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江 苏 地 质 秣 附二十五万分一地质图四幅五十万分一总图一幅说明书一册全份定价五元玉角张 家 日 地 质 * 内附地形及地质图各一幅全书一册咱七元天角秦岭及四川地质饪呱 附图十九幅内有一百万分一秦岭地质图全蛤书一册内有照片及小图多幅定价共十二兀绥远察哈尔地质诡 附、八幅缩尺二十天万分一书一册内有照片及小一︶幅定价共六元扬于江下游铁酽志 此登附有地图照片敞多於各酽地箕叙述甚详定价六元广柬省中部土壤报告 内有一百二十五万分一土坏全图及照片多幅定*三元江苏句容上壤报告 内附十万分一土攘详图对於各种土骁之成分及性贷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质汇报 已出至第二十七号售价除将售馨各号为四元馀均每号二兀地质专报 分甲、乙、丙上 种共出二十六号售价见详目土坏专报 已出至第十二号售价见详nH土壤特刊 已出至第三号售价见详目地震专报 已出至第三卷第一期售价见详目燃料专刊 已出至第十七号每号价二中国地质史 上下册售价精装本十九元平装本十七元中国古生物志 分甲︵古植物︶乙︵无脊柝动物丙︵脊雄动物︶丁︵古人类︶四门已 出八十四册售价见详目中国百荐分之一地质图及说明书 已出北京济南幅,南京开材幅,大原榆林幅三份每 份价四元五角中国模型地图 石膏质缩尺七百五十荐分之…  相似文献   

3.
地质汇报 已出至第二十七号售价除将售馨各号为四元馀均每号二兀地质专报 分甲、乙、丙上 种共出二十六号售价见详目土坏专报 已出至第十二号售价见详nH土壤特刊 已出至第三号售价见详目地震专报 已出至第三卷第一期售价见详目燃料专刊 已出至第十七号每号价二中国地质史 上下册售价精装本十九元平装本十七元中国古生物志 分甲︵古植物︶乙︵无脊柝动物丙︵脊雄动物︶丁︵古人类︶四门已 出八十四册售价见详目中国百荐分之一地质图及说明书 已出北京济南幅,南京开材幅,大原榆林幅三份每 份价四元五角中国模型地图 石膏质缩尺七百五十荐分之…  相似文献   

4.
脍 者︵书 名︶八册数︶气象研究所 气象月刊 第一态—第天卷︵各一卷︶四八 第六卷八第一期至第玉剁︶五 地震学报 VOll.︵NO.1—N。4︶四 V。一.2.︵NO.1—NO.2︶二 气象研究所集刊︵第一号—第三号︶ 中国气候区域论 一 极面学说与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之风暴 一 亚东温带低气压之分类及冀性觉 一 气象年报︵第一怒—第三卷︶三 气象季刊︵第一忍全卷︶四 共计 六九地质研窕所 地质研究所集刊︵第一号—第十号︶一O地质研究所西文集刊︵第九号—第十三号︶五 南京龙潭地贸指南︵外附龙潭地贸图一幅︶一 地质研究所业刊︵第一号—第四号…  相似文献   

5.
脍 者︵书 名︶八册数︶气象研究所 气象月刊 第一态—第天卷︵各一卷︶四八 第六卷八第一期至第玉剁︶五 地震学报 VOll.︵NO.1—N。4︶四 V。一.2.︵NO.1—NO.2︶二 气象研究所集刊︵第一号—第三号︶ 中国气候区域论 一 极面学说与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之风暴 一 亚东温带低气压之分类及冀性觉 一 气象年报︵第一怒—第三卷︶三 气象季刊︵第一忍全卷︶四 共计 六九地质研窕所 地质研究所集刊︵第一号—第十号︶一O地质研究所西文集刊︵第九号—第十三号︶五 南京龙潭地贸指南︵外附龙潭地贸图一幅︶一 地质研究所业刊︵第一号—第四号…  相似文献   

6.
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宋德明等同志编写的《西安市地理志》是一本颇具特色的书。全书分概况、地质与矿藏资源、地貌、气候、河流及地下水、土壤植被与动物界、人口、城市的兴起与变迁等16章,70余万字,附地图和彩色照片多幅,内容丰富,值得研读。现就以下方面进行评述。 一、关于特点 1.该书探讨的区域范围,除西安市区外,还有卫星城镇及所辖郊区、郊县,是一本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区域地理著作。  相似文献   

7.
工程场地位于褶皱山地、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工程建设前期需对场地地质条件及稳定性进行评价,以确保顺利施工。本文通过场地勘察,认为场地总体地势起伏较大,场地施工需进行局部平整。场地内未见褶皱、破碎带、断裂带等构造,地层岩性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黏土、砂质黏性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质环境较好。场地土类型总体为中硬土,施工可不考虑液化影响问题,强风化花岗岩,可作为拟建多层建筑物及地下室天然地基或桩端持力层,强度高,变形小,可防止桩基不均匀沉降。综合评价,场地属构造基本稳定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基本稳定;场地内工程性质较稳定,工程建设可能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采取一定防护措施可解决,本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地区水资源若干问题研究》,是为适应干旱地区经济发展和未来国家建设重点战略西移而提出的课题。由中国科学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共同完成。主要成果有:(1)柴窝堡—达坂城地区水资源与环境。(2)新疆柴窝堡盆地第四纪气候变迁及水文地质条件。(3)乌鲁木齐河山区水资源形成与估算。(4)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合理利用。全文共120多万字,由施雅风、曲耀光主编,科学出版社于1989—1992年分四册出版。同时,还有一套印刷精美的1: 25万土地资源系列图(土壤图、土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市地名概览》一书近日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两个部分,汇编了连云港市的主要地名:行政区划部分收录了乡镇及乡镇以上政权名称的沿革及所辖区域的概况;地理实体和名胜古迹部分则重点收录了山脉、海岛以及重要的人文景观。该书不仅能对从事地名学研究者和地名工作者提供帮助,而且对从事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及各界人士提供参考。 本书由丁运安主编,大32开本,近100幅图片,彩色精印。封面覆亚光膜。每册定价30元,邮购另加15%邮费。通联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办公室…  相似文献   

10.
