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M_S 5.2地震发生后,广西地震应急前方监测组工作队迅速在震中附近架设3个流动监测台站,与周边固定地震监测台、广东流动监测台组网监测震中区域余震活动。流动地震监测台站的快速组网,极大地提升了台网在震区的监测能力,提高了余震的定位精度,使更多的余震事件被记录到;流动监测的区域联动协作,展现了地市级地震监测中心的服务能力,提升了地震应急流动监测的效率,为地震流动监测的快速组网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针对云南巧家M_S5.0地震应急流动测震台站布局规划、台址勘选、仪器设备的架设及组网方式等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统计分析台站架设后对震区监测能力的提升及余震事件记录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动测震台站的架设提升了台网在震区的监测能力,提高了余震定位精度,使更多余震事件被记录到。  相似文献   

3.
东源M4.8级有感地震发生后,广东省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队在震中附近架设了3个流动台,现场组网监测余震的活动。通过10 d的观测,不但记录了大量ML0.0级以上地震,还记录更多的ML0.0级以下地震事件。统计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流动监测不但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和定位精度,还向数字化烈度迈进了一步,为今后的烈度速报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2020年2月18日17时7分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发生M4.1地震,山东省地震局出动现场流动监测队迅速在震中附近架设4个流动台站,与周边固定地震监测台组网监测震中区域余震活动.本文介绍了流动台的组建,监测流动台的运行情况,展现出流动台在余震监测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计算流动台地震计的正弦标定、脉冲标定测试结果,验证了流动...  相似文献   

5.
流动测震观测是在大地震发生以后开展的一项重要的地震应急响应工作,能够获得震区高质量的地震数据,而野外环境的复杂性对测震应急流动台的架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地震应急流动现场工作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IOS系统的测震应急流动台现场监控系统,能够让现场工作队员快速获取流动台数据和状态信息,有利于流动台的快速架设,提高了应急流动观测现场工作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震后应急流动台阵和青海台网部分固定台站观测数据,采用多震相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玉树震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玉树Ms7.1级地震余震震源位置参数进行了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和余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玉树Ms7.1级地震余震整体沿北西向玉树-甘孜断裂呈条带状分布,长约120 km;以隆宝镇为界,呈现两段不同的分布特征;震区上地壳速度分布存在横向非均匀性;沉积层厚约6~7 km,壳内存在厚约为7~8 km的低速层;地震多发生于低速层上方即高、低速过渡区域,区内多条断裂走向与高低速过渡带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震相方位角改善地震台网稀疏地区地震定位精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深入认识震相方位角对测震台网稀疏地区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联合震相到时和位于震源区150 km范围内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的地震台震相方位角,对2014年新疆于田MS 7.3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联合于田台、民丰台、应急B、流动1和流动2等5个地震台的震相方位角对地震重定位,发现:前震和主震更加靠近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和地表破裂;余震分布更加密集,位于地表破裂带西南侧的余震分布由重定位前的近南北向变为近北东向,位于地表破裂带东北侧的余震分布更靠近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带,并呈现在该断裂两侧分布;位于震源区附近且与大多数固定台站方位(西北向)相同的流动1、应急B和于田台3个台的震相方位角对改善定位结果精度影响不明显,但位于震源区附近与固定台站稀疏方位(东北向)一致的流动2和民丰台的震相方位角在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开展了强余震流动观测,沿龙门山断裂附近布设了59台强震动仪器.在观测期间发生了万余次余震,流动观测台网获得了2000多组3分量的强余震记录.本文介绍了流动观测台布设的技术方法与关键步骤,初步处理了2008年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的地震动记录,并分析了此次地震动衰减特征.此次流动观测充分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开展强震动流动观测是十分必要的,其获得的余震地震动记录可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开展了强余震流动观测,沿龙门山断裂附近布设了59台强震动仪器.在观测期间发生了万余次余震,流动观测台网获得了2000多组3分量的强余震记录.本文介绍了流动观测台布设的技术方法与关键步骤,初步处理了2008年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的地震动记录,并分析了此次地震动衰减特征.此次流动观测充分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地开展强震动流动观测是十分必要的,其获得的余震地震动记录可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泉州地震台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测震观测的台基地动噪声、监测能力、震级偏差和震相特征分析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减少测震台基地动噪声影响、提高测震监测能力、减少震级偏差、提高震相分析水平、加强观测系统的维护、提高测震速报与地震编目的水平及规范观测质量的管理等方面相应的技术对策,有关研究结果对寻求和提高泉州台测震观测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脉动噪声计算方法,以呼伦贝尔市地震台网8个台站连续波形资料为基础,对地震观测台网监测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开展台网优化和科学布局研究。通过累计的历史噪声数据,用来评估台站观测环境的变迁,及时掌握地震监测能力的变化。该成果将为地震速报、重点地震危险区震情跟踪、强震后现场应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S6.3地震的成因,本文先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康定地区及周边所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在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5日期间所记录到7397次区域地震事件的99287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上地壳范围内不同深度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再对康定震区及周边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密度的横向变化信息和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雅江—九龙一带的低速区与泸定—宝兴高速区的速度结构特征表明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两侧壳内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康定MS6.3地震发生在该高低速异常区的分界线上;结合康定MS6.3地震的1028个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可以看出,重新定位后的余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呈条带状分布,且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深度为8~15km,该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的深部介质条件密切相关.