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在海洋浮游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铌  于新生  唐颖  刘西锋 《海洋科学》2007,31(10):61-66
介绍了一种利用数学形态学特征和Gabor纹理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与支持向量机对胶州湾沿岸7种浮游生物的活体图像进行自动识别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降维识别模式可以提高系统识别性能,其平均识别正确率达78.5%,通过对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特征的选取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基于计算机数字图像的海洋浮游生物自动识别方法将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提供新的实时、快速、高效检测平台。  相似文献   

2.
张枫轩 《海洋科学》1984,8(6):63-63
美丽的青岛汇泉湾栖息着各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是海洋动物研究者和学生采集标本的好地方。本文仅就一些常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采集方法作简要介绍。 一、岩石岸动物的采集 在汇泉湾的西北侧为岩石岸,东南侧为石砾滩。在岩岸及有石块的地方可以采集到甲壳类的白纹藤壶、戴氏小藤壶,以及软体动物的石鳖、笠贝、滨螺、单齿螺、锈凹螺等动物。藤壶固着在岩石上生活,要  相似文献   

3.
前言十九世纪末,海洋科学工作者开始对浮游生物进行定量测定,以了解海洋中有机物质的生产状况以及海洋浮游生物在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有机物质生产的基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活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能、二氧化碳(C0_2)和营养物质把无机碳固定、转化成有机碳.我们把在一定时间里所生成的有机物质总量称为"生产量",单位时间里的生产量定义为"生产力".在海洋中,能行  相似文献   

4.
针对海洋浮游生物实时探测中,三维形貌特征难以快速获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海洋浮游生物三维形貌快速重建的方法。基于离轴菲涅尔数字全息显微系统,通过改进相位恢复方法预消除相位畸变,直接得到正确的相位信息,进而对浮游生物三维形貌重建。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后期复杂的相位补偿计算,就可以对浮游生物三维形貌进行快速重建,有利于对动态、微小尺寸的浮游生物进行实时探测及分析。论文对青岛近海岸浮游生物桡足类和夜光虫进行了三维形貌重建,分辨率可达到3.5μm。实验结果为离轴菲涅尔数字全息显微系统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实时探测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海洋浮游植、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但该区域对浮游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的生态机制。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印太交汇区浮游植、动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印太交汇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粒级组成和初级生产力水平,以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等,对未来印太交汇区浮游生态学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可以为该区域相关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7,48(6):1488-1492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是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投入最大、参加人员最多的一个海洋科学先导项目,该项目使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从海洋系统角度研究中国近海到西太平洋的一些海洋前沿问题。来自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和大气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围绕共同的问题,在同一个区域、从不同方向开展协同研究。目前,海洋先导专项已在深海探索与研究、海洋能力建设、科考平台建设、技术队伍建设、科研与技术有机融合的体系建设和海洋前沿探索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为全面、综合地开展深海资源的探测与近海生态安全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海洋先导专项更多系统性、有影响力的成果将在未来不断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当前阶段,随着船舶仪器和调查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船舶信息沟通不畅、调查过程信息交互实时性不足等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海洋科考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文章结合现阶段海洋科学考察和调查船舶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海洋调查数据集中控制系统框架设计方法。采用该集中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船舶信息以及调查设备数据,从而实现全船的船舶信息共享,并为海洋科考现场控制和数据处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8.
蓝色生命圈     
以“鲨”治鲨李惠萍鲨鱼是凶猛的海洋动物,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求制服鲨鱼的办法。不久前,日本一家公司制造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标本鲨。这种标本鲨外形酷似大鲨鱼,体内装有微型电子计算机和能够独立运行的电子仪器。这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科考型有缆遥控潜水器(ROV)国内外现状, 总结概括科考型ROV系统组成。以关键指标选型法为4 500 t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选定工作水深不小于6 000 m、液压驱动、系统功率不小于150马力、单缆吊放、中部作业甲板安装、侧舷布放回收、集成科考设备系统的第Ⅲ类B级加强型的工作级科考型ROV, 形成适用于4 500 t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科考型ROV选型方案, 为国内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运行单位选配潜水器提供经验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12,(10):7
9月18日下午4时,"海洋六号"船全体科考队员经过108天连续奋战,完成返航途中的最后一个环境监测站的作业。这标志着"海洋六号"船全面完成了大洋第27航次的科考任务。"海洋六号"船于6月2日起航,整个航次历时119天,航行1.2万海里,共分3个航段。全体科考队员经受了8个热带气旋的袭扰,克服了作业海区海况差、远离祖国大陆等困难,出色完成了为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技术保障和警戒护航、特定海区海山富钴结壳和富钴结核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发展,作一扼要回顾与展望。作者认为,我国年轻的浮游生物学已从过去的形态、分类研究发展到现代的以生态为主的研究,并将向生理、生化进军。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作者认为,海洋浮游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必须在基础理论研究上,面向生产(渔业),着重开展应用生态学研究(包括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和资源调查研究),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高蛋白海产品。这是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美国科学家正在实施一项为期5年的计划,旨在利用鲸鱼对全球海洋污染的状况进行监测。科学家们首先收集了人为向海洋倾倒的化学污染物,如有机卤素,其中包括多氯联苯、二(口恶)英和呋喃等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数据。科学家发现,这些污染物往往被海洋生物所吸收。开始时,这些污染物被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吸收,接着通过食物链又迁移到磷虾和鱼体内。科学家之所以  相似文献   

