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奎屯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直辖市,东距乌鲁木齐市253公里。周围分别同克拉玛依市、乌苏市、沙湾县、独山子相邻,全市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建成36平方公里。户政管辖人口近24万,市区人口9万余人。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等28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4%。  相似文献   

2.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7%,人口约47万,以哈萨克族为主。该地区土地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属于待开发地区。能源是开发一个地区的先导工业。在国土整治中,如何确定能源的开发方针,将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49年匈牙利从业人口中有一半是从事于依附土地的工作,仅有22%的人口从事工业工作。这表明经历了约20个世纪匈牙利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的国家。经济结构与居民网点相一致,其中农村居民点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4.
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人口郊区化,北京都市区人口次中心数量不断增加,并由近郊向远郊扩展,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趋势,但人口分散的空间范围还比较有限。与人口的分散化趋势不同,2004-2008 年,北京都市区就业仍呈现向心集聚的趋势,造成远郊就业次中心的影响不断被弱化,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有所降低。这说明北京都市区的单中心或强中心结构可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且人口的分散化和就业的向心集聚导致宏观面上人口—就业的空间失衡。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需要强化郊区次中心的集聚能力,同时注重人口—就业的平衡布局,这是未来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认真探讨长期处于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地位的北京及其周围地区人口变迁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而清代至民国三百年是北京地区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人口的连续发展为解放后北京地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根据清代人口编审的典章制度,在研究北京地区人口地域构成的基础上,以城区为重点、分别探讨了州县、内城及城属和外城不同时期的人口规模.又根据民国年间的户口调查制度,探讨了该时期的人口规模.从而揭示了三百年间北京地区人口演变的过程和人口增长的加速性质,提出了北京旧城区的人口在清初和清末至民国年间以迁移增长为主的见解,同时澄清了对北京人口规模的某些误解.然后对不同时期的人口地理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区域人口具有以城区为中心,由密变疏依次形成的不规则环状(半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经济、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根源. 本文还注意到对入关之后八旗人口变迁过程的研究,列出了清代中期政府为解决八旗人口膨胀造成的压力而采取的六项措施及其利弊得失.同时也讨论了清代前、中期限制外城人口迁移增长的政策,对外城人口发展的阻滞作作.这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对研究今天北京地区的人口地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0~2010年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变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南京都市区2000~2010年人口空间变动及其规律。研究发现,① 10 a间南京都市区各地域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近郊区成为人口增长最为剧烈的区域;人口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同时人口分布的核心区域有向内收敛的趋势。② 根据测定系数、F检验与图像分析的综合判断,对数正态模型能够较好拟合人口分布的单核心结构,两年份曲线的变化表明郊区化的主体仍然是近郊区,尚未发展到远郊化的程度。多核心模型的拟合表明南京都市区已初步形成多核心结构,且主中心对人口仍具有强大吸引力;而多核心与单核心模型同时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说明多核心结构尚未发育成熟。③ 南京都市区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越来越高,人口分布趋于复杂,表明都市区正在向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是全国重工业基地,”城镇密度居全国前列,充分激活身处市场经济最前沿的建制镇,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1996年全省居住在县以上城市人口约1600万,建制镇区人口329.7万,村庄农业人口约占1900万,形成了“4:1:5”哑铃型人口格局。从布局上看,在沈大。沈山公路沿线形成了密集的城镇带,省经济百强镇的90%分布在这两条城镇带上。“八五 以来,辽宁省建制镇每年以8-9%的速度增长,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已经到来。建制镇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中的中心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大连市为例,研究人口变化与城市人工地貌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市内外、市内各区间的人口变化影响,使得城市人工地貌体在水平与垂直空间上不断地增长和重组.具体表现在近10年来3个阶段上的过渡,即城市人工地貌的发育模式经历了从"以水平发展为主-水平和垂直复合式发展-以垂直发展为主"的转变过程.对市内4个区人口、建筑面积以及建筑高度变化的相关分析,进一步体现了人口对各类型人工地貌体分布的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奎屯市地处新疆西北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全市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户政管辖人口23万,市区人口10.7万,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等27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2.3%。“奎屯”是蒙古语的译音,即“极冷”的意思。史载,奎屯汉代属西域都护府乌孙国的牧地,清代曾在此设过驿站。50年代中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这里创建奎屯垦区。1975年奎屯设市,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首府。1979年10月,伊犁州党政领导机关返迁伊宁市,奎屯市为伊犁州直属市。奎屯市有发展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和丰富资源。奎屯市与毗邻的国…  相似文献   

10.
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及变动趋势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是城市规划及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在密度函数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计量模型,刻画了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趋势,并探讨了背后的机理。研究发现,2000-201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以集聚为主,北郊和远郊的人口先后呈现快速增长的格局。在中心区人口虽然实现了增长,但密度峰值不断降低,表现出均衡化的发展态势。1984-2010年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随着到中心区距离的增加,人口发展速度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与1984-2005年拟合结果比较发现,2005年以来远郊区人口整体发展速度大幅上升,近郊区平均增长速度也有小幅提升,而中心区人口整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倒"U"型格局向线性递增格局演变,显示远郊逐步成为北京人口承载的主体空间。北京市人口增长的空间规律既体现了首都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人口集聚作用,也与西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心区旧城保护以及功能疏解等政策密切相关。政策启示是进一步提升远郊服务配套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建设功能混合、居住—就业—消费平衡的新城,增强人口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正> “九五”期间,湖北林业产业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一体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截止1999年底,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100万公顷。经济林基地达120万公顷。初步形成了江汉平原以杨树为主,鄂东以板栗为主,鄂南以楠竹为主,鄂西以日本落叶松、木本药材为主,三峡库区以水果为主,鄂西和鄂西北以木本药材、核桃为主,鄂中以银杏、桃、梨为主的商品林基  相似文献   

