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利用2002-2006年期间SABER/TIMED温度数据综合考察了中心位于120°E,宽度为30°子午圈(东经120°子午圈)内中间层和低热层(MLT)大气的平均热力状态.季节平均温度的分析结果说明该子午圈中平均温度与用相同数据集建立的纬圈平均温度之间表现出相当好的一致性,但是与国际参考大气CIRA-86温度之间则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而对MLT典型温度结构描述不同是导致70km高度以上出现这种显著差异(20K以上)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利用逐日数据开展温度梯度诊断确定了中间层顶的位置和温度,在此基础开展考察的结果显示,在夏季,与极区中间层顶高度一致(83km)的中间层顶稳定地伸展到中纬度(48°N),而热带和赤道地区中间层顶稳定地维持在97km高度,形成了“两台阶”中间层顶结构.逐日分析结果还揭示了中纬度地区夏季中间层顶异常复杂的表现,结果表明在这里可以看到两种位于不同高度的中间层顶,第一种位于83km并且伴随异常低温,而另一种位于约100km高度.虽然基于当前分析结果并利用过去用于解释极区中间层顶“两模态”的理论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全面理解夏季中纬度中间层顶的复杂表现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露西尔·琼斯(Dr.Lucile Jones)您好!首先让我们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致哀。读到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张忠霞采访你的报导,谈到“地震很难精确临震预报”。感到你的观点是陈旧的、保守的。这种观点严重地阻碍了科学发展,我不得不向你质疑!  相似文献   

3.
立式钢制圆柱形储罐向着大型化和浮放式发展,其动力特性参数,如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在地震工程中经常被使用,以15×104m3储罐为例,应用ADINA有限元程序,采用弹簧单元来模拟地基,考虑液固耦合效应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弹簧单元来模拟地基进行储罐的分析时,有限元与规范近似算法比较接近;15×104m3储罐液固耦合振动低频的振动形式比较丰富,以cosnθ、sinnθ型梁式振动为主,液体晃动低频的振动形式比较单一,即cosnθ、sinnθ型梁式振动;液固耦合振动频率对地基刚度最为敏感,储液高度与储罐高径比次之,受罐壁厚度的影响比较小;液体晃动频率对罐壁厚度和地基刚度不敏感,对储液高度与高径比则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4.
刘万忠 《地震工程学报》1992,14(S1):179-182
编纂《甘肃省志·地震志》的任务是甘肃省政府于1985年正式下达的,同年7月我局组成地震志编委会,开始编,12月提出了篇目(讨论稿),1986年各撰稿人(均为兼职)按各自篇章的分工,开始收集资料,1987年进入撰写起草阶段,至1989年10月陆续完成初稿。  相似文献   

5.
经不懈努力为物理学、生物学、药学和地震学等各个领域的其他学者扫清道路的20世纪最杰出数学家之一以色列人莫伊西维奇·基尔范德(Moiseevich Gelfand)逝世了。基尔范德的成名,并非依靠攻克著名而棘手的数学问题,而是为他人的研究奠定基础、提供探索手段,他是这个很少有人涉及的领域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新一代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考虑了初值协调性对模式数值积分结果的影响,进行了两组数值回报试验(简称S1,S2),对27年(1980~2006年)的夏季基本气候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考察了该模式对夏季气候的回报技巧。使用交叉检验的方法,计算了对模式结果的评估参数值,包括时间和空间距平相关系数,对该模式性能进行了评估和检验。结果表明,BCC_AGCM2.0.1对季节尺度的大气环流场具有良好的模拟性能,模式基本上再现了观测位势高度场、温度场、流场的分布特征以及大尺度降水分布特征。500 hPa位势高度、温度空间距平相关系数对比表明,平均而言,500 hPa位势高度、温度的空间距平相关性,热带区域(30°S~30°N)高于东亚区域(0°~60°N,60°E~150°E)和全球区域。回报与观测的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关系数分布对比表明,试验S2在我国江淮地区及南方地区的回报技巧要明显优于S1。  相似文献   

