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灾害隐患监测预警已成为主动防控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目前甘肃省监测预警体系共建设灾害点位3 952处,安装设备13 427台/套。预警体系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甘肃省地质灾害综合应急防治能力,但每年大量的预警误报问题却给监测预警工作带来极大困扰,严重影响其防灾减灾效果。本文针对甘肃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践中的预警误报问题,结合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和经验教训,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主要观点包括:预警阈值的设定短期内仍然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也是导致预警误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监测数据采集阶段,场地振动、施工工艺和因温度变化设备晶体管和蓄电池的参数变化导致的数据波动,都会触发误报。在数据分析阶段,粗差数据的剔除,以及以监测数据曲线整体变化趋势为主设定的预警值,可以减少部分预警误报。雨量计和土壤含水率设备的相互联动预警,可以避免很多雨量误报。监测预警工作全过程管控至关重要,误报不仅因预警阈值不合理,更因多种因素叠加导致。  相似文献   

2.
目前,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防灾体系存在监测不及时,手段单一且覆盖面小等问题。为提升监测实时性及信息化程度,研究基于实时降雨量监测的地质灾害警示防范技术。该技术基于1∶1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划分警示防范区,确定区内降雨量阈值,通过降雨量实时观测、声光报警、物联网通讯等技术,实现地质灾害实时警示防范功能。长兴村地质灾害警示防范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使得地质灾害监测覆盖面更广,预警实时性更强;地质灾害警示防范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化程度,实现了对警示防范区的有效管理;降雨量预警阈值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修正,从而提高阈值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赣南地区地质灾害降雨量监测预警设备的有效性,以赣南地区120处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观测和记录,建立累积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三者之间关系模型,拟合出不同地层地质灾害发生时临界降雨量阈值-降雨历时曲线和经验公式,可为该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圣山  李昂  周平根 《地学前缘》2007,14(6):160-165
区域地质灾害的敏感性评价与诱发因素评价是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基础。文中以四川雅安市雨城区为例,系统介绍了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方法。在区域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及区域降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了降雨诱发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的规律,得出了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研究了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方法,建立了大中比例尺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并在四川雅安雨城区开展了系统运行。文中论述的方法可以用于县(市)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模拟运行及实际运行效果表明,本方法效果较好,能够在类似区域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对滑坡监测预警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强 《工程地质学报》2020,28(2):360-374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监测预警已成为主动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滑坡预警工作。但调查发现,不少相关从业人员(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滑坡监测预警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还存在误区甚至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其防灾减灾效果。结合近年来在滑坡监测预警实践中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本文重点就滑坡监测和预警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其主要观点包括:并不是监测点和监测手段越多就越有效,滑坡监测应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目的性,监测方案设计及具体监测内容都应为滑坡预警提供依据。不少滑坡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应采用具自动变频功能的监测设备才能获取滑坡全过程尤其是临滑阶段完整的数据,为科学预警提供保障。监测仅是手段,预警才是目的,不仅要重视滑坡的监测工作,更应高度重视预警工作,且应同时加强区域性气象预警和单体滑坡预警工作。目前常用的阈值预警方法误报、漏报率较高,应将预警的重心转移到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基于变形、地下水位、雨量等关键指标的预警模型和判据研究,据此提高滑坡预警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在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中,监测和预警是极为重要的措施。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监测技术逐渐成熟,各省市也在逐步建设完善基于野外设备监测的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该类项目实施中,遇到了行业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验收依据不明确等问题。本文基于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施工监理实践,介绍了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施工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对项目进行了分解,从监理角度分析了突发地灾监测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及监理措施,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北京市的地灾监测工程监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依据北京山区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特征,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北京地区公路高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框架,该系统由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崩塌监测预警子系统及信息服务与共享子系统组成,采用C/S模式和B/S模式的双模式运行。根据多年北京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情况,选取密云区硫辛路崩塌多发路段进行研究与应用,监测系统可实现位移变形、倾斜度、落石报警、降雨量等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管理分析、监测预警、信息服务与共享等功能。根据硫辛路崩塌灾害应急调查资料与国内典型崩塌监测预警经验确定研究区单因子判据及综合判据,包括临界雨量、裂缝变形量、裂缝变形速率、倾斜度变化量以及崩塌发育过程中的宏观异常现象,为北京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北京山区泥石流预警阈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预警阈值,是突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结合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特点和已有降雨阈值研究成果,一方面在泥石流沟易发性、物源和危害人数进行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级别沟谷在不同前期降雨条件下,不同发灾概率的激发雨量,极大地方便了中短期预警实际工作;另一方面将泥石流流域降雨量、土壤含水率、次声、泥位4个参数,作为泥石流短临灾害预警关键物理参数,开展了泥石流专业监测设备预警阈值研究。最终,从技术层面上构建不同时间维度的泥石流监测预警阈值体系,为北京山区泥石流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识别地质灾害聚集的热点区及驱动力对于区域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定西地区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等7个评价因子,利用确定系数与逻辑回归耦合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地质灾害的空间集聚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定西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的特征,其主要受降水、坡向、工程岩组等因子的影响;地质灾害与降水、坡向和工程岩组的空间关系为高高聚集;地质灾害危险性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3 km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且随距离阈值增加而降低;距离阈值为5 km时,正相关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以团块的形式存在,而高低聚集与低高聚集多以零星状分布。