朱大奎 《地理学报》2020,(2):F0003-F0003
陈志明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1958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学专业毕业。几十年来,陈志明研究员专注地貌图的编制、大区域构造地貌图的编制,在国际上多有合作,著述甚多。陈志明老师又一巨著《板块构造与地貌形迹--亚欧与太平洋造貌构造响应》出版(测绘出版社,2017年12月)。该著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亚洲及邻区陆海地貌全图与板块造貌构造图研制"的延伸。全书130多万字,分为上下两册精装,共1100页,书中各章附有参考文献642篇(本),其中英文俄文文献324篇(本)。  相似文献   

11.
在青海省天峻县快尔玛地区广布一套火山—沉积地层,化石稀少,研究程度较低。在快尔玛等六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对该套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于下部变质流纹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及变质英安岩中分别获得736±8Ma和740±14Ma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时代归属新元古代早南华世,为南祁连地区首次发现的前寒武纪地层,并将其创建为天峻组。天峻组的建立对南祁连地层分区地层系统的完善,及探讨南祁连造山带前寒武纪的演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本届南极地球科学讨论会(1987年8月24—28日)期间及会后,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分别举行了南极地质制图学、火山岩地质及岩石学、南方高纬度新生代古环境演化、南极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四个专家组正式会议.由于时间冲突,笔者未能参加古环境会议.制图会议对讨论会上展示并向SCAR提交的图件逐一审议.其中地质图均为小范围大比例尺图,如巴西提交的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形地质图(1∶1.5万);地球物理方面以航磁图为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面积遥感图,利用卫(航)片经数据处理清晰地反映出地质构造或冰盖结构特征.会议着重讨论了今后几年计划实现的16幅图件(地质6、地球物理6、遥感3、水文1),其中主要有“南极地质全图”(1∶1千万,Tingey主编,“斯科舍弧构造图”(1∶3百万,J.W.Thomson主编),“罗斯海、威得尔海构造及地震剖面图”(比例尺未定,K.Hinz主编),“南极半岛地区地震剖面及地质图”(比例尺未定,C.O.Berbert主编)等.当讨论新遥感图件协调问题时,几家大公司代表就“LANDSAT”、“SPOT”、“AVHRR”等卫星及数据处理性能优劣争论激烈,并都希望由本公司承担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新近出版的《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一书,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著的学术专著。该书已于2000年6月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山地学概论,依据国内外山地研究历史和现状,对山地属性、山地学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目标进行了系统论述,勾划出山地学基本理论框架,指出加强山地研究、建立和发展山地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下篇为中国山地研究,对中国山地形成的地质背景、山地地貌特征及其利用、山地气候与水文、山地生态系统、山地自然资源、山地土地与人口承载力、山地灾害与防治、山地城镇建设与规划,以及山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其中既有反映中国山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的大量的翔实的资料,又有对中国山地研究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的深入分析,并对现状同题解决的途径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本书对中国山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促进山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全书50余万字,定价55.00元,适合从事地理、生态、环境、资源、国土等学科的科技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阅,欲订购的单位和个人请与《山地学报》编辑部联系。 地址:成都人民南路四段9号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山地学报》编辑部联系人:冯海燕邮编:0041  相似文献   

14.
来信选登     
《热带地理》2001,21(4):386
读者信箱 <热带地理》编辑部: 我感谢你们寄来的2001年<热带地理》21卷3期刊登的有关文章,仔细拜读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有关华南地区"冰臼"与"壶穴"之争的评论,我完全同意专家们的看法,华南低山地区第四纪时没有发生过冰川作用.韩同林先生所称的"冰臼"实为壶穴地貌.国内有关新闻媒体帮他报导和大肆宣传,完全是受了他和少数支持他的人的误导罢了. 1999年当我见到科技日报4月26日刊登韩同林的"自然奇观广东冰臼群"一文后,便给科技日报编辑部写反驳文章"自然奇观--多种成因的石臼群"刊登在该报6月19日版面上,限于篇幅,文章和照片未全登载.但我不同意韩文的观点是明确的.1999年底,我编"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与环境论文汇编"时,在第三卷"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研究中的问题"一书中 , 把"中国东部北方大冰盖遗迹与南方山谷冰川遗迹有无之争"的文章列入附件"科学旅行指南及华东冰川遗迹有无之争"(426-584).现给贵刊编辑部寄来,并附上台湾学者有关"壶穴成因之探讨"等文章.可见按科学态度探求真理的学者们所见略同. 祝贵刊编辑编委们身体健康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郑本兴 2001.10.20 <热带地理》编辑部: 你们好! 对"冰臼"与"壶穴"之争,我赞成"壶穴"是近代流水冲击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说法,我可以补充实例加以说明. 1. 1981年,本人参加在安徽黄山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第四纪冰川与冰缘学术讨论会筹备工作的考察,在研究逍遥溪谷地时,见到在花岗岩石质河床上及河床上的巨砾上,发育着许多"壶穴",其中典型的一个被称为"丹井","壶穴"呈管状,壁面很光滑,上口直径60 cm,深80~100 cm,积水深达60 cm,底部往下游方向倾斜,还有许多花岗岩、石英等的小卵石. 在白龙桥稍上游的谷底上,在刻有"龙头"、"且听龙吟"的磨圆的花岗岩巨大砾石上,还发育着许多急流作用形成的浅圆坑状"壶穴"和小沟槽. 在谷地发育着三级河流阶地,分别高出河床平水位5 m、20~40 m、60 m. 2. 1978年,在庐山第四纪地质考察时,在裁缝岭的泥石流堆积物(以往被称为大姑冰期泥砾)中,见一灰白色砂岩巨砾,有一鹅卵形"壶穴",长轴2 m,短轴62 m,可见深40 cm, 底部积水,"壶穴"面光滑,东南侧壁面上有8道擦痕,系泥石流爆发时砂、砾物质相互撞击而成.以上仅供参考. 顺致 敬礼! 哈尔滨大学地理系朱景湖 2001年10月28日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钦周 《山地学报》2007,25(1):1-3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现代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是温带分布属占优势而含有较多的热带分布属,以及拥有许多古地中海残遗种和本地特有种,其与古地中海在时间上、与现代中亚(草原和荒漠)在空间上有着渊缘联系,热带属的种与温带荒漠、草原种在此巧妙地聚集和组合是干旱河谷的特有现象,它可能是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延续和残遗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历史植物区系的"活化石"。幽深而封闭的峡谷地貌和青藏高原亚热带山地半干旱的暖温气候,以及干燥而贫瘠的山地(碱性)灰褐土是干旱河谷灌丛生境的基本特征。土壤湿度(水分相对含量)和肥力(有机质相对含量)的梯度分析,显示出半干旱-半贫瘠的土壤为其代表性的也是主要的生境类型。一种既无乔木群落(森林)又无草本群落(草原或草甸),而仅有矮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灌木群落(矮灌丛),盖满了干旱河谷沿岸干燥山坡的荒凉景观,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自然植被的现状概貌和基本特征。干旱河谷灌丛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质历史的时空中,是一种处于森林与草原之间的而近似于草原灌丛的隐域性(非地带性或超地带性)植被。其含有的众多中亚荒漠、草原种,在干旱河谷多为中生或中生耐旱特性。