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姬玮 《地球》2011,(6):60-64
以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主宰了人类历史上迄今尚未结束的一个伟大时代,为人类科技和现代文明的空前辉煌的发展提供了最强大助力。到今天,传统能源依然是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最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9,(10)
正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以及承载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几乎人人都熟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些地球的化石能源,然而地球内部蕴藏的地热能远比化石能源还要丰富。地热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可再生能源中最现实和最具竞争力的能源之一。地热是研究地球内热的一门学科,地热资源又是地球本土的一种宝  相似文献   

3.
泥河湾早更新世早期人类遗物和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保全  李强 《中国科学D辑》2003,33(5):418-424
在河北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东北约600 m处的马圈沟发现一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文化层, 共采获5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和5件旧石器. 经研究有化石21种, 其中Allophaiomys deucalion, Borsodia chinensis>Yangia tingi等的存在为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哺乳动物化石对比分析, 旧石器的年代早于1.8 Ma BP, 可能达2.0 Ma BP, 这是华北最早人类活动证据, 当时人类生活于温带干旱稀树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4,(8):37-37
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都会散发出有毒的气体,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燃料。化石能源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来自于数百万年前海底、湖底大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有机物残骸的厌氧消化而成。随着地质年代变迁,这些有机化合物同泥土混合,被埋藏在层层的沉积物之下。  相似文献   

5.
《地球》2021,(3)
正碳减排需要清洁能源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的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建造了一个大棚,让地球无法散热。遏制全球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人类的气候危机,使用清洁能源是一个重要举措。人类能源使用历史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转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导地位;第三次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转换。化石能源在人类能源的利用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6,(3)
正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式以应对环境挑战,而氢能和燃料电池是实现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APEC燃料电池国际论坛"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由APEC能源工作组、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和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共同主办,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新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巨增,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基于对能源安全和环境承受的力度,在发展进程中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的配置,即在广为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和氢能,而新能源则主要包括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和核能.预计到2050年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会由现在的3%左右上升到40%以上,化石能源的比重将会由现在的80%降至50%左右,之后还将会降低于新型可再生能源的水平.应当说此乃人类未来可利用能源的潜在效能.然而在这种发展进程中人类则又必须对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冰山熔化与全球变化及对营造人类良好生活与生存空间给予切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它们是一次性不可再生能源.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能源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化石能源结构中多以石油为主体,而我国基于本土的优势资源和特点则以煤炭为主体.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的腾飞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日益大幅度的增加,使得煤炭资源的深层勘探,即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 m)的勘探与开采必须迅速提上日程.当然在开采过程中的难度亦必随之增大,特别是深层复杂构造与岩石的物理-力学属性;机械化的适宜采掘技术;高浓度的大量瓦斯溢出;介质与结构的高应力状态;地下温度的升高和大量涌水等灾害.因此必须引入当代高、新技术,强化高精度探测与数据采集和对介质破裂过程的高分辨动态监测与防范.同时必须提高煤炭的高效和多元化综合利用;特别是煤炭液化和发展洁净煤技术,以达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能源--煤炭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并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9.
高芯蕊 《地球》2010,(1):36-37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把人类推向了工业社会,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低碳经济”由此应运而生。新能源在低碳经济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金贵 《地球》2011,(4):123-124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所,也是衣食之源。然而,直到1769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人类才由此展开了一场对自然大规模的征服运动。工业机械开始开采挖掘出地底下的“宝贝”,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和动力。这些“宝贝”就是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武强 《地球》2020,(2):1-1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能源生产不断攻坚克难,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根据中国自身能源禀赋特征,如何解决在环境、生态、全球气候变化等约束条件下我国未来宏伟发展目标与能源支撑不足的矛盾,是能否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的关键。我们认为,开源、节流和打造中国主体能源—煤炭工业升级版是破解上述矛盾和困局的三把利剑。  相似文献   

12.
罗桥花 《地球》2020,(3):72-74
铀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银白色金属.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但在各种岩石中的含量极不均匀。铀早期主要用于瓷器的着色,自核裂变现象被发现后、成为重要的核燃料核能是人类未来最具有希望的重要能源之一,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的新能源.已广泛应用于军事、能源、航天、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国起 《地球》2015,(2):56-57
<正>在近日举办的"2014北京能源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做了专题报告,介绍了世界能源技术的最新成果,并对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进行了展望。他认为,目前,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它是以低碳、智能为标志,和工业革命相辅相成。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主要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以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  相似文献   

14.
刘焕启 《地球》2014,(2):30-33
民以食为天,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粮食。粮食是燃烧人类生命之躯的最为重要的能源。中国的历代帝王都重视粮食生产,每年都要“祈谷于上帝……天子三推、三公五推”。毛泽东时代还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现在没有这样的口号,并不等于粮食在国计民生领域中地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王建燕 《地球》2011,(9):39-41
近日,全球多地出现水母激增的现象。这些出现在英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地的水母不仅吓坏了海边的游客,还干扰了核电站运行。科学家分析称,水母数量激增,可能与近年来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增多、导致海洋水质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6,(11)
正以"能源的清洁利用与清洁能源的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2016第六届中国能源高层对话10月18日在京召开,作为煤炭企业代表的神华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总裁韩建国受邀参加并致辞。据介绍,神华集团"富平模式"(富平综合能源供应中心)用清洁煤电全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开创新模式,为践行能源革命和电力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吴进丽 《地球》2023,(6):28-31
<正>煤炭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是中国的基础能源,是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我制造业大国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撑,也是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的重要矿种。我国煤炭资源赋存量大、分布范围广、种类齐全,在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占比达到90%以上。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征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是我国能源的基本特征,煤炭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秋香 《地球》2012,(1):18-21
就对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将解决方案集中于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相似文献   

19.
在地球历史上,物种灭绝曾经多次出现。部分科学家认为,物种灭绝一直是生命进程中的一部分。化石记录表明,物种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灭绝。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与前五次物种灭绝不同的是,第六次物种灭绝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杀和对物种栖息地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从1600~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  相似文献   

20.
刘秉翔 《地球》2020,(2):66-71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泊了46亿年,而人类的祖先—智人在距今25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短短的25万年间,人类就见证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比如,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海洋动物的化石。人们不禁思考:难道我们脚下所处的大地曾经是一片海洋?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发生这些巨变的呢?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因感冒在病床上百无聊奈的时候,眼光不经意间落在挂在床头的一幅世界地图上面,他惊讶地发现大西洋两岸--南北美洲的东海岸线和欧洲以及非洲的西海岸线的轮廓几乎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