7.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II.内源氮释放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氮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孔隙水中NH4^+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通量分别为5.3至18.6mg/(m2·d)与-9.4至67.5mg/(m2·d),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m+通量总体上低于未疏浚对照的通量,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月份,从2006年5-12月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NH4^+释放通量显著低于未疏浚对照柱,疏浚沉积物的NH4^+的释放潜力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是消减研究区内源氮负荷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西南的板内地区发现了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角的空间变化。根据大量精确震源机制进行应力反演推测,沿日本海岸地震带的口。轴方位角取向为N110°E~N130°E,而在周边地区几乎为东西方向,即N90°E~N100°E。沿南海海沟内陆板块的地壳浅部广泛观测到东西方向的最大水平压应力。然而,在该地震带上仅观测到WNW-ESE方向的最大水平应力。用该地震带之下下地壳中的无震断层或延性断层带的形变解释了该地震带内及其周围应力场的这种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下旬—9月初,陕西华清4#泉气体总量测值出现了一次低值异常。经调查落实,此次异常不是构造活动或地震前兆异常,而是由采样扩散瓶刻度指示体积与实际体积不符引起的。9月6日的扩散瓶封存气体刻度指示体积与实际体积误差试验以及9月9日—13日的气体总量对比观测试验均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现强震的空白区并存在特殊的易发震地区。强震在南、北天山之间有往复迁移的特征,并在迁移的过程中有单发-双发-群发,但未出现过单发迁移后出现群发的过程。在时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周期特征及南、北天山交替发生的特征。在强度上,7级以上地震主要沿天山构造带分布,而6级地震不但有沿天山分布的还有沿斜切天山带的次级构造分布的,且6级以上地震出现高频地区,集中在东经77°±1°的天山地区。  相似文献   

11.
很高兴对尼克在地震学方面的贡献做个简要的介绍。颁奖典礼上他不在场使我做起来更容易,因为他一定会对我慷慨给予他的受之无愧的赞誉不好意思而脸红。  相似文献   

12.
正常胰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多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正常胰腺灌注参数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及正常胰腺不同部位灌注参数变化特征。30例胰腺正常者行腹部CT检查,其中3例健康志愿者,27例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年龄小于40岁组、41岁~60岁组、大于61岁组。采用德国Siemenssomatom Sensation64层螺旋CT进行胰腺动态增强扫描,层厚2.4mm,管电压100kV,管电流120mA。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Irich missouri高压自动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速率为5mL/s,总量50mL。延迟6S开始扫描,共扫描30S。利用Siemenssomatom Sensation型64层螺旋CT自带软件P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Fb(血流量)、Vb(血容量)、Ttp(峰值时间)、PS(表面通透性)等。正常胰腺血流灌注平均R、Vb、Ttp、PS分别为(133.55±25.70)(mL/100mL/min)、(193.78±27.01)(mL/L)、(142.41±13.95)(0.1s)、(128.72±34.53)(0.5mL/100mL/min),不同年龄组间胰腺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平均R、%、%、咫分别为(127.59±22.90)(mL/100mL/min)、(188.72±25.19)(mL/L)、(142.91±13.17)(0.1s)、(133.30±42.86)(0.5mL/100mL/min)。女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42.48±28.04)(mL/100mL/min)、(201.37±28.94)(mL/L)、(141.66±15.63)(0.1s)、(121.85±14.80)(O.5mL/100mL/min)。两组间比较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胰体、胰尾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能有效检测胰腺血流灌注,正常胰腺灌注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胰腺灌注与年龄、性别无关,胰腺各部位灌注均匀。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中国北方浅水湖泊乌梁素海冰封期水体溶解氧平衡的内在机理,于2021年1—2月在湖心处布设了一台水质在线监测浮标,收集到包括溶解氧等在内的水质数据. 通过对溶解氧数据的小波降噪处理,结合气象资料,模拟分析了冰生长及稳定期内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趋势,定性分析了水体溶解氧的平衡机理. 结果表明:湖泊的日均最高产氧速率为7.19 mg/(L ·d),最低产氧速率为2.01 mg/(L ·d); 日均最高耗氧速率为7.13 mg/(L ·d),最低耗氧速率为2.37 mg/(L ·d). 24 h的单位时间平均最高产氧速率为0.55 mg/(L ·h),最低产氧速率为0 mg/(L ·h); 单位时间平均最高耗氧速率为0.36 mg/(L ·h),最低耗氧速率为0.08 mg/(L ·h). 由此说明小时间尺度下溶解氧的补充消耗不均衡导致了大时间尺度下的溶解氧不平衡,进而产生了冬季湖泊的亏氧现象. 通过进一步溶解氧驱动因素与水环境因子响应关系的分析发现,浊度、水温与产氧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与产氧速率和耗氧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了这些限制性水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冰下水体的溶解氧平衡.  相似文献   

