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玉吉 《探矿工程》2018,45(3):68-70,75
本文从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普及率不高的原因展开论述,从品牌知名度、技术成熟性、性能稳定性、部件可靠性、应用适应性等角度对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选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选型建议,为钻机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500 m全液压岩心钻机动力头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伍晓龙  刘凡柏  刘智荣 《探矿工程》2014,41(9):13-17,22
在简要阐述了动力头设计的作用及其设计应当满足的条件和动力头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介绍了3500 m全液压岩心钻机动力头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并总结了该动力头的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水文水井钻机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现阶段水井钻机的概况及技术特点,通过与国外钻机的性能对比,分析了我国转盘式水井钻机在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结合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的技术特点,提出了研制多功能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可以大大缩短我国与国外在技术上的差距,这也是当前各国水井钻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志  彭儒金  朱慧  陈敏  邱华 《探矿工程》2019,46(7):83-88
本文介绍了CYS300型全液压地热水井钻机的性能参数、关键机械部件结构及液压系统的设计。钻机选用齿轮泵作为液压系统动力元件,配合液压多路阀实现对动力头双液压马达和给进油缸等执行元件液压油的合流,通过液控二速阀实现动力头双液压马达的串并联工作,输出4种转速和扭矩,在满足钻机性能参数设计要求的同时,简化液压系统的设计,减少液压系统能量损耗,降低维护和使用成本。钻机采用油缸三链条倍速机构实现动力头的给进提升,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抗冲击能力强、提升平稳等优点。现场工程施工应用表明:CYS300型全液压地热水井钻机性能稳定可靠,工艺和复杂地层适用能力强,操作安全舒适,钻进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熊伟  田占成  徐景珠  李祯  王秋成 《探矿工程》2009,36(4):35-36,46
通过CS14型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在河北康保铜矿、内蒙古黄旗多金属矿2个矿区进行075mm绳索取心钻探效果,分析了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相对于立轴式钻机的优点及其不足,提出动力头钻机应是我国地质岩心钻机大力发展的趋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其优缺点;分析了我国对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的市场需求;提出了加快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伟 《探矿工程》2008,35(8):1-5
对立轴式钻机和全液压动力头钻机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重点对2种钻机进行了技术经济对比。结果表明,动力头钻机不仅在搬迁和运移性方面要优于立轴式钻机,而且在钻进施工的技术经济指标方面也优于立轴式钻机。钻孔深度加大后,动力头钻机在钻进施工效率方面的对比优势会逐渐减弱,应该考虑采取加大钻杆立根长度,从而加大起下钻速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马达加斯加Sakoa煤田钻探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在马达加斯加Sakoa煤田复杂地层钻探施工工艺,施工中克服了绳索取心工艺在破碎、漏失地层中的施工困难,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另外对比了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与立轴钻机的优缺点,简介了国外钻机施工状况。  相似文献   

9.
GFC-120型钻机为自走式动力头回转反循环钻机,用于降水井和护坡桩基础孔以及小型水井的施工。介绍了其性能特点、主要技术参数、结构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0.
