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HSI模型的吉林省东部地区生境质量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境质量评价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吉林省东部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和2015年2期Landsat TM/OLI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选取水源状况、干扰因子、遮蔽条件及食物来源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建立了生境质量评价模型,对吉林省东部地区进行生境质量动态评价,并从评价因子、土地覆被变化、社会经济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分析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吉林省东部地区2000年生境质量最好和较好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 69%和46. 88%,2015年生境质量最好和较好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 20%和44. 66%; 2000—2015年间生境质量变好的区域为9 414. 19 km2,变差的区域为5 627. 5 km2;土地覆被变化是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吉林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退耕还林是生境质量变好的主要驱动力,气候条件适宜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持长期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定量分析徐州市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特征,为促进徐州市区绿色发展提供依据。以2001—2016年遥感图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与动态度,对徐州市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6年徐州市区耕地总体减少17.0663 km 2,减少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2.98%;建筑用地增加7.0104 km 2,占总面积的1.22%;水体减少26.6313 km 2,占总面积的4.65%;林地增加15.7531 km 2,占总面积的2.75%;草地增加9.5661 km 2,占总面积的1.67%;未利用地增加11.3680 km 2,占总面积的1.98%。由此可见近16年以来徐州市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人类干扰不断增强,必须有针对性地管控人类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威海市为例,应用ETM+融合影像资料,提取相关生态因子,构建自然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模型中对各指标进行实地面积1km×1km尺度下的格网化表达,同时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叠加分析方法,对威海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威海市自然生态环境为优和良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6.5%,一般和较差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8.40%和5.1%,整体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因素分析决策的关中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任志远 《测绘科学》2013,38(4):37-39
针对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缺乏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综合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问题的缺陷,本文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多因素分析决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为区域土地优化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有27.60%的土地最适宜耕作,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地区,建设用地最适宜区占区域面积的15.08%,关中地区总面积的29.62%最适宜林地,不适合草地分布的区域占总面积的0.26%。  相似文献   

5.
对新疆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幅员辽阔,总面积为1.6×106km2,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6。但新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沙漠面积7.3×105km2,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2/3。生态环境脆弱,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本文叙述了新疆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和危害;开荒造田的历程;开荒造田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新疆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中等城市绵阳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应用COST模型完成大气校正;然后采用Artis等提出的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利用均值标准差法进行温度等级划分,获得绵阳市地表温度分布图和温度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①2000-2007年热岛区与建成区在空间发展趋势上基本一致,其中2000年热岛区面积为11.49 km2,到2007年增加为43.12 km2,热岛区面积所占比例增加36.36%;②7年间温度等级升高的区域面积为56.09km2,占建成区总面积的64.47%,其中从温度较低区转化为热岛区比例占42.40%。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提出了基于发展压力状态的监测思路和方法.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在构建发展压力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定量指标,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研究区各单元发展压力等级,并进行区域划分.区域划分结果为:津南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重点监测区面积为11 650.5 hm2,一般监测区面积为9 011.7 hm2,分别占评价单元总面积的56.4%和43.6%;结合各分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监测思路和方法,对促进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闪电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闪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明确闪电河流域长时间序列的时空变化,本文利用1985—2015年近30 a间的遥感数据,对闪电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关键因子水域、林地和草地的长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15年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和耕地面积分别为413.75 km2,276.90 km2,1 779.94 km2,17.29 km2和1 583.71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16%,6.80%,43.72%,0.42%和38.90%;在1985—2015年间,林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总面积较1985年下降41.585 km2,下降速率为1.395 km2·a-1;草地面积总体也呈下降趋势,2015年草地总面积较1985年下降58.69%,下降速率为9.47 km2·a-1;水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基于TM数据的雅鲁藏布江源区草地植被盖度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雅鲁藏布江源区的草地植被盖度,采用Landsat5 TM数据,以其派生数据NDVI,RVI,VI3,PVI,DVI,MSAVI,SAVI,TM4/TM5为主要分析因子,结合野外植被样地调查数据,选取相关性最高的因子与植被盖度实测值建立回归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反演源区的植被盖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和其他几种遥感评价指标相比,TM4/TM5的比值与草地植被盖度的相关性最高,与草地植被盖度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在光谱特征上增强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植被的光谱反射值差异,最适宜用于草地植被盖度建模;②雅鲁藏布江源区植被盖度的10个分级中,植被盖度为10%~20%的分布地区最多,面积达到4 322.15 km2,占全部草地面积的49.27%;其次是植被盖度为0~10%和20%~30%的地区,面积分别达到2 238.53 km2和1 397.87 km2,分别占全部草地面积的25.52%和15.94%;植被盖度高于50%的草地面积为195.96 km2,仅占源区草地总面积的2.23%;③植被盖度大于50%的高覆盖度植被区主要分布于4 426~4 800 m高程范围内,面积达到186.25 km2,占整个源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95.04%,这与源区的水分分布条件相关。  相似文献   