14.
1812年尼勒克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宏观震中是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不同的定义造成位置的差异,大地震的差异比较大,断裂产状也是导致震中位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据历史记载确定的1812年地震的宏观震中,侧重人居环境,震中位置偏西,初步考察受条件限制也存在一定误差。近年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尼勒克谷地东部新发现了该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包括了40 km的形变带,19km的地震断层。根据修正的等震线图,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在北纬43°45,′东经83°34′。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国家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四川省建设系统和地震系统等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后共计2500余人次,持续时间达2个多月,深人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掌握了较丰富的房屋震害第一手调查评估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以本人的亲身经历,记叙了汶川地震发生时在北川县郊区发生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17.
2006—2007年对东太湖网围养殖区及航道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样区内共有水生植物10种,其中沉水植物6种、浮叶植物3种、漂浮植物1种;养殖区植物种类较单一,耐污染、再生能力强以及水质净化能力好的金鱼藻、狐尾藻和伊乐藻在养殖区呈优势种分布;航道和敞水区优势种类为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从水生植物生物量变化来看,9月生物量最高,平均为2882.4±748.8g/m^2;养殖区水生植物生物量高于航道和敞水区,两个网区平均可达1251.2±1012.7g/m^2、993.9±968.6g/m^2.水生植物与水环境相互关系来看,温度、透明度和pH等水体物理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季节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水生植物具有吸收水体氮磷营养盐和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从而改善了东太湖水质,同时植物季节性生长以及空间分布差异也影响水质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克东县"蒲峪路"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克东县西北7.5km处为我国金代(1115~1234年)北方重镇“蒲峪路”遗址。本文以1979年考古发掘和1992年古地震探槽挖掘资料为基础,经考证和综合研究认为,公元1200年或稍后,在克东县西北(约北纬48°31′~32′、东经126°33′~34′)曾发生5.5~6.0级地震。北方重镇“蒲峪路”即毁于此次地震。其依据是:官衙建筑物中三排15根立柱柱脚均向西南位移40~50cm,最大位移达100cm;房墙基部砖层波浪状起伏变形,幅度10-15cm,并以一个枢纽点左右旋开;探槽底部土层形成浪状起伏的初始柔皱,尚见有星散状圆形沙囊。最后讨论了发现这次古地震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清4#泉水溶气体百分含量合计的强震远场前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清4#泉水溶气体百分含量合计(QB)的取值范围为100±5.按4舍5入法取整数值,将其分为11个区段.以年为单位,统计QB落在每个区段内的频次.频率分布直方图显示,在QB取值区间内,分区段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将落入QB频率最高的区段称为轴,将轴在不同区段上位置的变化称为轴漂.研究表明,QB在不同区段上轴的漂移,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不同状态.轴落入99区段上,反映的是区域应力场的增强,与远场M≥7.0地震及伴生中强地震、鄂尔多斯块体周边后继中强地震有很好的相关性;轴落入98区段上,反映的是区域应力场的相对稳定;轴落入97区段上,反映的是巨大地震后,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及中强地震活动格局的变化.文中还阐述了99区段轴值与地震对应关系的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20.
古登堡-李希特提出的震级-累积频度关系,是地震分析统计预报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合理性被大量实际地震和岩石力学试验所证实。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时,震级-累积频度关系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性地震活动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