研究可为区域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时空预警试验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和香港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建设和研究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初步建成了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1)根据现场考察和试验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统计研究了降雨型滑坡的几何特征;(2)建成了由20台遥测雨量计构成的降雨观测网,取得了2002年4月~2003年8月的降雨观测数据;(3)结合历史降雨资料分析,初步研究了雅安试验区的年、日、小时和十分钟最大降雨特征;(4)研制了斜坡岩土体含水量野外监测仪,取得了桑树坡试验点2003年4月~8月的实时监测数据;(5)自上而下分4层研究了斜坡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发现了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对降雨过程的滞后性;(6)基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利用地质灾害因子分析结果,分别计算了雅安试验区地质灾害"发育度"和"潜势度";(7)利用2003年8月23~25日的过程降雨观测资料,对雅安试验区在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了时空预警反演模拟研究,计算出的地质灾害"危险度"分布比较符合实际,"危险度"可以作为预警指数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预防和管控城市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国家针对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各类传感器,用来感知和监测城市边坡等地质体的变化情况,以支持对地质灾害的预警.从边坡监测数据特点和时序数据分析技术出发,针对监测数据噪声混杂、模式分析困难、预警阈值的不确定性等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边坡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建设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对于保证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的设备布设、系统建设、平台功能、运行现状阐述其建设与实现过程。目前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已经可以达到地质灾害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灾害点信息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做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等10个模块。现阶段所有的普适性监测数据可以同步发送到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平台,能够高效支撑地灾预警工作。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能够对实时采集的监测数据自动进行分析,支持多种预警模型进行判别;当监测数据发生变化触及预设判别模型时,能够自动发送地灾预警信息。通过系统试运行,已经有了成果监测预警的案例,数据可靠能够满足监测预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正>实验室定位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重点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阐释各类地质灾害致灾过程,研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基于现有群防体系,提出防灾减灾对策,结合工程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推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监测是地质灾害预警和安全防治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保障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针对传统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不足,研究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系统以GNSS、智能全站仪、滑动式倾角仪和多源传感器自动化监测技术为核心,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展示4个子系统。结合某项目边坡监测应用实例,实现了地质灾害的自动化监测和实时预警功能,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但做到精准预测降雨时段和落区很难,这也是传统的地质灾害短期预警误报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湖南省地处中南,降雨充沛,地质条件相对脆弱,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结合湖南多年预警工作经验,构建了“631”递进式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式。该预警模式以湖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基于精准度较高的短临雨量预报和实况雨量,形成“提前6 h预报暴雨落区、提前3 h预警、提前1 h叫应、提前半小时再呼应”预警叫应机制。目前该预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大提升了预警效率和精准度。2022年6月初湖南遭遇一轮超历年极值的强降雨过程,地质灾害呈群发性出现,运用该预警模式,2022年转移人数、避让起数均排全国第一,取得了显著的防灾成效。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质》2021,(1):F0002-F0002,I0003
新疆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预报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阐释各类地质灾害致灾过程;研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基于现有群防体系,提出防灾减灾对策,并结合工程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推广,完善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为"一带一路"畅通和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7.
开展地下水位预警研究有助于中国北方覆盖型岩溶分布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的调蓄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预防。文章提出了此类地区岩溶地下水水位预警线的划定方法,基于统计分析绘制长序列监测水位的最小值、第5、第25、第75百分位值曲线作为地下水位预警判据模板,以基岩面附近的水位波动阈值和水位低于基岩面的深度建立岩溶塌陷地下水位预警判据模板,最终建立综合预警判据模板并确定分区预警结果。将该方法用于山东省泰安市城区-旧县岩溶水系统,通过2015年和2016年的单点预警结果和分区预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方法预警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初步研究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根据致灾地质环境条件和气候因素,将中国划分为7个大区、28个预警区。根据对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和灾害发生之前15日内实际降水量及降水过程的统计分析,创建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判据模式图,初步制作了各预警区的预报预警判据图;根据检索到的研究资料建立了部分预警区的判据校正图。据此,在每天收到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发来的全国降雨预报数据和图像半小时内,对所预报的次日降雨过程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和诱发灾害的空间范围、危害强度进行预报预警。2003年的试验运行表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够为主动减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国内外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相关研究动态,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了系统地总结.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从预警预报理论方法等方面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并结合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经验,就地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李潇  许飞青  于喆  韩征  李凯  郭亚杉  冒建 《城市地质》2021,16(4):381-390
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覆盖了灾害调查、监测、分析、预警、应急管理工作的全流程.该系统在设计中采用了诸多关键技术:用基于地质要素分类的监测方法来解决单纯按对象分类监测方法而产生的数据使用局限问题;针对结构化、非结构化、空间的各类监测预警数据采用三重分类并分别集成的方法来解决地质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的多源异构数据存储利用的问题;用建立统一通讯规约的方法来解决设备数据接收和管理的问题;用分灾种、分时空精度、分方法建立预警模型库的方式来解决预警模型合理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