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发生5.6级地震,地震发生在新疆2008年度地震危险区内。震前由作者负责的南天山东段6级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小组,于2008年6月中旬提出明确短临预报意见。本文从短临跟踪的工作思路、前兆异常的分析讨论及地震短期预测等方面,回顾分析了震前开展的一系列震情跟踪判定工作。  相似文献   

2.
分析总结了2008年10月5日乌恰6.9级地震前背景性异常:1900~2008年新疆6.8级以上地震时空分布表明,于田7.4级地震发生后新疆仍缺少一次6.8级以上地震:2004年12月以来新疆3.5级以上地震累积频次持续低值;乌恰地区6级地震超常平静:2003年以来在乌恰地区形成4级地震空区;2006年以来新疆相继形成2条4级地震条带相交于乌恰地区: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乌恰台地震波振幅比大范围低值;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沿卡兹特阿尔特断裂出现2次符合预报指标的异常增强现象:2008年2月以来喀什台地磁垂直分量拟合差值持续低值;2006年9月以来莎车台土层应力2道测值先后出现偏离正常年变现象.  相似文献   

3.
冉慧敏  马宝柱 《内陆地震》2008,22(4):369-377
利用台阵分析软件、“十五项目”地震分析软件,结合新疆强震台网数据与新疆地震台网数据的交切法和俄罗斯科学院提供的比什凯克科学站地震数据、新疆强震台网数据与新疆地震台网数据的交切法,对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分别采用4种方法进行定位,对定位结果进行比较与讨论。分析后判定,2008年10月5日乌恰6.8级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并利用新疆地震台网清晰震相对6.3级余震也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4.
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发生5.3级地震,位于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内。震前由本文作者组成的南天山东段6级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小组于2008年6月中旬提出了短临预报意见。本文回顾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开展的短临跟踪的工作思路、前兆异常的分析讨论及地震短期预测等,并对地震短临跟踪预报工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35.6°N,81.6°E)发生Ms7.3地震,震源深度33km.这是继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西部边缘发生的又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本次地震距2008年1月9日西藏改则6.9级地震约480km.  相似文献   

6.
2001年下半年,全球发生MW≥6.5地震15次,其中浅源地震13次,中源地震2次;发生MW≥7.0地震6次。下半年MW≥7.0地震的地震矩释放是1976年以来的中等水平。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中国新疆-青海交界的MW7.8地震,是下半年全球矩震级最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7.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3,17(2):190-192
2000年底,我们在《2001—2003年新疆地震大形势研究报告》中曾提出:“2001—2003年,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处在20世纪以来第5个活跃幕末期,仍有较大可能发生Ms≥7.0地震;2001—2003年,新疆境内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预测意见。2001年11月14日,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的新疆若羌县境内发生了8.1级地震,证明了上述预测意见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县MS7.3级地震的可能发震构造,介绍了中期地震预测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全球、我国大陆地区及周边几个重要地区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并分析了震前出现的可能地震活动异常现象,以期有助于深入认识这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全国地震大形势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空强演化图像及其相关参数的统计结果,并结合大陆周围附近地区强震活动对其内部的影响等客观现象,对大陆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研究预测。结果认为,中国大陆第五地震活跃期到2001年已经结束,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可能是中国大陆新的地震活跃期开始。  相似文献   

10.
从1996年3月19日-1997年4月16日,新疆南部阿图什,伽师地区连续发生6级以上强烈地震8次,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共有46人死亡,323人受伤,约2.7万间房屋倒塌。文章综合介绍了新疆伽师地震序列,发震背景,震源参数及抗震求灾情况等。  相似文献   

11.
从认识日本9级大地震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等基本信息入手,描述了日本东海岸9级大地震的主要特征,初步分析了该地震与日本海沟、南海海沟、千岛海沟地震带8级大震活动的时空关系及其成因,讨论了日本海沟、日本岛弧强震活动与中国强震活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聂晓红  李莹甄 《内陆地震》2010,24(2):116-123
简要介绍了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MS5.6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等,分析了地震前震源区周围及相关构造区域出现的中、短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结果显示,该序列为主-余型,余震活动呈间歇式,衰减迅速,震源断错性质为走滑型。震前震源区东侧存在长时间4级地震平静、3级地震围空及多台地震波振幅比的异常等现象,同时在地震发生前1~3个月出现了短期异常,表现为振幅比异常的回返、空区瓦解和地震窗的异常。依据多种异常变化,在震前对该地震做出了三要素准确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3.
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7级地震前震群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7级地震前震群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主要结果:(1)阿图什6.7级地震前,震群的空间分布在未来大震震中附近集中,同时大致围成一个长轴约119 km和短轴约110 km的椭圆,阿图什6.7级地震落入椭圆靠边部位;(2)震群的时间进程表明,大震之前约4个月震群活动速率加快,标志着中期异常向短期异常的阶段性转折。最后,对所得结果的可能物理机制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柏美祥  田志坚 《内陆地震》1994,8(4):349-357
1993年若羌6.6级主震-余震型地震使艾西煤矿等地边坡裂缝、山体塌陷、山石崩塌,破坏各类建筑物169016m2,地震总经济损失为277万元.这次地震是阿尔金活动断裂带最新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夏爱国  赵翠萍 《内陆地震》2007,21(4):316-326
利用新疆伽师震区附近的喀什、乌什、巴楚3个数字台记录到的伽师地震序列波形资料,开展地震波谱研究。首先分析了伽师6.8级地震序列各台的地震波拐角频率及其比值的时序变化特征,然后从中选出对这3个台都有较好记录的66个地震事件,进行拐角频率比时序变化特征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台的拐角频率及其比值在伽师6.8级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尤以比值的变化更为明显,而且不同台站间的变化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最后讨论了这些差异可能存在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12年5月3日,甘肃省金塔县、内蒙古额济纳旗交界发生MS5.4地震,这是继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10年后,在河西走廊西部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极震区烈度约为Ⅶ度,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震害较轻,但有一定的房屋破坏及经济损失。文章对该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序列、地震背景及地震构造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小震频度异常新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本文尝试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来统计小震频度,并通过此方法研究了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MS5.9级地震。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燕渤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征,得出该带地震活动具有:同期活跃、间歇发震、东强西弱及时空迁移方面的一些特点。分析认为: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后,燕渤带下一次6级以上地震应当发生在京津唐地区,时间大约在2003年以后,渤海及胶东北部地区2003年以前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9.
对新疆乌恰6.8地震中新疆强震台网记录的加速度数据进行了常规处理分析,介绍了如何使用近场强震观测资料研究地面运动特征,并简介了强震观测资料在抗震工程设计和抗震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