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鱼类淋巴囊肿病毒靶器官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探讨病毒传播途径,运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对患淋巴囊肿病毒病的牙鲆和鲈鱼的组织进行显微观察,并对病毒感染的靶器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牙鲆体表皮下结缔组织中,当大量成纤维细胞膨大、变圆,大小为10~18μm时,细胞膜外未出现囊壁,少数细胞的细胞质中观察到嗜碱性物质;18~20μm的膨大细胞在细胞膜外出现囊壁,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物质;>20μm的细胞具有了淋巴囊肿细胞的典型特征。另外,在牙鲆鳃、肠上皮下结缔组织和粘膜下层中,脾、头肾边缘组织和表面系膜、肝表面系膜,以及鲈鱼的鳃等部位均观察到淋巴囊肿细胞,并在牙鲆和鲈鱼脾内观察到膨大细胞。因此,淋巴囊肿病毒的靶器官主要是鱼体表皮下结缔组织,其次是鳃、体腔膜、肠、脾和头肾。鱼体表皮下结缔组织是淋巴囊肿病毒病的检测、检疫和早期诊断的最佳样品。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组织染色法对同一批次松江鲈鱼性腺发育周期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松江鲈鱼性腺发育按其组织学特征均可分为5个时期,4月出膜的同一批次仔鱼,在同年7月精巢处于Ⅰ期,8月发育到Ⅱ期,9月达到Ⅲ期,10~11月持续处于Ⅳ期,12月和次年的1月,进入Ⅴ期;卵巢在7~9月处在Ⅱ期,10月的卵巢发育到Ⅲ期,11月,卵巢发育到Ⅳ期,12月和次年1月,卵巢持续处于Ⅴ期。松江鲈鱼为一年性成熟。  相似文献   

3.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是一种降河洄游鱼类,在海里繁殖出来的幼鱼可以进入淡水中生长发育;但性成熟时必须在含碘量较高的海水中过渡后,才能排卵繁殖。在降河洄游期间其甲状腺的碘代谢情况如何,国内目前还没有进行过研究;因此我们对降河洄游期间松江鲈鱼碘代谢过程中甲状腺的集碘规律进行了研究,以供养殖松江  相似文献   

4.
鲈鱼(Lateolabraxjaponicus)又称花鲈、寨花,是我国广大沿海地区土池和网箱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具有广温、广盐、生长快、肉质鲜美等优良品质。  鲈鱼人工育苗的关键在于优良亲本的获得。实践证明,在鲈鱼的繁殖季节,很难捕获性腺发育良好(期、期)的野生亲鱼,使得利用海捕亲鱼进行人工授精培育苗种的工作很难实行。培育人工亲鱼的方法虽然较为困难,但势在必行。我国南方沿海由于网箱养殖条件优越,无需越冬,人工养殖4~5a可以成为优质的亲鱼。而北方尤其是山东沿海,由于存在着越冬的障碍,致使养殖业户难以坚持养殖数年,以培育出鲈鱼亲鱼。…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11,(1):30-35
鱼,因为营养丰富、肉质鲜美,一直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公认的美味佳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富庶、繁荣的象征,有关鱼(菜)的图纹、成语典故数不胜数,如"鱼能熊掌不可兼得"以示珍贵;"行有车,食有鱼",青明身份和特权.  相似文献   

6.
不同盐度下鲈鱼稚鱼鳃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艳  胡先成 《海洋科学》2009,33(12):138-142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稚鱼鳃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在15.00盐度组,稚鱼鳃的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较多,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黏液细胞较多.与15.00盐度组和淡水组相比,7.50盐度组稚鱼鳃的鳃小片较窄,泌氯细胞的分布、结构及数量变化均不明显.在0.00盐度组,稚鱼鳃中鳃小片较宽,排列紧密,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鳃小片基部.鲈鱼稚鱼鳃的结构能够适应外界水体盐度的变化,其中泌氯细胞的结构和数量变化是与鲈鱼稚鱼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9日至2013年11月21日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对松江鲈鱼仔、幼鱼进行了投喂研究,在水温18.2~22.6℃的室内循环水中,松江鲈鱼通过升索S1~S8苗种料投喂,体重由平均0.084g/尾增至23.55g/尾,体长由平均1.95cm增至12.45cm;最大个体体长14cm,体质量33.5g;最小体长8cm,体质量14.5g。研究表明:仔鱼开口摄食外源性营养时,应以投喂卤虫幼虫为主,逐步减少卤虫幼虫,增加S1人工饲料,直至养到2cm左右,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松江鲈鱼达到成熟规格完全可行,其平均日增长量0.115g/尾,饲料系数平均为1.1,总特定生长率(SGR)为2.76%d~(-1)。期间定时测定养殖水体的温度、pH、盐度、DO、COD、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实验还表明,在盐度范围20.3~27.1的条件下松江鲈鱼可以养至成熟规格。  相似文献   

