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渭南塬前断裂是渭河盆地东南缘一条重要的近EW向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与1556年华县8级特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断裂的北分支——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通过渭南市区,查明该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浅部结构、晚第四纪活动性以及发震能力,对于当地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对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结构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研究。4条测线的浅层地震勘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断裂平行展布,两者呈阶梯状正断层结构关系。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错断多套第四纪地层,显示出生长型正断层特征;可识别的上断点埋深为95m以浅,晚更新统的垂直错距为16~20m;在剖面上表现为宽200~1 800m的次级断陷带,具有阶梯状正断层和小型地堑结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距今19ka以来仍有活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为0.07~0.26mm/a。结合地表的断层陡坎和断错地貌现象判定,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主断层同样具有较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性,不能排除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曾经参与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破裂的可...  相似文献   

2.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以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中的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沿线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青川断裂沿线的土关铺、大安,茶坝-林庵寺断裂上的薛家沟、胡家坝等地,对断裂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貌制图。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所在地区的河流一般发育5级阶地,T1阶地拔河高度3~5m,为全新世堆积阶地。T2阶地拔河高度10m左右,为晚更新世基座阶地。T3阶地拔河高度一般为30~35m,为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基座阶地。T4阶地拔河高度60~70m,残留的阶地砾石层中花岗岩、砂岩砾石已经被强风化,只保留砾石的形态。T5阶地拔河高度为90m左右,阶地堆积物被剥蚀殆尽。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在河流的T4和T5阶地上形成宽30~180m的断层槽地,深度达8~20m,T4阶地砾石层底面落差达10~15m。T3阶地上不发育断层槽地,或断层两盘的T3阶地拔河高度一致,一些地段断层被T3阶地砾石层覆盖。因此认为,这两条断裂在T3阶地形成之前,T4阶地形成之后有过强烈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受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西准噶尔地区平行斜列的走滑断裂系统被重新激活。托里断裂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获取其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对于认识和理解天山以北区域的构造变形和地壳缩短吸收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野外调查结果和无人机三维重建技术分析了托里断裂晚第四纪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利用光释光测年方法对托里断裂的地貌面期次进行定年,进而通过冲沟和阶地陡坎等标志性地貌的位错量和地貌年龄计算托里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托里断裂由东、西2支分支断裂构成,均以左旋水平走滑为主。东支断裂使喀普舍克河T3和T2阶地分别产生了(89±31) m和(39±13) m的水平位错量,结合T3阶地(52.9±5.1) ka和T2阶地(23.4±1.5) ka的形成年龄,计算得到其活动速率约为(1.7±0.8) mm/a;西支断裂使铁斯巴汗河T2阶地产生了(34.0±6.8) m的水平位错量以及喀普舍克河T3阶地上最大为(37.5-4.1/+2.7) m的冲沟水平位错量,结合T2阶地(18.8±1.3) ka的形成年龄,计算得到其活动速率为(1.8+0.5/-1.3) mm/a。结合...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重要造山带,是高原向NE方向扩展的最前缘,逆冲和褶皱作用是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重要构造变形方式。白杨河发育于祁连山内部,向N汇入前陆区酒西盆地。因此,可以通过白杨河阶地研究祁连山北缘的变形特征。通过对白杨河阶地的详细调查与测量,得到如下认识:1)白杨河阶地具有流域分段性,在地形陡变带及盆地内白杨河背斜区发育多级阶地。以阶地级数来说,以牛头山为界,上游发育2—3级阶地,下游发育4—5级阶地。2)从白杨河阶地纵剖面获得昌马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32±0.09)mm/a,地壳缩短速率为(0.12±0.09)mm/a;旱峡-大黄沟断裂T5形成以来(约13ka)没有垂直活动;老君庙背斜区T5阶地(约9ka)褶皱变形隆升量为(6.55±0.5)m,缩短量为(3.47±0.5)m,隆升速率为(1.23±0.81)mm/a,缩短速率为(0.67±0.44)mm/a;白杨河背斜开始活动时期约为300kaBP,其170ka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0.21±0.02)mm/a,缩短速率为(0.14±0.03)mm/a;3)北祁连山地区在响应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过程中表现出2种不同的变形特征:在祁连山内部以剪切变形为主,表现为块体侧向挤出;而在祁连山北缘地形陡变带和酒西盆地内部以挤压变形为主,表现为地壳缩短和隆起,并且盆地内构造缩短变形量占总变形量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位于祁连山北缘与走廊盆地群的交界处,其中民乐-大马营断裂位于冲断带的东段民乐盆地和武威盆地之中,是民乐盆地南缘断裂。东大河由北至南横穿民乐-大马营断裂东段。其上游的支流横穿断层,其中的斜河发育了形态完整的阶地(T1—T6),被断层错断并在各级阶地上形成了形迹明显的断层陡坎。各级阶地上的陡坎走向近EW,并且由老至新高度依次降低,反映了断层位移量的累积。为了获得陡坎的横剖面,利用无人机对被错断的阶地实施了0.52km2范围内的扫描,生成了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影像,并利用它提取了各级阶地的横剖面形态。根据Thompson等(2002)的模式对各级阶地的上、下盘面分别进行线性拟合,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得到T6—T3的位错量95%置信区间分别为13.26~15.67m、9.74~10.13m、5.86~7.35m和5.03~5.60m。为了得到河流阶地的年代数据,在各级阶地的河流相砾石层顶部进行14C采样,此位置的14C年龄代表了阶地离开水面的年龄。获得T6—T2的年龄(Cal BP)分别为(16 405±210)a、(11 197±45)a、(5 697.5±52.5)a、(4 470.5±54.5)a和(3 137.5±77.5)a。利用各级阶地上陡坎的位错量和年代数据,对民乐-大马营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线性拟合的结果为(0.91±0.09)mm/a,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为人口稠密的民乐和永昌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交界处,构造位置非常重要,对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的发生等影响深远。通过卫星影像解译以及野外调查,初步分析认为岷江在汶川-茂县断裂区段主要发育5级阶地。结合前人研究获得的阶地年龄,文中将T_1—T_5阶地年龄分别限定在3~10ka、约20ka、40~50ka、60ka和80ka。另外,通过对区域内断裂沿线的阶地、冲沟等地质地貌的野外调查,结合卫星影像解译和差分GPS测量等工作,认为汶川-茂县断裂在T_3阶地(40~50kaBP)形成后、T_2阶地(约20ka BP)形成前有过活动,而在T_2阶地形成以来不再活动。结合中央断裂、前山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的认识,推测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已转移到更靠近盆地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上。  相似文献   

