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提供了一个判别红巨星和AGB星对流外壳中是否会产生动力学非稳定性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和对2.8M⊙及7M⊙恒星从主序列到巨星阶段和AGB阶段的演化计算,可以证明,湍流压效应是导致红居星和ABG星靠近表达区域产生动力学非稳定性,从而造成质向外喷流的原因,并认为它就是造成红巨星和AGB星表面温度很低(因而辐射压很低)从而产生强大星风物质损失的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至今国际上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的理论研究工作中都忽略了湍流压的存在,然而对于一个整个外壳都处于完全对流的AGB星,湍流压是存在的,并且由于湍流压的存在将对气体压强、密度、温度以及各热力学量产生影响,因而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产生影响。本文以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对流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湍流压以及考虑湍流压情况下恒星内部物态方程和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并给出了判别恒星外壳产生动力学非稳定性的判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质量为2.8M⊙和7M⊙的恒星从主序到AGB星的演化。目的是研究有湍流压情况下AGB星的超星风及热脉动的机理。结果表明,对于7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并且对恒星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对于2.8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影响较小。由于湍流压的作用,2.8M⊙和7M⊙恒星在AGB阶段和红巨星阶段,靠近表面的区域会出现动力学非稳定性,造成物质向外喷流,这就是AGB星和红巨星产生强大星风的物质损失的原因。研究还表明,湍流压效应造成7M⊙AGB星的氢燃烧壳层产生主周期为50年的脉动现象,同时使氦燃烧壳层的热脉动提前发生和周期变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对流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湍流压以及考虑湍流压情况下恒星内部物态方程和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质量为2.8M⊙和7M⊙的恒星由主序演化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其湍流压的大小.结果证明,在红巨星和AGB阶段,靠近恒星表面区域内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  相似文献   

4.
本以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对流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湍流压以及考虑湍流压情况下恒星内部物态方程和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质量为2.8M和7M的恒星由主序演化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其湍流压的大小。结果证明,在红巨星和AGB阶段,靠近恒星表面区域内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  相似文献   

5.
2.8M⊙碳AGB星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混合程对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湍流压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以及在对流外壳中出现动力学非稳定性的判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初始质量为2.8M⊙的星族I恒星从主序星到碳AGB星的质量非守恒演化。结果表明,在RGB星和AGB星阶段,靠近恒星表面区域内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且湍流压效应可能是导致RGB星和AGB星靠近表面区域产生了动力学非稳定性,从而造成物质向外逃逸的原因,我们认为湍流压效应可能就是造成有效温度低因而辐射压也低的RGB星产生强星风,以及AGB星产生超星风的物理原因,还发现当氦燃烧层源厚度与层源质量的比值小于0.04R⊙/M⊙时,层源内会出现热核反应的非稳定现象,即出现热脉动,且2.8M⊙AGB星经过6次热脉动后,恒星表面的C/O超过1,恒星演化成碳AGB星。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28M⊙和7M⊙恒星由主序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的演化.结果发现,湍流压的存在对质量较大的7M⊙恒星的内部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它将使氢燃烧壳层明显变厚并较早地消失;使恒星中心的温度降低;使HR图中的演化轨迹向温度降低和光度减小的方向变化;使氢壳层燃烧出现周期性脉动;氦壳层的热脉动周期变短等等.但是,对于质量较小的28M⊙恒星,湍流压的效应很微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了2.8M⊙和7M⊙恒星由于主序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的演化,结果发现,湍流压的存在质量较大的7M⊙恒星的内部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它将使氢燃烧壳屋明显变厚并较早地消失,使恒星中心的温度降低,使HR图中的演化轨迹向温度降低和光度减小的方向变化,使氢壳层燃烧出现周期性脉动,氦壳层的热脉动周期变短等等。但是,对于质量较小的2.8M⊙恒星,湍流压的效应很微小。  相似文献   

8.
渐近巨星分南恒星(AGB星)是一种晚期演化恒星,它是恒星作为以核反应释能为发光能源的天体的最后演化阶段。AGB星阶段的恒星具有许多有趣的性质,如很大的质量损失率(因此形成很厚的拱星尘埃气体包层),光变,热脉动(或He闪耀),强的红外超量发射,分子脉泽发射等,弄清AGB星的演化规律是研究恒星演化理论的重要任务。目前人们所知道的AGB星的演化图景是,恒星经过漫长的主序演化之后,将经过红巨星(RGB)阶  相似文献   