因此,干旱河谷灌丛不是草原也更不是荒漠,而是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夏雨性的冬旱灌丛(群系纲),它与地中海型气候的冬雨性夏旱灌丛(群系纲:如地中海的Macehia和北美洲的Chaparral等)同属于干旱(季节性)灌丛植被型的两个群系纲(Formation class)。从干旱河谷灌丛数量分析的样地相关性半矩阵中,析出的具有三角形网眼的灌丛之群系关联网(Relative net)和群系之样地关联网,显示了灌丛核心群系和群系的典型样地在关联网中的相关位置。干旱河谷灌丛沿着地质历史的长河在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大约在上新世(或许更早)青藏高原尚处于夷平面发育时期,早先的干热性古植被(森林草原)中,就可能已经孕育着干旱河谷灌丛的雏型,至少与邻近的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及中亚的荒漠、草原区(或泛、古地中海区)拥有许多共有种,继而在整个第四纪中不断发展和逐渐形成。在全新世最新的深切河谷中生存着第三纪古老植被的残遗类型和衍生后裔,是现代干旱河谷灌丛起源古老的历史性反映和植被现状的基本特征,它应该是一种原生性的植被(或顶极群落)。建立封山、禁止放牧和樵采以及保护自然植被的有效管理机制,综合开发干旱河谷自然环境中水、热优势资源的直接和间接的多种效益,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的基本途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拥有十分特殊的古老植物区系和非常稀有的原始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地域内保存着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遗成分和衍生后裔,在广阔的湿润森林地带的特定环境中生存着典型的冬旱灌丛,这些都是十分宝贵而稀有的自然遗产,对于研究我国西部的历史植物区系和自然地理,以及保护和建设现代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都有着非常宝贵的科学价值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特建议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划出一定的面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地段可选设在杂谷脑河的甘堡至龙溪地区(包括主要支流的一部分河段)和岷江干流的飞虹桥至黑水河的沙坝(干旱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16.
《热带地理》2001,21(3):282-289
编者的话 <热带地理>自1999年第4期起开辟了"争鸣园地”栏目,并以粤东"‘冰臼'与‘壶穴'之争”为题开展热烈讨论.至今两年来,在广大读者竭诚支持下,本栏目在国内外地学界已产生了广泛影响,争鸣至今热度未减.现因内容安排等原因,对本专题的讨论只能暂告一段落. 为继续贯彻"学术争鸣”方针,加强地学各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本刊编辑部于7月20日在广州地理研究所组织举行了关于"‘冰臼'与‘壶穴'之争”的专题讨论会.与会者有来自广州地区有关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技人员共20多人,南方日报并派记者到会采访.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热烈气氛,专家们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现将所收到的专家书面发言稿,包括未能到会的专家为本栏目撰写的稿件一并刊出.为客观地反映会议情况,同时解决稿件多而版面不足的矛盾,特别是为持不同见解者提供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稿件一律以简短的笔谈形式编发.又根据"文责自负”原则,稿件处理力求在内容、观点、风格等方面保留其"原汁原味”. 虽然,对本专题的讨论现已暂告一段落,但这绝不意味着争鸣已"划上了圆满句号”.广大读者通过对两年来争鸣过程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可作出各自的判断.今后,如有新的意见和建议,还可直接向本刊提出,我们仍会以各种适当方式予以及时反映. <争鸣园地>将是一个常设栏目,希望广大读者继续给予有力支持,我们也将一如既往竭诚为读者提供周到服务. 曾昭璇(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近来争论的冰臼和壶穴问题看来应该结束了.想利用"冰臼”这个珍奇地貌现象来办旅游点的同志是不会放弃他的观点的,学术界对"冰臼”论的错误,也不会同意的. 本人认为所谓冰臼,实为壶穴,即为近代流水作用所成.理由可举几个例说明. 1. 40年前,本人研究红土荒坡时见到,大雨后红土荒坡被流水冲蚀一条小沟.小沟内的水流呈急速旋涡状流动.因此,很快小沟两坡就被蚀出一个个小型的"壶穴”地形来了.可见壶穴是近代流水所成的. 2. 1956年考察"韩江上游地形”时,在急流冲刷的花岗岩河床上,即可见到壶穴成群发育,并且有些呈"管状”壶穴,成行成排时,就把河床掘出一条深深刻入岩体中的小沟,成为河谷加深的部分.这表明洪水期流水涡流侵蚀作用的强烈. 3. 北方我去黄河壶口瀑布考察时,也在瀑布两侧的石质河床面上看见散布的壶穴.在陕西岸段看到一个标准的壶穴,它的上覆地层为红色土及黄土层,不见冰碛物.这也说明即使在北方,壶穴地貌也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4. 有一年,黄河修刘家峡水库,我有幸随水利部工程车去参观.亦见峡底出露后呈现巨型壶穴群的地貌,壶穴直径大至5~8 m,使河底每呈小型瀑布式的涡流,正如今天山区的瀑布潭一般,也说明黄河峡谷水下峡谷底部壶穴地貌,也是现代流水侵蚀的结果. 5. 在新出版<热带地理>2001年第21卷第2期封三照片②"揭西石肚溪冰碛砾石表面形成的‘钉头鼠尾'冰川擦痕”是错定的.这是泥石流中的擦痕,泥石流流动时,石块互相撞击产生的.因为本人在北欧平原(波兰)及北美冰碛区(加拿大地区)所见的"钉头鼠尾”砾石上刻痕,有它的特征,不是这样的. ①冰川刻痕石块是成群分布,不是个别出现,要小心去找才能找到.我曾在庐山大校场冰川末端找到过,所以不相信李四光教授说这是冰川堆积物.那里大小石块是一起堆着的. ②冰刻条痕是有个磨面的,磨面很光滑.磨面上还有一群不同走向的磨痕,也是成群的作同一走向. ③冰刻痕是在光滑磨面上,以几组深度不同、大小不等、方向不一的刻痕存在的. ④"钉头鼠尾”刻痕与石块节理、矿物成分无关.如庐山的石壁上冰川水平擦痕,是花岗岩体近水平排列的长石成带状时,长期风化后呈槽状水平刻痕似的风化槽形凹入.故本人不相信这几条凹槽是冰川U形谷两侧的冰磨痕. ⑤刻痕冰碛层产状也是每呈层状,磨圆也不错,且下部多在冰川磨光岩面上堆积着,即冰碛物也是呈层状产出,不像"蛇形丘”(冰川下河流)的大小不同石块与沙泥堆积在一起. 以上的成果都是国际地理学会、地质学会的野外共同考察后的共识.本人参加国内学会组织的考察所见所谓"冰碛物”没有这些情况,而是与泥石流的情况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7,27(3):528-528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专著及其所附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图》于2006年3月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首次出版至今仅有一年多,该书已经传播到全国和世界各主要地区,得到了国内外冰川、地貌、第四纪和气象学界很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与热烈欢迎。为了让更多人对该书有所了解,现作如下简要介绍。该著作是作者等几代学者,在前后历经近50年考察研究,取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观测和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所作的最新总结。全书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共分19章,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中1~5章为综合论述部分。综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教训、进展与展望,冰芯研究的贡献,第四纪冰川、冰期间冰期旋回与环境变化,冰川沉积和测年评估,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与灾害的影响。6~19章为分区论述部分。分别对喜马拉雅山系、喀喇昆仑山系、帕米尔高原、羌塘高原、唐古拉山系、昆仑山系、祁连山系、念青唐古拉山系、横断山系、天山山系、阿尔泰山系和中国东部高山区等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冰川做了论述。其时间跨度之长(约距今80万年以来)、空间范围之广(包括中国大陆东西部和台湾山地)是前所未有的,为目前惟一全面论述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的首部力作,也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它的问世,无论对国内外的冰川学还是第四纪科学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书中的特色与创新点较多,在此略举三点:第一,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前述各山系的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及其冰水地貌),重建了古冰川类型、规模、变化幅度和有关冰川环境(包括雪线高度、气温与降水等)。同时对长期以来关于我国东部低于海拔2 500 m以下存在山地冰川和青藏高原存在统一大冰盖的两个观点给予了否定与扬弃。