7.
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西起杨家村,经魏家泉、金家庄、东耳村、陈家台,到达窑店,走向NE,倾向S,长约33km,为同生正断层,沿渭河北岸I级、Ⅱ级、Ⅲ级阶地前、后缘展布。遥感解译、浅层地震探测、探槽、钻孔联合剖面结果表明,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在咸阳附近的渭河北岸阶地表现为断层陡坎,与NE向阶地坎重合;断裂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可能仍有活动。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自(46.0±3.3)ka以来断距较大,在11.0~16.5m之间;垂直滑动速率在0.34~0.45mm/a之间;断裂最新活动时间约为2.0ka BP。金家庄左阶斜裂区将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划分为杨家村—金家庄段和东耳村—窑店段。  相似文献   

8.
口泉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最新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伟  刘旭东  张世民 《中国地震》2011,27(4):386-395
通过航、卫片解译与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对口泉断裂中段(上神泉至杨家窑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野外调查表明,口泉断裂中段在禅房以北断错了T1阶地砂土卵砾石层,最顶部一直断错至阶地上覆的黑垆土层下部.最大垂直断距位于小峪口至楼子口一带,不小于3m,向南北两侧分别至大峪口、鹅毛口的垂直位移衰减分别为0.50m、0.25m,表明小峪口至楼子口一带为中段活动中心.根据测年结果,确定中段最新活动发生在距今7.71ka ~3.00k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段晚第四纪最新活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渭河盆地断层活动反映的第四纪构造事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渭河盆地南缘和北缘几条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迁移变化。利用横跨断裂的构造地层剖面 ,结合断裂上覆黄土地层的年代学研究结果 ,对断裂活动强度迁移变化的演化阶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大约 80~ 90万年前 ,渭河盆地南缘的临潼 -长安断裂带的活动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骊山山前断裂也有活动性迁移现象 ,渭南塬前断裂开始强烈活动 ,渭南塬全面抬升 ;12万年前左右 ,渭河盆地北缘的口镇 -关山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该区断层活动的这些变化是对第四纪中晚期的 2次重要构造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北西部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军龙  田勤俭  李峰  高站武  苏刚 《地震》2008,28(3):85-94
利用DGPS系统测量海南岛西部阶地, 绘制地质地貌综合剖面, 将西部阶地分为海成阶地和河流阶地两种。 其中海成地貌包括一条砂堤和四级阶地: 砂堤宽2~10 m, 高程约10 m, 形成于5 ka以来; 海成一级阶地发育较好, 阶地面高程21~22 m, 形成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之间; 海成二级阶地顶面高程约32 m左右, 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 海成三级阶地较为发育, 阶地面高程40~42 m, 形成于121.8 ka; 海成四级阶地零星分布, 阶地面高程约57 m, 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 河流阶地也可分出四级: 一级阶地高程约20 m, 局部发育, 形成于11.4 ka; 二级阶地高程约34 m, 形成于47.2 ka; 三级阶地高约50 m, 其基座顶面标高约41 m, 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 四级阶地高程约71 m, 基座面标高约60 m, 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 这些阶地中均以二级最为发育。 晚更新世以来全区处于整体加速抬升的状态。 依据阶地面的综合剖面特征, 认为王五-文教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11.
在青藏高原东北隅发育一系列向北东凸出的弧形断裂带.其中最主要的三条断裂带从北到南分别为牛首山-罗山断裂带、香山-天景山断裂带和天祝一海原断裂带。香山-天景山断裂带从上世新以来一直有过活动,并在1709年发生了中卫南7t/2级地震。近期,宁夏地震局在孟家湾村南开挖了一个探槽.揭露出石炭纪的煤系地层逆冲于晚更新世风成沙之上.根据风成沙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此探槽显示的断裂活动时代在距今约26.14±1.08ka.极有可能为22.09±0.4ka与26.14±1.08ka之间.  相似文献   

