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请示’与“报告”不分,是公文处理的常见病。在实际工作中,混用、误用、连用这两个文种的现象比较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多见把应是“请示”的写成“报告”或“请示报告”,而很少见到把应是“报告”的写成“请示”。据分析,发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历史因素。1951年政务院颁布第一个(公文处理暂行办法),没有“请示”这个文种。而报告的定义是:对上级陈述或请示事项用“报告”。实际是“报告”代替了“请示”的文种;195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中,增加了“请示”文种;1981年,国务…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近 1 0年的公文处理工作中 ,有时发现个别单位在公文写作中 ,还存在一些不够规范、不合要求的问题 ,下面就有些问题谈谈自己之管见。1 “请示”“报告”混用这一问题 ,笔者曾在本刊 1 998年第 1期《“请示”与“报告”易混的原因及区别》中做过论述。“请示”和“报告”是两个不同的文种。“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 ,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请示”是请求性公文 ,要求一文一事 ,需要批复 ;“报告”是陈述性公文 ,可以一文数事 ,不需回复。但在以往行文中 ,本应是“请示”的公文 ,…  相似文献   

3.
在34种天气现象中,“=”、“∞”、“S”都是使水平能见度在10.0km之内的视程障碍现象,它们的特征不一定完全符合《规范》规定,加之,我们地处湘西南,“∞”和“S”出现机会较少,对“∞”与“S”的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都还不够深刻.所以,在实际观测中,如果不准确地掌握“=”、“∞”、“S”三者的区别,就难免出现记录上的差错,引起记录失真.例如在我局就曾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习惯性地早晚记“=”,中午就记“∞”或“S”;有的把相对湿度作为“=”和“∞”、“S”区别的唯一依据;有的还没有记录过“∞”  相似文献   

4.
翻阅气象报刊,发现“像”与“象”这两个常见字混用的情况很严重。为什么会出现“像”“象”混用的现象,而编辑们层层把关还没把住呢?原因有两条:一是有的编辑迷信辞典、字典等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文件或奖牌中 ,经常可看到用汉字标示的年月日将“○”字误写为“0”或“O” ,如“二 0 0 0年十月一日”、“二OO一年三月”等 ,看起来非常别扭。把“○”字误写为“0”或“O”不但看着不舒服 ,也不符合汉字使用规范。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第 80 2页 ,可以看到“○”字的解释 :“数的空位 (同‘零’) ,多用于数字中 :三○六号│一九九○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把“○”误为“0”或“O”的现象呢 ?关键是汉字排版告别铅字以后 ,“○”字在微机的字库里找不到。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 ,在Windows/95、98、me或 2 …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7,(3):13-16
一、从“三暖一寒”说起“三暖一寒”或“奇暖三日必有一寒”,说的是内蒙地区冷暖交替的天气规律。意思是:暖几天,特别是“奇”暖几天之后,就要变冷。换句话说,一个突出的升温过程是寒潮降温天气的前奏。这条经验在内蒙颇为流行,广大气象人员对此也都有体会。本文围绕着“三暖一寒”列举大量现象,人对大量现象的概括、归纳与可能的解释中提出寒潮天气形成过程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常常遇到植物吐水和露这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需要认真辨别,以免把植物吐水误记为露。 露和植物吐水是两种成因绝然不同的现象。 露是一种常见的水汽凝结现象。在《地面观测规范》中,把露定义为:“水汽在地  相似文献   

8.
“自然历”是依据自然界各种物候现象编制成的专门日历。由于是以多年物候观测资料为基础整理出来的一种日历,故又称“物候历”。还因为是同相应的农事活动一起整理的,也称“农事历”。每一物候现象的出现都是多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不仅反映的是当时的气候状况,且包反映了过去一定时段内气象因素影响的累积。具备年际变化和地域差异、及物候期之间存在的“三性”(顺序性、相关性、同步性)。用其来制作“农时”预报,和其他方法比较,不仅客观得多,且易于做到“因地制宜”。加之这些物候现象又是“到处可见、随时可得”及方法简便易行,可算是“摸得着(常人都能掌握)的活指标”、“看得见(不需用仪器)的活仪器”。以其生态环境所反映出来的物候现象  相似文献   

9.
《广西气象》今年第二期“台站论坛”刊登了一篇题为“闲话‘文味’”的文章,指出了我们气象部门存在的一种普遍问题:文科知识少,写作能力差,缺乏“文味”。文章写得好,但觉得意犹末尽,我想补充几句。 我国学术造诣高深的科学家,大都是很讲究“文味”,也很重视“文味”的。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竺可帧、茅以升等,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能写一手好文章。他们的科普作品也特别秀丽,颇有吸引人的魅力。气象前辈竺可桢教授,酷爱古典文学,他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找到了许多我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史证,写成了著名的《物  相似文献   

10.
“淞”与“凇”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甚至连一些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也把二者弄混了。下面就是其中的两例。第一例:由中央气象局编定,气象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P.22上有:“雨淞——过冷却液体降水碰到……。”(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下同);“雾淞  相似文献   

