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雪中雪龙船更是一个温暖的家币卿幼今、万梦去二二旗定镶擞爵l藉掩麓毅毅裘冰站建立后人员物资往返忙看萌是考察队的患吴面磊续国耶鲁“学的德国博士是一“优”的中国“二“北极考”队员■矗●■—■■——■——————■■■————■—●■■一 直升飞机是北极考察的重要工具北极合影犁浪破冰向北极——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剪影  相似文献   

2.
连续破冰模式下破冰船的冰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破冰船航行区域及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对于海冰与船体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定理想化假设的基础上对破冰船在直行情况下的连续破冰模式运用数值方法进行模拟,然后得到破冰船破冰过程中的冰力时历曲线,并分析了相关破冰参数对连续破冰作用下破冰形状及平均冰力的影响程度。模拟结果表明:冰厚、破冰速度与离散间隔都对破冰半径和冰力有一定的影响;而冰厚则是影响破冰形状及冰力最为关键的因素;得到的连续破冰形状基本符合实际,可以为后续研究破冰船在冰区航行时的运动及破冰能力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987~1988年黄河下游凌汛使用破冰索防凌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破冰索能够起到破冰、诱生封河、改变封河地点和减少河槽蓄水量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9,(1):7-7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极变暖,春天的破冰时间提前。北极熊为了生存,必须寻找其他的食物来源。过去,人类曾发现北极熊吞食棉凫(棉鸭)蛋和黑雁蛋。最近,有研究者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未来雪雁蛋可以作为食物,缓解北极熊的生存压力。北极熊和雪雁在加拿大的哈德逊湾“相遇”。在那里,北极熊每年通常会有4~5个月待在陆地上。由于气候变暖,每年的破冰时间平均提前0.72天,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18次南极科学考察大洋考察队共有队员18名,分别来自海洋局系统的中国极地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第三海洋研究所,教育部系统的青岛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的青岛海洋研究所,以及农业部系统的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共计10个单位。绝大部分队员,有海上工作的经历,并有多名同志参加过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大洋队队员文化层次较高,其中50%以上的队员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队员平均年龄较小,其中最年轻的队员只有22岁,是我国首位参加极地考察的在校大学本科学生。…  相似文献   

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0):F0003-F0003
10月11日上午,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征。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上海市政府尹弘副秘书长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队员亲属为科考队员送行。  相似文献   

7.
“雪龙”号船是国家海洋局于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的一艘具有破冰能力的北极运输船。购进后被命名为“雪龙”,并于1994年进行了初步改装,现已于10月28日启航,赴南极进行南大洋及极区考察,并向东南极的中山站运送物资和住站人员。该船是原苏联黑海设计院于1985年设计,赫尔松船厂于1986年开始建造的极地供应破冰型系列船。这个系列到目前已建成了9艘,本船是第8艘。该船按1985年苏联海船建造与入级规范设计  相似文献   

8.
杨威 《海洋世界》2006,(9):36-41
“雪龙”船上过大年之一——年前的“雪龙”船上最热闹由于各自承担的考察任务不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44名队员在监守的4个岗位开展工作。25名队员在长城站,11名队员在南极上货糊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剩下大部分队员分散在中山站和“雪龙”船上。也就是说,在风雪南极,22次考察  相似文献   

9.
孙法宽 《海洋世界》2008,(10):47-49
伴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生机勃勃的中国海监迎来了她十周岁的生日。回首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我不禁思绪万千,感触良多。中国海监队员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相似文献   

10.
到长城站的第一个月,感觉还是挺新鲜的。每位队员都有自己负责的一块工作或科研项目,站长有时会召集全体队员一起完成一些集体任务,像厨房大扫除、站区捡垃圾等。晚饭后除了值夜班的队员,其他人就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了。我们一般在站区周边走一走,大伙称之为饭后“遛弯儿”。  相似文献   

11.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0):45-48
格罗夫山考察队圆满完成计划任务,起程返回中山站 进入2月,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天气情况与1月相比,逐渐变得恶劣起来。不但气温下降得比较厉害,大风和大雪天气逐渐增多,而且白天慢慢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增长,基本不具备野外作业的条件。但是,满载祖国和人民希望的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格罗夫山队于北京时间2006年2月10日在东南极内陆冰盖格罗夫山地区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开始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的征程。格罗夫山队11名队员在站区进行简单的休整后将陆续登上“雪龙”船,等候其他队员上船后一同返回祖国。  相似文献   

12.
杨威 《海洋世界》2011,(11):26-29
2005年11月15日是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集中报到的日子。"雪龙"船静卧在上海黄浦江畔的民生港码头,亲切地欢迎每一位新老队员。对于新队员来说,"雪龙"就是一个大迷宫,大家很难找到自己的房间。"雪龙"船上过的是共产主义生活。队员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领到了所有能想到的生活用品和统一的各式考察服等。  相似文献   