以许昌市三国大剧院桩基工程为例,从普通长螺旋钻机、液压动力头钻机、利用变频技术的高自重大扭矩动力头钻机在坚硬地层钻进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等几方面,论述了各款型长螺旋钻机对地层的适应性,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选择施工机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面预注断层破碎带井筒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预注断层破碎带研究采用控制性高压劈裂、小段高、水玻璃预处理、钻孔分叉综合技术和工艺,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张宗媛 《探矿工程》2015,42(2):19-22
ZLG22米折塔螺杆桩机是新一代桩工机械产品。其主要特点为免拆卸,体积小,动力头传输扭矩大。主要介绍了该桩机动力头的结构特点与技术参数,以及产品在项目工地的实际应用情况。该产品汲取了国内动力头的优点,具有体积小,扭矩大,维修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钻探工作对液压钻机的回转、给进和升降液压回路都有性能上的要求,传统的手动控制阀与定量泵组成的普通液压系统技术较落后,对不同地层钻进控制能力和适应性差,而负载敏感液压回路对钻进适应性强,可提高钻进效率,且液压系统能耗少、发热少、传动效率高。介绍了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的负载敏感液压回路的工作原理,系统的特点及对钻探工作的负载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常规螺杆钻具在研磨性强、可钻性差的难钻地层中存在破岩能量不足、机械钻速低、钻头消耗量大的问题,引入旋冲钻井破岩理念及轴向机械冲击破岩功能,研制了集合旁通阀总成、动力总成、传动总成和冲击总成于一体的ZYXC-244机械式旋冲螺杆(新型螺杆),并创新设计了防掉功能。通过对新型螺杆主要性能参数计算模型的分析,获取了其主要性能参数的特征变化曲线。新型螺杆先后在足203H1-3井和大湾4011-2井的须家河组等地层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效果表明,新型螺杆进尺分别为685.00 m和72.53 m时与常规螺杆相比,机械钻速分别提高了38.2%和31.5%,节省了起下钻2次和2只钻头消耗,为难钻地层的提速提效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现状,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岩心钻机的对比分析,研制了YDX-1型轻便岩心钻机,其特点为高效、轻便、易搬运、模块化、全液压顶驱式。通过机电液测控技术、虚拟仪器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对钻机运行及钻进过程中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完成钻机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孔内工况识别和典型工况自动处理、钻进规程参数优化、远程数据传输及监控等任务目标,实现钻进过程自动化控制。钻机于2013年在山东省威海市进行了野外生产试验,展示出优良性能、高效率和高可靠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果。实践证明:YDX-1型轻便岩心钻机设计布局合理,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可靠性高,机械化程度高,制造质量总体水平高,对钻探工艺适应性强,是高山交通不便矿区勘探较为理想的新一代钻探设备。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全液压深孔钻机的特点,研制了一种钻探参数监测系统(简称钻参仪)。该钻参仪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实现钻探参数实时监测、存储、回看、工况识别和数据远近程无线传输等功能。现场试验表明,该钻参仪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可靠,可满足施工需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胡明鉴  汪稔  谭适龄  石祥峰 《岩土力学》2007,28(10):2215-2218
变形监测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量常温工作环境下的岩土工程监测设备在面对低温环境时,将会遇到较非冻结区更为复杂的问题,其性能也将大打折扣。结合冻土区变形监测的特殊性,吸取数码监测、光纤传输的优点,研制了冻土变形钻孔沉降监测装置,详细介绍了该装置的原理和实施方式,并将其运用到青藏铁路试验路堤的现场监测中。结果显示该设备操作简单方便、监测结果可靠,精度满足科研、工程要求,可在冻土工程中运用。  相似文献   

18.
岩心钻机改进的一些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世忠 《探矿工程》2000,(5):11-13,19
分析了岩心钻机的功用、结构、效能、从钻进工艺的要求出发,通过实践试验,分析了岩心钻机的驱动、传动系统的问题,论述了钻机型式;最后提出按浅,中、深不同孔深分挡考虑岩心钻机型式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彭一江  韩兰新 《探矿工程》2008,35(10):23-27
介绍了新型绳索取心钻杆及新型机械传动不停车倒杆立轴岩心钻机的特点及应用效果。分析了提高岩心钻探施工效率、降低成本、节能降耗的技术措施,同时提出了未来地质岩心钻机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mud motors and other tools to accomplish forward motion of the bit in extended reach and horizontal wells allows avoiding large amounts of torque caused by rotation of the whole drill string. The forward motion of the drill string, however, is resisted by excessive amount of fri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large compressive axial loads, the drill pipe or coiled tubing tends to buckle into a helix in horizontal boreholes. This causes additional frictional drag resis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axial load (resulting from surface slack‐off force) to the bit. As the magnitude of the frictional drag increases, a buckled pipe may become ‘locked‐up’ making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drill further. In case of packers, the frictional drag may inhibit the transmission of set‐up load to the packer. A prior knowledge of the magnitude of frictional drag for a given axial load and radial clearance can help avoid lock‐up conditions and costly failure of the tubular. In this study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the prediction of frictional drag and axial load transmission in horizontal wellbores, is presented. Several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were designed and tested to obtain the most accurate prediction. After cross‐validation of the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 algorithm, a two‐hidden layer model was chosen for simultaneous prediction of frictional drag and axial load transmission. A comparison of results obtained from BPNN and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GRNN) algorithms is also presented.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