由此证明,我国在第四纪期间既不是无冰川作用,也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仅出现在我国西部高山、高原以及东部少数海拔超过2 500 m以上的山地(102°~104° E以东的东部地区有确切古冰川作用遗迹的只有台湾的雪山和玉山,东北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和陕西的太白山),古冰川类型属于山地冰川,在海拔低于2 500 m的东部山地从未发育过山地冰川,青藏高原上更无统一大冰盖发育。这与西北欧、北美和西伯利亚在第四纪期间曾经发育大冰盖明显有别,可能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山地和高原分布范围最大,高度最高等等因素有关\.正是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这个区域特色,使我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在国内外第四纪科学和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运用多种测年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研究地点的冰碛物特别是冰芯进行了较精确的定年,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首次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年表。并以此为基础,综合相邻学科的研究资料和成果,第一次较完整地建立了自早更新世希夏邦马冰期以来历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与环境变化序列。其中80~60万年前的最大冰期(昆仑冰期)、48~42万年前的中梁赣冰期(或高望峰冰期)和13万年前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是首创。对7.5万年以来的末次冰期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而且对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间冰阶的中国特殊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末次冰期的消失过程和历时1万年的全新世,特别是小冰期和全球变暖以来的冰川与环境变化也做了较充分的论述。这样,就将距今80万年以来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冰期间冰期环境变化的时空轮廓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因有精确的测年数据,又有深海氧同位素以及其他相邻学科资料相互印证,所提出的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年表以及冰期间冰期的环境变化更有说服力,可信度也更高。这有助于消除欧洲阿尔卑斯学派研究第四纪冰川得出的经典理念和模式对我国学术界的不良影响,为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和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对比的新标尺。第三,根据15~19世纪小冰期特别是气候变暖以来,我国海洋型、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衰退情景的研究,结合前人在全球变暖条件下中国未来气温和降水的预测结果,预估了我国21世纪(主要是2030和2050年)前述三类冰川分布区未来的升温和冰川后退幅度。进而在分析影响冰川融水径流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21世纪上半叶祁连山北麓河西地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天山南麓吐鲁番—哈密盆地、塔里木内陆水系、柴达木内陆水系、青藏高原内陆水系、西藏南部与西部外流水系亚大陆—极大陆型冰川区、西藏东南部和横断山系海洋型冰川区等八个地区,冰川萎缩状况及其对河流水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尽管这种研究尚属首次,加之受复杂因素制约,预估值和评估结果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待通过今后加强监测、模拟等研究予以验证和补充完善,但其定性的总趋势是可以肯定的。这为有关政府部门和科技机构研究、制定适应对策和措施,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总之,本书资料关翔实,内容丰富,论述系统全面,学术思想新颖,有许多新发现、新观点和新结论,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可供冰川学、地貌学、第四纪研究乃至地质、地理、气候、水文、环境、区域规划、农牧业、水利、交通、旅游等方面科技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教材和重要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8.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01001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严 平 2001-1~2003-12   40001002 辽河三角洲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空间调控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李秀珍 2001-1~2003-12   40001003 从黄河冲积扇淤积量反演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土壤侵蚀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谭利华 2001-1~2003-12   40001004 大陆型冰缘带岩石冷生风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朱立平 2001-1~2003-12   40001005 近地表风沙与风速廓线的互馈机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 2001-1~2003-12   40001006 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南京大学徐逸伦 2001-1~2003-12   40001007 中国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南京大学张京祥 2001-1~2003-12   40001008 土壤空间变异与景观模型支持下的土壤遥感解译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史 舟 2001-1~2003-12   40001009 西部膨润土资源的物化性质及其应用专属性评价研究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马北雁 2001-1~2003-12   40001010 旱后复水及根源信号ABA对小麦根系水力传导度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秧秧 2001-1~2003-12   40001011 南极地衣的生物风化作用及其土壤发生学意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陈 杰 2001-1~2002-12   40001012 土壤中无机纳米微粒的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吴景贵 2001-1~2003-12   40001013 铜污染土壤超积累植物修复的络合强化机制及环境风险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吴龙华 2001-1~2003-12   40001014 土壤侵蚀水力学机理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张光辉 2001-1~2003-12   40001015 极化和干涉雷达数据反演积雪参数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李 震 2001-1~2003-12   40001016 海洋油气藏烃类渗漏形成表面油膜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黄晓霞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01017多种类型大型空间数据库集成方法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朱 庆 2001-1~2003-12   40001018 基于三角网的整体影像匹配与三维表面重建方法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江万寿 2001-1~2003-12   40001019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名注记自动化和智能化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樊 红 2001-1~2003-12   40001020 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铁循环的环境磁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张卫国 2001-1~2003-12   40001021 