8.
美国红鱼繁殖习性及诱导产卵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亦称眼斑拟石首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此鱼肉质鲜美,生长迅速,是美国、台湾等地重要的养殖鱼种。1991年7月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1995年9月自然性成熟、产卵,在我国首次育出第一代红鱼幼苗。1996年、1997年和1998年连续3a,通过控制红鱼的饲养水温和日光照周期,成功地使其在2~9月份保持连续产卵。关于美国红鱼的繁殖习性和诱导产卵技术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1 材料和方法1 …  相似文献   

9.
基于形态性状的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种群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差异系数(C.D)和均数差异显著性这两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松江鲈鱼的鸭绿江、青龙河和富春江三个群体的表型性状,即85个样本的19项形态性状,其中包括10项可数性状和9项可量性状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群体彼此间的C.D值均小于亚种分化的判定标准1.28的水平,即各群体间的差异尚未达到亚种分化的水平,仍属同一种群。形态性状均数差异显著性的检验结果显示,松江鲈鱼青龙河与富春江两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小,而鸭绿江群体与这两者的差异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0.
环境盐度对松江鲈鱼垂体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是一种降河洄游鱼类。其幼鱼于每年5—6月份随潮进入淡水水域中生长育肥,至11月底随着鱼体的增长和性腺的发育,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开始向含碘量较高的河口和近岸浅海移动,于翌年2—3月份产卵于浅海的牡蛎壳中。在淡水中生活的松江鲈鱼,其卵巢虽可发育到Ⅳ期中核偏位阶段,但不能进一步成熟排卵。如继续在淡水中生活,至3、4月份由于卵母细胞的分解和变质,可  相似文献   

11.
采集丹东近海的黑鳃梅童鱼29个个体和海洲湾近海的棘头梅童鱼30个个体,开展2种梅童鱼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对2种梅童鱼的顶枕部小棘、臀鳍第一鳍棘、鳔侧枝、鳃腔和耳石等部位进行拍照及形态描述,并进行了2种梅童鱼传统形态学的8个分节特征和14个量度特征的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种梅童鱼的顶枕部小棘、鳔侧枝、鳃腔颜色和耳石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除鳔侧枝数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可数性状均无显著差异。采用贡献率大的8个参数建立2种梅童鱼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达100%;黑鳃梅童鱼和棘头梅童鱼在外部形态可量数据上虽存在个别交叉,但仍能形成各自相对集中的组;在P=0.01显著性水平下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2种梅童鱼在7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尼罗非鱼 Tilapia nilotica L.是原产非洲的一种热带鱼类隶属于鲈形目 Perciformes鲡鱼科Cichlidae。虽然我国引进时间不长,但因其生活力强,繁殖快,生长迅速,肉质鲜美等,现已在我国广泛养殖。关于罗非鱼的生殖习性,国外已有一些报道,国内近年也开展了研究。本文旨在对尼罗罗非鱼的产卵习性、怀卵量,雌鱼含卵期间的摄食问题,以及水中溶氧量对亲鱼生殖的影响等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海水鱼类白点病的病原虫为刺激隐核虫(Crypto caryon irrtans Brown),多寄生在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鳍、眼膜等上皮组织中,是一种肉眼可见的海产纤毛虫类。因为此虫大量寄生在海鱼的鳃组织等部位,而使鳃组织受到破坏,失去正常功能,引起病鱼窒息死亡。在一般情况下,用药物治疗又很难在  相似文献   

