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地层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识别和分析与地质环境腾的地震相,因此第一个问题是确定对于表征地震相来说,哪些地震参数具有判别能力,进而对所有这些地震参数同时给以考虑,第二个问题就是应确定地震参数和我们所勘查的地质相之间的联系,本文给出了一种建立在两步法基础上的自动相识别方法;第一步,即分析步,首先就每一个希望识别的相给定某些分析的地震道,这些分析地震道的选择是依据井数据或地震地层学解释,其次由这些分析地震道计算出大量的地震参数,通过多维分析以证实分析道的选择是合理的并从所有可利用的参数中挑选出那些最佳判别参数。到此,模拟也许能把地震参数和地质特征联系起来,第二步是预测某个能够自动相识别的参数,我们在未知的地震道上计算了先前所选择的判识参数,并把分析道有关的未知的道进行分类,我们发展了这种方法并成功地把它应用于储油层相识别的两个例子中。我们的主要结论是:地震道包含有地质信息,而这些信息可通过大量地震参数的多元数据,分析而提取出来,自动相识别不仅可靠而且速度快,所得出的相图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同时综合了数个判别参数。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较好地满足台网编目室日常工作的需要 ,我们开发了数字台网地震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满足了编目室日常编报工作的需要 ,实现了对地震信息的数据库管理 ,为用户提供了在矢量电子地图上进行任意多边形地震信息查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广西灵山断裂北段古地震事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西灵山震区的古地震研究弥补了华南大陆古地震研究少的缺陷。本文采用槽探、地表破裂带分析及测年等方法,揭露了在广西灵山断裂北段曾发生至少4次地震事件,其中3次古地震事件,1次历史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约>36 300、25 000、13 090、80 a(最后者即1936年6级地震),4次地震事件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该4次地震事件的平均重复间隔约12 073 a,比中国西部、华北等地的一些古地震复发间隔长,主要原因在于灵山震区构造活动强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95~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震的趋势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运泰 《地学前缘》2014,21(1):120-131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地震及印度洋超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次灾难的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迄今我们对于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启示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要努力克服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加强地应力测量以确定断层接近破裂的程度,更直接地估计地震危险性;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地震、大地测量、地质、地貌等所有可资利用的资料,尽快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实践。要重视不同观测资料的整合集成。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科学界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相互沟通。要加强在海域对地震、海啸的多学科、多手段的监测工作,加强地震破裂过程复杂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对地震、海啸(包括局地海啸)的监测、预测预报与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6.
马宗晋  王琦 《地质学报》1992,66(4):315-326
按照地震线的判定原则,利用美国大陆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并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画出了美国大陆地区的地震线和地震密集带,分析了美国大陆总体的和分区的地震构造格局特征,并与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作了比较。结果说明,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地壳内部活动构造的信息,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不仅受原有构造格架和现今边界动力环境的控制,而且还可能受更高层次的全球构造动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仲伟军  关键  刘珂  陈红 《新疆地质》2006,24(3):331-334
地震相分析技术忠实于地震信息本身,克服了地震反演技术的某些缺陷,是研究沉积相和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综合利用了地震信号的各种地震信息,具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技术软件包实现地震道、多属性数据体等时窗/深度的层段内的地震相自动分析技术,对沙门子地区的河道展布进行了研究,侏罗系八道湾组属于扇三角洲砂体.从而更好的控制了该区主力油层的分布和连片范围,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层解释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机会的出现,往往并没有立刻被注意到,特别是在不熟悉的地区进行新的勘探。如何抓住机会,迅速有效地工作并尽可能多的利用相关信息迅速得出结论,这里所介绍的地震地层解释技术(Stratimagic)为我们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前地震技术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展,使我们有可能获得储集层内流体在平面上及随深度变化的分布的可靠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作出更好的决策,模拟获得最佳产能、提高原油采收率并降低成本的各种方案。4-D即推移三维地震测量,就集合了这些方面的种种优点。  相似文献   

10.
煤矿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三维地震解释服务于煤矿勘探阶段,与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相脱节。三维地震数据动态解释技术把三维地震信息与煤矿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矿井地质信息相互融合,实现了三维地震信息的地质动态解释,改变了传统的三维地震解释模式,提高了三维地震成果的利用水平,能够解决更多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用地震数据更好地约束井间储层模型已成为地震解释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提出一种从地震资料求取软地质信息的方法,并通过刚果海上的一个实例来讨论其应用。该方法将地震相分析和统计标定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储层段的属性特征道。我们建立了地震属性和属层特性间的统计关系,而储层特性是根据井及相邻道组成的标定总数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2.
多分量转换波地震勘探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理论方法研究起步较早,其中多分量转换波地震勘探由于其投资小、获取地下信息多的原因。近几年逐渐成为地震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由于多分量勘探可以同时提供纵波和横波的速度信息,使岩性研究成为可能;快慢横波的分离和分裂时差又额外地给我们提供了进行非均质性介质弹性参数反演的可能,包括各向异性因子、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发育密度。总之,多分量转换波地震勘探使我们在常规地震勘探的投资框架下,使岩性、缝洞型储层的发现及开发地震的量化成为可能。在本篇文章中,我们简单介绍这项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多分量转换波地震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3.
