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含铀盆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铀盆地类型划分是铀矿勘查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对北方系列陆相盆地尚未开展过系统的对比研究工作。近年来,独具特色的砂岩型铀矿床跌宕成矿理论、"红-黑"岩系耦合沉积控矿、盆内隆缘控矿等新认识的提出,得益于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床的勘查实践,并在铀矿勘查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找矿突破。在此基础上,本文据北方陆相盆地30万余米岩芯勘探成果,以含铀岩系时代和盆地铀富集机理为基础,兼顾盆地构造位置及构造演化,首次提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铀盆地类型划分方案,分为三类含铀盆地:复合盆地、叠合盆地和简单盆地。复合盆地其含铀岩系均为中生代构造层;叠合盆地是含铀岩系为中生代和新生代两个构造层的产铀盆地,如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简单盆地其含铀岩系仅在新生代构造层产出,如龙川江盆地。根据不同含铀盆地类型与构造岩浆岩带的空间分布关系划分为两型,分别为构造岩浆岩带之间的开阔盆地和岩浆岩带内的山间盆地。含铀盆地类型的划分,不仅具有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的重要成因指示意义,也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基本特征研究为基础,总结了二连盆地和蒙古东南部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较系统地对比了二者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指出二连盆地与蒙古产铀盆地在大地构造属性、盆地类型及规模、铀源、构造演化史和主要控矿因素等方面存在较大相似性,但在产铀层位、后期构造活动性、区域铀矿化显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根本性差异在于构造活动性和控矿沉积体系两大方面。认为二连盆地与蒙古东南部沉积盆地的产铀潜力大体相当,并提出今后需重视对二连盆地“苏敏河式”铀矿的寻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典型砂岩型铀矿床(点)的综合对比,分析了铀矿地质特征,总结了酒泉盆地白垩系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明确了白垩系红层找矿标志。酒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为主要找矿目标层,其中花海盆地主攻目标层位为下沟组,酒西盆地主要目标层位为赤金堡组,酒东盆地为下沟组和中沟组。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相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有利的沉积相带。酒泉盆地砂岩型铀矿主要控矿因素有构造、层位及岩性-岩相、后生氧化改造和铀源;铀成矿具有近铀源成矿、铀矿化大多发育在富铀花岗岩体周缘的富含炭屑的灰色砂体中、铀矿体主要发育在棕红色砂泥岩和灰色砂岩的过渡带中、铀成矿类型以沉积成岩为主叠加潜水氧化等规律。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相对稳定且适度抬升的构造斜坡带、长期隆升的富铀花岗岩体周缘、红色建造和灰色建造的过渡带、有利的容矿砂体及炭屑密集区或油气叠置区和多期次氧化作用叠加部位可作为酒泉盆地白垩系红层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巴丹吉林盆地沙枣泉铀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丹吉林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产地之一。笔者通过沙枣泉地区地质调查、钻探查证和地球化学分析等,对该区铀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沙枣泉铀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依据沙枣泉地区的构造及盆地演化、铀矿化特征、控矿因素和成矿年龄等,认为区内铀成矿具有两阶段特征:即同生预富集矿化阶段和后生氧化改造富集成矿阶段;铀矿体主要赋存在早白垩世晚期的构造-沉积转化面,产于盆地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向斜凹陷部位。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构造环境、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其基底结构,将中国含铀沉积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前陆盆地、挤压挠曲盆地、山间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等5种类型。在分析各类型含铀沉积盆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各类型含铀沉积盆地的铀成矿特征;提出裂谷型盆地、前陆盆地以及山间盆地等3类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最有利的沉积盆地,也是今后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找矿方向;挤压挠曲盆地的铀矿找矿在我国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其找矿前景十分广阔;走滑拉分盆地的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相对较弱,但因其常常叠加热液改造成矿作用,其找矿前景还是值得探索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等可地浸砂岩型铀矿重点成矿区的成矿环境和主要控制因素, 探讨了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 认为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主要受有利的构造、沉积建造和层间氧化带控制, 具有含矿建造铀预富集、表生后成改造成矿及矿后构造活动进一步叠加富集的特征, 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的铀矿化主要受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控制, 并遭受二次还原的改造作用, 其矿化规模显得较前者更大。  相似文献   

7.
