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圈闭形成机制决定了圈闭类型,制约着圈闭的分布规律。川西地区储集层致密,生烃期早,构造运动频繁,决定了圈闭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勘探和研究业已证实,川西地区圈闭以复合圈闭为主,且具多类型特点。已发现并总结出五种不同圈闭类型包括叠合构造型、古构造-岩性型、古构造-成岩型、构造-裂缝型、构造-岩性型、其特征各异。明确指出浅层蓬莱镇组和下白垩统,也包括某些因特定条件而未进入致密化的层段(如千佛崖组气层  相似文献   

2.
老河口油田是一个斜坡带复式油气田,馆上段是主要含油层系。研究认为,馆上段成藏条件主要有5个方面:(1)馆上段是继承性的平缓单斜构造,低部位是生油凹陷,高部位受到岩性及构造遮挡,具有整体捕获聚油的地质条件;(2)多期发育的油流河砂体形成多个岩性及构造-岩性圈闭,成为本区埋藏浅,数量多,叠加面积大,圈闭类型单一的馆上段油藏;(3)油源供给充足,生储盖配置良好;(4)生油凹陷大量排烃的同时,圈闭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优势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方面的突破表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比构造油气藏更具优势性特征。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优势性表现在:(1)岩性圈闭多期形成有利于多期捕集油气;(2)近源短距离运移有利于成藏;(3)低部位岩性圈闭比高部位构造圈闭成藏期要早;(4)相对有利的盖层条件。保存条件也比构造油气藏要更具优势:(1)抬升剥蚀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2)断层破坏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岩性油气藏的空间展布范围也更广阔:(1)同构造油藏相比,其分布范围更宽,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均可分布;(2)岩性油藏分布的体系域更宽,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都有富集;(3)岩性油藏分布的压力场更宽,在各种压力场环境中都有发现。因此,提出二连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优势性特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类型及其特征研究,总结出该区岩性油藏主要受4种因素控制:(1)断裂是最重要的超压流体优势输导通道;(2)古超压是油气向下运移的输导动力;(3)长期继承性古鼻状构造是油气侧向运聚的优势指向区;(4)以空间成因单砂体为控制因素形成的单一岩性圈闭是最基本的控油与聚油单元,垂向多个小层、平面多支单砂体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这对该区岩性圈闭预测、岩性油藏成藏分析以及对极其复杂的油水分布机理与规律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基础,对当前复杂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钦—下关铅锌矿带矿床类型,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式房  刘仪来 《云南地质》1991,10(2):119-144
本文根据该铅锌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稳定同位素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矿床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成矿物质来源,并指出了找矿方向矿带内铅锌矿床可划分为四个系列、八个成因类型。矿带跨越三江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三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呈南北向狭长条带状,受壳下深部构造的控制。金属在地壳中的再分配,主要与南北向导矿构造有关。容矿构造以圈闭一半圈闭构造为主要。铅锌主要来自:(1)地幔源:(2)赋矿地层或岛弧型火山岩(壳源或壳幔混合源)。成矿在时间上与地壳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成矿期以喜马拉雅期为主,燕山期、印支期和加里东期次要。对矿带内的铅锌矿床划分为与喜马拉雅期中酸(偏碱)性幔源岩浆小侵入体有关的沉积改造型、混合源热液型、斑岩型、接触型和热液脉型等不同类型,并建立其成矿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充注与再次运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邹华耀  郝芳  张柏桥  陈斌 《地质科学》2005,40(4):499-509
准噶尔盆地为一个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合型盆地。盆地腹部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受多源、多期次油气充注与再次调整的复杂过程。采用烃源岩生烃史正演模拟与油气藏地质、地球化学反演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表明腹部油气运聚可以分为早期、晚期和后期油气充注,即:早白垩世前的早期原油充注阶段,原油主要来自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晚白垩世以原油充注为主的晚期充注阶段,原油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古近纪以来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后期充注阶段,天然气来自于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高过成熟阶段的产物。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于中晚燕山期的腹部车莫古隆起发生掀斜作用,致使油气发生再次运移,调整后的腹部油气藏呈分散和小规模分布,油气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7.
论德尔尼黄铁矿型铜钴矿床的成矿规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区域深断裂带(即昆南深断裂)控制着华力西期超基性岩和印支期花岗岩的分布。由于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并在构造及岩性圈闭条件下,形成了德尔尼黄铁矿型铜钴矿床。上石炭统的下部片岩组含矿性较好,是区内矿源层之一,但矿质主要来自花岗岩岩浆热液。该矿区属浅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8.
简单斜坡油气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斜坡是断陷和凹陷型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按其断裂发育程度和沉积厚度分为复杂斜坡和简单斜坡。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为断裂不发育、平缓的简单斜坡,简单斜坡油气成藏有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单斜坡的原油主要来自临近的凹陷,油气沿砂体以优势路径方式侧向运移,油气呈“线状”分布;二是简单斜坡大规模构造圈闭不发育,圈闭类型以地层、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其分布受构造带控制,超覆带发育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受规模较大的断层控制形成的鼻状构造带上发育断层遮挡和构造-岩性圈闭,不受断层控制的鼻状构造带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圈闭。三是简单斜坡普遍受大气水的淋滤作用,由于游离氧的进入使原油遭受氧化降解作用而稠化,造成简单斜坡稠油分布普遍。这种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富集规律:只有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圈闭才有成藏的可能。简单斜坡油气勘探方向是,在油气运移路径上寻找低幅度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小规模)、规模较大断层附近寻找断层遮挡油气藏(中等规模)和地层超覆带上寻找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大规模)。  相似文献   