12.
刘兴旺  袁道阳  邵延秀  张波  柳煜 《地震》2019,39(3):1-10
玉门—北大河断裂是酒西盆地南侧的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断裂西起青草湾, 向东经老玉门市、 青头山、 大红泉, 止于北大河以东骨头泉一带, 长约80 km, 走向北西西, 倾向南, 倾角20°~60°。 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 断裂东段保留了地震破裂带遗迹, 通过野外断错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 揭示该破裂带形成于距今1.7±0.3 ka, 此前断裂在4.1±0.3~5.4±0.3 ka及8.4±1.0 ka还有过2次古地震事件, 利用经验公式和已有震例估算, 每次地震震级约为M7。  相似文献   

13.
巴彦浩特断裂位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相互作用的边界构造带上,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古地震数据对全面理解贺兰山周边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研究相对薄弱的巴彦浩特断裂北段开展了断错地貌和古地震槽探研究。观测显示巴彦浩特断裂阿拉善左旗以北段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逆倾滑,断层西盘相对抬升,在浅表形成半正花状构造组合。年代(56.28±4.04)~(82.2±5.78)ka的冲洪积地貌面上冲沟断错137 m,并在东侧形成断塞塘地貌,估计断层右旋走滑速率为1.67~2.43 mm/a。探槽揭示了3次具有显著地表逆倾滑破裂的强震事件,时间分别为(56.28±4.04)~(55.33±3.04)、(32.79±2.22)~(13.76±1.1)、(13.76±1.1)~(7.86±0.43)ka,逆倾滑量分别为0.44、0.35、0.29 m。与前人在巴彦浩特断裂南段的古地震研究进行对比,可知这3次古地震可能仅为部分事件记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了贺兰山周边区域地震构造模型,贺兰山西侧右旋走滑的巴彦浩特断裂强震发震能力不容忽视,贺兰山两侧盆地不同性质断裂系共同构成了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活动边界构造带。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1年 Mw 78 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了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InSAR测量结果显示断层南侧的同震位移比北侧的大20%~30%.根据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岩石圈模型,以断层两侧杨氏模量差异和震源破裂深度为反演变量,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实测得到的同震位移剖面.反演得到最佳断层破裂深度为20~22km,断层南侧杨氏模量相对北侧比值为81%~92%.结果表明,断层两侧弹性介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构造运动作用,断层南部地壳不及北部地壳坚硬.前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等手段推断青藏高原内昆仑山断裂以南可可西里-羌塘地块地壳内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我们通过形变场力学分析得到与此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天山地区活动逆冲断裂、褶皱对于认识整个天山再生造山带的隆升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天山北麓博乐盆地南缘库松木楔克断裂东段勒塔干褶皱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航拍提取高精度DEM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将勒塔干背斜东部迪里克河附近的洪积扇分为5期,从新到老分别为T1、T2、T3、T4、T5。其中,T4洪积扇完整记录了褶皱的变形历史,其后翼褶皱陡坎高度为(8.1±0.6)m。自T4洪积扇废弃以来,勒塔干断层的滑移量为(33.0±2.6)m。T3洪积扇仅发育在迪里克河出水口处,即勒塔干背斜北侧,(16.9±0.2)m的断层陡坎高度揭示了自T3洪积扇废弃以来,控制背斜形成的逆断层发生了21.4~21.7 m的滑动。通过与相邻地区洪积扇期次进行对比,认为T4洪积扇的废弃年龄为(74.01±6.14)ka,勒塔干背斜下断坡晚第四纪滑动速率为(0.45±0.05)mm/a,勒塔干褶皱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为(0.37±0.04)mm/a。  相似文献   