天山造山带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天山造山带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成矿类型及找矿方向等问题。通过对比研究天山造山带山间盆地与中亚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认为天山造山带山间盆地含矿砂体的规模和延伸稳定性不如中亚地区,因而单个矿床规模难以构成超大型,但山间盆地可以发育多个由河流相或三角洲相控制的矿床,从而在总体规模上可形成大型、超大型砂岩型铀矿矿集区。最后,指出了天山山间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东胜铀矿床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的辫状河道沉积砂体中,铀矿体受灰色砂岩与灰绿色砂岩的接触带控制。灰绿色砂岩的化学成分中硅酸盐矿物二价铁含量高是该类型砂岩呈现绿色的重要原因。在矿物组成上,灰绿色砂岩主要表现为粘土矿物总量高,特别是绿泥石含量高。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表明,东胜铀矿区存在后生还原作用。灰绿色砂岩是控矿的古氧化岩石遭受还原性流体改造的产物,后生还原作用掩盖了古氧化蚀变带,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矿作用。东胜地区后生还原作用在时间上和成因上与河套断陷盆地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密切联系。铀在矿石中主要呈铀矿物和吸附形式存在。通过电子探针和X射线粉晶分析鉴定,确定东胜铀矿床矿石中的主要铀矿物为铀石,并含有少量钛铀矿和沥青铀矿。富矿石样品中铀石单矿物的铀铅同位素年龄集中分布于20~10 Ma之间。通过研究,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床的“多阶段铀成矿模式”,即“成岩期预富集层间渗入成矿再改造富集油气还原保护”的多阶段、多成因流体长期富集改造的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向构造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和定位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抗衡  陈祖伊 《铀矿地质》2010,26(6):361-364
正向构造指的是与铀矿带或铀矿床产出位置相关的背斜、隆起、上升断块等矿床地质构造。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酒东盆地东北缘等砂岩型铀矿成矿带的产出特征表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矿段和矿点总是选择性地就位于正向构造之中。其原因在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理所决定。即正向构造抬升了容矿层位,使其出露或接近地表,容易接受补给区含氧含铀水的渗入,造成主砂岩层的层间氧化,铀在主砂岩层中迁移,并在氧化还原界面还原成矿。因此,正向构造对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和定位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它可以作为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带成矿远景区段识别和预测的一项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巧生  李占游 《中国地质》2003,30(2):186-191
通过对近几年来十红滩地区铀矿勘查资料及找矿成果的综合研究,系统阐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矿床的地质构造、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砂体分布、层问氧化带发育特征等铀成矿条件,对矿区南、北矿带控矿层间氧化带分带性、矿体形态、规模、空间展布、铀存在形式、成矿年龄及铀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区域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指出吐哈盆地西南缘随着找矿工作进展可望成为大型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基地,并对指导天山造山带及类似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产铀盆地之一, 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通过总结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调查研究成果, 系统梳理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探讨关键控矿要素和找矿潜力。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外部蚀源区铀源丰富, 北部造山带地质体的Th/U比值和ΔU铀迁移量相对最大, 对盆内的铀源贡献率最高; 盆缘斜坡带发育的微隆起带构造控制了铀矿床的空间定位, 断裂构造对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地区的铀成矿发挥了控制和改造作用; 古气候、沉积环境决定了由盆地东南部向西北部地区, 含铀层位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逐渐演变成直罗组下段上亚段, 表现了明显的迁移规律性; 直罗组下段的煤线和碳质泥岩发育特征制约了铀矿层的空间分布; 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主河道边部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 优先富集于有机质丰富、非均质性强、岩性多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6个关键控矿要素和相关找矿判别指标, 针对盆内5个铀矿(矿化)集中区分析了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潜力, 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幕式裂陷作用对铀成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超  焦养泉  彭云彪  杨建新  陈法正 《地质学报》2016,90(12):3483-3491
二连盆地包括马尼特坳陷早白垩世具有幕式裂陷特点。裂陷幕不同阶段控制铀储层的垂向分布并且控制砂岩型铀矿的垂向分布。在马尼特坳陷西部,有利的储矿层位、有利的铀储层的成因类型和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都与盆地的幕式演化密切相关。赛汉组为断拗转换期,为最有利的铀储层发育层位;裂陷幕的末期通常伴随弱构造反转,多幕弱构造反转形成的构造斜坡控制古水文地质系统并控矿;不同裂陷幕阶段之间的不整合面和剥蚀作用是氧化带和砂岩型铀矿发育的有利时期;幕式裂陷决定了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的时空配置。根据二连盆地幕式裂陷不同阶段的构造、沉积特征可以明确重点勘探层位、找矿类型和有利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盆地。经过对吐哈盆地的综合地质调查、钻探评价和资料分析研究,预测出西南缘艾丁湖斜坡带、大南湖、沙尔湖、三道岭地区和塔克泉构造带为地浸砂岩型铀成矿远景区。铀成矿远景区由于构造作用的相对特殊性和差异性,可划分出断-超褶曲式、断-隆式、断-阶式、斜-断式(单斜式)4种构造型式,这4种构造型式对铀成矿作用过程产生不同制约。