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新近系储集层岩石成分复杂,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等陆源碎屑,也有较多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且粒度偏细,通过一般薄片鉴定难以准确进行岩性定名。本文主要对该区南翼山、油泉子、小梁山和咸水泉四个含油构造储集层岩石类型进行分析,基于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借助X射线全岩矿物分析,认为该区储集层岩石为陆源碎屑物质和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混合沉积的岩石类型,按黏土含量、碳酸盐含量和石英长石含量做出矿物三角图,提出岩性分类方案,将储集层岩性划分为泥岩、砂岩、碳酸盐岩和混合沉积类。该区储集层岩石物性普遍较差,孔隙类型包括粒间溶蚀孔隙、微裂缝和微孔隙等。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胶结充填作用是控制储集层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渝遂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岩溶塌陷及涌水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对测区水文地质环境影响很大。本文紧扣渝遂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横穿中梁山背斜且紧临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这2大主题,详细分析隧道水文地质条件,预测了其涌水量和可能产生的岩溶塌陷。  相似文献   

3.
姜善春  陈友明  潘均 《地质科学》1964,5(4):341-352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里曾討論了Ca2+-HPO42--F1--H2O体系中氟对磷酸盐矿物形成影响的若干方面。为了使該項模拟試驗工作更符合于表生作用条件,我們在叶連俊教授的指导下,在上述实驗体系中增加了一个組分--HCO31-,进行了Ca2+-HPO42--HCO31-F1--H2O体系的試驗研究。其目的为进一步探索在合有HCO31-組分的体系中氟对磷酸盐矿物形成的影响,以及CO32-能否进入磷灰石晶格和磷酸盐矿物与碳酸盐矿物的沉积分异順序等問題。  相似文献   

4.
我国一些地区海绿石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乃娴 《地质科学》1981,(4):376-383
本文对七个地区的海绿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海绿石样品采集地点和层位见表1。  相似文献   

5.
云南东部系指东川-昆明-玉溪一线以东(图1)。这一地区的下震旦统,长期以来认为只有澄江组一个地层单位。1960年刘鸿允等[1]通过对陆良牛头山区的调查,在南沱组之下建立了牛头山组,其层位认为在澄江组之上或部分与澄江组相当。  相似文献   

6.
盐类沉积地热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类沉积在埋深增加、地热温度逐渐增高的过程中,含结晶水的矿物将脱水熔融,矿物相发生转变。盐类沉积随着地热温度的变化而不断平衡的过程,称为地热变质作用。 博歇特(H.Borchert)[1]对地热变质作用做过较多的论述。但是,无论从物理化学分析的原理上,或是从组合热变质过程的认识上,都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本文论述了盐类组合地热变质作用的相平衡规律,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些规律。应用体系稳定平衡的多温图分析了盐类沉积的地热变质过程。 本文内列出的盐类矿物及符号见表1。  相似文献   

7.
孙广忠 《地质科学》1959,2(2):59-60
古城位于甘肃省岷县境内,我們在进行引洮上总干渠渠首工程地質条件研究时,曾在本区做过一些工作,收集了一些与新構造运动有关的資料,现在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古城位于西秦嶺褶皱帶北部拗陷帶中,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石炭紀,岩性屬浅海相浅变質岩系。此系地层具有如下兩个特点: 1.單层厚度薄,常为1-2厘米。  相似文献   

8.
曽庆丰  杨柏林 《地质科学》1966,7(2):108-115
文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一个钨锡矿床的矿液运移通道和方向问题,即(1)成矿构造研究及矿体分析(表1,图1);(2)晶洞排列的规律性(图2);(3)物质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和4);(4)成矿温度的分析(图5);(5)矿物生长特征(图6和7)。结果查明:矿液最初从矿区中部深处由西向东倾斜地向上方运移。最后,文章指出研究该问题在生产上及理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77年12月1日18时57分(北京时间),在河南信阳县肖王公社陨落了一次陨石。这是我国目击陨落并保存的又一次大的石陨石。收集到的两块,其中1号重48公斤,2号重27.5公斤。它们陨落的地理坐标分别为:1号东经114°19′22″,北纬32°19′38″;2号东经114°18′12″,北纬32°20′31″。1号陨石坑口椭圆形,长轴方向280°。长轴长约70厘米,短轴约50厘米,坑深约48厘米。在坑口西边几米处,同时获得两小块陨石碎屑。2号陨石坑保存完好,坑口亦椭圆形,长轴方向260°。长轴长53厘米,短轴32厘米,坑深37厘米左右,东浅西深。落地擦痕不明显,坑口东壁倾角53°,陨落角较陡。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一万三千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泥炭的普查、勘探工作中,依据地层和泥炭产出特征,于1976年对北京山前平原和山间盆地内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古-中全新世,区内湖沼发育,分布广泛(图1)。这些湖沼的兴衰变化直接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和泥炭的形成。按这一认识,实践中找到了较大型的泥炭矿与新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宁镇山脉小壳化石层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章森桂 《地层学杂志》1995,19(2):144-148,T001
最新研究表明,句容仑山的小壳化石层和南京幕府山的一样,其层位都相当于下寒武统沧浪铺阶Paokannia带,为我国下寒武统层位最高的一个小壳化石组合带。句容仑山当时位于台地边缘,缺失了早寒武世早期至沧浪铺期中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99,34(4):525-527
岳昭与本格森(1997,1998)的论文发表后,寒武纪早期的古胚胎化石(作为生命暴炸式迅速演化辐射的证据之一)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笔者最近对宁强与峨嵋的标本重新观察与研究,得到同样结论:1.代表囊胚的球体外层构造或装饰有多种。  相似文献   