氮/水输入-产量-淋失量响应及氮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国梁 2001-1~2003-12   40001022 湖泊环境对西南季风气候响应的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彭金兰 2001-1~2003-12   40001023 中国酸雨区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超标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陶福禄 2001-1~2003-12   40031010 典型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 北京大学陶 澍 2001-1~2003-12   40061001 喀斯特流域结构与枯水径流特征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梁 虹 2001-1~2003-12   40061002 云南西部城镇密集区城市化特征、机制与调控入示范 昆明理工大学吴启焰 2001-1~2003-12   40061003 海南砖红壤稀土元素背景值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海南师范大学毕 华 2001-1~2003-12   40061004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田土壤肥力退化机理及培肥措施研究 西藏农牧学院蔡晓布 2001-1~2003-12   40061005 稀土尾矿百喜草植生复育后期退化主因、对策和机理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董闻达 2001-1~2003-12   40061006 云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 云南大学杨子生 2001-1~2003-12   40061007 大开发驱动下宁南山区生态重建的环境图谱研究 宁夏大学隋玉柱 2001-1~2003-12   40061008 滇西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位研究 云南大学杨桂华 2001-1~2003-12   40071001 青藏高原半混合型湖沉积过程与湖泊环境纹泥记录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世杰 2001-1~2003-12   40071002 山地效应温度空间分异及其对植被景观作用机理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江 源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03《竺可桢全集》的编纂及竺老科学创新轨迹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樊洪业 2001-1~2003-12   40071004 干旱区生态用水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贾宝全 2001-1~2003-12   40071005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环境脆弱程度的比较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延军平 2001-1~2003-12   40071006 渭河流域全新世短尺度气候水文事件高分辨率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黄春长 2001-1~2003-12   40071007 高寒草甸地区陆面过程耦合模式及观测研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姚德良 2001-1~2003-12   40071008 地下水对地表过程的作用及其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于 强 2001-1~2003-12   40071009 荒漠绿洲边缘区植被变化与主要水文过程的关系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赵成义 2001-1~2003-12   40071010 泥石流应力本构关系现场试验研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裕宜 2001-1~2003-12   40071011 华南热带内陆晚第四纪环境变迁南北向大断面研究 广州地理研究所黄镇国 2001-1~2003-12   40071012 沙丘背风坡交错层理与形态和不同尺度气流之间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哈 斯 2001-1~2003-12   40071013 长江河口涨潮槽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的定量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沈焕庭 2001-1~2003-12   40071014 波浪潮汐共同作用下岸滩演变预测技术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包四林 2001-1~2003-12   40071015 云南拱王山与台湾高山末次冰期冰川与季风演化特征研究 北京大学崔之久 2001-1~2003-12   40071016 黄河壶口瀑布-小浪底水库段河流地貌变异模型 北京大学李有利 2001-1~2003-12   40071017 喀斯特双生态环境系统相耦特性与洞穴景观稳定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宋林华 2001-1~2003-12   40071018 荒漠起尘风洞模拟与近地层粉尘流结构观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连友 2001-1~2003-12   40071019 浅水湖泊水动力过程对底泥和悬浮物作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 2001-1~2003-12   40071020 滴灌条件下农田水分循环过程及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康跃虎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21冻土场地的地震动特性研究 哈尔滨建筑大学徐学燕 2001-1~2003-12   40071022 冰雪无线电回波信号特征分析及其冰川学意义 中国极地研究所孙 波 2001-1~2003-12   40071023 西南季风区温冰川冰雪现代过程研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何元庆 2001-1~2003-12   40071024 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甲烷记录的恢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徐柏青 2001-1~2003-12   40071025 北极地区某些区域雪冰及气溶胶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孙俊英 2001-1~2003-12   40071026 中国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费洪平 2001-1~2003-12   40071027 集中投资地区土地系统生态安全决策评价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 刚 2001-1~2003-12   40071028 微机产业的柔性生产综合体及其地方创新网络研究 北京大学王缉慈 2001-1~2003-12   40071029 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作用下中国农村工业集聚区研究 河南大学苗长虹 2001-1~2003-12   40071030 住宅区位选择与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异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文忠 2001-1~2003-12   40071031 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及其反馈过程研究 兰州大学王乃昂 2001-1~2003-12   40071032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西安城市群为例 西安外国语学院王兴中 2001-1~2003-12   40071033 东北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与都市区划界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修春亮 2001-1~2003-12   40071034 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中山大学阎小培 2001-1~2003-12   40071035 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的分形结构及其演化机制 信阳师范学院陈彦光 2001-1~2003-12   40071036 内蒙古东部天然樟子松林空间格局形成的驱动力分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 2001-1~2003-12   40071037 区域发展中的双核结构模式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陆玉麒 2001-1~2003-12   