水和高洪水位时期。一般情况下,整个洪泛区地下水位与湖水位的年内变化态势基本一致,主湖区附近的地下水位年内变幅较大,而大部分洪泛区的地下水位变幅相对较小。北部地下水流速明显大于南部,主湖区附近地下水流速明显大于洪泛区,地下水流速基本小于1~2 m/d。水均衡分析发现,洪泛区地下水系统以接受降雨输入(52%)和主湖区补给(39%)为主,以地下水蒸发输出(72%)和向湖排泄(24%)为主,但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而排泄则发生在秋、冬季。地形地貌对洪泛区地下水位分布以及流速场演化具有主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