9.
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对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与层序地层结构、不整合面与层序界面、层序地层组成与其模式、生储盖组合与岩性地层圈闭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前陆层序是盆缘构造运动的响应,由低位(冲积)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前陆盆地层序界面表现为构造或沉积不整合面,代表了一次构造幕的发生,其层序地层样式是盆缘造山带构造楔推进作用的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响应,反映了构造运动由强到弱的间歇变化。前陆层序界面代表了沉积结构的大转换,之下为构造稳定阶段的湖相泥岩或膏泥岩,之上为代表构造运动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的巨厚磨拉石沉积充填。在构造活动期和静止期,盆地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沉积充填和地层结构特点。构造活动期以低位(冲积)体系域为主,在毗邻造山带侧以巨厚的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等冲积沉积物为主;构造静止期以湖侵体系域为主,为广泛的河流-湖泊相沉积。沉积厚度从靠近冲断带侧向盆地内逐渐变小。陆相前陆盆地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好,储集体广泛分布于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中,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湖相为主。其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分布在前缘斜坡带上,包括沿古隆起边缘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和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将会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及其成藏要素受构造演化阶段控制和影响,表现为不同类型盆地的充填却具有类似的特点,即同期地层沉积特征相似且起分隔作用的不整合年龄相当。主要盆地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新世裂谷期和中中新世以来的后裂谷期构造发展阶段,发育4种各具特色的含油气系统:(1)万安盆地西部发育裂谷早期湖相含油气系统;(2)万安盆地东部、曾母盆地巴林坚地区、礼乐盆地和西北巴拉望盆地发育裂谷晚期海侵三角洲含油气系统;(3)曾母盆地中、西卢卡尼亚和东纳土纳发育后裂谷早期海相含油气系统;(4)文莱-沙巴盆地发育后裂谷晚期海退三角洲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以中新统泥岩为主;煤系仅对气有贡献;其中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占主导地位;海相烃源岩对油的贡献约占一半;陆相烃源岩贡献微弱。储层以上中新统砂岩、中—上中新统灰岩为主;前者聚油,后者聚气。聚油圈闭以构造为主,其次是地层-构造圈闭;聚气圈闭则依次为地层、地层-构造和构造;基岩圈闭常为前裂谷期的裂缝性火成岩或变质岩。  相似文献   

11.
陈国勇 《地质与勘探》2022,58(4):703-718
黔西北地区是上扬子西缘成矿带重要矿集区,区内分布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其构造复杂,找矿难度大。为实现黔西北地区铅锌找矿突破,系统收集该区及邻区勘查和研究资料,通过类比美国密西西比地区铅锌矿床和相邻云南矿山厂、麒麟厂、毛坪等铅锌矿床,结合在黔西北地区实施的调查和勘查项目,开展野外调查和取样测试等,解剖区内典型矿床;以地史时期构造演化为线索,探索黔西北地区地壳裂陷、地壳隆升、玄武岩浆喷发、地层褶皱倒转、逆冲推覆与铅锌成矿关系。研究表明,海西期裂陷作用产生裂陷槽,深部成矿流体沿裂陷槽边界断裂上升,Pb、Zn等组分在裂陷槽内与岩层同沉积,形成高含量背景层;裂陷槽两侧地壳隆升拉张变薄,玄武岩浆喷发,强大的岩浆热能驱动,岩层中Pb、Zn等组分与岩浆携带的含矿热液,运移至垭都-紫云等大断裂及次级断裂、断裂旁侧的有利岩层中聚集,形成铅锌矿体(矿化);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地层褶皱倒转、断裂、逆冲推覆,沿断裂上升的含矿热液,改造早期的铅锌矿体(矿化)。该区的铅锌矿床不属于MVT型,是叠加(复合/改造)型矿床。印支晚期、燕山期、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没有明显铅锌成矿作用发生,破坏早期形成的矿床。  相似文献   

12.
针对摩洛哥—西撒哈拉具有相似构造和沉积特征的被动陆缘盆地,开展盆地演化、石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等方面的研究,并指出油气勘探方向。摩洛哥—西撒哈拉被动陆缘盆地经历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期构造演化,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储层、多种圈闭类型。最重要的烃源岩为后裂谷期侏罗系—白垩系海相泥岩,主要储层为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圈闭类型以盐构造作用机制下形成的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摩洛哥—西撒哈拉被动陆缘盆地可划分为3个主要成藏组合,侏罗系和白垩系—新近系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成藏组合。侏罗系碳酸盐岩和白垩系阿尔布阶—塞诺曼阶浊积砂岩是研究区当前的重点勘探领域;深水区白垩系盐构造和斜坡扇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可能为未来的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13.
扬子地台北缘裂谷系金与多金属成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怀奎 《黄金地质》1997,3(4):36-42
扬子地台北缘大多数金矿床集中集中在裂谷系古陆隆起内外接触处,经历了复杂的地壳结构演化,形成新的金矿类型和矿化组合,具多源性,以深源为主,浅源次之,再次是陆源,控矿构造含同生构造与封闭聚矿盆地等多种成矿作用的叠加。  相似文献   

