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地势图主要恢复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势分布,高地指示厚的地壳,而低地表明为正常厚度地壳或薄的地壳。中国三叠纪古地势图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型花岗岩、金铜钨锡等矿床及古地理资料编制而成的。编图的结果表明,三叠纪中国可能存在5个高地,即:华北高原、北山山脉、羌塘-秦岭山脉、龙门山山脉和湖南山地。三叠纪的东北、北疆、华北和华南则为低地。研究表明,上述高地主要发育在晚三叠世,是陆块挤压碰撞的产物,表明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可能是中国大陆拼合的最重要时期。编图的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关于古地势图编图的理论和方法是可行的。另外,文中还讨论了编图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寒武纪古地理及古地理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允 《地质论评》1950,15(Z2):119-133
作者在黄汲清光生的指导下,依照地质时代的划分,编制中国古地理图。三年以来,已完成自寒武纪到三叠纪共一十九幅。此文拟就中国寒武纪的古地理,及古地理图,作一扼要的说明。古地理学,乃对地质史各时代之海陆分布及性质,海浸的来源和去向,地壳的运  相似文献   

3.
由江苏区调队完成的《江苏南部地区三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报告》于1986年元月下旬提交评审。研究课题起止时间为1981年至1985年底。研究报告共分6章,约13万字,附图19幅。研究报告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首次建立该区下三叠统的牙形刺化石带,新建菊石一牙形刺对应时带(组合带);初步建立了该区三叠纪综合沉积模式,编制了三叠纪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试编了该区自晚二叠世晚期到中三叠世晚期的古构造图。  相似文献   

4.
印支运动是我国中生代初期所发生的其影响几乎波及全国范围的一次重要地壳运动。它的发生恰处于地壳由稳定转化为活动的过渡阶段,使我国很多地区在三叠纪晚期,无论在古构造格局和古地理格局上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奠定了这些地区褶皱构造的雏形,并伴随有断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对我国地质构造的发展起了重要的转折作用。这一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对研  相似文献   

5.
在地层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地史学角度对龙门山地区地质发展史作了探讨.作者提出,前泥盆纪西侧巴颜喀拉区与东侧上杨子区原为一体.晚古生代发生裂谷作用.界于两区之间的龙门山范围.其时成为伸入陆内的裂谷分支,晚二叠世尤为明显,三叠纪继续发育.至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使之封闭.随之褶皱、冲断、隆升,龙门山主体雏形告成.以后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进一步影响本区,使龙门山呈现今日面貌.  相似文献   

6.
下扬子区三叠纪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扬子区在三叠纪期间接受了早-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沉积、中-晚三叠世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湖沼沉积.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和古地理格局的变迁明显地受到区域构造的控制.区内盆地发育与演化是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互作用的背景下进行的.早-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是下扬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改变的决定性因素,使下扬子海盆闭合,沉积类型由海相沉积变为陆相沉积.下扬子区三叠纪古地理的演化特征也为板块碰撞提供了沉积证据.  相似文献   

7.
刘发刚  刘星  彭程  曾庆荣 《云南地质》2005,24(4):414-420
将金平县龙脖河口一带原划二叠纪的玄武岩组,三叠纪的个旧组、火把冲组,更正为元古代,并命名为龙脖河岩群。为研究该区的地层展布、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构造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综合前人地质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晚震旦世—早古生代的古地理特征重新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认为武当山地区在震旦纪至古生代是沉积区而非古陆区,印支运动以来的推覆作用塑造了该区现今的“古隆起”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
川黔湘毗邻区的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黔湘毗邻区新构造运动是在NNE向倾斜的古地势环境下发展演化的。螺旋式间歇抬升运动形成三级夷平面、呈层水平溶洞及多级河流阶地;差异性掀斜作用形成特殊的水系组合特征,导致水平溶洞倒流水现象。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地壳抬升平均速率为0.45mm/a。现阶段地壳活化,持续掀斜抬升运动。  相似文献   

10.
地层划分对比准确与否,对恢复古地理、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地壳发展史的研究都非常重要,这是一项基础工作.许靖华教授在我国四川听取三叠纪钾盐研究情况时,曾有一段坦率的谈话:“找钾工作的重要问  相似文献   