10.
西南岩溶高原是当今全球最大的一片裸露石灰岩地区,面积为62×104km2。全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崎岖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由于土地贫瘠、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加上人类活动影响,石漠化现象日益加剧。据统计,石漠化面积已达105063.2km2,约占全区面积的14.20%。其中滇、黔、桂三省(区)分别占30%左右。据统计,石漠化面积每年以263km2的速度增长。当地居民以少数民族占多数,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为国内主要贫困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是中国湿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了解青藏高原湿地分布与变化对湿地保护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8 OLI(operation land imager)数据,使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得到2016年青藏高原湿地分布数据,结合2008年湿地分类数据以及高程、流域界线等辅助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的湿地分布现状和2008—2016年的湿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2016年青藏高原研究区湿地总面积为115584 km2。其中,湖泊湿地面积为48737 km2,沼泽湿地面积为34698 km2,河流湿地面积为15927 km2,洪泛湿地面积为15035 km2,人工湿地面积为1188 km2。②2008—2016年,青藏高原湿地总面积增加3867 km2,主要表现为湖泊、河流和洪泛湿地的增加,但同时沼泽湿地减少5799 km2。③青藏高原的湿地分布与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自然湿地的分布及面积变化集中在4~5km高程范围内,而人工湿地的变化则集中在2~4 km高程范围内;湖泊和洪泛湿地的增加集中在内流区,河流的增加及沼泽的减少集中在外流区。④青藏高原的气温和降水均呈上升趋势,与湿地总体变化呈正相关;各流域冰川面积的变化与湿地变化也具有相关性;人为因素对青藏高原的湿地变化以消极作用为主。该研究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与湿地保护提供了有益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松滋市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利用CA-Markov模型并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因素,预测松滋市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运用4 km×4 km的网格模型采样,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进行插值,引入密度分割法进行归一化等级划分,利用GIS工具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制作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级图,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风险动态评价,揭示生态风险变化趋势。模拟预测及评价结果显示:1松滋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逐步升高趋势,由2000年的21.95升高到2020年的88.53,分布以中部及南部较高,西部及东北部较低。32000~2020年分级结果主要以低风险、较低风险及次中风险为主,特高风险区域逐渐增多,生态风险等级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呈圈层分布,且距离越远生态风险等级越低。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applied a computerized parametric methodology to monitor, map, and quantify land degradation by salinization risk detection techniques at a 1:250 000 mapping scale using geo-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haanxi province in China was taken as a case. Multi-temporal remotely sensed materials of both Landsat TM and thematic maps (ETM+) were used as the base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views of surface conditions such as vegetation cover and salinization detection. With ERDAS ver. 9.1 software, the Normalized Differential Salinity Index (NDSl) and Salinity Index (S.I.) were computed and then evaluated for land degradation by salinization. Arc/Info ver. 9.2 software was used along with field observation data (GPS) for analysis. Using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results showed that 19 973.1 km^2 (72%) of land had no risk of land degradation by salinization, 3 684.7 km^2 (13%) had slight land degradation by salinization risk, 2 797.9 km^2 (10%) had moderate land degradation by salinization risk, and 1 218.9 km^2 (4%) of the total land area was at a high risk of land degradation by salinization. The study area, in general, is exposed to a high risk of soil salinization.  相似文献   

14.
以长株潭主城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卫星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特点建立长株潭用地类型分类系统,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人为干扰测度模型获取主城区用地转移矩阵和人为干扰度指数时空分布,探讨长株潭主城区生态景观与人为干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1978—2015年长株潭主城区耕地、园林地、建设用地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总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从3 544.67 km~2下降到2 571.18 km~2,园林地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总体下降177.89 km~2;建设用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80.56 km~2增加到1 252.85 km~2;在1994—2000年和2010—2015年长株潭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两个典型阶段,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通过占用耕地和园林地的方式实现。景观人为干扰指数时空分析表明:1978—2015年长株潭主城区景观人为干扰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其周边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中心城区以耕地、园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为主,周边地区主要以耕地和园林地的相互转移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人类活动对主城区生态景观的影响总体呈加强趋势,且受人类活动干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15.
We estimated urbanization rates (2001–2006) in the Gulf of Mexico region using the National Land Cover Database (NLCD) 2001 and 2006 impervious surface products. An improved method was used to update the NLCD impervious surface product in 2006 and associated land cover transition between 2001 and 2006. Our estimation reveals that impervious surface increased 416 km2 with a growth rate of 5.8% between 2001 and 2006. Approximately 1110.1 km2 of non-urban lands were converted into urban land, resulting in a 3.2% increase in the region. Hay/pasture, woody wetland, and evergreen forest represented the three most common land cover classes that transitioned to urban. Among these land cover transitions, more than 50% of the urbanization occurred within 50 km of the coast.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lose-to-coast land cover transition trend, especially within 10 km off the coast, potentially imposes substantial long-term impacts on region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5年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运用RS、GIS、GPS等新的技术手段,分析、提取了石屏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结果显示,石屏县新的土地控制面积为3 041.37km2,与2004年变更调查统相比较,现有辖区面积增加0.53km2。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面积达25.40 536×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3.53%。通过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更新调查,有效掌握石屏县土地利用状况和动态变化,查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供应,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岳池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ERDAS IMAGINE 9.0和ArcGIS 9.3软件平台下,以岳池县1993年、2001年和2007年的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方法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法,对岳池县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岳池县近15年来旱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体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旱地和建筑用地增幅最大,分别增加了11...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利用Terra/Aqua卫星上搭载的MODIS传感器计算获取的16d合成植被指数产品(MOD13A2),进一步按照最大值合成法计算月合成光谱植被指数,按照USLE模型月模式评价江西省2005年土壤侵蚀,并与传统的USLE模型年模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西部测图工程面积约200×104 km2,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横断山脉等地区,行政区划涉及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6省(自治区)。本文详细讲述了如何将庞大的西部测图工程形成的多种测绘成果进行管理归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