11.
目前 ,我省气象部门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基本上是以Word系列为主 ,特别在办公自动化网络传输中 ,Word得到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笔者发现 ,有时在对Word文件进行修改以后 ,尽管只修改了其中一小部分 ,甚至个别标点符号 ,但该文件却大了许多 ,出现了“虚胖”现象 ;一些通过办公自动化网络传来的Word电子邮件也存在“虚胖”现象 ,“虚胖”的邮件在接收或传输时需要很长时间 ,占用空间很大 ,但打开后发现实际内容却很小。“虚胖”的Word文件仅浪费一小部分磁盘空间倒无所谓 ,但如果把它通过电子邮件传递出去 ,就要浪费更多…  相似文献   

12.
一、“A.I.D”方法简介设有k个因子x_1,x_2…x_k,预报量是y,于是n次观测的全部资料可写成如下矩阵: “A.I.D”方法的第一步,依x_i;(i=1,2,…,k)的大小顺序,把y的资料排成有顺序的k个资料序列。考察它们的最优二分割,最优二分割相应的总变差记为S_i(i=1,2,…,K)。比较S_1,S_2…S_k,找出一个最小的,设S_(il)=(?),这就是说依x_(il)。的大小顺序来对y作最优二分割,可以使分割后两组内部的变差总和达到最小。然后对S_(il)所对应的二分割作一次F  相似文献   

13.
关于“飑”的认识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贤产  高洁黄嵘 《浙江气象》2000,21(3):36-38,F003
通过对两个站点的飑与非“飑”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对可记可不记飑”的那种“气象要素突变”也应记为飑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站地面最低温度表(系苏式)曾同时发生感应部份有一个气泡(约0.4cm大)和毛细管内酒精柱中断的“怪病”,经过老观测员“会诊”,采取“配合修复法”顺利地治愈了这种“怪病”。何谓“配合修复法”呢?它是“加热法”和“甩动法”的配合应用。起先,我们以用甩动法、撞击法和加热法等单一方法进行修理,结果根本无法把感应部份的气泡驱除掉;而后通过“会诊”,认为利用热胀原理把感应液(酒精)的体积适当地胀大到气泡足以被驱逐出境而缓慢地进  相似文献   

15.
《气象科技》1975,(2):45-45
关于震前的气象“热异常”现象,过去地震工作中已有所察觉和注意,最近兰州地震大队气象地震组根据对我国近几年大震现场的考察,收集震区群众对震前气象异常的普遍反映,总结我国地震史料中关于震前气象的丰富记载,并进而运用近代气象资料加以系统分析,提出震前气象“热异常”是一个突出的、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历史资料中,关于地震前气象“热异常”现象的记载,直接记载“热”现象的如:“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震前蒸热”,震前正逢“特大炎暑,热伤人畜甚重”及“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  相似文献   

16.
滕万里  王禄静  谢雪 《贵州气象》2012,36(Z1):60-62
清镇市“时代华庭”高层商住楼是一个即将建设的楼房.通过对现场勘察、地勘报告、设计资料分析,结合清镇市45 a气象观测资料及近6a的雷电监测资料分析,参照IEC 62305-2对“时代华庭”高层商住楼进行雷电风险评估,计算得出清镇“时代华庭”高层商住楼的风险值高于容许值RT=10-5,有雷害风险;并依照标准提出防雷改进措施,把风险降低到容许值之下.  相似文献   

17.
20 0 0年 2月 1 8~ 1 9日 ,本地区出现雨夹冰粒现象 ,相邻台站现在天气现象电码有的编报“68” ,有的编报“79”。笔者对电话询问的台站观测员的答复 :应选电码“79”。现在天气编码表中 ,电码“68”是指小的雨夹雪 ,电码“79”是指冰粒。电码表中没有雨夹冰粒的特定电码。于是 ,有的观测员认为 ,雨夹冰粒是液态和固态同时下降的稳定性降水现象 ,符合雨夹雪的电码意义 ;也有的认为 ,所谓雨夹冰粒是雨和冰粒并存的现象 ,应为电码“60”和“79”并存 ,按照选码原则 ,理应选数值大的电码编报。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因为在气象学中雨夹雪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甘来 《青海气象》2004,(3):83-83
“半个月亮爬上来”是誉为“西北歌王”的王洛宾先生40年代在青海工作时,根据哈萨克民歌编的一首情歌,现已风行全国,深受人们的喜爱。歌词中这样唱道:“半个月亮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再把那玫瑰一朵,轻轻的  相似文献   

19.
“天”究竟是什么?“天”和人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是我国历史上儒法两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风雨雷电、水旱灾害这些气象现象,一向被儒家看成是天的意志的表现,宣扬什么“畏天命”,而法家则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提倡“制天命而用之”。所以,气象这个领域历来也是儒法激烈斗争的一个战场,“畏天”和“制天”之争成为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77年9月法文第十期《气象学》杂志上发表的Y·雷贝罗尔的文章,对“尼诺”Nino现象重新给予重视。 L'ASECNA研究室小组出版的一种刊物(1973.7)对这个海洋现象提出了气象上的解释。这种海洋现象造成了秘鲁Calao海港成千上万条鱼死亡,死鱼在海面上积成厚厚的一层。所提出来的解释概括起来是:处于在南北半球信风之间的气象赤道,可以看成是一个屏障,将两个气象半球之间的能量阻隔开来。因此,每个半球的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