14.
三江(云南段)铜金多金属找矿问题思考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三江(云南段)现已探明和发现的大中型铜、金、铅锌矿床分布现状分析,该区域成矿规律为:喜山期是中大型矿床主要成矿期,控矿因素以构造为主;深源热卤水沿构造通道上升,在适宜的聚矿构造环境成矿或改造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带构造--岩相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车尔臣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寒武系-下奥陶统地层地震相特征与沉积相展布、构造与岩相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车尔臣断裂构造带具有“三段式”结构。西段与东段相似,为巨厚的碳酸盐岩建造,刚性强,以断裂形式释放应力,所形成的构造带成排发育,圈闭面积小而个数多;中段塔东低凸起以泥岩建造为主,岩层刚性弱,以塑性变形为主,构造带不发育,构造样式主要为古生界的宽缓背斜,圈闭面积大而个数少。通过沉积相和构造综合研究证实存在2个岩性圈闭带:古城奥陶系礁滩相岩性圈闭带和罗布泊奥陶系礁滩相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带。  相似文献   

16.
鄯勒油田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建立鄯勒油田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展布特征和油气的聚集规律,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西山窑组整体经历了一个先进积、后退积的过程;西山窑组为一个三级层序,其中包含2个四级层序,该组由低位域(LST)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湖侵域(TST)的三角洲平原沉积和高位域(HST)的湖相沉积组成。研究区基准面上升期可以寻找砂体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基准面下降期可以寻找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西一、二段沉积的三角洲河道砂体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可以形成砂体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而西三、四段的湖相浊积砂体,可以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冀北银矿控矿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北银矿多属热液矿床。银矿的主要控制因素,除银本身的地球化学特性外,还包括以下4方面:(1)具封闭条件或渗透率相对低的地呈岩层(岩石);(2)切割封闭体系系或聚矿构造的一性构造;(3)多期活动的火山-侵入杂岩体;(4)具深源特征的混合流体。成矿流体是了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它是联系矿民矿地质背景和矿体的纽带。矿床形成的规模与产出状态与成矿流体的与产出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位于天山 ̄兴蒙地槽系的东部,中生代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由隆起区和内陆凹陷组成的三个大的北北东向构造带。依据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特点与聚煤盆地分布规律,可将我省中新生代聚煤盆地划为四个聚煤坳(断)陷区。根据区内聚煤盆地群分布规律及其各坳(断)陷内煤系岩性,岩相特点,在聚煤坳(断)陷区内研究“赋煤”(次级)构造是在我省今后开展找煤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钻井、地震剖面、区域地质及磁异常条带分析解释,南沙海域及其邻区的主要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裂谷起始不整合面和破裂不整合面分隔,可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个构造阶段。大中型油气藏相关数据的统计表明,南沙海域及邻区大中型油气藏的成藏要素和油气田发育受构造阶段控制。(1)烃源岩发育具有分期、分区特征,礼乐盆地发育前裂谷期、裂谷1幕烃源岩;万安、曾母、西北巴拉望盆地发育裂谷2幕烃源岩,文莱-沙巴盆地发育后裂谷期烃源岩。(2)储层发育具有分期、分带特征,表现为外带老(裂谷2幕)、内带新(后裂谷期)。(3)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岩性地层圈闭及构造-岩性地层等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大致具有内带以地层圈闭为主,外带以构造圈闭为主的特征。(4)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砂岩富油气、内带碳酸盐岩富气特点。(5)南沙海域及邻区发育两个后裂谷期主含油气区,即东部巴兰三角洲砂岩背斜油气区和西部卢卡尼亚碳酸盐台地气区。其中,大中型气田的成藏要素组合为裂谷2幕烃源岩、后裂谷期碳酸盐岩储层和地层圈闭;大中型油气田则为后裂谷期烃源岩、砂岩储层和背斜圈闭。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东南部太平山地区断裂控矿作用及控矿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曙  王永祥  李立新 《矿床地质》2004,23(1):107-114
根据控矿断裂构造的分期配套及其交切关系研究 ,发现大兴安岭东南部太平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与中生代多次转换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其所形成的断裂直接相关。太平山地区在中生代经历了 4期具不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矿构造运动 :①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早期 ,形成NEE走向的矿化隐爆角砾熔岩带 ;②早白垩世晚期 ,造成了大量近EW (或NWW )和NW (或NNW )走向的共轭张_张扭性断裂 ,该期为主成矿期 ;③晚白垩世 ,形成并复活了近SN向 (或NNE向 )和NE65°的两组共轭张扭性断裂 ,沿断裂充填了中酸性脉岩和铁矿 ;④晚白垩世之后 ,发育NNW向挤压的区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