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10"号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这是中国第二艘以"向阳红10"号命名的海洋科考船。37年前交付的老"向阳红10"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8年被改建为"远望4"号航天远洋测控船。老"向阳红10"号船曾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向阳红10"号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3月26日,中国最先进的4500吨级"向阳红03"海洋综合科考船在厦门交付使用并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将为国家深海及洋区的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提供海上移动实验室与试验平台。该船具备进行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能力,是一艘全球无限航区、B3级冰区加强型,集多学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3月12日,"向阳红06"号科考船顺利返航至舟山,成功完成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印度洋联合海洋与环境研究计划(JAMES研究计划)冬季调查任务。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翼"水下滑翔机作为重要调查装备参加本航次考察,首次完成印度洋集群观测应用。2019年12月11日,"向阳红06"号科考船抵达东印度洋作业区,科考队按航次计划依次布放了12台"海翼"水下滑翔机。这12台"海翼"水下滑翔机在设定的300  相似文献   

4.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最多的海域,但由于观测资料匮乏,对开阔大洋上海雾形成机理的个例研究很少.2019年9月12—14日,中国北极科考船"向阳红01号"在亲潮延伸体水域捕捉到一次海雾事件.主要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分析了海雾形成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这是一次温带气旋的暖锋和局地海洋锋(海面温度锋)共同影响下的海雾过程.伴随暖...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海洋科考船的建造速度明显加快,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着船舶和调查装备使用缺乏统筹安排、船舶更新易出现重复建设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美国UNOLS海洋科考船管理模式的探究,详细分析其工作程序及其优势,提出我国海洋科考船在管理方面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运行管理水平,有力支撑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强国建设,文章在概述科考船信息化需求和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科学"号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即"科学"号线上运行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科考船信息化建设对于发挥数据作用和促进开放共享的意义重大,我国相关领域仍较落后;"科学"号线上运行管理平台是我国首次建成的科考船运行管理全链条线上系统,根据不同的角色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创新引入"船时课题"实现核心模块和评价指标的关联,并成功与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对接,为我国科考船信息化建设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海洋科考船的建造速度明显加快,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着船舶和调查装备使用缺乏统筹安排、船舶更新易出现重复建设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美国 UNOLS 海洋科考船管理模式的探究,详细分析其工作程序及其优势,提出我国海洋科考船在管理方面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洋科学考察船是开展海洋科学考察研究最为根本的支撑平台,其运行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且直接关系到海洋科学考察的水平与实效。文章针对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科学考察船的运行管理,从科考船基本情况、科考船运行管理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及其与船载科学服务的协同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解析,以求为我国科考船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我国海洋科考船的建造和应用水平,促进远洋和极地渔业发展,文章根据国内外海洋科考船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我国海洋科考船在海洋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海洋科考船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海洋科考船发展早、数量多且装备先进;我国海洋科考船发展较快,但仍需提升数量和技术,在建和研发船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在促进海洋渔业发展方面,我国海洋科考船存在远洋和极地调查能力以及集成功能较弱的问题;基于海洋科考船在提高极地作业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海洋渔业发展需求,我国海洋科考船的建造和应用应加强顶层设计、技术应用和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10.
科考船定点作业时会受到海洋风、涌、浪、流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原位测量精度下降,甚至影响作业安全。动力定位系统 (DP) 具有自动定位功能,能够抵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实现科考船高精度定点控位。 单波束测深仪不仅可以测量水深,也可反映水下设备深度信息,可以起到辅助监控水下设备功能。本文在介绍定点作业施工现状与局限性的基础上,分析 DP 系统与单波束测深仪工作原理,以“向阳红 01”船为载体,在定点作业时开启 DP 系统与单波束测深仪,发现该方法可以提高科考船定点作业工作效率、原位测量精度并保障作业安全,可为其他科考船定点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69年3月中旬,奉命去接“向阳红01”船的同志迫不及待地看到了躺在江南造船厂船台上等着他们接收的“海洋气象调查船”时不禁吓了一跳,这哪里是什么新造的海洋调查船,整个船身全是厚厚的黄锈,看不到一块新的钢板,看上去就是一艘报废的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1):25-25
2004年11月20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出资建造的“业治铮”号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船成功试航(见封底照片)。以我国已故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教育家、中科院资深院士的名字命名的这艘科考船,配备了卫星导航、GPS定位、测深、测流、旁侧声纳、多波束、地震勘探、箱式和重力取样、海底钻探等先进仪器设备,可以承担我国近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浅海工程勘探等工作,将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海洋油气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以及近海和海岸带地区环境调查评价等方面做出贡献,本科考船的规格和性能如下:“业治铮”号海洋地质科学考…  相似文献   

13.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8):40-43
中国海监83船是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所属的3980吨级海洋监察船,2005年8月入列中国海监南海总队第八支队。在上级领导关怀下,中国海监83船党支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打造中国海监旗舰为目标,带领全体船员不辱使命,忠于职守,勇挑重担,  相似文献   

14.
10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移交了“海洋六号”船舶适航证书。这标志着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制的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正式入列,使得中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海洋六号”总造价近4亿元人民币,采用国际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等技术及设备,配置了深海水下遥控探测系统、深海取样分析和高分辨率地震调查系统等多种高科技调查设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监83船是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所属的3980吨级海洋监察船,2005年8月入列中国海监南海总队第八支队。在上级领导关怀下,中国海监83船党支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打造"中国海监旗舰"为目标,带领全体船员不辱使命,忠于职守,勇挑重担.  相似文献   

16.
近日获悉,中国“海洋四号”科考船采用新研制的气密性孔隙水原位采样系统首次在南海中央海盆4000多米深水水域海底成功获取孔隙水样品。这标志着中国对可燃冰的深海探测技术又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经现代化改装后,已成为一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船。该船排水量5600吨级,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从1995年始,该船已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发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03年参加德国"太阳号"远洋科学考察活动,了解了"太阳号"科考船科学的综合质量管理方法,分析了标准和计量在德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重点推介     
<正>编者按2015年,国内外海洋界大事不断。1月19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务,抵达毛里求斯靠港补给。本航段是"蛟龙"号首次到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成功开展9次下潜,平均下潜深度2850米,创下了中国深海科考多项第一,取得众多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徐志良 《海洋世界》2009,(12):42-45
198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委员会第14次会议决定:在中国南沙群岛设立常年海洋观测站,由中国组织实施。5月,我国立即派出了科学考察队,乘向阳红五号海洋调查船进入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进行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等基本考察。当时南沙群岛的争议形势已非常严峻。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已占领了我国南沙群岛的大部分岛礁,这些国家的渔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