14.
日本黄姑鱼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宫崎县水产试验场为了稳定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1989~1991年间,对黄姑鱼进行了养殖技术的开发。 1 养殖目的 日本黄姑色广泛分布于千叶县铫子海域至东中国海,属石首鱼科的大型鱼种,体长可达1.5米,体重为20公斤以上。冬季黄姑鱼肉质洁白,是捕获食用的最佳期。在宫崎县门川地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淡水鱼在我国分布很广,星罗棋布,各地鱼市场的高档鱼也不一样,因此,在淡水高档鱼中我们仅介绍几种民间公认的名贵鱼。在大众化的淡水鱼中,我们也仅介绍在各地鱼市场都能见到的鱼。海淡水洄游的名贵鱼类,不仅肉质肥嫩,味极鲜美,而且鳞也可熬成冻胶食用,现为我国保护动物。在生殖季节进入大的江河水系,以长江、珠江水系为主,幼鱼在淡水中生活。因是国家保护动物,现市场上见不到。不过鲥鱼现在正已有人工养殖,当养殖鱼达到一定规模时,估计能够上市,但售价较昂贵。鲥鱼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沿海小黄鱼、黄姑鱼、蓝点鲅、牙鲆、半滑舌鳎、鲈鱼、鯒鱼和孔鳐的饵料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结果有:(1)在饵料组成中,主要的饵料生物是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虾蛄、中国毛虾、黄鲫、日本鳀鱼、钝尖尾鰕虎鱼和尖尾鰕虎鱼等,这些主要饵料生物基本上都是群众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2)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饵料竞争关系;(3)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分别存在于鲈鱼与小黄鱼、鲈鱼与半滑舌鳎、鯒鱼与小黄鱼的种间。本文从饵料保障的角度,探讨了上述8个经济鱼种资源的恢复与其饵料生物资源的渔业捕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乌塘鳢人工育苗初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sis (Lacpde)是广东省的名贵食用鱼之一,也是活鱼出口贸易对象。栖息于半咸水水域,喜在滩涂钻洞生活和繁殖。在南海北起汕头,南至海南岛,西达北部湾均有分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1962),东海也有记录(朱元鼎等,1965)。常见的商品鱼每尾重50—150克,偶见200克。这种鱼个体虽小,但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广东省台山县曾捕捉天然鱼苗试养,由于种苗所限,未能发展。近年,湛江地区这种鱼的资源明显下降,进行人工养殖的要求日益增加,为此,我  相似文献   

18.
黄渤海松江鲈鱼线粒体控制区结构与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辽宁丹东、盘锦与河北秦皇岛35尾松江鲈鱼线粒体控制区序列977bp。共检出单倍型30个,多态位点35个,简约信息位点27个,绝大多数变异集中在192-342bp、594-783bp区段,同时识别出了线粒体控制区5’端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3’端保守序列区的关键序列。3个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9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718,丹东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959)。群体间、群体内平均遗传距离低(分别为0.0067和0.0063);在NJ树上不同地理来源的个体混杂分布;Fst分析显示丹东与秦皇岛群体间遗传分化相对较大(0.14222,p0.05),其余不明显(0.02865-0.05616,p0.1),表明3个群体有可能隶属同一个种群。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图表明松江鲈鱼可能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9.
果糖-1,6-二 磷酸酶(fructose-1,6-bisphosphatase,FBP, EC 3. 1.3.11)可催化果糖-1,6-二磷酸水解成果糖-6-磷酸和无机磷酸盐,是糖异生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运用SMART RACE技术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肝脏中分离克隆了FB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1 357 bp,其中5’非翻译区和3’非翻译区分别为42 bp和301 bp,开放阅读框为1 014 bp,共编码337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6.7 kD,理论pI为6.90。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鲈鱼FBP与其它动物的肝脏型FBP相似性很高,与裸盖鱼、彩虹胡瓜鱼、斑马鱼、异育银鲫和大西洋鲑的肝脏型FBP的同源性分别为94.3%,90. 8%,89.3%,88.1%和84.1%。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鲈鱼FBP与其它鱼类的肝脏型FBP成簇后再与哺乳动物的肝脏型FBP聚成一支,然后才与哺乳动物的肌肉型FBP汇成簇。同时用RT-PCR分析了FBP基因在鲈鱼肝脏、肌肉、心脏、眼、肠、肾脏、脂肪、脾脏、鳃和大脑等10个组织的表达,结果表明FBP仅在肝脏、肾脏和肠这3个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与糖异生发生组织基本一致,因此推测该FBP属于肝脏型。  相似文献   

20.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虾池越冬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翠红 《海洋科学》1998,22(3):10-11
鲈鱼适应力强,生长快,肉质细嫩,是近几年新开发的一种海水经济鱼类。当年养成鲈鱼规格大部分在120~400g之间,达不到商品规格,这就需要鲈鱼安全越冬,养成大规格商品鲈鱼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3]。目前鲈鱼越冬方式有3种:(1)室内海水越冬;(2)塑料大棚越冬;(3)室外土池越冬。前两种方式成本高、规格小。第3种利用废旧虾池在大规模生产上应用较为理想,成本低、存活率可达80%以上。笔者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对虾池鲈鱼越冬技术进行探讨。1 准备工作1.1 场地选择可利用废旧虾池,位于半咸水区为佳。进排水能力强,池子不漏渗,东西走向呈长方形,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