12.
昆山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它东邻上海,西依苏州,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历史悠久,物产丰饶,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面积921平方公里,人口61万。昆山过去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差,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积极抢抓机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伴随而来的现代城市化,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结果,它使得每一个走向工业文明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表现在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额越来越少,农村面积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工矿城市、商业城市等不同类型城市的蜂起;农村聚落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城市、大城市乃至形成城市群带。农村地域大量地转为城市地域,城市化才得以最终实现。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域转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影响我国农村地域转化的因素 1.现有结构:我国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是城乡长期病态发展的结果,它的基本特征是城乡的高度隔绝(包括产业、人口等),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09,(4):77-80
一、山水画卷:凤凰古城 湖南凤凰是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眼中最美的中国小城,也是文坛巨匠沈从文抖出的精致“边城”。凤凰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古称“五竿”,至清朝在此屯军后,改称凤凰。它位于湖南湘西自治州西南边,县治总面积1700多平方千米,人口37万,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  相似文献   

15.
人口城市化从数量上去理解,是指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数量在全国人口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的趋势。一般说来,城市人口增长有三个来源: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和移民,二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三是城市区域的扩大而增加的人口。列宁说:“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人口城市化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社会生产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事。为了使人口发展走向有计划的轨道,现以周口地区为例,运用灰色系统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供各级领导和计生部门在今后制定控制人口发展计划和措施参考。 一、周口地区人口发展概况 周口地区位于河南的东部,是河南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但由于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增长过快,每年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却不多。周口地区近10年人口增长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80年到1984年由780.40万人增加到816.24万人,四年增加35.84万人,增加4.59%,人口增长率也由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藏北高原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36.58万增长至46.24万,年均增长率为2.37%,而理论承载量仅为38.12万人。城镇化率增长缓慢,仅由7.65%增长至16.28%,二者发展不均衡。除城镇人口内生增长规模不足和乡城人口结构转变乏力外,人口迁移是重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计算城镇化空间变异系数、人口迁移活跃程度、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的弹性系数。结果表明:1.2000—2012年藏北高原县域城镇化差异度由29.63%扩大至46.75%,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增强,那曲、安多的重点小城镇城镇化发展水平要快于其他地区。2.总迁移率由6.64%提高到8.49%,人口迁移总体活跃程度增强,由非活跃区转变为活跃区的县域明显增多。3.人口迁入率每提高1%,可支撑城镇化率提高4.21%,人口迁移对城镇化影响显著。4.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将过载人口逐步转移,当前人口迁移以净流入为主的趋势与之不符,需要调整人口发展政策,引导过载人口向重点城镇和重点开发区转移。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征服自然和发展自我的辉煌历史;记录了民族的变迁和融合,见证了民族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内蒙古自治区地名文化有它独特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增长与收缩并存的现象,而城市收缩又以老工业基地最为典型。以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2018年各城市人口和经济变化,分析城市收缩状况及类型,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城市收缩类型来看,总体上老工业基地城市以经济收缩型为主,人口-经济收缩型次之,而人口收缩型占比较少,在空间分布上经济收缩型、人口-经济收缩型城市多呈现连片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人口收缩型城市呈“点”状分布特征;(2)从城市收缩路径来看,经济下滑先于人口流失现象是多数老工业基地城市出现收缩的一个首要表征,较少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为早期的人口流失进一步导致后期经济下滑,符合前一个转变路径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省区和东北部分地市,遵循后一个转变路径的城市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东北老工业基地;(3)分析老工业基地城市影响因素可见,出生率水平、工业就业、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科技投入多个因素以不同形式和程度影响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和收缩。  相似文献   

20.
吕敏娟  曹小曙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884-1897
论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乡镇1980、1990、2000、2010、2016年5期截面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异速标度律,分析了乡镇尺度人口和可达性规模结构、等级体系及异速标度演化关系。结果表明:① 人口规模以中小等级乡镇为主,60%的乡镇人口规模正增长,总体呈“南北高、中间低”分布格局;可达性水平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河谷平原区人口规模和可达性均最大。② 人口和可达性均呈位次型分布,人口位序—规模具有明显双分形结构,由均衡向极化转变;可达性位序—规模以2000年为转折点由双分形演变为单分形,由低水平均衡转向更高水平均衡。③ 3006个乡镇整体以正异速生长为主,负异速生长为辅,黄土高塬沟壑区、河谷平原区内乡镇异速生长类型以人口增长正异速生长为主,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沙地和沙漠区内乡镇以人口下降正异速生长为主,农灌区内乡镇异速生长以人口增长正异速一级和人口下降负异速一级为主。最后根据人口和可达性异速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各分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