9.
AGB星的超星风与热脉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至今国际上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的理论研究工作中都忽略了湍流压的存在,然而对于一个整个外壳都处于完全对流的AGB星,湍流压是存在的,并且由于湍流压的存在将对气体压强、密度、温度以及各热力 学量产生影响,因而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脉振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波  彭秋和 《天文学进展》1996,14(4):275-285
综述了近扯为AGB星核合成的理论研究情况,包括轻,重核素核合成理论,AGB星的分类,AGB星的演化特征,AGB星内的元素核合成理论的研究及外赋MS,S 双星吸积机制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1.
IRAS14122-5947是一颗新发现的变星,其Ic星等的变幅超过5.5,光变周期可能是1935天或3930天,近红外光谱与OH/IR星相似,并具有一个冷的尘埃包层。对SED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它在AGB最终阶段的质量流失率为3.6(-6)M⊙/yr.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处在AGB的最后阶段,质量流失时而进行时而停止。  相似文献   

12.
IRAS14122-5947是一颗新发现的变星,其Ic星等的变幅超过5.5,光变周期可能是1935天或3930天,近红外光谱与OH/IR星相似,并具有一个冷的尘埃包层。对SED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它在AGB最终阶段的流失率为3.6(-6)M⊙/yr。我们认为它可能是处在AGB的最后阶段,质量流失时而进行时而停止。  相似文献   

13.
低质量AGB星重元素的核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舸  彭秋和 《天文学报》1996,37(3):243-253
本文以(13)C(α,n)(16)O作为中子源,考虑到恒星核心质量随热脉冲数的变化及星风、超星风质量损失的影响,采用从(56)Fe到(210)Bi的无分支s过程反应通道,拟合了MS、S的重元素超丰.本文特别将恒星质量与AGB内S过程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讨论.结果表明质量较大的恒星因对流较强而稀释因子较大,MS、S星在轻、重S元素丰度关系图中分别落入四个不同区域,由此可以粗略估计这些恒星的质量.2.5M 的AGB星形成具有环状空腔的星体,最后演化成Tc—no单星,可以解释双星系统伴星为主序星的AGB星无Tc现象.  相似文献   

14.
共生星双星是一颗有强大星风物质损失的红巨星与一颗早型热星组成的特殊双星系统。由于早型热星在充满红巨星的星风物质的空间中环绕运行,要以产生P-Cygni型谱线,通过对P-Cypni型谱线的理论分析可以精确测定共生星双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  相似文献   

15.
彭秋和 《天文学进展》1994,12(4):278-286
介绍了有关星际^26Al发射的1.809 MeVγ射线的空间探测结果,简要介绍并评述了有关星际^26Al天体来源问题中的平稳核燃烧星体模型,即大质量主序星模型、WR星模型和处于渐近巨分支阶段红巨星模型。根据近几年核物理实验新进展所获得的有关核反应率的新数据,指出这些模型都面临着严重困难,似乎不大可能成为星际^26Al的重要天体源泉。  相似文献   

16.
太阳系原始同位素组成是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经的基础,评述了太阳星云的原始放射性核素丰度特征及解释此丰度特征的分子云自增丰模型,AGB星污染模型和散裂反应模型,阴石包体中前太阳矿物颗粒的同位素组成异常表明,前太阳颗粒只氏密度石墨,X型碳硅石可能来源于超新星爆发,而AGB星或红巨星被认为尖晶石和碳硅石的最可能的恒星来源,太阳系中比较特殊的氖和氙的同位素组成异常出现与超新星爆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13C(α,n)16O及22Ne(α,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低质量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近恒星演化的计算结果,在各物理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AGB星He壳层内,表面重核素的丰度,在此基础上将星风吸积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计算外赋AGB星重元素的超丰。  相似文献   

18.
ζAur双星系统是一类特殊双星系统 ,由一颗晚型红巨星和一颗早型热星组成。红巨星有强大的星风物质损失 ,并在双星系统外部形成一向外膨胀的气壳 ;热星在星风气壳内作轨道运动。由于热星的紫外辐射可以激发星风物质而发光 ,星风物质的向外运动和双星的轨道运动使得ζAur型双星系统的光谱产生特殊周期性变化的PCyg谱线。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利用运动大气理论计算ζAur型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形成 ,以确定这类双星系统中红巨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的方法是目前测定物质损失率方法中较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AGB星轴对称旋转膨胀拱星包层的分析,建立了包层内气体和尘埃的运动方程,得到了拱星包层的速度流场的解析解.解的结果表明:物质外流速率随其与赤道面的交角增加而增大,沿极轴方向达到最大,而沿赤道面向外最小.物质外流量的情形则相反.  相似文献   

20.
以^13C(α,n)^16O及^22Ne(α,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低质量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近恒星演化的计算结果,在各物理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了AGB星He壳层内,表面重核素的丰度,在此基础上将星风吸各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计算外赋AGB星重元素的超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