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安“8·17”大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7年8月17日发生在新泰境内的局地大暴雨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588线附近;35dBz以上的强降水回波长时间滞留是造成强降水的关键;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是造成强对流发生的动力机制;特殊的山地地形对这次强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天气图、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7年8月17日发生在新泰境内的局地大暴雨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588线附近;35dBz以上的强降水回波长时间滞留是造成强降水的关键;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是造成强对流发生的动力机制;特殊的山地地形对这次强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时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及有关测站的逐时探测资料 ,对 2 0 0 1年 8月 4日新泰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 5 92线附近的此次大暴雨 ,因 9号台风外围的东南气流伸向鲁中山区 ,源源不断地远距离输送水汽 ,为大暴雨提供了不竭的水汽供应 ;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低压辐合是造成强对流发生的动力机制 ;特殊的地形对强降水起到了重要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天气图、区域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发生在泰安境内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发现: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退过程中西北边缘的5880gpm线附近;700.hPa和850hPa“人字形”切变线造成的水汽辐合是强降水形成的关键;通过分析θse与K指数,发现此次区域性大暴雨发生在θse850〉330°K的热带海洋气团中,稳定度指标并不关键;地面倒槽长时间维持是强降水产生的条件;特殊的山地对这次强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值预报出现偏差导致了由于过分依赖数值预报出现暴雨漏报。  相似文献   

5.
泸州“5·31”大暴雨天气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四川气象》1997,17(2):13-19
对泸州1995年5月31日大暴雨天气的分析表明:此次大暴雨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稳定的纬向型的环流背景下,而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触发系纯为高空东传的高原波动。这次大暴雨的落区与中尺度物理量场诊断的结果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6.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利用常规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CloudSat卫星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百年一遇的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对流性大暴雨是由高空冷涡南部低槽、低层准东西向切变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暖湿气流以及自东北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93·8”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云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玉芝  邹树峰  王广春 《气象》1996,22(12):20-23
1993年8月4-5日在副热带高压北-西北边缘发生了一个很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该文应用GMS-4红外卫星云图分析了它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受台风环流及西南季风的影响,17日20时-18日20时,崇左市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造成台风路径偏西北行的原因,活跃的西南季风及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汇入台风东侧造成中低层的东南风急流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能量和水汽,台风登陆后仍维持较大强度是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07.8.17”山东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雪松  阎丽凤  孙兴池  张磊 《气象》2012,38(8):960-970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7年8月16和17日在山东省新泰市发生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尺度地形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发现,此次大暴雨发生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附近,与速度不连续造成的K-H不稳定而引起的中小涡旋有密切关系。鲁中山脉地形对大暴雨中心的强度和落区有较大影响,在对流层低层产生明显的地形性切变线,加强了偏南暖湿气流的辐合,使大暴雨强度更大,位置更加偏南。对强弱两次相似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试验发现,鲁中山脉地形对两次过程的降水分布、中心强度和落区等影响较为一致,但是对不同强度降雨增幅的影响差异较大,地形对强降雨的增幅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地形的抬升作用,造成暴雨区低层辐合加强和垂直速度增强,更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和水汽的辐合,同时山脉地形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大气中云水和雨水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副热带高压边缘有利的环境背景条件和地形的共同作用是山东局地大暴雨产生和维持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13日抚顺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气图等实况资料,针对2005年8月13日抚顺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特征、不稳定能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等方面入手,寻找形成强降水的物理背景,并对云团演变过程、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和特殊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及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以提高对此类型暴雨天气的认识和预报能力。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热带风暴北移,促使副热带高压北上,建立了低空急流;低空急流为大暴雨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切变线东南移,携带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在抚顺交汇,对流云团得到强烈发展,触发了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因此形成了大暴雨天气;地形辐合抬升,对降水起到了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