综合分析认为艾丁湖斜坡带、大南湖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构造条件最好:三道岭、沙尔湖虽具备局部稳定构造斜坡环境,但受构造影响,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成矿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笔者从铀成矿条件入手 ,分析了二连盆地在基底演化期、含矿建造形成期以及后生改造成矿期各阶段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 ,认为二连盆地在含矿建造形成期是由众多分割性强的 ,构造演化和沉积变迁自成体系 ,并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特点的小凹陷所组成。同时 ,综合其他控制砂岩型铀矿的因素 ,确定了二连盆地是以发育潜水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为其主要成矿类型 ,且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具有成群成带产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东北部,是一个北西向延伸的山间盆地。三塘湖盆地是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区域。本文通过分析区域铀成矿地质条件,阐明了铀源条件、构造条件、水文条件、岩相条件、地形地貌及古气候条件以及油气条件对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产出于次造山带构造背景,且具有缓倾斜坡带的中新生代盆地。惠安堡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褶断带马家滩断褶带。经典的水成铀矿理论和评价准则认为断褶带不利于后生铀成矿作用,但近几年的找矿探索证明断褶带后生铀成矿既有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一些特点,也有自己的特殊性。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推覆构造带中的反冲带多见东倾的反冲断层,最东部反冲断层的上、下盘是铀矿化集中的地方。正是这些反冲断层使找矿目的层上升,接近地表与含氧含铀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地下水得以对目的层进行更深入、更彻底的改造,形成层间氧化和铀矿化。在综合分析该区砂岩型铀矿矿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式"砂岩铀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夏毓亮  刘汉彬 《地球学报》2005,26(Z1):127-129
本文提出用铀矿石样品U-Ra平衡系数修正样品的铀含量,再进行U-Pb等时线拟合,从而获得产铀盆地中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年龄。通过对中国北方主要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研究,发现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作用具有“幕式”及多阶段性特征。不同构造单元的盆地铀成矿时代有差异,表明了铀的成矿作用与盆地构造抬升的演化历史及古气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伊犁盆地南缘某矿床构造与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宏  张占峰  刘铭艳 《新疆地质》2011,29(3):327-331
某矿床是伊犁盆地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田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地质构造及成矿模式有别于铀矿田内其它矿床.通过构造单元划分,矿床定位于盆地南缘构造活动区.新构造运动以来,频繁的多期次构造活动造就褶皱、断裂发育.盆缘适度抬升为层间氧化带发育提供势能的同时,主控矿断裂产出部位及性质决定了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空间和铀矿化的赋存部位.据区域地质构造活动事件和断层泥石英碎砾微观特征分析划分出控矿断裂的6个活动期次与利用矿石U-Pb同位素年龄划分出的4个成矿期次在时间上具对应关系,构造运动的间歇期是铀主成矿期,多期次构造活动导致铀成矿具多期和多阶段性.  相似文献   

19.
造山环境的渗入成矿系统是水生成矿系统之一,它是水成铀矿的主要成矿系统。该成矿系统的主要要素是:构造运动和物质分异的主要能源区,超淡含氧水补给区,铀活化的主要地区,铀聚集的主要地区,“尾”溶液径流地区,地下水排泄的主要地区。该成矿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铀矿化:一是楚-萨雷苏型,二是中央克兹尔库姆型。前者与区域性层间氧化带有关,矿床规模独一无二,矿带连续;后者与局部性层间氧化带和后生热液还原障有关,矿床规模稍小,控矿构造结具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中南铀矿地质志》、《中国矿产地质志·湖南卷铀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湖南铀矿勘查和科研成果,总结了湖南铀矿成矿规律。将湖南铀矿床划分为热液型、海相沉积型、陆相沉积型等3大类4类10个亚类。总结了铀矿时空分布特点,成矿地质背景和同位素年龄表明,控岩控盆控矿构造与岩浆、火山和热液活动集中发生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主成矿期为晚白垩世;重要铀矿床均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周边及盆地中,区域上铀成矿受铀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和统一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定时期陆内裂谷阶段或区域断陷盆地阶段的制约,反映了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厘定了湖南省内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共划分2个成矿系列组合,7个成矿系列,8个成矿亚系列;衡阳盆地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的复合,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揭示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分析了铀成矿演化特征,构建了铀成矿谱系。近年来,应用成矿系列理论在重点铀成矿区开展找铀和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取得重要找矿成果,建立了金银寨式、鹿井式等13个铀矿矿床式。提出在重点铀成矿区主攻热液型中大型铀矿床的同时,要重视大吨位岩体型铀矿(斑岩型、白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的找矿探索工作以及铀成矿区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和第二找矿空间的探索,在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可关注白岗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在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结合带可重点探索斑岩型铀矿和火山岩型铀矿。以上成果有利于深化对铀、关键矿产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为今后铀矿勘查、综合找矿和科研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