16.
大盈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盈江断裂新构造活动特征明显,断层三角面、线性山脊、断层槽地等断层地貌发育,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清晰,断裂对梁河、盈江盆地、桑岗、西帕河等第四纪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根据近年来境内外野外调查结果,大坪子、丙辉村、老新寨、热水塘、广云村等多处断层露头显示错断了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地层.丙辉村被错地层年龄为(56.56±4.8...  相似文献   

17.
灵武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及其破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质地貌调查基础上 ,对灵武断裂进行了古地震槽探揭露。结果显示 ,距今 2 8ka以来 ,灵武断裂上发生过 5期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 ,时间大约分别在距今 ( 2 7 15± 0 778) ,2 0 0 ,( 13 0 7± 0 0 6) ,( 10 586± 0 0 5)和 6 0ka。根据 5期古地震事件的综合对比分析 ,发现断裂有分段组合破裂的特征 ,由此并结合槽探揭示的古地震同震位移等估计了古地震的震级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北缘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古地震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部,是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断裂全长约110km,总体走向北西西,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左旋走滑断裂,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陡坎、断层崖以及冲沟和阶地左旋等断错地貌.本文通过3个探槽剖面对发生在该断裂上的古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可确定地震事件2次,事件Ⅰ为历史地震,发生在距今400年前,为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事件Ⅱ的年代为距今(6.3±0.6)ka B.P.和(7.4±0.4)ka B.P.之间.同时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资料,对古地震的复发模式和间隔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The east branch fault of Tan-Lu fault zone extends from Fengshan Town of Sihong County on the north sho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into Fushan Town of Mingguang City on the south shore of Huaih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The landform changes from Subei plain on the north of Huaihe River to Zhangbaling uplift area on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The terrain rises gradually with larger relief amplitude. The Fusha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Ziyang to Fushan area of Mingguang City. The fault is shown in the satellite image as a clear linear image, and the fault extends along the east side of a NNE-trending hillock. In this section the Quaternary strata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which causes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y of recent fault activity.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 fault of the Fushan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on the south of the Huaihe River still has a certain control effect on the landform and the Quaternary strata.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ry and geological data, we select the appropriate location in the Fushan section to excavate the Santang trench Tc1 and Fushannan trench Tc2, and clean up the Fushannan profile Pm, which reveals rich phenomena of recent fault activity. Santang trench reveals three faults, and the faulting phenomenon is obvious. One of the fault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faulting; Fushannan profile reveals one fault, with the same faulting behavior of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fault.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sample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ault dislocated the middle Pleistocene strata, 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early Holocene strata. All our work shows that the fault of Fushan section has intensive activity since late Pleistocene, and the latest active age can reach early Holocene. The latest earthquake occurred at(10.6±0.8)~(7.6±0.5)ka BP. The faults exposed by trenches and profil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faulting, which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area where the fault locates.  相似文献   

20.
顺义地裂缝成因与顺义-良乡断裂北段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钻孔地层对比方法研究了顺义一良乡断裂北段的第四纪活动性,资料显示该断裂在第四纪期间呈现强弱交替的分期活动特征,距今315万年以来有3个较强活动期和3个较弱活动期,前三者分别距今266~315、171~228、73~147万年,后三者距今分别为228.266、147~171、0~73万年。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断裂活动不明显。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是造成顺义地裂缝现今活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