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特有的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特征反映了康定地区东西两侧块体的基底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所表现出的磁异常高和重力高的位场特征,反映该区域由强磁性、高密度物质组成,而康定MS6.3地震就发生在康定—石棉重力梯度变化带上、雅安—泸定磁性穹窿区的西边界线上.随着川青块体向南东方向滑移,受到四川盆地西缘边界刚性基底对川青块体的强烈阻挡,加剧了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基底岩层的褶皱变形并产生了强烈的应力积累,所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导致了康定MS6.3地震的发生,这正是此次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康定地区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介质特征.根据本文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的综合研究成果可知,石棉段处于重磁异常梯级带上且其北东侧表现出的高密度、强磁性和高波速等物性特征有利于区域应力的相对集中,因此,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石棉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危险性背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收集康定地震区及周边(99.6°~105.2°E,27.8°~33.0°N范围内)连续GPS观测站的资料求解站速度场,采用刚性-线弹性运动方程计算方法,拟合计算得到研究区域规格网格点(0.4°×0.4°)的速度值和主应变率值。基于该结果分析研究区内的运动特征和应变场变化情况,并讨论其与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芦山7.0级地震发生前研究区呈现应变能量积累态势,而地震之后研究区呈应变能量释放调整态势,2014年康定地震的发生就是该区构造运动调整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专题图能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及时必要的技术支撑,为缩短地震应急专题图的制图时间,降低地震专题图的制图技术难度,提高地震应急工作的效能,研究选取海南省为研究区域,进行地震应急专题图离线自动出图的研究与应用。本次研究将传统思路中利用GIS专业软件进行制图的过程提前处理,建立一系列预存储的地图切片数据,在使用时脱离GIS软件环境和应急基础数据库,在研发的软件中利用这些预存储的切片数据再拼接出需要的应急专题图地理底图,已达到快速批量出图的实现和应用,为海南省的地震应急业务工作做出可靠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1995年苍山5.2级地震现场布设临时地震台的工作情况,分析了地震序列特征,早期震型判断的基本依据以及后续最大地震的追踪预测。回顾了震前有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报恬 期有所觉察而临震漏报的过程及原因,并根据地震现场震情监测预报工作所暴露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改善和充实仪器装备,加强平时备震技术训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海省地震台网玉树、曲玛莱、杂多、昌都等地震台以及玉树7.1级地震后临时布置的台站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Pg、Sg最大振幅比的方法,计算了2011年6月26日青海囊谦Ms 5.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该区地震序列以走滑地震为主,仅有一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冲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地震观测环境对地震台地震记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地震观测环境对地震台地震记录的影响,论述了地震观测环境对地震台地震记录的重要性.为确保地震台记录的安全可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强  张景发 《地震》2017,37(4):80-92
强地震发生后, 道路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快速有效地提供灾区可通行道路的状况可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部署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基于遥感图像的震害道路识别是遥感地震应急领域中的难点, 但对于地震应急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在总结分析地震前后道路影像特征的基础上, 系统地介绍了遥感影像道路提取方法, 之后介绍了遥感震害道路评估工作流程, 重点阐述了遥感震害道路提取与评估方法, 然后综合分析了遥感道路提取在地震应急中的不足, 最后展望了未来遥感技术在震害道路提取与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20年7月12日发生了唐山古冶5.1级地震,其强震动影响波及京津唐地区,特别是北京城区也出现了强烈的震感。中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及典型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获得大量的强震动记录。这次地震震级不大,但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基于获得的地震影响信息,可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①利用地震附近及区域范围内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的密集观测记录,开展地震影响烈度快速计算分析及台网功能可靠性检测;②利用北京和天津地区的强震动观测记录,探讨深厚覆盖土层和盆地场地地震动影响;③利用京津唐地区震中距至300 km的强震动观测记录,研究京津唐地区的地震动衰减特性;④利用北京城区的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记录,分析典型工程结构地震反应特征;⑤其他,如场地土层参数和工程结构参数反演研究等。本文针对以上关注的问题,介绍了相关初步研究工作并开展了进一步探讨性分析研究,展示了唐山古冶5.1级地震影响的丰富信息和对相关研究的潜在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内大渡河干流的长河坝-黄金坪水电站,为大渡河流域开发中,以长河坝、大岗山、瀑布沟等形成主要梯级格局开发方案中,"三库22级"水电站中的第10和11级电站,其地震监测台网也采用梯级设计方式,长河坝-黄金坪上下游水库地震监测台网统一设计、建设及监测,共享同一地震监测能力。通过对监测设备的技术指标、台基地噪声水平和震级-频度对数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长河坝-黄金坪水库区域地震固定台站建成后,地震监测能力达到并优于设计的理论监测能力,地震监测震级达到下限为ML 0.5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