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根据邓家山地区构造分区、分段和空间形态与结构的研究,得出该区的地质构造主要是多期自南向北挤压作用的结果,并受到后期岩浆侵入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有利的成矿地段和成矿构造部位与隐伏岩体、矿体的埋深向南逐渐加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构造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解析断裂构造与元素地球化学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表明构造活动促使成矿元素活化转移并在断裂构造带浓集,得出断裂构造对巴年锑矿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反转构造的研究已成为造山带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反转构造模拟和实践所得出的断层组合形态和形成顺序有助于对造山带及前陆褶皱和逆冲带的正确认识。由于张性断层的控制作用,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薄壳构造模式在现实中并不普遍适用,构造剖面的平衡恢复因此亦需加倍谨慎。在造山带研究中,还需注意反转构造与走滑构造之间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从卫星资料中得出的线性构造在矿床勘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植被密集覆盖区,岩石与土壤信息不能直接由遥感资料中得出。然而线性构造资料在这种地区不能有效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阿其克库勒湖地区的逆冲扩展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昆仑西段是我国西北地区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通过典型剖面的构造分析,可以得出下列几点重要认识:①东昆仑西段具有十分发育的断裂构造系统,逆冲扩展、正滑作用和拆离作用是该区的主要变形事件。②逆冲断裂起始于晚石炭世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但强烈活动发生在库木库里盆地强烈坳陷的中新世—第四纪时期。③该区北向逆冲扩展作用和南向正滑作用并存的构造格局,和青藏高原北部的总体构造格局相一致,与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雅地区的的构造格局也十分类似,但逆冲扩展方向相反,强烈逆冲扩展作用都发生在中—上新世至第四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和青藏高原急剧隆升时期。这种方向相反的逆冲扩展和正滑作用揭示青藏高原深层物质向南、北两侧对称式扩展和表层物质向高原腹地重力滑动的运动学特征。因此该区断裂构造系统的建立对研究青藏高原北部的深部作用过程,建立青藏高原隆升的统一的地球动力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岩浆岩、各种矿物等)进行氩-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共发生了7次构造事件:(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D1),形成S1和F1,并有区域低温动热变质作用;(2)诺利期末的构造事件(安县运动,D2),产生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和须四段砾岩的分布,并有较强的岩浆作用;(3)燕山期(120-130Ma,D3),有按强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4)喜马拉雅期60Ma左右的构造事件(D4);(5)喜马拉雅期30-40Ma的构造事件(D5);(6)喜马拉雅期20-25Ma的构造事件(D6);(7)喜马拉雅期10Ma的构造事件(D7)。后4次构造事件使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发生强烈的冲断作用和隆升作用。  相似文献   

7.
趋势面分析在洪山殿矿区构造和厚煤带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华  周利华 《湖南地质》1997,16(3):197-201
通过对洪山殿矿区龙潭组Ⅳ煤层底板高程趋势面分析,认为在洪山殿矿区存在多方向的褶皱及其叠加。与本区受到多期次的构造应力场作用相吻合。而通过对Ⅳ煤层厚趋势面分析,得出的煤层厚度在褶皱轴部加厚,翼部变薄的规律性可用来预测矿区Ⅳ煤层厚度和构造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构造变形的影响深度问题是深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成矿预测研究时,合理推断控矿构造的影响深度对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刘文灿等,近期以安徽铜陵地区为例,运用构造解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推断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沉积盖层中3期褶皱构造的影响深度进行了研究,现得出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9.
煤层围岩封闭性类型是由围岩岩性变化、不同岩石空间组合关系和后期构造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在进行煤层围岩封闭性类型及其分区研究时,必须注意各因素的全面分析。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还须进行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矿井地质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台北缘喀喇沁断隆隆升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喀喇沁断降丙部地质构造特征,断隆边缘断层特征,断隆两断陷盆地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喀喇沁断隆主要经历了中三叠-中侏罗世的岩浆热隆,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右行上隆和晚白垩世的掀斜上隆三个阶段,其中,在岩浆热热隆的初期形成了韧性隆滑构造,断隆的隆升受控于地幔热柱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矿泉水赋存岩石为硅质白云岩、灰质白云岩、钾长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岩石中断裂发育,主要断层5条,其中F1为深断裂。岩性和断裂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东西向的蓄水构造。经化学热力学核算,提出了数个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方程,进而得出矿泉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浅部水交替遍及整个矿水床平面上,水岩之间发生溶解、水解和碳酸化作用。在蓄水构造中,深循环水与岩石之间也发生了溶解和水解作用。循环深度2780m,深部热  相似文献   

12.
花岗闪长斑岩高温高压实验及其成矿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三轴高温高压实验模拟了花岗闪长斑岩的构造改造机制及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机制,探讨了动力作用下的成矿过程。实验研究得出:(1)随着实验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岩石由韧性眯形向脆性变形过渡;(2)构造变形过程中矿物发生相变,Cu,Zn和Ag等成矿元素活化迁出,其迁出量与温度和压力成正相关;(3)暗生延向与最大压力方向一致的构造扩容区,这一扩容区为成矿元素富集的最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3.