13.
<正> 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物存在,主要是兰藻和细菌。距今10亿年左右,开始出现软躯体动物所形成的遗迹化石。9亿年有蠕形动物的实体化石——淮南生物群保存。7亿年软躯体后生动物——埃迪卡拉动物群(西陵峡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大量繁殖,使晚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进入一个新阶段。6亿年左右,骨骼化动物——梅树村动物群(或托莫特动物群)的出现,开创了生物发展、演化史上的新纪元。使更多的生物能够以化石  相似文献   

14.
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小壳化石处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第一幕,对于揭示后生动物起源至关重要。对陕南宽川铺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宽川铺组第一个小壳化石组合带中发现的动物球状胚胎化石进行大量观察,发现了两枚Olivooides-like的新型动物胚胎化石。此类化石的胚胎表面并非Punctatus Emeiensis常见的密集分布的典型或非典型的尖刺状结构,而是呈基端具螺旋状环褶、末端较圆滑的锥状突起。新型动物卵的发现暗示了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动物化石卵的多样性很可能发端于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  相似文献   

15.
双峰具下寒武统灰绿色板岩、硅质板岩中产大量小壳动物化石,为研究湘中南地区震旦一寒武系界面划分提供了古生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杨犇  刘鹏举  尚晓冬  蔡习尧  周元 《地质学报》2023,97(12):4044-4051
本文报道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的小壳化石组合。化石产自玉尔吐斯组底部,包括:Protohertzina anabarica Missarzhevsky, 1973、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 Missarzhevsky, 1973、Anabarites trisulcatus Voronova and Missarzhevsky, 1969、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Cambrotubulus decurvat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Olivooides sp.、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 1984以及海绵骨针化石。据此可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玉尔吐斯组下部建立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组合带。该组合带下界以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  相似文献   

17.
Silica-phosphatic nodules are abundant in black shales of the Yanjiahe Form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of South China, which is correlated to the Fortunian Stage, Terreneuvian Series, Cambrian System. The nodules are rich in small shelly fossils and hence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numerous paleontologists and sedimentary geologists. However, the genesis of the nodule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mall shelly fossils are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analyze morphological, structural,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nodules in multiscal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icro-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onfocal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Results reveal that nodules are concentric in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a silica-phosphatic core encrusted sequentially by a phosphatic zone, a siliceous zone and a very thin pyrite outer rim. The black shales hosting the nodules demonstrate a laminated texture of alternating clayey and silty laminae,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deposited in sulfidic/less sulfidic, high/low production, intense/weak chemical weathering conditions. The phosphogenesis of the nodules resulted in the phosphatization of small shelly fossils, which prevented the fossils from being dissolved during diagenesis, whereas the silica encrustation sealed the fossils within the nodules and thus protected the fossils from alteration by deep burial and surface weathering.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早期生命进化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中国在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生物化石群研究多方面(尤其是大化石)的主要成就。其中,近年发现的震旦纪陡山沱期化石生物(包括庙河生物群和蓝田植物群),对植物界的进化说来是个重要阶段;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包括软躯体生物和软部保存的带骨骼生物)早于国外著名的布吉斯页岩生物群,逼近了带骨骼动物最初的爆发式辐射期。这些珍稀化石的研究将促进对早期生物进化历程的重新认识。这个研究领域有无可限量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桐柏蔡家凹岩片内寒武纪高肌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仁杰  舒德干 《地质论评》2000,46(3):225-234
本文描述了河南桐柏西北部蔡家凹大理岩岩丰富的高肌虫化石Tongbaiella xinjiensis gen.et sp.nov.、Xianzheella henanensis sp.nov.和Mononotella cf.chuanshanensis Huo etShu及小壳化石Conotheca sp.共有4属4种。据此确定含化石地层为寒武系,属浅海沉积环境。该生物群的发现为解决桐柏大别造山带与  相似文献   

20.
淮北地区寒武系/新元古界界线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北地区寒武系与新元古界的界线 ,长期以来存在争议 ,主要有 5种划分意见 :猴家山组 /沟后组 ,沟后组 /金山寨组 ,沟后组上段 /沟后组下段 ,金山寨组 /望山组及猴家山组 /金山寨组之间。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 ,从叠层石、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及小壳动物化石组合综合考虑 ,认为该区新元古界最上面的岩组应是沟后组 ,而超覆于区内新元古界不同层位上的长期被描述为猴家山组“豹斑状”灰岩、白云岩 ,实为昌平组 ,属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