40071038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北京大学韩茂莉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39坝上农业可持续发展机理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马 礼 2001-1~2003-12   40071040 2000年来长江上游森林分布变迁与水土流失综合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蓝 勇 2001-1~2003-12   40071041 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空间途径及其实践研究 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贵才 2001-1~2003-12   40071042 夕阳产业地域的形成、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东北为例 北京大学李国平 2001-1~2003-12   40071043 流域土壤和水资源研究模型的集成和系统化及其应用 南京师范大学曾志远 2001-1~2003-12   40071044 江西鹰潭小流域景观生态水文过程监测和模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 斌 2001-1~2003-12   40071045 煤矿区重构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改良对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胡振琪 2001-1~2003-12   40071046 酸沉降下红壤中养分离子加速淋失过程的电化学法原位示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蒋 新 2001-1~2003-12   40071047 利用抑氨膜降低稻田中氮素损失的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尹 斌 2001-1~2003-12   40071048 几种土壤中胶膜的物质组成、性质及元素形态与转化 华中农业大学刘 凡 2001-1~2003-12   40071049 两相反应:腐殖酸-金属离子反应机理的新探索 西南农业大学魏世强 2001-1~2003-12   40071050 丛枝菌根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李晓林 2001-1~2003-12   40071051 多养分肥料与土壤的反应机理及对养分形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健民 2001-1~2003-12   40071052 腐殖质对土壤固钾和释钾作用的影响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梁成华 2001-1~2003-12   40071053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特征参数稳定性和尺度转换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侯彦林 2001-1~2003-12   40071054 坡地景观草灌细根稳定土壤结构的空间格局与减沙效应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 勇 2001-1~2003-12   40071055 土壤有机质变化对红壤可蚀性的影响及其规划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 2001-1~2003-12   40071056 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灾害预警体系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丁国栋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57浑水入渗禁锢土壤空气压力减渗效应及机理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援农 2001-1~2003-12   40071058 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粉莉 2001-1~2003-12   40071059 Cs和Be复合示踪研究坡耕地侵蚀产沙时空分布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明义 2001-1~2003-12   40071060 星载雷达对华南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监测研究 广州地理研究所黎 夏 2001-1~2003-12   40071061 卫星数字图像自动解译中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 北京大学秦其明 2001-1~2003-12   40071062 SRTM干涉测量的植被效应与散射机理分析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王 超 2001-1~2003-12   40071063 基于环境因素的沿岸水域叶绿素遥感探测研究 中山大学陈晓翔 2001-1~2003-12   40071064 基于GIS的现代黄土地貌演化过程动态仿真研究 北京大学邬 伦 2001-1~2003-12   40071065 数字地球空间数据模型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杨崇俊 2001-1~2003-12   40071066 基于GIS的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曾永年 2001-1~2003-12   40071067 “数字地球”空间数学基础若干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胡 鹏 2001-1~2003-12   40071068 GIS中图象数据位置不确定性理论问题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杜道生 2001-1~2003-12   40071069 地理空间图元语义关系模型与空间推理图式符号系统研究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鲁学军 2001-1~2003-12   40071070 海洋测深网平差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刘雁春 2001-1~2003-12   40071071 地球空间多维信息的表达图形学基础框架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杜清运 2001-1~2003-12   40071072 北方沼泽湿地中汞和甲基汞的环境过程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王起超 2001-1~2003-12   40071073 难降解有机有毒污染物在水/沉积物/生物体系中的转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子健 2001-1~2003-12   40071074 珠江三角洲水产养殖水体的物质平衡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中山大学温琰茂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75砷污染土地的植物修复过程与机理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陈同斌 2001-1~2003-12   40071076 无磷洗涤剂对太湖富营养化影响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黄文钰 2001-1~2003-12   40071077 黄土区大型露天采煤废弃地生境再造与群落重组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白中科 2001-1~2003-12   40071078 环境技术孵化与转移的空间演化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 2001-1~2003-12   40071079 水稻植株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规律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蔡祖聪 2001-1~2003-12   40071080 切沟侵蚀的危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伍永秋 2001-1~2003-12   40071081 公元1600年以来贺兰山树轮气候记录及东亚季风演变 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刘 禹 2001-1~2003-12   40071082 华南过渡热带埋藏古木群与历史时期气候突变事件 北京大学崔海亭 2001-1~2003-12   40071083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和洪涝事件序列环境考古研究 南京大学朱 诚 2001-1~2003-12   40071084 东亚热带孢粉纪录与南海环境变迁相关关系的高分辨研究 中山大学郑 卓 2001-1~2003-12   40071085 热带中国陆地生态系统C贮量及其历史变化格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韩兴国 2001-1~2003-12  相似文献   

19.