11.
根据肥城煤田石炭系太原组的岩性、粒度分布、沉积构造、地球化学及古生物等沉积特征,将该区晚石炭世古地理划分为碳酸盐开阔台地和潮坪环境,认为太原组形成于潮汐作用为主的陆表海海岸,泥炭坪是成煤的重要古地理环境,潮渠对煤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地壳的脉动性振荡作用是控制沉积环境演化和聚煤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73,自引:5,他引:168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在新疆北部地质调查积累的资料,并结合对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简要讨论了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该区地壳现今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是垂向上具有双层结构,侧向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构造分区。新生代侧向构造分区表现为盆山构造,古生代晚期侧向构造分区总体表现为显生宙造山带与古老地块的镶嵌,具体划分为两个弧形造山系、两个雁行斜列的帚状构造和3条线性造山系,分别属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喀拉塔格等4个古板块;喀拉塔格古板块是新元古代地壳作为基底的古岛弧与其周围的海洋岩石圈组成的板块,残迹保存在南天山碰撞带之中;阿尔泰山、东准噶尔、准噶尔—吐哈地块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西准噶尔和中亚地区是哈萨克斯坦古板块的组成部分,查尔斯克—斋桑带、依连哈比尔尕带和康古尔塔格带,构成了是西伯利亚古板块的南界,南天山是哈萨克斯坦与塔里木古板块的碰撞带。在纵向上,该区地壳被划分为震旦纪至石炭纪、二叠纪至侏罗纪和白垩纪以来的陆内演化等3个构造层。该区构造格架的形成过程包括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晚期古洋盆的演化与关闭、二叠纪至侏罗纪受古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洋演化影响、以及新生代期间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等3个构造阶段;在某些地质时期还与幔源岩浆的底垫对地壳或岩石圈的改造有关。该区前身的古洋盆包括古太平洋和古亚洲洋两个洋盆。从动力学角度看,该区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分别受控于水平方向上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垂直方向上软流圈地幔与上覆岩石圈或地壳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不仅使该区大陆地壳的增生有水平的和垂直的两种方式,而且使该区地壳演化表现为挤压和伸展两种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13.
用遥感图像分析中国东北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遥感地质角度,结合地质、地貌来研究东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特征、规律。东北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表现为水系变形、山体错移、新构造被错断、地质体错移变形等。呈现出其运动的广泛性、协调性、多期性、继承性和持续性。该区的应力场在新生代期间多次改变,并控制了主要断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遥感地质角度,结合地质、地貌来研究东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特征、规律。东北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表现为水系变形、山体错移、新构造被错断、地质体错移变形等。呈现出其运动的广泛性、协调性、多期性、继承性和持续性。该区的应力场在新生代期间多次改变,并控制了主要断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主要受古环境演变的控制.然而,古地理、古构造背景和生物自身因素(如生物的生理特 征)也影响着生物的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从沉积学、放射虫古测深以及生物组合等方面对扬子海盆及其周缘的古地理特征进 行了详细研究,重建其古地理和古构造背景,为华南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和环境演化的全球可对比性提供了古地理依据.研究 表明:(1)扬子海盆北缘,从南往北,水体逐渐变深,面向东秦岭-大别深海;扬子海盆南缘深水盆地,从北往南,水体也是逐渐 变深,面向古特提斯洋盆.扬子海盆边缘面向广海表明扬子海盆二叠纪末生物和环境演化具有区域上广泛的代表性甚至全球 意义.(2)扬子海盆北缘盆地的古水深普遍小于南缘深水盆地的古水深.(3)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最终碰撞发生在二叠纪以 后;钦防地区晚古生代为洋盆环境(古特提斯的分支小洋盆),该洋盆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因此,扬子和华夏古构 造体系西南段的最终碰撞和拼合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   相似文献   

16.
关于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吴运动是二叠纪的一次重要地壳运动,但对其位置、性质、发生时间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而对于龙门山地区,更是很少有人专题涉及。近来,笔者等人对龙门山地区二叠系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响应及火山岩分布等特征的分析,论述了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主要表现为茅口组上部地层缺失;在茅口组和龙潭组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并于不整合面的底界发现底砾岩;中、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发生突变以及火山爆发等。其发生时间于晚二叠世早期至中期,即龙潭组沉积期,属于地壳的升降运动,并伴随龙门山南段玄武岩浆的爆发而结束。东吴运动结束了龙门山地区早二叠世以来的稳定地台沉积,使该区发生了强烈的岩相分异。  相似文献   

17.
大巴山前缘二叠系分布广泛,出露完好,为一套碳酸盐岩、硅质岩夹少许炭质、硅质碎屑岩沉积。通过研究,首次提出该区上、下二叠统之间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该区早二叠世茅口期后不是剥蚀区,而是早二叠世茅口期沉积最完整,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最早接受沉积的地区。“东吴运动”在上扬子广大地区表现为抬升运动,但在该区则表现为茅口晚期同沉积断陷。由此可知,四川东部晚二叠世接受沉积的时间是不一致的,这一认识对于研究区域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及邻区 ,在中生代期间是否经历了大规模走滑运动而发生向东的逃逸和地壳加厚 ,是该区乃至碰撞造山带后碰撞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四期 :( 1 )可能发生在侏罗纪晚期的向南逆冲推覆运动 ;( 2 )平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 ;( 3)切割上述韧性走滑剪切带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向南东的逆冲断裂作用 ;( 4)新生代北北东走向的正断作用。根据时空展布和运动学特征 ,推测前两期变形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有关 ,第三期变形与古太平洋板块在亚洲大陆下的俯冲有关 ,第四期变形与现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对采自第二期构造变形带内的同构造变质矿物黑云母的Ar Ar定年 ,获得了 1 2 7~ 1 30Ma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 ,据此确定该区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白垩纪初期。这一研究成果与中国东北南部燕山地区走滑运动资料的结合 ,揭示出在白垩纪初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被向东挤出加厚。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 ,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 4个阶段 :( 1 )三叠纪期间与古亚洲洋关闭和杭盖—肯特洋及古太平洋收缩有关的地壳挤压与伸展变动 ;( 2 )侏罗纪至白垩纪初  相似文献   

19.
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就是将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编图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盆地构造发展演化紧密结合,利用层序界面和其他关键界面为相对等时界面,按相关界面划分体系域,并以体系域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以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为例,进行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研究并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而揭示该区古近纪构造运动对沉积特征与湖平面变化的关系,更进一步阐明该区盆地沉积充填的时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下扬子区三叠纪海洋风暴沉积与古地理演变钱迈平,郭佩霞地质科学院南京地矿所,南京,210014关键词:风暴沉积,古地理演变,下扬子区,三叠纪.中国东部。PaleogeographicEvolutionandMarineStormDepositsP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