徐明才 《地质与勘探》2002,38(Z1):81-85
在金属矿勘查中,得到的地震波场十分复杂,而这些复杂的地震波场中包含了各种各样反映地下地质体的地震波,简单地利用一种地震波,而忽略哪怕是振幅很弱的另一种地震波,都可能使最终得到的结果质量受到影响.综合利用在数据采集中得到的多种地震信息,并使各种地震信息能够有效地相互补偿,进而有效地解决金属矿勘查中的某些地质问题是我们近几年致力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对金属矿勘查中的地震综合方法技术探讨后,结合在内蒙古大井矿区的实验工作讨论了该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亮温异常变化信息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虽然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根据该资料在台湾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析认为,其亮温异常信息可作为台湾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一种较可靠、有效的短临预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构造块体在破裂或错动前,因地壳岩石受挤压时应力应变的增强而引起了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异常增温现象。  相似文献   

15.
汶川MS8.0级地震、芦山MS7.0级地震和鲁甸MS6.5级地震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灾害。由于震级差异和地质地形条件的不同,地震滑坡分布情况有较大区别。本文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地震、地质和地貌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3次地震滑坡数量和密度随着PGA和震级的增加而增加。汶川和鲁甸地震随烈度的增加,滑坡数量呈现递增的趋势。但芦山地震在较低烈度区也发育着大量滑坡。(2)断层影响滑坡分布的最大距离随着震级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影响距离0.2倍的范围内,汶川地震分布有80%的滑坡,而其他两次地震仅30%。此外,汶川地震滑坡数量随断层距离呈指数衰减关系。(3)地震滑坡的分布受到地形的强烈影响。Ⅶ度及以上烈度区地形切割深度越大,地震触发的滑坡集中分布区域相对高差越大。同时,滑坡集中发育的坡度会随之增加。切割深度越大,地震滑坡更易发生在地势较陡的山脊或者上坡处,这可能与地形放大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顾元  朱培民  荣辉  曾凡平  海洋 《地球科学》2013,38(5):1143-1152
为了解决传统多地震属性的地震相分类方法中"难以引入先验信息用以指导分类,难以给出地震相分类结果可靠程度的定量估计,且各分类参数的权值较难确定"这3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震相分类方法.该分类方法有效地融合了先验信息和训练样本的分布特征,对提取的多种地震属性进行智能分析,以概率推理的方式得到各地震相类别的概率值,并根据概率分布估计分类结果的可靠程度.详述了贝叶斯网络用于地震相分类的原理与方法,并结合理论地震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煤田地震岩性解释普遍采用波阻抗反演技术和地震属性技术,二者的共同缺陷是无法把握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及其分布规律。基于波形的地震相分析技术综合利用了地震波的频率、相位、速度、能量等各种信息,即基于地震信号的整体差异进行分类。把地震相分析技术引入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岩性解释中,在确定煤层中火成岩侵入范围中取得了初步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18.
Talwa.  P 张中杰 《世界地质》1991,10(1):195-196
作为卡罗里纳中南部植物灌溉水源的小型(0.5km~3)与不太深(最深处50m深)的Monti(?)ello水库。在1977年12月到1978年3月期间贮水。在贮水前约3年中,我们就监控了地震活动经历,贮水后也一直在监视之中。为了理解地震性质,我们进行了各种多计划研究,其中包括在密集地震台网上监铡地震、在观测井中监测水位以及制作水库及其周围地质与潜在区域图。这些研究在钻进到水库附近地震活动区内两口深井(1km深)中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贮水后,地震频度从贮水前每周一次事件的水平迅速增长到1978年早期的每天100多次,此高峰过后十年中,地震频度逐渐减少到稍大于贮水前的水平。地震为浅源(<5km)、低强度(M<3.0)的、并局限于水库正下方及其附近的不连续区域。为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纪东  张志强 《地质通报》2009,28(4):456-462
从相关概念入手,引出地震预警,分析预测、预报、预警之间的概念差异,认为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的及时警报,而不是地震还未发生前的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波速差,当前国际上典型的地震预警系统,如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日本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及铁路地震预警系统UrEDAS、美国加州地震预警系统ElarmS、中国台湾地震速报系统等,已经在防震减灾领域及重大工程(如水坝、核电站)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尽管如此,地震预警系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本身还存在缺陷,如误报、迟报等,但是在实践中预警系统还是有很大的潜在效益,也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也已准备开始尝试建立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依据地震预警系统的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的断层研究、地震台网建设、信息如何发布等方面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火山岩地震响应特征的正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巍  张春芬 《世界地质》2011,30(3):429-438
为进一步了解松南梨树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指导火山岩体的地震资料解译及成藏期次的识别,以实际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信息及地质认识,构建了火山岩地质模型,利用非平稳随机介质模拟技术对火山岩地震响应进行了正演模拟。通过正演模拟计算,得到并分析了由浅至深各反射层系及沉积相带的地震反射特征,从而为明确本地区火山岩响应规律,进一步检验地震地质解译模型建造的准确性,加深对本区火山岩成藏规律的认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