第1期中国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社会经济学初步分析………………………………………李双成 杨勤业(1) 扶持我国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以西部开发战略为重点…………………樊 杰 杨晓光(8) 地图可视化研究……………………………………………………………秦建新 张青年 王全科 等(15) 试论中国旅游地域类型的演进模式………………………………………………………………范今朝(22) 榆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与演化研究…………………………………………………张 明(30)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与应用………………………………………………蒋业放 梁季阳(37) 冲积扇-三角洲系统自组织行为与治理对策-以黄河下游及其河口地区为例……………尹国康(45) 密山杨木3 00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夏玉梅 汪佩芳(53) 南极洲伊利莎白公主地区气候特征分析…………………………………张明军 李忠勤 秦大河 等(60) 辽宁省沿海港址资源综合评价及其地域组合研究……………………………………杨荫凯 韩增林(65) 南方岩溶区入地系统的基本地域分异探讨………………………………………………………陈慧琳(73) 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初探……………………………………………………………刘贵利(80) GIS互操作及其体系结构……………………………………………………黄裕霞 陈常松 何建邦(86) 面状分布地物群识别与概括的数学形态学方法………………………………………张青年 秦建新(93) 讨 论 知识经济给经济地理学带来的新课题……………………………………………………………贾绍凤(101) 试论中国地理学的变革…………………………………………………………………曹诗图 孙天胜(107 )消 息 "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召开……………………(64) 第2期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湿地水环境化学特征……………………………………邓伟 何 岩 宋新山 等(113) 较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研究--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曾尊固 熊 宁 沈思保(120) 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的初步研究……………………………………………杨勤业 张军涛 李春晖(128) 中国低硒带人群硒营养状态的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侯少范(134)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满志敏 葛全胜 张丕远(141) 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以宁夏灵武市为例………宗跃光 陈红春 郭瑞华 等(148) 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王黎明 毛汉英(156) 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与应用实例…………………………………………何书金 苏光全(165) 用多角度遥感数据反演混合像元组分温度的可行性分析…………………陈良富 庄家礼 徐希孺(172) 游荡河型造床实验过程中河型的时空演替和复杂响应现象………………张欧阳 金德生 陈浩(180) 湿地的防洪功能分析评价--以东洞庭湖为例……………………………吴炳方 黄进良 沈良标(189)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环境评价及保护研究…………………………………………马 明 关志华(194) 西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温 军(202)流域降雨径流路径的数字模拟技术………………………………………李清河 李昌哲 齐 实 等(209) 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孙冬虎(217) 第3期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李小建 张晓平 彭宝玉(225) 人为季节性河流的初步研究………………………………………………………………………许炯心(234) 1840年以来我国鼠疫的时空分布规律……………………………………杨林生 陈如桂 王五一 等(243) 我国沿海滩涂景观生态初步研究………………………………………………………彭 建 王仰麟(249) 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黄成林(257)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刘家明 陶 伟 郭英之(264) 内流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对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影响的分析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海米提·依米提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熊黑钢(271)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耗散性………………………………………………周寅康 王腊春 许有鹏 等(277) 集团异化与国家地理研究的理论思考……………………………………………………………文云朝(283) 试论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新特点…………………………………………………………………段进军(291) 土壤侵蚀预报研究中的标准小区问题论证…………………………………张科利 刘宝元 蔡永明(297) 三峡库区坡地生态工程控制土壤养分流失研究--以等高植物篱为例……………………………………… …………………………………………………………………………许 峰 蔡强国 吴淑安 等(303) 一种用于界定经济客体空间影响范围的方法 --Voronoi图…………………………………………………………王新生 郭庆胜 姜友华(311) 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状况诊断…………………………………………………………任鸿遵 李 林(316) 2 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韩茂莉(324) 书 评 《城市地貌学》评介…………………………………………………………………………………穆桂春(332) 报 导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参加三江源科学考察取得可喜成果……………………………………………(242) 石林研究基金管理办法……………………………………………………………………………………(334) 第九届国际空间数据处理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336)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333) 第4期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及其应用…………………………………………………陈述彭 岳天祥 励惠国(337) 近400年来北极地区和中国气温变化的对比研究………………………陈 玲 张青松 朱立平 等(344) 澳门的城市性质及其在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叶舜赞(351)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办公活动的时空差异分析………………………………阎小培 姚一民 陈浩光(359 )基于DEM的水文物理过程模拟………………………………………………………任立良 刘新仁(369) 黄河下游河川径流的变化趋势与对策………………………………………吴凯 唐登银 谢贤群(377)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演化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安筱鹏 韩增林 杨荫凯(383) 天津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特征及机制分析……………………………………柴彦威 胡智勇 仵宗卿(391) 日本新国土规划与地方规划的相互关系……………………………………周尚意 张国友 徐香兰(400) 西藏食物生产系统的区划研究…………………………………………………………………尼玛扎西(407) 陕西榆林地区的脱贫对策与制度创新…………………………………………………杨友孝 蔡运龙(415) 我国环境生态形势研究的一种方法…………………………………………叶庆华 杨勤业 赵善伦(422) 徐霞客对我国丹霞地貌旅行考察的贡献--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杨载田(429) 寒冻条件下热力作用对岩石破坏的模拟实验及其分析…………………朱立平 王家澄 彭万巍 等(437) No. 1Socioeconomic Factors Determining China's Deforestation Rates…. LI Shuang-cheng YANG Qin-ye ( 7 ) A Strategic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mpoverished Regions and Minority National Regions………………………………… FAN Jie YANG Xiao-guang ( 14 ) On CartograPhic Visualization…………………………………………………… QIN Jian-xin ZHANG Qing-nian WANG Quan-ke et al ( 21 ) On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Types of the Tourist Area in China ………………………………………… FAN Jin-zhao ( 29 ) A Study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Fragile Environment in Yulin Prefecture ………………………………………………… ZHANG Ming ( 36 ) Integrated Model of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vv…………………………………………………………………JIANG Ye-fang LIANG Ji-yang ( 44 ) Self-organizing Behaviours of Alluvial Fan-delta System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with Examples from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nd Its Estuary ……………………………………………………………… YIN Guo-kang ( 52 ) Peat Record of Climate Change sincce 3000 Years in Yangmu, Mishan Region………………………………………………………………………… XIA Yu-nei WANG Pei-fang ( 59 ) Analyzing the Climate Features in Princess Elizabeth Land, Antarctica…………………………………………………………………………………ZHANG Ming-jun LI Zhong-qin QIN Da-he et al ( 64 ) A Study on the Regional Combiantion and Synthetical Evaluation of Coastal Port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 YANG Yin-kai HAN Zeng-lin ( 72 ) A Study on Basic Territorial Differences in the Man-land System in Karst Regions of South China vv…………………………………………………………………… CHEN Hui-lin ( 79 ) The Frist Research on Constructiv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 Connective Location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v………………………………………………………………… LIU Gui-li ( 85 ) GIS Interoperability and Its Architecture … HUANG Yu-xia CHEN Chang-song HE Jian-bang ( 92 ) Identific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Area Clusters by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ZHANG Qing-nian Qin Jian-xin ( 1 00 ) DiscussionEconomy Geography in the Times of Knowledge Economy …………………………………………………………… JIA Shao-feng ( 106 ) On the Transfomation of Geography in China ……………………………………………………… CAO Shi-tu SUN Tian-sheng ( 112 ) News ( 64 ) No. 2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saline mire in the west