13.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2):F002-F002
2005年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来到国家海洋局,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通过卫星电话,连线遥远的南极和北极,向奋战在冰天雪地中的科考队员致以新春的祝福和节日的问候。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11,(1):7-7
12月8日,我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起航,奔赴三大洋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 中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4.5万海里,共9个航段,期间分别停靠南非(开普敦)、巴西(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瓜亚基尔),预计2011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次时间最长的航次。  相似文献   

15.
一、雌鲸给吊上了船1980年8月的一天,阳光格外灿烂,大西洋一望无垠的碧水,闪烁着耀眼的波光。巴哈马港湾一片风平浪静突然寂静的海面波涛汹涌起来,一大群鲸鱼浩浩荡荡游了过来,它们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儿浮出水面,喷射出冲天高的水柱,掀起滚滚浪花,真是气势磅礴壮观,它们不愧为海中巨霸,自由自在地嬉戏,愉快地欢歌。一条捕鲨船劈波斩浪驶来,站在船头的是队长诺伦巴尔,他手搭凉棚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海面,他锐力如鹰的眼睛,一下子发现船的西北面,隐隐约约有鲨鱼出没,他立即下令船靠上去,端起枪正要对准一条跃上水面的大白鲨鱼射击,随船前来进行海洋生物考察的女科学家米玛丽珠,急忙对诺伦巴尔说:“你别开枪,是一条大白鲨,很少见的,放过它吧!”诺伦巴尔沮丧地放下枪,很不高兴地说:“一英尺的大白鲨就价值万元,这下子至少损失25万美元啊!”他有点后悔,不该让女科学家随船来考察。一会儿,鲸鱼群出现在船的东北方,诺伦巴尔和船员们高兴地欢叫起来,一个队员忘乎所以,不小心一脚悬空掉进海水里,诺伦巴尔喊:“快抛缆绳让他扯住……”这时哗啦一声,从水中冒出一个庞然大物,张开血盆般的大嘴,咬了那队员一口,那个队员“哎哟”地惨叫着:“快救命啊!”顿时他的鲜血染红...  相似文献   

16.
船舶概况。“雪龙”船是我国目前惟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和后勤物资补给、人员运输的极地考察破冰船,它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CCS规范)破冰能力的北极运输补给船。我国购进后对其进行了改装,于1994年替代“极地”号考察船承担极地考察任务,成为我国第三代极地科学考察运输船舶。该船总长167m,型宽22.6m,满载排水量21250t,满载吃水9m,配有1台主机(13200kW),最大航速17.9节,设计破冰能力能在厚度为1.1m(加20cm厚的雪)的连续海冰中以1.5节的航速航行,船上原配有能容纳2架直升机的飞行平台、直升机机库和附属配套设备。国家海洋局于1994年、1995年进行了两次初步改装,加装了部分科考实验室、实验仪器、考察人员住舱以及站、船用油舱和淡水舱。最大乘员由原来的55人增加到了128人(含40名船员),拥有200m^2的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气象等科学调查实验室,增添了部分科研设备,使“雪龙”船具有了一定的海洋科学调查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导管架平台安装锥体降低冰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荷载是寒区海洋结构的控制荷载.在圆柱结构上安装锥体用以降低极值冰力,这一概念已得到理论与模型实验的验证,但是安装锥体对降低结构冰激振动的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论证.首先分析和比较了圆柱结构和加锥结构的交变冰力与冰振响应形式.基于现场原型监测系统的实测数据,无论是圆柱结构和加锥结构都能发生强烈的冰激振动,圆柱结构上的稳态冰激振动最为严重.通过一座单腿圆柱结构加装锥体前后的冰振响应监测和分析,得到安装破冰锥体对降低冰振的实际效果.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表明,破冰锥体从根本上避免了冰激结构稳态振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2月8日,“雪龙”号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遇到大面积的冰区。冰厚约1米.雪厚约1米。“雪龙”号破冰船发挥其技术性能的优势.用了79小时,破冰航行11.33海里。  相似文献   

19.
邓恺其  王祥  季顺迎 《海洋工程》2023,41(3):96-109
吊舱推进装置在极地船舶中被广泛应用,其转舵模块可以带动螺旋桨摆动从而产生任意方向的推进力,使船舶操纵更为灵活。提出了一种吊舱推进船舶冰区操纵的离散元方法,对具有吊舱推进装置的冰区船舶破冰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雪龙2”号破冰船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船舶定速直航时的冰阻力,并通过与Lindqvist经验公式的对比验证了冰阻力计算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船舶在不同冰厚、不同吊舱转向角下的回转破冰运动进行了离散元模拟,分析了回转半径与船长比值随冰厚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船舶的回转性能随冰厚的增大而降低,并随吊舱转向角的增大而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05,(12):F0003-F0003
2005年11月18日上午,由144名人员组成的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满怀对祖国和南极科考事业的深情,乘坐“雪龙”船从上海港鸣笛启航,实施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码头上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欢送仪式。国家海洋局机关及其在沪常设机构的党政领导、上海市科协、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国内有关极地科考协作机构与有关科研机构的领导、驻地社会团体、少先队员代表以及科考队员家属等到码头热烈欢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