13.
正1872年12月21日,"挑战者"号海洋调查船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启程驶向浩瀚的大西洋,科学家在此次考察中发现了海底的多金属结核,揭开了100多年后人类寻找深海矿产资源的序幕。在世界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的浪潮中,我国以"大洋一号"为代表的远洋科考船走上了世界深海资源勘探和研究的国际舞台,追赶着世界的脚步,其航行的足迹也见证了中国大洋科考广度的拓展。1993年5月2日,是一个令我国海洋工作者悲  相似文献   

14.
正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船下水,开始了世界上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令参与此次科考的早期科学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世界上几乎任何角落的人都可轻而易举地去探寻和发现位于数千英里外的深海奥秘,而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强大利器就是海底长期观测网。2016年6月6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宣布,历经10年、耗资3.86亿美元的大型海洋观测计划  相似文献   

15.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为促进我国浮游生物监测工作的发展,文章在现代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海洋管理的背景下,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全球变化研究和现代海洋管理3个方面,系统梳理和分析浮游生物监测的意义和价值,并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工作提出启示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物的恶性暴发和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各类国际公约和政府间协议都将浮游生物监测作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浮游生物的分类信息以及其分布区和物候学特征对气候变化和海水温度的指示信息,可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指标;浮游生物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现代海洋管理中,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洋生物资源评价3个方面;我国浮游生物监测工作在浮游生物分类和鉴定以及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不足,未来应加强相关能力考核、标准化计量认证、数据整合共享和新技术手段运用。  相似文献   

16.
深海探测     
现代海洋科学发端于100多年前,是一门对海洋进行详细研究的科学。在1872年到1876年间,“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在将近11.1万千米的航程中,测量了海洋的温度和海流、采集了海水和海洋生物样品。“挑战者”号揭示了前所未有的海洋秘密。现在,回声探测仪和电视摄像机可以帮助科学家精确地绘制海底下的山峦河谷。  相似文献   

17.
唐森铭  侯舒民 《海洋学报》1995,17(5):112-116
1985年4月,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在厦门联合进行了海洋生态围隔实验.在8个中尺度围隔装置内分别添加重金属(Cu、Hg、Pb、Zn和Cd)混合物和底质沉积物.21天的实验表明,添加的污染物对装置内浮游生物产生了综合效应,硅藻种群的增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为高峰期滞后,种群的瞬时增长率降低,倍增时间延长和生物量偏低.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在轻污染袋内较高,成为抑制藻类种群生长的重要因子.污染压力通过动物种群的捕食而传达.  相似文献   

18.
正《海洋开发与管理》创刊于1984年,由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和海洋出版社主办,是我国海洋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以来一直秉承"服务海洋主体工作、促进海洋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刊发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成为海洋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本刊录稿范围包括:海洋开发、蓝色经济、海洋管理、生态环保、海洋工程、预报减灾、战略规划、政策法律、极地科考和深远海调查等领域的研究文章。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外  相似文献   

19.
西沙群岛群体放射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已有不少学者对群体放射虫进行过专门研究报道。这类动物的每个群体虽然系由成百上千个单体放射虫联合组成,但在许多方面却起着独立有机体的作用。它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且一些行为习性相当于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群体放射虫的形状多种多样,其大小变化也很大,群体的长度可由数毫米达数十厘米,甚至超过一米;新近 Swanberg (1979)曾找到长达三米的群体,并且常与大型的浮游动物一起存在。据以往报道,群体放射虫多半居于海洋表层,是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成员之一,它们以原生动物或小型的甲壳类、海鞘、软体动物的幼虫等为食,同时又是被食者。但作为海洋食物链的构成者,这类原生动物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它的研究也很少。 我国西沙群岛的群体放射虫过去尚无报道。1974和197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进行西沙群岛浮游生物调査采集,本文据该两次调查所获资料进行整理鉴定,对以往中国沿海未记录过的种类加以描述,并对其分布作一初步探讨。 调査范围见图1。标本制片按以往方法。  相似文献   

20.
K-T边界可以提供极有价值的生物灭绝事件的证据,但是关于生物消失的强度、速度和选择性仍然存在争论,这些争论的焦点一般是化石记录的准确性以及取样的偏差和再造作用的影响。有证据说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化石群分布区的选择性,并且这个事件好像对于食物链中依赖初级生产力的生物优先淘汰。食物链中以碎屑为食的动物以及耐饥饿的种群最有可能生存下来。在初级生产者中,陆地植物和海洋钙质超微浮游生物都遭到了灭绝,但硅藻属和沟鞭藻类浮游植物却有很高的生存比例,这可能是底栖和非浮游生物的包囊或孢子休眠期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