of Songnen Plain v………………………………………………………… DENG Wei HE Yah SONG Xin-shan et al ( 119 ) An approach to the regional model of agriculture integration in more developed rural areas -Taking Haian County as an example vv………………………………………………………………… ZENG Zun-gu XIONG Ning SHEN Si-bao( 127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nter-era fai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vvv…………………………………………………………………………… YANG Qin-ye ZHANG Jun-tao LI Chun-hui ( 133 ) Change trend and factors of residential selenium nutrition status in low selenium belt in China ………………………………………………………………………… HOU Shao-fan ( 140 ) Case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s on the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in historical period …………………………………………………………………………… MAN Zhi-min GE Quan-sheng ZHANG Pi-yuan ( 146 )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value of regional ecosystem services A casestudy of Lingwu City vv………………………………………………… ZONG Yue-guang CHEN Hong-chun GUO Rui-hua et al ( 155 )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China's coastal areas…………………………………………………………………………WANG Li-ning MAO Han-ying ( 164 ) Evalu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potentiality of wasteland reclamation of China's abandoned mining areas v………………………………………………………………… HE Shu-jin SU Guang-quan ( 171 ) The feasibility of component temperature retrieval of mixed pixel using multiangl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 CHEN Liang-fu ZHUANG Jia-li XU Xi-ru (179)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cesses and complex response of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 ZHANG Ou-yang JIN De-sheng CHEN Hgo ( 188 )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flood-control functions of wetland taking Dongting Lake as an example v…………………………………………………………… WU Bing-fang HUANG Jin-liang SHEN Liang-biao ( 193 ) Assess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Yarlung Zangbo Daxiagu and its protection………………………………………………………………………………MA Ming GUANG Zhi-hua ( 201 ) R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in Tibet WEN J un ( 208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 for routing precipitation-runoff in watershed……………………………………………………………………LI Qing-he LI Chang-zhe QI Shi et al ( 216 ) The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 of the exotic topony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SUN Dong-hu ( 224 ) No. 3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LI Xiao-jian ZHANG Xiao-ping PENG Bao-yu ( 233 ) A Preliminary Study of Man-induced Seasonal Rivers.. Examples from China …………………………… XU Jiong-xin ( 241 )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lague Foci since 1840 in China…………………………………………………………………YANG Lin-sheng CHEN Ru-gui WANG Wu-yi et al ( 248 )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hoaly Land in China …………………………… PENG Jian WANG Yang-lin ( 256 ) The Prepliminary Studies on Cultural Landscape of Huizhou …………………………………… HUANG Cheng-lin ( 263 ) Discussion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welling-houses -A Case Study of Pingyao Ancient City …………………………………………………… LIU Jia-ning TAO Wei GUO Ying-zhi ( 270 ) Analysis on Annual Variation and Seasonal Change of Runoff from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the Interior Rivers -the Case of Tarim River………………………………………………………………………………………Hanid · Yinit Tashpolat · Tiyip XIONG Hei-gang ( 276 ) Dissipation of the Flood Serie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v……………………………………………………………………………ZHOU Yin-kang WANG La-chun XU You-peng et al ( 282 ) Group Alienation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National Geography Study……………… WEN Yun-chao ( 290 ) Expoun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Geo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 DUAN Jin-jun ( 296 ) The Standard of unit Plot in Soil Loss Prediction of China…………………………………………………………ZHANG Ke-li LIU Bao-yuan CAI Yong-ning ( 302 ) A Study on Soil Nutrient Loss Control by Slope Eco-engineering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 Taking the Contour Hedgerows as an Example…………………………………………………………… XU Feng CAI Qiang-guo WU Shu-an et al ( 310 ) A New Approach to Delimitate Influenced Coverage of an Economic Ojbect -Voronoi Diagram ………………………………………………………… WANG Xin-sheng GUO Qing-sheng JIANG You-hua ( 315 ) Diagnosis of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 REN Hong-zun LI Lin ( 323 ) On the Accommodation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st 2 000 Years and Scientific Inspiration v…………………………………………… HAN Mao-li ( 331 ) Book ReviewReview on Urban Geomorphology ………………………………………… MU Gui-chun ( 332 ) News No. 4Studies on Geo-Informatic Tupu and Its Applicationv………………………………………………………………… CHEN Shu-peng YUE Tian-xiang LI Hui-guo ( 342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Change in Arctic and China since 400 a BP v…………………………………………………………… CHEN Ling ZHANG Qing-song ZHU Li-ping et al ( 350 )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of Macao and Its Role and Position in the Urban System of China ………………………………………………………………… YE Shun-zan ( 358 )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Office Activities in Guangzhou since Late 1970s v…………………………………………………………… YAN Xiao-pei YAO Yi-min CHEN Hao-guang ( 368 ) Hydrological Processes Modeling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v…………………………………………………………………………REN Li-liang LIU Xin-ren ( 376 ) Changing Tendencies of River Runoff at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Reducing Its Effects vv……………………………………………………………… WU Kai TANG Deng-yin XIE Xian-qun ( 382 )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 Evolvement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Load Center ……………………………………………………………… AN Xiao-peng HAN Zeng-lin YANG Yin-kai ( 390 ) On Characteastics and Mechanism of Intra-urban Residents' Migration in Tianjin City, China ………………………………………………………………… CHAI Yan-wei HU Zhi-yong WU Zong-qing ( 399 ) The Materialization of Japanese Fifth Country Land Plan in the Regional Land Plans …………………………………………………………………… ZHOU Shang-yi ZHANG Guo-you XU Xiang-lan ( 406 ) On Delineation of Food Production System in Tibet ……………………………………………………… NYIMA Tashi ( 414 ) Countermeasure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Yulin Prefecture of Shanxi Province ……………………………………………… YANG You-xiao CAI Yun-long ( 421 ) An Approach to the Eco-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Chinavvv…………………………………………………………… YE Qing-hua YANG Qin-ye ZHAO Shan-lun ( 428 ) On XU Xiake's Investigation into China's Danxia Landform Memory XU Xiake 360 anniversary ………………………………………………………………… YANG Zhai-tian ( 436 ) The Insulation Influence to Rocks under the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ZHU Li-ping WANG Jia-cheng PENG Wan-wei et al ( 44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