下庄矿田基底的控矿作用及其有关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达忠  薛振华 《铀矿地质》1994,10(3):150-155
本文提出武夷及其邻区存在两个裂陷槽及一裂隆,鹰潭-南城-安远-河源韧性断裂带为东部的火山岩型与西部的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地质分界线,指出了加里东运动在本区的突出作用是使裂隆基底岩石发生混合花岗岩化作用。根据下庄矿田及其外围发现较深变质的岩石和较大规模韧性剪切糜棱岩带,得出下庄矿田是古老基底加里东热穹隆区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由于铀成矿作用赋存于初、脆性两种构造中,建议重新划分矿化类型以指导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从古水文地质条件浅析阳新统气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四川威远构造为例,通过二叠系阳新统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得出龙潭组进入阳新统水量最多,志留系进入水量较少。构造期阳新统水量交换有限,但对阳新统天然气最终分布有决定性作用。阳新统天然气是龙潭组中煤成气及阳新统本身所生天然气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5.
结合实际工作中微构造分析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储层油藏描述研究中的应用,认为它们在油藏描述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在弥补大层段、大等值线间距绘制下难以发现的砂体顶面或底面的微细变化,会发现与原地层构造总趋势一致而局部又不尽相同的微幅度构造或微体差异、在背斜构造-岩性油藏中,通过微局部分析确定更准确的含油边界、经过精细储层微构造分析排除假断层。结合多个区块的生产特征,具体分析了各类微构造对开发的影响,得出了在油藏开发前期和后期尽可能把采油井优先布在正向微构造上,把注水井尽可能布在负向微构造上的认识。对研究区的砂岩、砾岩多个区块储层微构造与油水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后进一步提出:油层微结构对油水井生产动态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但不具唯一性。最终得出开发阶段为了精细刻画储层内部单砂体,用微构造分析的方法精细成图是体现研究深度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分析华北型淮南煤田大构造4期成因及其构造控水作用,利用淮南煤田大构造褶皱断裂形态与华北克拉通地史学、地层学、区域构造进行相互验证对比,并依据构造控水对矿区8对生产矿井影响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淮南煤田大构造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叠加形成,印支运动Ⅰ期形成淮南煤田近东西向构造线(体),Ⅱ期形成淮南煤田近南北向构造线(体),印支运动后淮南煤田主体构造格局基本成型,Ⅲ期燕山运动、Ⅳ期喜马拉雅运动对淮南煤田大构造格局影响不显著;根据运动时间、形成构造的切割关系,得出Ⅱ期构造切割Ⅰ期构造、近南北方向断层(裂)切割近东西向断层(裂)、Ⅲ期的岩浆岩均穿越Ⅰ、Ⅱ期断层带(组),不存在切割关系,不存在断层(裂)发育到新生代地层;Ⅰ—Ⅳ期构造对各个矿井水害影响程度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顾北矿。淮南煤田为石炭-二叠纪聚煤后全球构造事件参与者、见证者,淮南煤田大构造中蕴含的分期构造特征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构造最直接的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地质构造,矿区构造特征分析,论述了云南白秧坪多金属成矿东矿带,西矿带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控矿作用,并探讨了区域构造导矿与成矿及其对成矿带的控制作用,小型褶皱及推覆构造对矿床的控制作用,次级断裂对矿体的控制作用,构造环境下岩石的屏蔽与容矿作用和构造环境中碳质水源及其成矿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粤西高州——化州地块变形特征及构造样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西高州-化州地块由“高州岩群”组成,通过对其构造变形特征,应变分析等研究得出,前晋宁期云开地区地壳处于伸展状态,近水平分层剪切作用是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高州岩群”中存在的5种不同构造样式便是水平分层剪切持续上移的结果,而下部片麻状花岗岩则是含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岩在原地或准原地分层剪切深熔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国外前陆盆地研究的新进展。对前陆盆地类型划分、沉积、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四川前陆盆地的形成时间。在与国外前陆盆地对比的基础上,得出四川盆地是一个受多方向挤压应力综合作用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20.
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刘池洋 《地学前缘》2005,12(3):113-124
盆地构造动力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沉积矿产形成和烃类成藏的条件、特点和分布规律。目前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主要有以下4方面:(1)特征或成因复杂的构造,如走滑构造、横向(转换)构造、拆离滑覆构造、较大型断层的分段性和断裂带的结构等。(2)非应力成因的构造:在盆地和构造形成的动力中,热力和重力与应力相并列,但却研究薄弱。前两类动力作用的影响更为深远,其构造特征复杂、独具个性,仅从应力分析常会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甚或相悖的结论。(3)后期改造与古构造恢复:在盆地形成演化末期或之后,多种不同形式的强烈改造,常使盆地的原始沉积面貌大为改观。如后期差异升降与差异剥蚀将改变盆地的原貌,并明显影响油气的聚集和赋存。对后期改造研究与原盆地和古构造恢复意义重要、难度颇大。(4)盆地动态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如盆山耦合关系、稳定地块的作用、盆地动态构造演化与深部作用过程、区域构造环境和其时空坐标、总体构造特征的再认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